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科普拿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位协和医生怎么做到的?

服务医者改善医疗 医学界
2024-10-28


“拖科研后腿”的内疚,少了一点。




撰文 | 燕小六


身为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专家,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谭先杰一直坚持科普创作,已经出版多部科普著作。近日,他终于从多年的科普工作中摘得硕果,凭借《话说生命之宫》(上下卷),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本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谭先杰和团队是唯一的医学科普作品获奖者。但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获此荣誉。早年,谭先杰作为团队排名最后一名,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曾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能拿到奖状就是很高的荣誉,是老师郎景和院士的提携和认可。”


“大自然给每个人的时间是公平的。最近10多年,我主要在做女性健康科普传播,科研方面落后于同行,差距不断拉大。每年进行科研绩效考核时,我会有些内疚,拖了科室的后腿。这次拿到国家奖,是对我这些年科普工作的认可。内疚少了一点。”谭先杰笑着说。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就是那天,我主动想做科普了”


谭先杰将自己的科普实践,分成被动和主动两个阶段。


他是郎景和院士的博士研究生,2000年拿到妇产科专业的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在北京协和医院担任主治医师,轮转产科和妇科。


同期,谭先杰接到第一份科普任务,是参与向阳教授编撰的科普书《妇科肿瘤210个怎么办》。谭先杰形容这段经历是“积极的被动配合”。


转变发生在2012年8月,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交流研修。在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研修时,他发现他的美国老师——一名很著名的妇科肿瘤专家——在问诊结束后,会递给患者一张印有医生个人网址的卡片,患者可以登录网站查询疾病知识、科普文章。


“让病人从权威专家那里得到准确资讯,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这是医生需要提供给病人的服务。”谭先杰告诉“医学界”,这一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在谭先杰12岁那年的寒假,他的母亲因病逝世。母亲的早逝让谭先杰立志,要到“那个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院当医生”。


母亲去世30年后,已经是妇科肿瘤专家的谭先杰,才鼓起勇气回顾、分析母亲的病情。结合母亲绝经两年后又出血的情况,“我觉得应该是子宫内膜癌。”谭先杰回忆,当时亲戚们还以为这是因为生活条件改善了。


谭先杰告诉“医学界”,子宫内膜癌如果发现得早,可以通过手术治愈。“我原来总想尽可能多地看病人、做手术、写论文。但如果能让广大女性了解妇科疾病或肿瘤征象,早就诊、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可能比我多看几个病人、多做几台手术或多写几篇论文更好。”


访学回国后,谭先杰逐渐把重心从科研转向科普。他坦言是有过遗憾的。


2000年前后,谭先杰在老师郎景和院士的领导下,在国内首先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该模型一直被后来的学弟学妹和国内同行引用。从后,他3次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主持完成一项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个入选“北京科技新星”人才培养计划的医生。


但从事科普后,他再也没有申请科研课题。一方面是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是连着多年做科普,科研文章发得少了,底子薄了,申请人科研背景不强,很难拿到课题。


对于科研工作的遗憾,谭先杰早已释怀。他越来越明白,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生并不存在,很多晚期疾病和肿瘤,医生和医学依然苍白无力。医学的局限性沉重而深刻地摆在面前。


“希望100个科学家中有99个去做科技创新、前沿研究,但请留1个人做科普。我愿意继续做那1个人。”谭先杰说,“其他领域的科普,可以让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方法、思维和科学精神,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长大以后创新的爆发力和持久力更强。而医学方面的科普,则可以防病、救命,这和健康中国战略都是契合的。”


2006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前排左起:孙大为、王友芳、郎景和、刘珠凤、郭丽娜;中排左起:朱兰、许秀英、冷金花、王含必、谭先杰;后排左起:邓姗、戴毅、李华军。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协和妇产科科普传统的继承者


从发表科普文章、出版书籍,到参与卫视健康节目录制,再到建立个人公众号、拍摄短视频,谭先杰尝试过多种科普途径和风格。


迄今,他已出版十多本书,涉及健康科普、医学人文等多方面。《话说生命之宫》是他的“大女儿”,倾注心血最多。不仅因为该书出版时间最早,更是因为过程坎坷、差点胎死腹中。


“当时,我想用轻松的形式,写一本适合健康女性或只有轻微不适女性的科普书。”他很自然地联想到子宫:这是每个人都曾住过的黄金居室,温馨私密;是女性每月生理现象的源头;它给万千家庭带来天伦之乐,又是某些女性心中的伤痛……


谭先杰努力地在临床工作间隙挤时间,比如两台手术之间的闲余或门诊结束后的十几分钟,构思、撰写、修改内容。


2014年,《话说生命之宫》的初始版本《子宫情事(上)》正式出版。其内容通俗易懂,每章结尾有一首七言绝句,精炼概括本章内容,再用“请听下回分解”完成起承转合。


“全书信息丰富,有解剖生理,有诊治预防。作者讲生理、说疾病,语言朴实无华、流畅无碍,有时拟人说事,有时严肃论理……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舍得花时间、精力撰写科普,就是舍得花时间、精力感恩公众,奉献社会。这种舍得非常值得!”郎景和院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认可。


