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何慧丽:兰考乡村建设行动的几个关键词
文章来源:河阳乡村研究院
“从全球到村庄:文化传播赋能乡村振兴”国际暑期班综述
2021·开封
2021年7月9日上午,在“从全球到村庄:文化传播赋能乡村振兴”国际暑期班学者授课环节中,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兰考县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何慧丽老师,进行以“兰考乡村建设行动的几个关键词”为主题的讲座。因为在讲座的前两天,暑期班全部成员分组在兰考县做田野调研,在南马庄村的学员感受了渔塘晚景,晚饭之时,大家激情澎湃地为“乡村生活”唱诗;所以,何慧丽讲授讲座一开始,带我们回到当时的场景,引出她对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与人合和关系以及当下“乡村振兴”的思考。随后,结合自2003年以来,在兰考县挂职副县长扎根兰考大地以来的丰富经历,她将十余年她所参与践行的兰考乡村建设分为三个渐进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划分成2003-2013年、2014-2020年与2021年以来三个时间阶段。今天的分享论述按照这三个阶段来展开。
01
2003——2013年的先行探索阶段,关键词为:农民主体、文艺队、合作社、老年人协会
何慧丽教授在分享第一阶段时,结合2006年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做的视频,呈现她作为在职北大博士的一名知识分子深入现实基层社会的探索过程。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同河南省开封市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何慧丽当时在做“城乡关系与农村发展”的课题研究,于是主动报名到兰考县进行参与式实践研究,由此开启当代知识分子参与兰考乡村建设行动的序幕。在她看来,兰考与焦裕禄精神是连接在一起的,鉴于兰考尚处于国家级贫困县的状况,青年知识分子有必要沿着焦裕禄当年治理兰考的路子继续摸索。其中,重振乡村最为关键是精神振兴,更需要找到一种低成本、高实效的“精神变物质”的建设性方法。因此,何慧丽教授汲取梁漱溟、晏阳初这些乡建前辈的实践经验与焦裕禄精神等精神资源,结合兰考县群众实际生产生活需要与精神需求,在兰考县农村开展大众文艺建设试点,动员村民参加乡村文艺队,期间还受邀进京表演,接着因探索村社供销合作社而帮农民卖生态大米……何慧丽教授在其中看到了以群众文艺活动重振乡村精神的希望,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化建设带来的长远效益。
2006年《人物:中国现代乡村建设的实践者何慧丽》栏目中,何慧丽教授正接受采访
回顾早期经历之后,何慧丽教授邀请三位学员分享他们观后所认为的关键词。首先是河南大学硕士生申慧霞同学,她就所看视频提出两个关键词:“乡村精神”与“农民主体”;第二位是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梁媛同学,她提出两个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与“知识分子与乡村群众相结合”;第三位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邹月华同学,他提出一个关键词——“合作社”,认为合作社既是经济主体也是治理主体。何慧丽教授肯定了三位学员分享的关键词,同时又对其进行深入阐释——
针对“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何慧丽教授补充道,国家作为整体,在发生重大转型或社会变革前,会有一场相对彻底、完整、自上而下引导或源自民间的思想大解放。正如,20世纪基本于不同阶段的政权目标任务而进行“延安整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精神动员式重大影响值得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注意。其次,“知识分子与乡村相结合”,何慧丽教授主张以关系论而非实体论来看待这种结合;换言之,认识一个人,必须在关系之中理解他、认识他、定性他,在知识分子与基层干部及人民群众结合磨合的实践过程中,会形成新型关系及关系中的新主体,会把知识分子这根“毫毛”与乡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这张“厚皮”的各自本性及其功效均激发和活泛了起来。
谈到“集体经济”问题时,何慧丽教授一再强调“经济的本质是经世济用”。经济的本质是围绕着“人”转,是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如果经济脱离实体成为虚拟经济,也脱离人成为资本化经济,就不再是正常经济,而是异化的经济。“经济是经世济用”特征是:一是在地化,与一定区域内的地理资源空间与条件相匹配,与在地化的地理资源条件有着良性循环关系的经营经济;二是实体化,实体化指经济一定与一、二、三产业是一个融合的合和互补关系,而不是脱嵌式的汲取-被汲取关系;三是以人为核心,经济要为绝大多数人服务,围绕着普通的你、我、他,这些大概率事件中的人群。最后,关于“组织起来与合作社”,何慧丽教授认为合作社的实践逻辑应该是多维度的,从不同的视角看,会有不同的解读,但合作社是活化的,而不是复古的,真正的合作社应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协调而统一。在她看来,兰考县存在合作社真实的发展中国经验。她指出,合作社的组织起来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蕴含新时期农政、农经时局所框定的新内容,比如土地托管、资金互助、联购分销。同时,合作社最后也一定是要超出村庄。超出村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超出村庄的中心村,或者是乡镇所在地;第二个层级是超出乡镇所在县市。合作社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也是久久为功的。因此,“组织起来”,既为动员模式,也是动员阶段,更是具体服务社员的具体事情和内容。
