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必川报易园:城南偏东的老牌工业区,有一场大型“交接”正在发生......
我们曾在这里发光发热
现在轮到你们了
成都,三环以内是繁华与底蕴、时髦与市井并重的市中心;三环以外,顺着天府大道一路向南是风头正劲的“国际城南”。
但是,三环以南、锦江以东这片区域里有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似乎很少有人能说清。
毕竟,这里从2000年开始就被规划为锦江工业开发区,印务发行、生物制药、机械工业的厂房在这里扎堆。
“工业开发区”?听起来就不太酷。
┇锦江工业开发区为西至锦江、东至锦华路,北至三环,南至锦江大道的这一片区域。手绘地图:贵贵©ZASHE
从这片区域的街道名就不难发现——三色路、桦彩路、毕昇路、墨香路——印刷产业曾经是这里的绝对C位。
为什么要用“曾经”?确实,这里聚集了四川新华文轩、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博瑞、四川日报,三大出版发行的“巨头”,其印刷制作、发行物流的众多业务都聚集在这里。除此之外,还有小型的印刷制作企业散落于此,形成不小的产业集群。
但随着“纸媒”式微,传统媒体亟待转型,印刷业务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曾经热火朝天的厂房似乎也从制造财富的流水线,变成了“累赘”。
66岁的川报和16岁的德必
一拍即合的忘年交
该怎么办?政府在思考,新华文轩、博瑞和川报这样的老牌机构也在思考。
2009年,政府将锦江工业开发区更名为锦江创意产业商务区,“数字出版传媒”成为新的发展重点。
新华文轩建起了“新华之星”大厦,以及旁边占地75亩的文轩体育文化中心;博瑞建起了“博瑞·创意成都”写字楼,吸引了一批文创传媒企业入驻。
曾经飘着油墨味的印刷工业区,正在蜕变。
┇四川日报集团旗下的联翔印务有限公司(上),被改造为如今的德必川报易园(下)。摄影:小枝©ZIPART
在这股浪潮中,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印刷厂房改建而成的创意产业园区——德必川报易园,显然是不可忽视的。
“德必川报易园”,这是一个有点绕的名字,很多人第一次都很难正确断句(包括我自己)。
简单粗暴地拆分一下,德必=德必集团(坐标上海,从2003年就开始投资、运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川报=四川日报(创刊于1952年,当年毛主席亲自题写报头);易园=德必集团旗下的创意园区产品,除了易园,德必还有WE"、运动loft、525等差异化的产品系列。
┇由三个元素组成的园区名称。摄影: 小枝©ZIPART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经管委员戴文坦言,在接触德必集团之前,关于老厂房如何处置的问题,曾与来自演艺、影视、艺术等各种领域的机构聊过,“但都没有特别理想”。
直到2015年,川报和德必出现在彼此的视野里。一家见证、记录这座城市60余年历史的老牌媒体、一个经验丰富却初来乍到的“外来者”,可以平等对望吗?
“从初次接触到最终敲定合作,中间隔了一年多。在此期间,我们去上海、苏州等地实地考察了德必集团的多个项目,对德必的企业理念和运营能力很认可”,戴文回忆道。
2017年12月,德必川报易园正式施工,一个四四方方的印刷厂,渐渐长成如今你我所见的模样。
3个中庭天井景观
9座入户花园
全是“无中生有”
德必川报易园的主设计师王晓京回忆起第一次来印刷厂看场地:“当时工厂还在生产。目之所及无数台印刷机,巨大的轰鸣声,空间里充满了油墨味。整个厂房就像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光线和通风的条件都不太好。如何破局成了我们设计面临的最大困难。”
┇原始的印刷厂房内景(左),改造后的德必川报易园(右)。摄影: Icy©ZIPART
┇原始的印刷厂房外观(上),改造后的德必川报易园(下)。摄影: 小枝©ZIPART
设计师牺牲了大量建筑面积,将原本连为一体的封闭厂房“打破”,无中生有了三个通透的中庭和九个入户花园,并在其中精心营造了大量的绿植景观,点缀色彩跳脱的建筑细节,让整个空间洋溢着赏心悦目的韵律感和自然生机。
我的疑问是:“一个外来设计师如何让自己的作品与这座城市产生共鸣?尤其是与川报这样具有强烈本土文化历史属性的大IP合作时,该如何找到设计的落脚点?”
