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药只花费几分钟,去医院来回却需要两小时,77岁的内蒙古赤峰市哮喘患者刘春(化名)对健康时报记者说,由于一周只能开药一次,多年来,他每个星期都必须往返医院奔波一次。2018年11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商医保部门制订出台慢性病长期处方管理政策,明确可开具长期处方的慢性病目录、用药范围、管理制度、安全告知等要求,评估后符合要求的慢性病患者,一次可开具12周以内相关药品。”但国家政策指导并未在基层落实,以患病基数较大的糖尿病、高血压为例,很多地方没实现“一次开三个月”,如北京、上海,最多只能开1个月药量。“大夫,能不能麻烦您多开一盒,让我少跑两趟医院?”刘春是一位哮喘患者,一种小瓶喷雾药品必须随身携带,早晚各喷两次,因此用得很快。他希望医生能一次开两盒喷雾,够一个月的用量,这样就不用总跑医院。可每次得到的结果都一样:只能先开一个礼拜的。“因为总来开药,等门诊叫号的几个老人我们都很熟悉了。”刘春说,只有一位经常坐轮椅来的老人,因为倒公交不方便,被列入特殊取药行列,可以一次开两周的药量,然而还是需要一个月跑两趟医院。根据我国《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所以刘春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很普遍。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生应当注明理由。坐轮椅出行的老人就是这种特殊情况。健康时报记者了解到,“买药频率受限”不仅让很多像刘春这样的慢病患者叫苦不迭,医生们也有苦难言。“巨大接诊量,全是慢病开药的,根本没时间看病与评估病情和系统诊疗。门诊现在就是开药的工具,搞得一塌糊涂。”在长春市某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孙冶平的微博上,这条吐槽下得到了很多同行的回应。“规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保护患者科学用药。”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主管药师对健康时报记者表示。他解释,一般疾病7日药量就够,对于已确诊的普通疾病,7日药量刚好满足一个疗程的需要。如头孢呋辛酯片是常用的抗菌药物,治疗普通感染时,每次250毫克,一日两次,疗程为5~10日就可以。有些疾病用药7日后要根据病情停药或调整用药。如某些常用降压药物起效缓慢,需用药一周后调整剂量等。此外,也不是所有的慢病患者都只能七天开药一次。《处方管理办法》也规定,慢性病患者经明确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案后,由签订协议的社区全科医生开具门诊处方,其处方用药剂量可延长至30天左右。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药的签约慢性病患者,可由其签约家庭医生一次性开具4~8周治疗性药物。北京和平里医院副主任医师谢怡告诉健康时报记者,高血压、糖尿病、部分心脑血管疾病等十种慢性病可以一次开一个月药量,每个月提前四天可开下个月用量;但部分呼吸科慢性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部分消化类慢性病,还是“急三慢七”,由于这些疾病有些需要长时间服药治疗,甚至终身服药,许多患者也只能每周到医院“报到”一次。一位有十年糖尿病史的患者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虽然现在一个月开药一次,但还是有些麻烦,因为糖尿病患者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或是服用降糖药,药物保质期也很长,为什么不能一次开一季度或者半年药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吴晞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规定慢性病患者一次开一个月的药,是出于对患者开药便利和医保资金保护的综合考虑,“以日本为例,患者开药一次可以开到半年甚至一年的药量,但会有骗保行为的隐患,例如很可能有病情稳定的患者,一次开一年的二甲双胍和诺和灵,这个月再以血糖控制不好为由去另外的医院开另外一批药,然后进行药物贩卖,会让医保资金有很大损失。”因此,慢性病开药一次开一个月的药量,既科学又安全。健康时报记者了解到,在保证患者用药科学、安全的前提下,一些城市和地区已通过一些举措和政策为慢病患者提供便利条件。在上海,患者出门步行三十分钟之内可以找到一家社区卫生医院,公交车1小时车程之内保证有一家三级医院。今年7月,深圳在罗湖医院集团各社康开展慢性病长处方试点工作,在“合理、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对符合相关条件,即已经签约家庭医生、纳入家庭医生慢性病管理,且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用治疗性药物的参保慢性病患者,可开具所有治疗性药物1~3个月的用量,以保障社区居民慢性病用药需求。试点经验成熟后,这一模式将向全市推广。未来,也期望能在更多地区出台实施这样的便利举措,惠及更多的慢病患者。本文首发于2019-12-10健康时报《慢病药一次能不能多开点》,健康时报记者张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