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读经,永远读经,平常心读经
昨天的推送,有人抗议无竟寓植入广告,或者自我吹嘘。其实只是在尝试微信时代如何打通生活和学问。通得不好,我再调整,还望看官见谅。我近来不再发朋友圈照片,只在公众号推送文章中以按语和配图的形式记录些读书和生活的感悟。有时记些人事,有时分享信息,实非广告,亦非炫耀。古典书院的活动要么是免费的,要么是低收费的,都是公益性质。微店也不过是学员自发开设,义卖些师生捐品,支持公益,不盈利。而且我总是反复告诫网友,我们“缺人手,发货慢,请慎拍”。如果这也算广告,恐怕是史上最奇葩的广告了,没有之一。我这个“道里书院山长”和“同济复兴古典书院院长”也是一分钱工资都没有的义工,做公众号都没有补贴。做点事不容易,请大家多包涵。今天的“广告配图”是前不久与丘新巧、燕凯、鹿芸薇在东林书院和常州大学会讲雅集的情景(点此查看活动详情,封面图是陈亦刚漫画的常州雅集情景),另外再“植入”一些朋友义捐给书院的书画作品(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链接可进入微店,还是那句话,“请慎拍”)。
感恩读经,永远读经,平常心读经
董若岐
柯老师:
上学期期末没写总结给老师看(虽然您没有硬性要求),我心中一直怀有愧疚。一转眼又到期末,我心中有许多感想,愿与老师分享,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6月13日晚,见群里讨论读经教育之事,不禁回首往事,感慨颇多。第二天又见老师发来惟生同学的读经经历自述(后来推送到公众号,点此查看《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太多相似的遭遇引起我阵阵共鸣,心潮澎湃,又黯然神伤。沉默良久,终于觉得应该写点什么。
书院教师鹿芸薇博士义捐作品
放下,反而学会感恩
惟生同学无论是读经时间还是读经经历都比我丰富太多。将近十年的青春投入进去,从满怀憧憬到迷茫彷徨,非常有代表性。大体来看,他每一个阶段的的经历与我当年的处境和心态变化极为相似。从他的叙述中,我相信每一个读经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同身受,字字连心。
与惟生同学相似,我也经历了对私塾的狂热、失望、困惑、反思。在短短三年的私塾经历中,仿佛冰火两重天。太多往事,我还没有勇气去整理思绪,把它们写下来。我还没有惟生那样冷静自剖的勇气和理性。甚至有些时候,当我听到人们批评读经私塾的时候,我会觉得无地自容,仿佛那种批评必然包含着对我们这些读经孩子的歧视。
2014年9月10日,我有幸来到同济,跟老师学习。转眼已近两年。从私塾的被迫学习,到目前的自由自觉学习,这个转变并不容易。尽管心态有所调整,但我必须承认自己戾气未蜕,不少“底线”一碰就炸。在学会自由学习之前,我必须首先学会平常心。
以前在“读经”环境中,曾经因为自己对私塾的质疑,我受到了各种要求“感恩”与“不懂得感恩”的规劝与谴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严厉的谴责萦绕耳边,纠结心中,挥之不去,令人挣扎。而在这两年中,当我渐渐放松,投入到自由快乐的学习中,不再被迫感恩,乃至忘记了感恩,反而找回了久违的感恩之心。
暮然回首,我发现自己的感恩之心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一旦试着学会让心灵自由放松,我对过往的所有一切人与事,即使在读经课上没收我的《四书章句集注》的老师,在冰天雪地中强迫我跑步、以至我咳嗽一个月也拒绝送我进医院、还不允许我给父母打电话的老师,我也渐渐地能学会平静地面对,不再有怨。正如师母张轩辞老师在同济图书馆的《黄帝内经》课上所言:“感知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是一辈子的功课。”
在老师身边学习的这两年中,正是因为老师的信任,信任我可以自己度过心理上的难关,才使得我能够勇猛精进,放下了内心的紧张。这种师生间的信任,涵养了我平和的心态。使我在学习中,不再为取得什么、表现什么而焦虑不安。能够慢下来、坚定下来,像个真正的学生那样,只是简单地做一件事:学习。而曾经,“读经”的高度强制性安排使得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也无法进行。
书院特约艺术家陈弘受义捐作品
