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7岁羽毛球小将殒命赛场,多名医生质疑现场救治

服务医者改善医疗 医学界
2024-10-28


质疑“现场医疗急救处置业余、延误抢救黄金期”的声音越来越多。




撰文 | 汪航

昨日,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的赛场上发生了一起悲剧,年仅17岁的中国选手张志杰在比赛中突然倒地、抽搐,送医后最终不幸去世。此事引发全网关注和医疗圈热议。

张志杰

事发后,张志杰姐姐曾发文质疑抢救不及时,她称:“他才17岁,场上倒地后经过漫长的等待医护人员才赶到......你说第一时间就进行救治,说当地医疗条件太差,叫我如何接受!”


今日,亚洲羽毛球联合会在通报中提到了抢救细节。该文介绍,张志杰晕倒后,赛事医生和医疗小组曾对他实施抢救,并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内就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对于张志杰的意外死亡,当地医院尚未明确病因。

随着现场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质疑“现场医疗急救处置业余、延误抢救黄金期”的声音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医生。

根据一段2分41秒的现场视频,张志杰在被对手比分追平后走动擦汗,随后准备接发球,可在第24秒时,他突然扑倒在地,伴随身体抽搐。

张志杰倒地画面

倒地后,一位工作人员走入场内观察,但并未采取任何措施。视频画面显示,张志杰当时还有知觉,他抬起了头,做出用手撑地的动作,可未能起身。随后,裁判示意该名工作人员离场。

从张志杰倒地到急救人员入场,间隔了40秒左右。急救人员将张志杰的身体翻了过来,2分03秒,担架被送入场内,2分30秒,张志杰被抬离场地。

张志杰被抬离场地

基于这段视频,多名大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微博认证为“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的“急诊夜鹰”发文直言,在场人员的反应和措施严重不足。

“张志杰倒地之后,第一时间居然无人上前,甚至教练都被喊回来。急救人员进入之后,并不知要干什么,也没有携带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最后匆忙抬走,也失去了第一时间施救的宝贵机会。”

“急诊夜鹰”认为,无论是羽毛球还是足球,运动员突发的无接触倒地抽搐,几乎个个都是心脏骤停,场边急救人员必须携带AED到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卢骁表达了相似观点。他在个人微博中表示,年轻运动员猝死前有明显抽搐,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很大。

“急救的关键就是医疗人员或者旁人第一时间判断情况并且现场心肺复苏,拿到AED并且除颤,而不是把患者放到担架上就走,患者可以边复苏边送到医院急救,甚至进行ECMO,还是有不小的概率能够抢救回来。”

卢骁认为,现场急救对患者生存和脑复苏至关重要。“医疗保障对于大型体育赛事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参与了好几次大型赛事的医疗保障,会制定很多方案,包括应急的处理流程。当然,我还是要说,疾病多样性,每个人都不一样,同样的疾病在每个人身上的治疗效果都不一样,但是第一时间的救治比什么都重要。”

比赛现场视频经互联网传播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医生徐海军则连问了几个问题:

有没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是什么?预警观察员在哪里?提供专业医疗保障的人员资质是什么?采取了何种救治措施?配备了哪些抢救设备?使用了什么药品?今后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徐海军介绍,猝死更多发生在18-59岁人群中,其中,18-39岁的占总数的43%。“当呼吸心跳骤停发生后,如果不在4-6分钟进行心肺复苏,将会发生不可逆的系统性损伤……如果现场的救治没有恢复心跳,送医院成活率也接近为零。”

“急诊夜鹰”认为,从现场急救来看,有三个关键环节没有被充分利用:第一时间靠近去评估;第一时间开始心肺复苏与AED除颤;就地复苏和除颤,不要太着急移动。

“医学界”今年5月报道过一例“心脏停跳16个小时”(点击查看原文)被成功抢救的病例。这位患者在和朋友打篮球时忽然失去意识倒地,他的朋友拨打120的同时,第一时间为其做了心肺复苏,6分钟后120赶到并接手心肺复苏,到了医院后上了ECMO。最终这位患者被抢救成功并康复出院。

根据国外学者统计,青少年运动性猝死的年发生率约为1/100000。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将其置于我国庞大的青少年人群中时,每年运动性猝死的案例可能数以千计。

此外,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科拉德教授曾对21岁以上意大利青年人进行过调查,研究表明,参加激烈竞争体育项目的年轻运动员,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显著高于非运动员,男性的猝死率是女性的10倍左右。

2021年,在欧洲足球锦标赛中,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在没有任何身体对抗的情况下突然倒地昏迷。幸运的是,医护人员及时赶到后在现场进行了约15分钟的心肺复苏急救,最终埃里克森脱离了生命危险,被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多名急诊科医生提醒,进行体育运动时,如果有人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开展徒手心肺复苏,如果身边有AED,要及时进行除颤。

同时,还要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请专业急救人员给予支持,比如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等高级生命支持手段。基于目前的急救现状,在群众中广泛开展急救培训,比如徒手心肺复苏等,能提高突发事件中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水平。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医学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