查看原文
其他

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调结果发布,《柳叶刀》刊发、全球学界关注……

界哥 医学界 2021-04-24


国人的精神卫生状况第一次有了权威科学的“摸底”



“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的朋友圈中有这样一句话。


2019年2月18日,《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了黄悦勤教授团队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批主要结果,引起世界精神卫生领域专家学者、国内精神卫生同仁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柳叶刀截图 / 微信公众号北大医学科研


关注的原因很简单,国人的精神卫生状况第一次有了权威科学的“摸底”,另一方面人们期待通过这份调查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消除歧视引起对精神疾病的重视。


2500万的科研项目想要得到什么?


黄悦勤教授领衔的这项流行病学调查全称是“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简称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由卫计委和科技部共同资助的科研项目,项目总资金2500万元,2012年立项。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疾病负担,精神障碍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现况,探讨影响精神障碍患病率、疾病负担、服务利用等相关因素成为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为什么要进行该项流行病学调查项目?作为业内资深专家,黄悦勤教授认为已经到了不能不做的地步。


黄悦勤教授


作为国内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学科带头单位,北大六院曾进行过相关调查研究。上世纪80年代,时任北医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的沈渔邨院士引进了当时国际上先进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工具及方法,在卫生部的支持下,牵头组织国内六大行政区的12个单位进行了中国首次大样本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1992年,北医精研所/第六医院又牵头组织了国内7个地区的第二次大样本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上述的调查也仅为“大样本”而非全国意义上的“普查”。


此后,国内部分城市开展了区域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由于各种原因,全国大样本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一直没有启动。


当中国没有再次启动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这些年,由于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突出问题。精神疾病诊疗问题成为社会公共卫生热点,与幸福指数、文明程度、人权等问题交织,这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方兴未艾。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哈佛大学组织实施了世界精神卫生调查(WMHS),仅北京、上海两地城区参与了该项研究,样本总数为5201人,由于样本量有限和调查地区的局限性,业内专家一直期待能够启动更具代表性的全国性调查。


进行这次流行病学调查之前,黄悦勤教授准备了整十年。


“1992年的那次调查我曾参与过,不过略有遗憾很多想做的东西没有做。”从2002年黄悦勤教授成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以后,她就一直在筹划着这件事。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经验和工作在发展,我们一直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做好准备工作。


这些数据比“金子”还要宝贵


随着2012年项目立项的成功,一项在中国绝无仅有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全面铺开,团队阵容极其庞大。


北大六院作为项目的实施单位,黄悦勤教授牵头,组织全国9家合作单位、3家协作单位、31家公共卫生学院、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一共44家单位共同完成。


项目团队汇集了全国精神病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及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精英。调查对象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 (不含港澳台)18岁以上社区居民。在157个县/区、1256个村/居委会,抽取受访者32552人完成了面对面访谈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老年期痴呆等七大类36小类的精神障碍疾病。


“我每次报告完调研过程,我自己都觉得我们真伟大,这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说起现场调查过程,黄教授依旧感概不易。


耗时长、配合度低、遭遇的阻力超越任何一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黄教授列举出数据获取的种种不易。


“精神疾病可不像查什么高血压,糖尿病那么简单,这是36种疾病,没有客观生化指标只能通过交谈, 我们那个问卷全部问完平均需要两个小时。


“入户调查特别困难,一听说来查精神病的都特别抵触。所幸CDC进行‘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他们帮我们联系组织了现场,他们前脚刚走我们后脚就来,如果不这样我们做不下来。”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团队也下了不少功夫。


“对话问询过程计算机全程记录,计算机当天晚上就传到调查质量控制中心,如果访员没有按照要求询问,当天就发现问题。”黄悦勤介绍。


此次调查也开创了国内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领域诸多“第一”:


  • 第一次具有全国代表性;

  • 第一次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复杂抽样设计及样本分配系统进行抽样和样本的分配;

  • 第一次采用最为先进及全面的计算机、电话、访谈录音等核查手段和措施进行全程质控;

  • 第一次联合诸多学科共同开展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等。


期待发挥数据的价值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成人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不含老年期痴呆)终生患病率为16.57%,12月患病率为9.32%。从病种来看,构成精神障碍的五类主要疾病中最高的为焦虑障碍(4.98%),其余依次为心境障碍(4.06%)、酒精药物使用障碍(1.94%)、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0.61%),65岁老年期痴呆终生患病率为5.56%。



2017年4月7号世界卫生日当天, 国家卫计委组织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此次调查结果。这是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的里程碑,弥补从建国以来的“空白”。


2015年完成现场工作,2017年最终报告出炉,从海量数据到报告这并不容易。


“借助最高级的统计软件和不计其数次的修改之后,调查结果才最终对外公布。”从数据到报告这个过程对于黄悦勤教授及其团队也是很大的工作量。


此后,团队继续努力撰写学术论文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世界的目光开始投向中国精神卫生学界。


“我们的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发到《柳叶刀》主刊,《柳叶刀》亚洲区执行主编也感到遗憾,推测我们这篇文章能让子刊影响因子提升。


在世卫组织支持的“世界精神卫生调查”联盟的年会上多次听取黄悦勤教授报告“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进展。在世界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享有盛誉的哈佛大学专家,从2001年开始就与中国合作,曾多次找黄悦勤深度交流项目相关情况。


“他们也很钦佩,我们能这么快,获取大批量、高质量的调研数据。


由于经费原因,此次调查没能将儿童涵盖其中,这也让黄悦勤很是遗憾。


手里握着沉甸甸的“金数据”,黄教授说“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批研究成果,后续还将有更多的成果发布”,她更期待通过这次流行病学的调查去改变我国精神卫生不尽如人意之处。


“国家以前对这个病没谱又没摸过底,现在我们有了基础数据,可以通过数据作出疾病模型,有利于有效和公平地利用国家卫生资源,为卫生决策部门制定精神障碍的相关防控策略以及精神卫生服务的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参考报道:

北京大学医学部:黄悦勤团队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项目的研究成果发布



本文首发:医学界

本文作者:陈朝阳

责任编辑:田栋梁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福利:参与医生在线学习调研,

赢畅销书一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