为配合出版社推广,谭先杰在多个社交平台撰文聊书,在全国出席百余场女性健康科普公益讲座,参与录制数十期科普节目。与此同时,他也听到一些质疑声。


“有人认为我就是为了卖书,是在炒作自己、不务正业、想当网红。还有人说,你有这些时间,多看几个病人不好吗?说实话,我知道网红并不是褒义词,但成为网红从来不是我的本意。还有,即使是网红医生,他首先还是医生。”尽管如此,谭先杰还是受不了这样的舆论。2015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停止了科普创作,并回避一切与《子宫情事》有关的活动。早前策划好的《子宫情事(下)》也被搁置。


直到有一天,一名患者拿着《子宫情事(上)》,来到他的门诊。谭先杰发现,几乎每一页都是密密的笔记和标记。患者说有些地方没看懂,专门来请教。


郎景和院士也给予谭先杰再出发的勇气。“在一次谈话中,我主动说了自己的困惑。郎院士说我的出发点是好的,鼓励我别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且,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是医生的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


不久之后,郎景和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题为《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的署名文章。他写道:一个科学家应把科学普及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去演说、去撰文、去宣传,让科学成为大众的科学;否则,他就难以称得上是优秀的科学家。


实际上,医学科普是协和妇产科的优良传统,目的是让没有机会来看病的患者也能掌握健身、防病知识。20世纪70年代,林巧稚大夫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大全》等科普书籍,深受欢迎。宋鸿钊院士在85岁时仍亲笔修改《妇女保健》丛书。郎景和院士笔耕不辍,截至2011年出版发行科普书籍30余部,撰写科普小品200余万字。


更让谭先杰惊喜的是,去基层做教学巡讲,总有当地医生表示看过《子宫情事》,有人能大段背诵原文。还有医生说,书中有很多通俗病例,看完后,给患者解释病情方便多了。


谭先杰还说,把深奥、难懂、枯燥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有趣的科普知识,也是一种“转化医学”。“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教授说过,协和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落实国家总体战略,加快实现从国家医疗中心向国家医学中心的转型发展。虽然‘医疗中心’和‘医学中心’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和外延不同。医学中心要兼具防、筛、诊、康等多项任务,这就需要转化。”


“一位位‘贵人’促使我对科普工作不离不弃。”谭先杰告诉“医学界”,2016年,《子宫情事(下)》正式出版,此后又经全新修订,再版时更名为《话说生命之宫》。


全书分上下册,共112回。这是谭先杰埋的“彩蛋”。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纪念林巧稚大夫112周年诞辰的一次会议期间,谭先杰整理完全书框架。“林大夫教导郎院士做科普,郎院士又指导我们写科普。我们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者。”


迄今,《话说生命之宫》印刷17次,发行超12万册,先后入选2016年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健康中国十大健康科普图书、北京市科协“2023首都科普好书”推荐书目等。


患者在《子宫情事》上批注。图源/受访者


别让读者甄别科普


谭先杰告诉“医学界”,自己在构思一本新书,集科幻、惊悚、文学、医学为一体,暂名《2099,逃离人和医院》。


按照梗概,人和医院里没有一个真人,看病全靠人工智能(AI)。谭先杰希望通过这本书,和读者一起探讨医学和医学人文的未来,思考医疗行业如何应对AI挑战。


他表示,继续专注写书是因为相较于互联网的碎片化知识,自己更喜欢纸质文字的温度和永久性。他认为文字是人类文明最恒久、最有效、最保险的传承方式。数字化的东西是非常方便,但传递需要特殊介质,一旦受损,很难恢复。


近年,谭先杰也在拍科普短视频。他有时要拍七八条,才能讲清楚一个问题。因字数、时长等限制,有些重要观点难以表达,容易引发歧义。


另一方面,谭先杰经过操作,了解到视频操作的难度。他把公众号文字撰写视为“一个人的精品店”,从无到有,都能由他独立完成。虽然产量低、规模小,但希望每篇文章都是精品。


若要拍摄、制作优良视频,往往得有团队,“那就要有收入、维持运行,可能会掺入一些科普不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不愿意这么干。”谭先杰表示,医学问题比较复杂,敷衍了事不可能学到正确、完整的知识。而且,让读者甄别科普质量的高低真伪,显然很困难。鱼龙混杂后,读者、受众或被误导,甚至产生不良后果。


看似传统的谭先杰,也在被互联网改变,进而摸索“用户心理”。


有段时间,他的公众号流量很低。各种尝试后,他发现若是在“子宫”二字中间加个空格,或者用拼音代替,流量很快就起来了。他明白这可能是个“限流词”。


待到《子宫情事》修订时,他主动提出更名、换掉子宫二字。这样,男性也可以把它放在案头、书柜,看起来毫不违和。


“现代技术能让写作者快速和读者互动、得到反馈。大家心态要好,别指望每篇文章都能广受好评。文章阅读量寥寥,都是在预期之中。我们要感谢那些正面鼓励,也要珍惜那些理智的、理性的批评声音。”谭先杰感慨。


他还提示,别把科普想得太复杂。相关素材往往源自医生的日常工作,包括解释病情,和病人、家属谈话,讲解预后,介绍临床进展等。找到一个表达载体,能回答无数人、无数遍重复的同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科普。


来源:医学界

责编:王   晓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推荐阅读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医学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