我们不想成为错误读经方法的牺牲品,也不想被利用为反经典的工具
感谢惟生同学的信,越来越多的读经学生和家长相互知道了:我们都有过相似的心路历程。私塾的问题,已不用过多赘述。我开始思考一个曾经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为什么我脱离了私塾,但依旧对经典坚持至今?而且,如果可以的话,一直到永远?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自然是好的。尽管私塾的读书方式单一粗暴,但他让我们读的内容是人类智慧的最高经典。我已经脱离私塾教育两年,脱离体制教育五年,可以说对两种教育方式都有所了解,也更加中立。如今一眼看过去,读经教育中有真有假,有对有错,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若不能理性看待,冷静分析,很容易把读经方法的错误归诸经典本身,成为“国民劣根性”、“儒家专制主义”等陈词滥调的新证据。我想说,我们既不想成为错误读经方法的牺牲品,也不想被利用为反经典的错误思想的工具。
我想,正如老师反复说过的那样,在“现代性的吊诡处境”中,面对这种有真有假、有对有错的混杂局面,我们既不应激愤地、狂热的去推广一种过度简化的粗暴读经方案,也不应激愤地、狂热地、不顾一切地去反对所有读经教育。我们应该从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激情中解放出来,慢慢放松,重新找回古典的自由,用一颗平常心,去细细的把这些真假对错辨析出来。潜移默化,渐渐复位(老师为法兰克福工作坊准备的讲稿启发了我,点此查看,参看其中蓝色字部分)。
越来越多的读经家长和学生开始反思私塾的读经方式问题。就我所接触的来看,他们能反应很真实的问题,但有些难免带有过强的情绪,不够客观。问题很大,情绪自然难免。但情绪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不是问题产生的关键。我们必须学会跳出情绪之外,去重新看待这场读经运动的意义。正如老师引用海裔老师在北大法学院毕业典礼上所说的那样:首先要学会静观凝视,才不愧为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参昨天推送中引用的海裔文本,点此查看)。
我还记得上次去精舍,老师曾对我说:“我们要有一个同情的态度,但也要有一种冷静的理性,把读经问题的丝丝缕缕疏通、理顺。该批评的地方批评,该肯定的地方肯定,君子不党,和而不同。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好的,平心而观,直心而论。不要怕,也不要得意。不要狂热鼓吹,也不要怨恨攻击。平平常常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摒除情绪,杜绝个人恩怨,秉心塞渊,无党无偏,一切都是为了往圣先贤,为了经典,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
找回平常心
谈谈自己的转变。一开始离开读经私塾,来到上海,我内心是紧张焦虑的,特别想要被认同,想要寻求一种“存在感”。生于这个时代,在时代潮流的冲刷下,作为高度边缘化的学生(我都不知道能不能被合法地称为“学生”),妄求着被主流社会认同。在“求认同”渴望驱使下,我使劲学习。然而,看似动力十足,实则还是把成长的生命要求交给了外界环境,没有做到“为己之学”。所以,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我的内心仍然是无所安、无所住的,终日惶惶,生怕虚度时光而仍然难免辜负韶华。我虽仍在进步,但对自己是种极大的消耗。因为需要外界环境的认可,所以受制于它,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内心的变化。
反省自己的心态,我不得不时时看到私塾教育的阴影。我不愿也不敢面对它,但我必须面对。我想,我可能得首先学会老师教导的自由、放松、平常心,然后才能面对。然而,正如老师在《诗经》课上反复讲过的那样,学会自由是困难的。每当我试着面对曾经的阴影,我很快就会被质疑、规劝、指责的声音所淹没,它们很快就激起我同样强烈的反弹。我知道这是过敏的神经,一触即发,脾气很坏,稍遇批评和委屈就控制不住情绪。这种状态与“读经界”在面对质疑时的反应极为相似。我不愿意承认,但我不得不认识到,我是从那个圈子里走出来的。他们塑造了我的情绪反应模式,我必须冷静认识到,平静面对,才有可能逐渐走出来。
