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子弹曾经“飞”过,故事也很悲壮!
上篇说到,我们九曲柳江千里行采访团队探访了柳江下游河流经过的城市——江门。“狂飙”之城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另一面,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东西方文化在江门相遇、碰撞出的“世界遗产”究竟是什么?
《江门日报》记者张浩洋给我们留下线索:到开平走走,那里有我们想要的答案。
岭南乡村中竟有“欧式古堡”?
开平是江门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我们按图索骥,驾驶采访车离开江门市区,向开平奔去。车窗外,现代化的建筑逐渐被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取代。不一会,农田中一座座独特的建筑让我们惊讶起来:“岭南的村庄里怎么还建有这种‘欧式古堡’?”
罗马柱、圆弧顶、拱形门窗……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建筑,就像是融合了古罗马、巴洛克、哥特式风情与中式建筑风格建造而成的城堡。而这样“洋气”的城堡竟出现在开平的乡野间。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张浩洋口中的“世界遗产”——开平碉楼群。
碉楼是一种集防卫、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因碉楼而闻名的开平现存1833座碉楼,2007年,“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也成为了我国中国华侨文化诞生的首个世界遗产项目。
为何这么多碉楼会出现在开平?我们查阅资料发现,开平碉楼群的形成也与一江水有关。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席专家张国雄此前接受中新社采访时曾说,碉楼是中国乡村一种很常见的防御性建筑,中国现在保留碉楼的地方有很多,包括陕西、山西、四川、重庆、贵州等。相较而言,开平碉楼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既有中国传统的碉楼建筑特点,又将外来建筑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乡土建筑类型。这也是开平被誉为“中国碉楼之乡”的原因。
开平之所以能孕育出这种独特的建筑文化融合,也与江门侨乡的定位有着密切联系。
开平还未设县前,是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的“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治安混乱,因此开平在明代就建造了很多碉楼用于防匪。碉楼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防洪。开平处于潭江中游,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当地洪涝灾害频发,集居住、防匪、防洪等功能于一身的碉楼十分契合当地居民的居住需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海外获利后回乡的开平华侨开始大量兴建碉楼。华侨们既带来了外汇在家乡兴建房屋,也带回了海外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例如,开平碉楼的钢材是从德国进口,木材是从印尼进口,水泥来自于英国和瑞典,部分瓷砖来自于意大利,一些彩色玻璃也是从外国进口。在中国乡村,钢筋混凝土建筑最早也是出现在开平所在的江门五邑侨乡。这些“洋气”的乡土建筑,让开平成为了电影《让子弹飞》的主要取景地,影片中演员周润发饰演的角色就居住在一栋碉楼中。
民国时期的《开平县志》卷五记载,住在碉楼里的人们“喜番服,重西餐,讲民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开平乡村,人们已经用上座钟、碗碟、留声机、浴缸、暖水瓶等舶来品。在张国雄看来,开平碉楼是全球化的一个产物,中国乡村进入全球化,就是从侨乡开始。
如今,开平的潭江边还存有开平司徒家族1913年在赤坎镇腾蛟村建起的一座七层碉楼。碉楼名曰南楼,高约2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楼都设有枪眼、瞭望口、机枪位和探照灯。这座碉楼里还发生过一段悲壮的历史。1945年,日军进犯潭江,驻守南楼的七名司徒家族的华侨、侨眷英勇抵挡了日军多次进攻。最后日军使用毒气弹等手段攻陷南楼,楼身弹痕累累,楼内七人被捕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370岁的古镇里藏着600多座骑楼
张浩洋向我们介绍,开平不止有碉楼,还有骑楼。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就在开平的赤坎古镇。
在九曲柳江千里行的采访过程中,我们没少看到骑楼的身影。融安县长安镇有骑楼,梧州也有骑楼街。但来到赤坎古镇后,我们发现这里的骑楼建筑风格,似乎比我们此前看到的更加多元。这些骑楼的楼顶既有传统中式的金字瓦顶,有欧式洋楼顶,还有镶嵌了彩色玻璃的巴洛克风格西洋顶。不同风格的建筑能如此融洽地出现在同一个地方,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一个“侨”字。
西江水在江门已经走到了尾声,向着大海延伸出的众多河道如同榕树的根系一般相互交结,构成珠江三角洲独特的河网地貌。赤坎古镇沿珠江水系三角洲诸河中的潭江而建,因水而兴,开平华侨漂洋过海的“始发站”之一,维系着开平众多海外华侨的“乡愁”。
我们在当地了解到,370多年前,赤坎古镇由上埠的关氏一组族、下埠的司徒氏一族在东西两端聚居发展而成。一代又一代华侨从古镇码头出发,在海外闯出一方天地后,把辛苦打拼得来的家财寄回故乡筑屋盖楼。长期以来,两族在当地良性竞争,独特的华侨文化和家族管理体系让赤坎发展成了拥有600多座骑楼的岭南商贸重埠,也让赤坎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民风融汇中西。
如今,江门巧妙地利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留下的“遗产”,以“侨”为“桥”。
今年,赤坎古镇以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当地通过修缮保护、活化利用,把古镇打造成了国内唯一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古镇旅游度假区。5月16日至18日,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在江门举办期间,赤坎古镇还举行了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让来自全球各地的侨团侨商嘉宾陶醉于中国侨乡的美景之中。
不仅如此,据《南方》杂志报道,江门全市的侨资企业超过4000家。在今年2月的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上,江门共向组委会汇总上报侨商投资、贸易项目106个。江门通过这一手“侨”牌,打开了产业发展的漂亮新局。
水经济试点市有何过人之处?
