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食 | 400年花生史:是炸是煮,是甜是咸,哪一种古人都爱

2018-04-30 石雱 国家人文历史

经公众号“中华文化溯源” (微信ID:gmrbjzb)授权转载

花生又被称为落花生,去了壳又名曰花生米、花生仁,可以炒、炸、煮、卤,烹饪手法多样,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道小菜。今天我们就来讲述,这道小菜的400年传奇。


之所以说400年,这是因为花生在我国的远古历史可以说是扑朔迷离。


一方面,我国的考古工作者确实挖出过数千年前的疑似花生实物。


徐守成《落花生并非“外来”》(1958年《历史研究》)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钱山漾文化,据说是发现疑似花生种子的史前遗址


但是另一方面,花生在历史文献中确实极少出现,即便出现过的少数几次,也达成不了统一的判断。


就拿“落花生”这个名字来说,它在明代之前是不是指代我们现在所说的花生,在学者那里是有争议的。有人提出,明代以前出现的落花生一词,诸如唐代《酉阳杂俎》,以及元代《饮食须知》里面出现的,实际指的不是花生,而是某种芋类。


《饮食须知》:“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吃,滞气难消。”


《酉阳杂俎》:“形如香芋,蔓生”、“花开亦落地结子如香芋,亦名花生”。


目前来看,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花生,是原产于南美洲的作物,大约在公元16世纪,也就是明代中晚期,从东南沿海传入中国。这个时候传入的花生是比较小粒的花生。


小粒花生色泽更深


文献中记录的最早的花生烹饪方法,一般认为是明朝弘治年间(也就是公元1500年左右),《常熟县志》中记载的将花生煮熟食用的方法,其中提到,煮熟的花生“味甚香美”。但是这种煮法还不是现代我们熟悉的煮法卤法。


到了明朝末年成书的《物理小识》一书,提到了当时更流行也更普遍的花生烹饪法——锅炒花生,书中说下锅炒花生,炒熟之后“甘香似松子味”。



稍晚一些出现的明末清初《阅世编》一书,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炒花生的方法,那就是用沙子与去壳花生下锅同炒,“用沙微炒,以色淡黄为度,则味松而香”。


铁锅沙子炒花生


这种用沙子炒花生的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优点就是沙子导热,能让花生受热均匀,后来炒花生多用带壳花生下锅,沙子还能让花生壳在炒制的过程中避免爆裂。


由于花生适宜在我国很多地区种植,产量也大,味道好,还能当经济作物,这就让花生在清代就早早体现出了它的优点,也就是后世许地山先生《落花生》一文中提到的花生的那几个优点:味道香美、能榨油,尤其重要的是价格还便宜。


所以,在清代,花生的种植面积增加得很快。花生的炒法也在逐步升级,除了用沙土,还可以用油,变身为油炸花生米,而且既可以放盐也可以放糖。


焦糖花生


盐爆花生


活动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聊斋先生蒲松龄,曾编著《日用俗字》一书,里面已经出现了“佛手柑煎为大妙,落花生炒亦相宜”的句子,当时的花生作为一种南方向北方传播的作物,炒法能够在山东人蒲松龄那里获得认可,足见炒花生的味道战斗力之强,强到可以成功跨越南北饮食的差异。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炒花生、炸花生的劲敌——煮花生卤花生出现了。当时成书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提到,当时新出现的花生烹饪法是放到糖水里加酱油烹煮。


当然,花生作为一种已经风靡大众的食品,即使进入水煮领域,仍旧少不了甜与咸之间的“命运PK”,同期成书的《醒园录》就提到盐水花生的作法:带壳花生下盐水锅煮滚,然后连汁放入缸内,三四天后可食。


到了清末民初,由于近代大粒花生被引入中国,进一步丰富了花生的品种和口感,此时的花生已经成为国人普遍接受的小菜。


民国时期不少文人都很喜欢嚼上几粒花生。鲁迅自称喜欢一边读《天演论》一边吃花生,他尤其喜欢其母做的花生,鲁迅日记里多次提到母亲送花生给他;而老舍则是喜欢一边看《水浒传》一边吃花生。


花生吃到这个份上,就不仅限于是吃个零食的闲适了。


花生的特点就是滋味鼎盛,无论身居田间地头还是酒肆茶楼,只需几粒入口,滋味就在唇齿间膨胀爆裂开来,香味让自我意识得到极大满足,犹如凭空给自己撑起一把大伞,给自得其乐者撑出来一方小小的天地。



关于这一点,郁达夫曾经解释得很详细。他在1920年代曾经旅居安庆,期间尤爱“西城外和长江接着的一个菱形湖水旁边的各座小山”。郁达夫写道:“大早晨起来,拿着几本爱读的书,装满了一袋花生水果香烟,我每到这些小山中没有人来侵犯的地方,去享受静瑟的空气。”


汪曾祺也十分擅长此道,他的长女曾经回忆:“保姆在厨房里热火朝天地炒菜,还没开饭。爸端了一碟油炸花生米,一只满到边沿的玻璃杯自管自地先上了桌。我费力地爬上凳子,跪在那儿直盯盯地看着他,吃几个豆,抿一口酒,嘎巴嘎巴,吱拉吱拉……”在这一方由花生撑起来的天地中,吃花生的人,求的就是这份从口到心的自得其乐。



文人对花生这种撑伞技能的终极想象,就是林语堂汪曾祺等人都曾提到过的一个段子:清初才子金圣叹在被开刀问斩时,仍不忘传授儿子一道秘方:“花生米与豆干同嚼,有火腿滋味。”


这个段子实际是讹传,根据清代《豁意轩录闻》《清稗类钞》,原版中金圣叹说的是“盐菜与黄豆同吃,有胡桃滋味”。


花生之所以成为这个段子的主角、鸠占鹊巢,大约是因为,花生更香更具有代表性,它用滋味撑出的这小小一方天地,更加坚固吧。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