在总结第一阶段时,何慧丽教授提醒学员们要从整体性的视角认识乡村:一个村庄是细胞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它也是作为基础性的细胞,乡镇是具有相对完整功能的器官,县域属于活生生的包含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有机体。而早期“兰考乡村建设行动”的设计是:以村庄为基本单元(包括自然村、行政村);以村民生计为本,(为村民的增收和节支、提高生活福利),以合作组织为纲(成立促成村庄的文艺队、老人协会、经济合作社等,改善村庄治理);以大众文化为根(以秧歌、腰鼓、盘鼓、地方戏曲、传统太极等喜闻乐见的大众化文艺为形式),综合扎根农民的生活价值系统,她希望以合作制度创新的方式把留守在村的农民组织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转化为乡村建设的正能量,有效地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何慧丽教授进一步讲到,兰考县一直有“合作基因”。例如:2008到2009年,在县民政局的支持下,兰考县东坝头乡韩李村为核心的老年人协会成为全国的老年人协会的上榜单位,辐射临近十个多村及周边三个乡镇的若干村庄,最后11支老年人协会和文艺组织成立和发展。2008年,在乡级政府的支持下,以兰考县仪封乡胡寨村合作社为核心,仪封乡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乡级联社,服务一千三百余户农户,推动大棚蔬菜业等多业态发展……2009年起,合作社又在生产、流通、金融、加工与土地流转等方面有重要实践和理论探索,让农民合作组织有了质的提升;2008到2014年的春节,东坝头乡都举办乡级的农民文艺表演比赛,农民显现出空前的文艺热情;随后,兰考县以三义寨乡南马庄村等村庄为重点,进行本地城乡公平贸易的尝试,促使该村从无公害大米到有机大米转变发展,蟹鱼生态混养的认证,快乐猪养殖,小杂粮种植等多样性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形成;还有生态民居建筑,认养承包等一系列城乡互助合作实践。实践是总体性的,社会的转型、进步和发展也是分阶段的。在她看来,所有新生事物都是螺旋上升、弯弯曲曲,甚至有回流迂退,这都正常。
何慧丽教授也指出,“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不是为文化而文化,更没有为文化而文化的事,因而兰考乡村建设的一个关键词是“合作”——“三位一体”的合作社建设,围绕农民的生计可持续所做的生产、供销和信用服务。这种从整体性的角度,社会的建设和恢复、文化的建设和恢复,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前奏和开始,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经济的问题一定要在它的周边的非经济的因素上找,去突破。
02
2014-2020年的深入和全面发展阶段,关键词是“党建引领、政府主导”
何慧丽将“兰考乡村建设”过程分为:先行者、小众跟从、大众的推广等不同阶段。在兰考帮助村民筹建群众文艺队和村级合作社,这时属于先行探索,在这个阶段理念起作用,知识有力量,理论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实体变革的引领。兰考文艺队从一支队伍变成三支,从文艺队到合作社建设、再到合作社在全县“遍地开花”,这个过程立足当地形成群众基础,随之其他社会力量都会跟从示范效应参与到合作之中。随着多元力量进入,包括党建的引领、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和市场的加入、地方乡贤与农民的参与,共同形成小众跟从到大众的推广。
2013年,何慧丽本人已离开了兰考县县委常委的身份在美国的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当访问学者,此后她不再将精力和时间主要放在兰考县合作社的发展上面。农民合作的种子由挂职的知识分子引介并播种,但其成长壮大及可持续发展终究是党政领导下的广大干部和群众行动的过程与结果。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对领导干部提出具体要求;兰考县也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联系点。
从2014年到2020年,兰考县从宏观层面而言发生了巨大变化。标志性事件是2017年3月,兰考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2020年,全县所有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兑现了对总书记“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严承诺。
从2014年到2020年,兰考县的农民组织化工作和生态化工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兰考县委组织部为了促进组织建设及其振兴,就解决乡镇干部晋升中“隐性台阶”问题方面,形成了“重基层、重一线、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六个一批”干部选用规则,“三评两比一综合”的考核办法等;就激励村党支部书记担当作为方面,形成了“三破三解”的六条举措,“四面红旗村(社区)评选”等兰考经验;尤其形成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兰考经验,其中有盘活资源型、精准管理型、能人带动型、政策贴息型、利益捆绑型等。到2020年,兰考注册合作社多达3771家,兰考乡级“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组织与供销合作示范点也发展到仪封乡、考城镇、固阳镇、坝头乡、葡萄架乡、三义寨乡等。兰考的生态循环农业、改厕工程、美丽庭院、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均取得骄人成绩。