设计师王晓京倒好像并没有背负这么重的历史负担,他轻松地说:“我听说只有两件事能在成都人的朋友圈刷屏,出太阳了和地震了。据说只要冬天一出太阳,出门晒一晒是头等大事。”
他接着说:“所以我们设计的时候就希望能让工作在这里的人尽可能地享受到难得的阳光,重现成都人那种坐在阳光里,喝茶谈天、悠然自得的场景。”
我心想,你倒是蛮懂我们的。
┇天气好的时候,徳必川报易园的中庭天井是绝佳的“太阳坝坝”。图片来自德必川报易园
┇德必川报易园里的中庭、入户花园和错落的户外楼梯。摄影: 小枝©ZIPART
除了用竹林、鱼池、青砖、廊桥、小径......满足成都人对阳光和小院的执念,德必川报易园还用各处设计细节呼应着四川日报集团悠久而厚重的历史。
比如从入口进入,左手边保留着一台上世纪50年代的老印刷机,并配合展示着四川日报印刷工人当年工作时的老照片,如一件凝固了时光的艺术品。
园区内还有一面醒目的透明屏风,拓印着四川日报1952年的创刊号;不远处的一面照片墙,用数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展示着四川日报的历史。
而园区内的会议室也以川报集团旗下的刊物名称命名,比如川报厅是一个多功能空间,未来将有各类展览、活动、创意市集、演出在此发生;新闻界厅(《新闻界》是四川日报旗下的权威传媒专业学术期刊),则是一个可供园区内企业预约使用的小型会议室。
┇川报的老印刷机。摄影:小枝©ZIPART
┇四川日报的历史照片墙。摄影: 小枝©ZIPART
老厂区的改造之道
遗留在城区的老厂房该如何处置,是全世界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老厂房变身新兴的文创艺术园区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例子不胜枚举。就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北京市政府发布公文称市区内已经腾退老旧厂房达242个,到了2020年将再腾退出约1000家一般制造型企业,到时候老旧厂房的资源将更加丰富。
在成都,东郊记忆、U37、无里、白药厂、梵木这些大家争相“打卡”的时髦文创园区均是由不同类型的厂区改建而成。
不难预见,在未来的数年里,“如何改造老厂房”将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需要思考的课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依次为:东郊记忆、无里、梵木、U37。摄影: ©ZIPART
厂房的优势在于高挑的层高、可自由分割的空间、不可复制的时光印记、以及历史造就的独特区位属性。
显然,德必川报易园充分利用了这样的优势。园区内不仅呈现出建筑高低错落的丰富层次,在功能上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着入驻企业多元而多变的需求。
除了设置有12个大小不一、设计风格也不尽相同的多功能会议室之外,还有9米挑高的路演展厅。一、二层为3米挑高的办公空间,三层则是7米挑高的LOFT空间,可供入驻企业尽情挥洒创意,让办公空间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作为园区“大客厅”的wehome共享办公空间,提供多元空间功能的同时,还有能让人从工作中暂时跳脱出来“皮”一下的滑梯、吊桥等有趣的设计。
┇入口穿过一片竹林花海,便看到德必川报易园的“大客厅”——wehome联合办公空间。摄影: 小枝©ZIPART
┇德必川报易园的wehome共享办公空间。摄影: Icy、小枝©ZIPART
2018年8月才正式完工的德必川报易园,到现在的出租率已达100%,汇聚起了一批来自不同领域的创意机构(戳这里了解更多德必川报易园的入驻企业)。
他们成了老厂房的新主人,而尺度更加宽广、纬度更加多元的交集在此发生,并开始更远地辐射到这座城市。
是的,这座废弃的工厂,并没有成为城市锈迹斑斑的伤疤,反而激活了新的细胞。
┇德必川报易园内入驻企业的办公空间。摄影: ©ZIPART
.
.
.
后记
设计师王晓京回忆起项目工程接近尾声时,几个曾经在印厂工作的四川日报员工,午饭过后来到改造后的园区,发现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曾经工作奋斗的地方竟然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纷惊喜地拍照留影。
这一刻,王晓京至今难忘。
其实,时至今日三色路、桦彩路这片街区仍有印厂还在开工。一个有趣的情景是中午到了饭点儿,印厂的工人们,以及在周边写字楼、创意园区办公的年轻人们纷纷出门觅食,共享同一家饭馆甚至同一张饭桌。
可以预见,随着城市的发展,终有一天这里的工厂都会腾退,这样“混搭交织”的场景,将在这片街区完成转型之时彻底消失。
这算不算一种无意识的“交接”呢?工人们把自己奋斗过的厂区交接给年轻人:“我们也曾在自己的时代发光发热啊,现在轮到你们了。”
而城市也在这样的交接中,永远年轻。
.
.
.
END
延伸阅读
“城市更新”的数种打开方式
空间志138档案
拍摄
发布
空间类型
空间面积
空间位置
空间设计
1901
190116
创意园区
19000㎡
成都市锦江区桦彩路158号
王晓京
创作信息
主编
编辑
撰稿
摄影
栏目
牧之
鹤鹤
鹤鹤
Icy、小枝、羊童©ZIPART,或由德必川报易园提供
空间志/人物圈/筑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