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死了1个多世纪,被3亿多人吻过

界弟 医学界 2021-04-25
医学界的“蒙娜丽莎”。

 


几乎每个医学生都无数次呼唤过她的名字,急迫地问她“还好吗”。

 

甚至,绝大多数人“第一次”公开接吻的对象,都是她:复苏安妮(Rescue Annie/Resusci Anne)

 

近日,《英国医学杂志》(BMJ)发布《心肺复苏的脸》一文,为我们回顾“这张令人着迷的脸的背后故事”。

 

图片来源于WikiPedia

 

195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医师彼得·沙法(Peter Safar)等,参考前人经验,提出: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是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方式。此前,临床针对心跳骤停者,用过胸内外按压刺激心脏复跳和简易呼吸器。但沙法证实,由人实施的嘴对嘴呼吸,能起到输送氧气的作用。

 

他撰写《复苏ABC》一书,首次提出ABC理念,即气道(Airway)+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hest Compressions)的组合急救概念。这被视为现代心肺复苏术的理论雏形。

 

心脏停了都能救过来,这是“起死回生”啊!因这一发现,沙法被世人称为“心肺复苏之父”“现代急救医学泰斗”。

 

彼得·沙法(Peter Safar,右)在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这么行之有效的救命方法,不应局限于医院内,不应高悬于科学殿堂中,必须争分夺秒地走入社会,走进家庭。”30多岁的彼得·沙法到挪威发表演讲,激动地告诉听众,一场复苏医学的革命即将来临。

 

当时,各国都没有普及CPR教学模型“医学生拿彼此练手,易造成肋骨骨折和疼痛。美国心脏协会CPR委员会成员阿彻·高登(Archer Gordon)意识到问题。于是,他和挪威籍麻醉医师比约恩·林德(Bjorn Lind),找到玩具制造商奥斯蒙·斯戈·莱达尔(Aasmund Sigurd Laerdal) ,请其参与模型设计和生产。

 

Aasmund Sigurd Laerdal/BMJ

 

莱达尔是CPR成功实施的受益者。1955年夏(也有一说是1954年),他和2岁的儿子去海滨游泳。一道巨浪袭来,卷走了小男孩。

 

莱达尔奋力地从海浪中捞起孩子。上岸后,小男孩面色青紫、呼吸停止。莱达尔并不懂急救知识和技能,现场也没有医务人员。他本能地提起儿子,使其头朝下,用力摇晃。再接着,他牵动儿子的双臂,助其扩张胸部。他以为,这能刺激、恢复心跳。几分钟后,小男孩哇地哭出声。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莱达尔,也使其对CPR理论,十分感兴趣。他曾到现场,聆听彼得·沙法的演讲,就坐在第一排。

 

莱达尔爽快地答应高登等人的请求:设计一个真人大小的半身模型,胸腔要有足够的弹性,能模拟真人按压时反弹的力量,嘴巴张开、能实现口对口人工呼吸。

 

这对莱达尔来说,具有挑战,但并非无法完成。他有丰富的玩具制作经验,知道软塑料的可塑性。设计模型时,他决定做成女性,不具威胁性,能激励人练习。但也有一说称,莱达尔这么做,是因为当时的男性普遍不愿意和同性嘴对嘴。

 

性别、材料都确认了,那么脸呢?莱达尔想起祖父家中挂过一个面具,闻名一时的“塞纳-马恩省河的无名少女(L'Inconnue de la Seine)”。

 

L'Inconnue de la Seine/WikiPedia

 

1880 年代,法国塞纳-马恩省河,打捞起一具少女的尸体。巴黎的验尸官勘验完,推测其约16岁。尸体上没有暴力外伤的痕迹,死因极可能是溺水自杀。

 

这具尸体被放置在巴黎停尸房的展示窗内,供人辨识认领。当时,这是当局供民众认尸的方法之一。

 

时间一天天过去,没有人认领她,也没人认出她。但根据专门介绍巴黎神秘地标的《未知巴黎》一书描述,少女所在的展示窗前,总是人头攒动,尽是来欣赏其美貌的。“在巴黎,没有任何一扇橱窗前的人潮,能胜过‘塞纳-马恩省河的无名少女’。”《未知巴黎》如是写道。

 

1855年的巴黎,警方将从塞纳-马恩省河打捞上岸的无名尸和衣物等,放在巴黎停尸房的展示窗,供人认领。/Brown University Library

 

最终,少女的尸身被草草入土,埋于无名墓中。但落葬前,一名在停尸房值班的病理学家“突发奇想”。他被少女带笑的容貌震住,于是找来模具师,用石膏制作了少女的脸部模型。

 

