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士新年送健康!他们透露了这8大养生要点,很重要!

点击关注→ 健康时报 2022-05-20


健康时报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虎年春节之际,健康时报邀请了八位医疗界院士,讲述他们的健康观点,送来新年健康祝福。


01

新年管住4个危险因素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人体的血管既是身体的“灌溉渠”,也是“生命线”。《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其主要的病因仍然是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医学认识的加深,从发病了再解决,到在发病前就预防。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了全身血管一起管起来的阶段。因为全身血管具有相同的特性,所以健康行为对全身血管都有益。根据各种研究,只要管住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这4大危险因素,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在必要时,我们也需要寻求专业帮助。曾经身体不同血管问题往往分布在不同科室,比如心血管问题找心内科,脑血管问题找神经科……在过去一年,我们开设了泛血管疾病多学科门诊,看一个门诊可以解决全身血管问题,诊断乃至安全用药都有团队共同定方案,让血管问题看病不再复杂。


新的一年,让我们共同把全身血管一起管起来,保持生命线畅通。


02

自然生育,这是铁律

黄荷凤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院长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从胎儿时期就已决定,甚至可追溯到精卵结合之前,由卵子和精子的质量而定,年龄是影响卵子和精子质量的重要因素。


要在自然的时候选择自然的生育,这是一个铁的规律。从科学和生理角度考虑,23~30岁是生育最佳时期。适龄生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证生育健康下一代的基石。最后即便各种原因导致要依靠辅助生殖技术,其成功率也高,费用及伤害也较低。


不要盲目追求试管婴儿,也别迷信冻卵。即使在技术如此先进的今天,其成功率也不是100%。冻卵不是听上去那么“美好”,首先,中国法律明确规定健康未婚女性不可进行冻卵。且从促排卵到取卵都会让女性经历药物、手术和心理等多种风险。


育龄夫妇应更重视自然生育,尽早生育,毕竟技术的应用会在经济、身体和心理方面带来额外的压力。做好科学的生育规划、备孕咨询和孕期保健是人生和家庭大事。别让最佳的生育年龄偷偷地溜走了。


03

要想情绪好,睡眠很重要

陆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要想情绪好,睡眠很重要!春节期间,尽量别熬夜。熬夜一晚,身体、心理一周都很难恢复到原来。睡眠不足会把负面情绪放大,使人容易暴躁;睡眠不足,也会使得人们判断能力变差,行事冲动或拖延等。


为什么睡眠不好的人难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呢?这与大脑有关。当你具有充足睡眠时,大脑细胞就会更新,而细胞更新的作用就是让大脑整个功能区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另外,睡眠影响情绪与“皮质醇”激素也有关。在压力状态下,身体需要皮质醇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如果没有皮质醇,身体将无法对压力作出有效反应。而睡眠不足则会导致皮质醇激素的分泌异常,进而影响身体应对压力的能力。


因此,不管生活上、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都建议要定点睡觉,不要熬夜,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不建议晚上12点以后睡觉。每晚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早上在7点左右起床。


要保持情绪的稳定、良好,其次还要保证规律的三餐、充足的营养。不管是饿或不饿,吃饭要定时,每餐的分量可以少一点,但次数不能少,不能三餐变成两餐,两餐变成一餐。长时间不规律的进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情绪健康。


减少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电子产品产生的光线会刺激我们的视觉,影响大脑的一些功能,进而影响情绪,因此建议,工作30-40分钟,要休息10-15分钟。


每天尽量保持一定的体育锻炼,每天运动40分钟,达到中度出汗,让体内多分泌一些快乐因子——“多巴胺”,提升大脑神经递质,让身心得到放松。


还要学会向他人倾诉。当我们将自己的烦恼向朋友倾诉后,那么我们自己的烦恼也会减少很多。我们要将目光放长远,眼下遇到的坎坷可能都是暂时的,尽管现在的压力很大,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要为自己设定长远的目标,而不是困于眼前。


如果遇到了一时难以释怀的情绪,不妨试着深呼吸调节,每次持续15分钟,短暂的休息后再做深呼吸15分钟。如果不良情绪已经影响了工作和生活,自己无法调节,一定要及时寻求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


04

营养均衡就是什么都吃和不贪吃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春节怎样吃才算营养、健康呢?我的回答很简单,什么都吃,什么都不贪吃。


“什么都吃”就是要均衡,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不能“偏食”,各种食物都要吃,这些都做到才能吃出健康。食物没有好坏之分,重点看搭配是否合理。比如,红烧肉虽然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能量高,但只要不多吃,同时避免或少吃其他高脂食物,再多吃蔬菜水果平衡一下即可。