水之于江门,是城市蓬勃发展的根基,古时如此,今亦如此。河道纵横交错、水库众多,得天独厚的河湖自然禀赋,让江门拥有了发展绿色水经济的先天优势。
在我们赶往江门前不久,广东省河长办印发《实施广东省水经济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水经济试点主要业态工作指引(试行)》,在全省范围内采取“10+2”模式开展水经济试点工作,力争到2024年底前探索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其中,“10”是指选取10个涵盖水上运动、河湖游轮游艇、水利风景区、滨水文旅文创、优质水开发利用等不同业态的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2”是指支持工作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的佛山市、江门市开展全域水经济试点建设。
“成为广东省全域水经济试点市的江门是怎么做好‘水文章’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始终带着这样的疑问,又总是能从江门的各处找到答案。
在与墟顶老街隔河相望的下沙公园,我们看到了江门治水与治城相融合的发展理念。下沙文化展示活动中心的运营人员李效禧向我们介绍,占地面积约80亩的下沙公园原来是江门市区最大的棚户区、最大的安全隐患点和江门河上最大的堵点。
下沙文化展示活动中心内的一组老照片展示了下沙公园地块的旧貌。这里地处江门河和礼乐河交汇处,曾经,这里是水上人家的聚集地,内河渔民在河边停靠渔船,上岸修建棚屋,沿河搭建吊脚楼。这些结构不安全、不合理的房屋严重侵占河道。河道中淤泥堆积、垃圾漂浮、树木倒塌,河道长期堵塞。居住在棚户区的居民出入不便,还面临着水灾火灾频发的危险。
2019年起,当地投入6.2亿元对下沙片区进行重新规划,200多户水上人家从水上搬到了楼上,昔日破旧的棚户区摇身一变,成为了拥有人行天桥、亲水栈道、儿童乐园、文化中心的城市公园。下沙公园的设计规划以水上人家赖以生存的渔船为设计灵感,三个花圃犹如三条渔船扬帆出海,奔向美好生活。我们走在下沙公园中,随处可见市民在绿廊下休憩乘凉。流经公园的内河水道水质清澈,肉眼可见一群群小鱼在水中自由穿梭。
水,不仅给了江门人一份舒适惬意,还形成了一条条推动城市发展的活力经济带。
江门依托流经城镇的水系,围绕碧道构建生态滨水空间,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路径。《南方日报》《江门日报》都为江门的水经济算过账:江门蓬江区因地制宜建成西江碧道,串联蓬江国际马拉松公园、篁边驿站、碧道运动公园等休闲娱乐景观节点,吸引市民游览。随着江畔的人气攀升,配套建设的咖啡馆、小商店等和周边的餐饮服务业营业额不断提升,共享自行车、停车设施供不应求,物业、停车位租金等每年可带来超过1400万元的直接经济收入。
江门管辖的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则沿大沙河水库建成了“两山”碧道,放大“水库+”效应。大塘面村前期投入资金约1000万元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村庄发展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广“两预两委托”土地流转增效增收模式,流转大塘面片区农地100亩,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通过引进运营团队,在产业发展能量上融入“绿色经济”的理念,有计划地针对生态解说、自然教育、村民市集、生态文创、生态工艺、民宿等产业做通盘规划与长期培训,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如今,该村每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土特产、小饰品等商品不愁销,农家乐、私房菜生意旺,水经济拉动的营业收入达300多万元。大塘面村的集体年收入由不足2万元增加到30万元,农家乐、民宿、土特产零售等业态增收超100万元。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吃上了“生态饭”。大塘面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广东省美丽乡村特色村和开平市乡村振兴示范点。
江门鹤山市则依托沙坪河碧道建造“渔人码头”,吸引企业出资约2500万元,开发建设文旅产业区,沿线吸引了多家高人气“网红”餐饮商户、小商品摊户、夜间集市等进驻和聚集。
近日,江门市还出台了《江门市全域水经济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提出立足各市(区)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推进九大试点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休闲观光、水文旅文创、营地基地、生态种养、滨水休闲康养等绿色产业,推动“以水养水”“以水兴水”新业态发展。
西江水流过江门,留下了一片美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它流经的下一个城市,日夜奔涌的江水又将留下怎样的故事?敬请期待我们的后续报道。
“柳州1号”视频号今日关注↑↑
遇龙河有趣一幕!
阅读推荐
来源/全媒体记者 李广西 李书厚 梁莎莎 宋美玲审核/谭彦斌 编辑/王莹 校对/刘慧
来源/全媒体记者 李广西 李书厚 梁莎莎 宋美玲审核/谭彦斌 编辑/王莹 校对/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