不久后,模具师开始大量复制、出售这副“死亡面具”。“无名少女”很快成为文学界、艺术界的“缪斯”。哲学家加缪(Albert Camus)形容她是“溺水的蒙娜丽莎”,在顾盼之间泄露生死之谜。捷克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法国诗人阿拉贡(Louis Aragon)、美国现代主义艺术家曼‧雷(Man Ray)……纷纷以她为灵感,留下作品。从巴黎到欧洲,很多人的家中多了一个充满故事、略带猎奇的装饰品。

 

石膏模型。/BMJ

 

1960年,莱达尔设计的第一批CPR教学模型制成。他邀请沙法教授前来鉴定。现场演示后,沙法教授欣喜若狂,称“这完全符合CPR培训要求。”沙法教授还决定,以莱达尔玩具公司的“年度”娃娃,命名这套模型。就这样,“复苏安妮”诞生了。

 

医学界盛赞其带来的巨大影响,称“它是医疗模拟训练的门面,令人印象深刻”。莱达尔玩具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至少有3亿人接受过CPR培训。其中,绝大多数人用的都是“复苏安妮”。也因此,“复苏安妮”被冠上美誉:历史上被亲吻次数最多的脸(Most Kissed Face of All Time)

 

在20世纪的大众文化中,“复苏安妮”也轧了一角。美国流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的歌曲《犯罪高手》中,有一句这么唱着:“安妮,你还好吗?(Annie, are you ok?)”这是CPR培训中的关键环节。即实施CPR之前,先要询问对方是否安好,确认其意识是否清晰。

 

图片来源于The New York Times

 

“复苏安妮”走红后,莱达尔玩具公司衍生出另一大业务:做医学模拟人。至今,其研发的“复苏安妮”已更新到第四代。

 

1992年,“安妮”的胸部可以抬高,以进行更真实的训练;

1996年,她的胸部皮肤被设计成可拆卸的,肩部也做了改进,能同时容纳两个施救者进行CPR;

2003年,“安妮”加入心脏除颤等一系列抢救培训;

2013年,设计师们给她做了头发造型,穿上新潮夹克,以增强真实感;

2017年,肋骨增加传感器,以测量、提供有关压缩率、深度、释放和通气量等实时数据,蓝牙可以即时传输数据到智能设备……


如今,“复苏安妮”身上有多种感应器,能测到呼吸、心率、脉搏。她可以“身患近30种病”,供医学生模拟诊疗。

 

不同造型的“复苏安妮”/BMJ

 

而从全球看,“安妮”已经组建了家庭:丈夫哈维(Harvey)、宝宝安妮(Baby Anne)、幼儿安妮(Infant Anne)和少年安妮(Junior)——一家五口都是CPR教学模型。


与此同时,关于“安妮”的原型——“塞纳-马恩省河无名少女”的谜团依旧无解。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她是自杀溺水的。

 

“因为溺水者的表情不可能如此宁静。人在最后时刻会无意识地挣扎。恐惧会显现在脸上。”2013年,巴黎河警部门警长帕斯卡尔·雅克金(Pascal Jacquin)在事发百余年后,发布报告称:“我们在水里发现的每个人,都会浮肿,看起来一点都不美。”“少女看起来就像睡着了,在等待她的白马王子。”雅克金推论,模具师在制作“死亡面具”时,少女可能还活着。

 

还有不少人在追寻少女的身世。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制片人杰里米·格兰奇(Jeremy Grange)在一档节目中说,安妮出生于19世纪的英国利物浦,是一个“逃跑的新娘”。她违背家族意愿,和心上人一起逃到巴黎,此后渺无音讯。杰里米·格兰奇是从“据称”安妮双胞胎姐姐的巴黎游记中,读到这一切。“我震惊地看到一张肖像自己的脸,被做成面具,挂得到处都是。”游记如是说。

 

同样对无名少女充满兴趣的英国小说家路易斯·威尔士(Louise Welsh)认为,魅力就在那些谜团中。“当我们有了一个名字、一个人生故事,那个谜团就死了。”

 

资料来源:

1.The face of CPR. BMJ 2020; 371. doi.org/10.1136/bmj.m3899

2.L'Inconnue de la Seine. Wikipedia

3.Resusci Anne. Wikipedia

4.The family-owned Norwegian company Laerdal leads the world in resuscitation training manikins. AmCham Norway

5.现代心肺复苏60年. 现代心肺复苏60年[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1): 3-7.



来源:医学界作者:燕小六审稿:田栋梁
校对:臧恒佳
责编:潘颖

往期精彩回顾



夫妻俩都是医学教授,逝后皆做无语良师

泌尿外科展出160件结石标本,最长8厘米

500余件医疗文物,拉开中国医学人文历史大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