“不贪吃”,不要喜欢吃什么就吃很多,长此以往会有健康问题。我和康奈尔大学、牛津大学等做的联合调查对比发现,40年间,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越吃越少,鸡、鸭、鱼、肉、蛋越吃越多,特别是脂肪吃得越来越多,蔬菜、水果吃少了,油、盐的摄入量居高不下,导致不少人出现了血压异常、空腹血糖不达标、血胆固醇高等问题。有人说我们吃得越来越好了,其实这个“好”是要加个引号的。


吃得营养、健康,总结起来就是“什么都吃点,但都不多吃”,这样既能保证营养,也是最安全的吃法。


05

保护眼健康, 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范先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

春节期间,提醒大家别熬夜追剧、玩游戏、刷手机,这些行为对眼健康很不好。利用难得的春节假期,让你的眼睛放松休息。


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仍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白内障和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等是我国的主要致盲眼病。因此,有效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提升白内障复明能力是眼科医疗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中国近视患者高达6亿,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大于50%,居世界第1位。新冠疫情带来的更多在线上课以及户外活动减少,则加剧了这种情况。我国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


儿童近视眼防控需五方协同,政府、学校、医疗机构、学生、家长共同努力呵护孩子的眼健康。利用假期,到眼科做一次眼睛检查,改善用眼环境,矫正读写姿势,增加户外活动。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06

预防老年性耳聋,要积极控制慢性病

韩德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院长

新年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在这个团圆的日子,我们都会去看一看许久不见的老人,去听听他们“絮叨”这一年的牵挂。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听力往往是他们比较先行退化的功能。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三分之一会有听力减退。


当我们回家和老人沟通时,如果发现,她(他)说话声音变大,或经常反问别人或要求别人大点声说话、在人多嘈杂时,她(他)经常听不明白别人说话的意思或答非所问、小声说话听不见,大声说话又有刺耳的感觉等情况时,就建议带他们到耳科排查。如果确实听力有问题,就要帮助他们解决助听装置的佩戴问题。还要告诉他们应当足够重视听力问题,出现问题应及早干预,佩戴助听器等。


预防老年性耳聋,要积极控制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和冠心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导致耳蜗微动脉阻塞,而糖尿病也会加速耳蜗血管内皮增生,降低血供。所以要像预防高血压一样预防耳聋。



07

喜怒不延时,调节好情绪

张伯礼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经历疫情,不少人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保证生命的存续,健康的身体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对自己的身体有责任感。


现在疫情仍在继续,不可懈怠、麻痹。建议大家春节尽量少聚集,少聚会;购买来自国外的冷链食品和国外邮包应妥善处理。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如有咽痛发烧咳嗽等不适症状,一定去医院进行检查。节日也不要熬夜,注意不宜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睡眠将身体调节到最好状态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此外,保持咽喉部的湿润,喝些清咽的茶,例如用菊花、金橘、陈皮泡茶,经常喝一点,保持口腔湿润也很关键。


新年最易干扰健康计划,但要坚持既往的健康养生习惯。好食物也不多吃,忌烟限酒,保证休息,喜怒不延时,调节好情绪。每天坚持运动,走路6000~8000步,节日有时间,就多走几步,走得快一点,让心率快一点,微微出汗是最佳状态。


08

牙好,身体就好!

赵铱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教授

春节期间,品尝美味,更需要好的牙齿。牙好,身体就好!口腔健康不仅关系到咀嚼功能,还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全身多个器官的健康有密切关系。


守好口腔健康这道门,需要做到三件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年至少洗一次牙。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这是最基本的,可将口腔进食产生的黏蛋白清洗掉,避免黏蛋白被唾液矿化而形成牙石,为细菌附着提供基地。若食物堵塞牙缝,可用牙线清理,坚持这样做,就能把不少口腔疾病挡住。每年至少到医院或专业口腔诊所洗一次牙,把平时清理不到的牙菌斑和牙结石清理掉。
做到这三条,绝大多数人都能到了80岁还有20颗健康的自己的牙,就能满足基本咀嚼功能的要求。


有了口腔健康,也就拥有了全身健康的基础,有了口腔健康,能使人们延年益寿,有了口腔健康,还能减少大量的牙病治疗费用。何乐而不为呢?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更多健康科普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本文首发自:2022-01-28 健康时报《院士新年送健康》(排序依院士姓氏顺序)(健康时报记者 尹 薇 刘玫妍 毛圆圆 乔靖芳 王艾冰 林敬)

编辑:任璇

审稿:杨小明



更多精彩文章:

2022全年健康养生月历来了!抓住每个月的重点,疾病绕着走!

少吃糖,真的能防癌!

长寿的人从脸上就能看出来!赶快照镜子看看!

十多种肿瘤与“吃”密切相关,看完请注意避开!

超值!25条非常实用的健康提示,浓缩25篇的精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