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在听别人说话时,突然胸闷、气得感觉要“心梗”的经历?有没有过那么一瞬间,难过得感到“心都碎了”?
这种特殊的心脏不适感,或许很多人都体会过。
究其原因,无外乎突如其来的情绪打击,比如职场失利、小情侣吵架分手、亲人病故……
不过今天的这个病例有些特殊,患者突然发病原因是——听特朗普的弹劾听证会!
6月30日,在JOURNAL of CARDIAC FAILURE上刊登了一则有趣的病例——弹劾心肌病(小编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特朗普心肌病,可能舆论太大被安排了?),看标题就很有趣,一起来看看怎么肥四吧~
(向上滑动查看对比图哦)
弹劾心肌病:一种新的Takotsubo这是一位84岁的老爷爷,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肺栓塞和冠状动脉疾病病史。老爷爷说自己平时身体素质较好,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1 kg/m2,非常健康。据他回忆,当天早上他一直在院子里收拾树叶,但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几个小时后,当他正在收看特朗普总统弹劾听证会的电视报道时,他开始感到胸痛了……据老爷爷回忆,在看特朗普弹劾听证会新闻的时候,他开始变得极度不安、震惊,并突然出现胸部不适。他很肯定地表示,当时没有其他精神因素干扰(没有和家里人吵架,也不愁吃穿等等……总之,就是因为特朗普没错了)查心电图示前壁ST段抬高,与急性心梗相似(图1),医生随即给老爷爷做了急诊冠脉造影。血管造影提示非阻塞性3支冠状动脉疾病伴弥漫性心尖运动减退(图2)。左前降轻度钙化、血流为正常血流的10%-20%;左回旋支血流仅有正常的10%、右冠状动脉远端有50%的狭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25%-30%,伴有室壁运动异常,包括心尖运动减退,提示应激性心肌病。但他2.5年前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正常。图3:(上)出现前18个月的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下)出院时心电图,ST段抬高改善,缺血缓解
老爷爷的症状在行冠脉造影后消失。上述心电图对比了老爷爷18个月前的心电图和此次出院时的心电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出院时老爷爷的ST段抬高有所改善、缺血症状也有所缓解。
此后,他接受了药物治疗,服用赖诺普利、卡维地洛、阿司匹林和普伐他汀。出院106天后复诊,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文中写道,这可能是第一个因政治性因素导致应激性心肌病的病例报道,虽然我们不能确定二者之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但政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已经被证实,而且大家应该近来都身有体会吧(翻白眼)……Takotsubo心肌病又被称为应激综合征、心碎综合征,是一种在血管造影没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下,由压力引起的左心室心尖部气球样变。它所导致的症状和生物标志物水平改变与心梗类似。一般心碎综合征多由精神、情绪或躯体应激状态诱发,比如失去亲人、心理创伤、急性焦虑,其机制可能涉及儿茶酚胺水平激增,可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和氧气输送减少。尽管大多数病例都能“救治及时”,但还是会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衰、心源性休克、血栓栓塞和心室破裂……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专家发现了一个共同的压力来源:政治!精神病学家称之为——“特朗普焦虑症”,描述了一种与当前国内政治相关的恐惧和焦虑现象。如果往年心碎综合征是猎奇,那今年新冠肺炎期间可能就不是了。近日,JAMA Network Open发布了一个关于新冠肺炎期间应激综合征发生率的统计分析。
文章标题: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期间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生率图4: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和新冠大流行前期每1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激性心肌病发生率图上的2020年3-4月显示的是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的数据。文中指出,在3月1日至4月30日期间观察了进入研究所在医院的258名患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并将他们与新冠大流行前的四组ACS患者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与大流行前的1.7%相比,被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的患者明显增加了7.8%。虽然研究可能样本量不够大,但也足以反映出,新冠肺炎期间民众都处有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严重程度可能不只是“特朗普焦虑症”那么简单……
言归正传,要注意乐极生悲的事情,其实也很容易发生!尤其是那些没了男女朋友,痛哭流涕、感觉世界崩塌的男、女同胞们,你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要小心,你的“小心脏”可能真的快被你弄“碎”了……所以,当个佛系的人,才是正道……切勿大喜大悲太激动啊……[1]Geisen, Will R. et al.Impeachment Cardiomyopathy: A New Form of Takotsubo.Journal of Cardiac Failure, Volume 26, Issue 7, 618 - 620[2]Jabri A, Kalra A, Kumar A, et al. Incidence of Stress Cardiomyopathy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Pandemic. JAMA Netw Open. 2020;3(7):e201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