何慧丽教授认为:时来天地皆同力。如果说早期阶段是一种知识分子通过挂职与基层干部和群众相结合的“外发促内生”的探索阶段;那么,紧接着的阶段就是在党建引领下“内引促外联”的主体性增长发展阶段了。这个阶段,何本人没有大力参与,其中也只是讲了两回课,参与了两次会议、两次揭牌。但是很多的外来力量都有力地介入了,包括北京农禾之家、北京宜农贷、华夏三亲教育、普惠金融机构等。最重要的是“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的力量制度化了早期内生的力量。对于为新型集体经济和农民组织化作出明显贡献的个人,被党和政府表彰甚至吸纳为公务员、党员或村干部成员,乃至于科技副乡长称号;对于一些确实在服务于农民方面有成效的乡镇级“三位一体”合作社,县供销社将其提升为事业单位并作为新型供销社改革的示范点。所以,这个时段的关键词是“党建引领、政府主导”。
03
2021年4月以后的新阶段,关键词是“研学、示范、幸福”
自2021年,在新发展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背景下,兰考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21年4月28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兰考县人民政府合作成立了兰考乡村振兴研究院,年届50岁的何被聘为执行院长。何教授认为,现时代主要矛盾表现为构建国内内循环为主,表现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赋能于乡村振兴,这是全党、全民、全国的重中之重。其中的问题不是基层带来的,更不是传统带来的,而是基层与传统共同面临现代性的问题。中国这艘驶向现代化的大船,需要压舱石,也需要蓄水池,于是需要乡村振兴、乡村建设行动。
这时候基层干部以“研学”为手段把握规律顺道而行就显得非常重要。何慧丽教授认为“研”的本意为细细研磨,“究”是深入探求。新时代的兰考乡村振兴研究旨在深入探求乡村振兴的根本与体系,立足新阶段学习新理念,直面新课题,破解新问题,思考新战略,构建新格局;兰考乡村振兴研究院的使命,是深入总结和分析兰考经验,实事求是地打造乡村振兴的兰考理论,现在研究院所开展的高级研学班,是从兰考县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主抓农业的副县长、统战部部长的讲课和打磨课件开始的;本着理论从经验中来,经验从实践中来的治学路径,外请相关专家的点评,是建立在尊重兰考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与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的;这样的研学班力求探索理论、政策与实践的三位一体的磨合,力求教学相长、师生相长、干群相长。
在研学兰考经验之时,也是有高线的目标的,那就是如何成为“示范”。早在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的“三起来”重大要求。7年后,兰考广大干部与群众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也有了把兰考建成“三起来”示范区的底气和使命。今年4月13日,河南省省政府副省长武国定同志莅临兰考县调研,在召开座谈会时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兰考要在乡村振兴上走在前、当示范、做表率,应该走在河南省的前列,为全省县域乡村振兴当示范;6月9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同志莅临兰考县调研时强调:兰考要不断创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新业绩,兰考率先脱贫,也要率先振兴。
最后,何慧丽教授在总结本次讲座的关键词时,除了强调兰考乡村建设不同阶段中的那些关键词之外,特别强调了建立在“合和”关系之上的人的“幸福”。合和关系,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合和,人与人的合和,城与乡的合和;它还表现为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的合和,通情达理的合和,从伦理的和合出发,到经济的合和再到万物的合和的综合过程;而“幸福”,则与多种多样的“合和”之客观美与主观感受联系在一起,它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其基因在夫妇和谐、家庭和睦之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在劳动的汗水里,幸福就伴随着和合和合作,幸福会越过资本来到劳动人民的跟前。
最后,何慧丽教授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在座学员们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这些故事是自己脚踏实地踩出来,由近及远,本立而道生!
阅读原文 ☛ CCTV10《人物:中国现代乡村建设的实践者何慧丽》
延伸 阅读
【视野】何慧丽、邱建生、高俊、温铁军:政府理性与村社理性:中国的两大“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