我现在认识到,至少从道理上明白:认同并非一劳永逸,提出质疑也不意味着彻底反对。这两个极端所造成的后果是出奇相似的,因为它们都背离了自身与他者对话沟通的原意,也丧失了良性互动的可能性。经典教育不该因为质疑的产生,而否定其带来的“调整”与“检省”的意义。无论对于我个人的性情修养来说,还是对于读经事业的发展来说,我想,目前种种都不过是阶段性的问题,并不代表最终结果。只要有足够的向善之心和耐心,就能逐渐找回平常心。渡过难关,终将成长。
在感知自我和变化气质的过程中,痛苦是必然会经历的阶段。而在读经学堂所学经典,则成为“痛苦”的燃料,转渡的资粮。读经三年,肚子里的经典不少,但苦于一知半解,无处可用。在上海学习的两年,进入了全新的学习环境,认识了很多不同背景的同学,参加了从未接触过的思想讨论。这些扑面而来的变化,激活了曾经沉睡的经典文句,使我不得不将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让它们慢慢成为生活的学问、生命的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的讲解让那些曾经只是痛苦背诵过的经典一下子鲜活了起来,一下子与自己的生命关联起来,落到实处,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安心”。
上次在精舍的谈话,“真实”、“平实”是老师重点强调的词汇。回家后听老师谈话的录音,似乎又加深了一层理解。老师说:“我们需要真实的热情,我们需要真实的使命感,我们需要平实的奉献和牺牲。是要落到实地的、真正的安身立命,而不是打鸡血的经典狂热和读经泡沫。”我问怎样才能“实”?老师回答说:“实才能平,平才能实。一腔热血终究不是常态,支撑着自己跟打鸡血一样才能活下去的那种激情其实是虚火,不是真正的生命热力。真正‘原力觉醒’的生活是在平淡中崇高,在平淡中牺牲自己,像蜡烛一样散发着温润的光明,无声无息。”
我曾经迷茫,栖栖遑遑没有归属之地。在那段压抑的时间里,父母亲不止一次安慰过我:“无所谓,你就算平凡一世,也未尝不可。”但我那时是不甘如此,不甘于最终只落得个“平庸碌碌”的下场。而如今我懂得,正如老师所言,做学问的人,一定是含着深沉且热烈的感情,平淡才是真实。我知道此时的平淡,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意义。而父母的话,我也终于理解:“读书,本就是要让你拥有一颗甘于平淡的心。”
等到真的明白这些,我蓦地发现,生命并没有因为低头而失去价值,更没有因为平凡而成为庸碌。我的生活如此真实,而我对经典的热爱亦如此真实。“实”是最具力量的,它是认识自己的基点。
相比私塾教育,老师更加明白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您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我在放松的状态下看清自己,将自我的束缚一点点打开,渐渐归于平和自然。上次在精舍的对话,您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帮助一个人认识自己,这是最重要的教育,甚至可能是惟一的教育。”
将近两年的时间,我最大的长进莫过于心性的逐渐成熟。在困境的磨砺中,正是靠着经典的指引,我才坚定至今。老师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经典培养一个人的平实、睿智、通达、智慧。这是一种真挚深沉的生命情志,而不是意识形态化的可疑激情。”经典阅读和思考提升了我生命的高度,使我能看到更加广阔的视野,深入更加精微的感觉和思想。或许一路走来有所挣扎与痛苦,但这本身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生命本身的坚韧。我们必须给予生命成长的时间,从容涵养。经典的滋养并不轰动视听、大张旗鼓,它总是在自由的心灵中悄无声息地到来。《诗》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愿与天下读经同学共勉。
书院特约艺术家且禾义捐作品,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可进入古典书院公益发展微店购买。微店由学员自发开设,支持公益,不盈利,缺人手,发货慢,请慎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