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7位当代著名艺术家,近30件艺术作品,带你走进西藏当代艺术

鱼二 一筑一事 2022-03-22


古老神秘的西藏,

也会有前卫先锋的“当代艺术”?


《三联生活周刊》把成都誉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理想国。


它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中国)当代艺术近30多年里,在四川的环境中生根开花,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四川、重庆、云南,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最显著的上升板块。……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世界关注中国、关注成都的最显著内容。


的确,除了本土成长、并在国际上取得一定名声的艺术家外,成都大量的国际性艺术展,也彰显了这座城市的艺术魅力。


不论是一年一度的Art 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还是成都·蓬皮杜双年展,一场场盛宴让成都人大饱眼福。


随着艺术的发展,如今看展的空间愈加多元,除了传统的博物馆、艺术廊等,不少商业项目、购物中心也成为了办专业展览的中坚力量。


成都IFS便是其中之一。


 时间:2019年4月19日-5月5日,无需门票,免费参观

    地点:成都IFS 一层古迹广场及七层艺术廊


不论是2016年的“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还是从巴黎引入的“Parcours艺术节”,都掀起了成都人对当代艺术的热情。


今年4月19日,成都IFS举办的“发现喜马拉雅”西藏当代艺术展开幕。这场备受瞩目的展览,不仅加强了成都与西藏的对话,也拉近了成都与世界的距离。


不过,一向以唐卡和藏传佛教闻名、充满古老神秘色彩的西藏,也会有前卫先锋的“当代艺术”?


●  “发现喜马拉雅”西藏当代艺术展限时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外观。

●  展览现场,一层古迹广场展览区(上),七层艺术廊(下)。图源自成都IFS


和预想的不同,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并非全都来自西藏。策展人从中、英、意3国甄选出了17位当代艺术家、近30件重磅作品。


这些艺术家成长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他们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对当下现实的认知,通过创作,表达了对西藏文化的不同理解,以及从中受到的启发。



Leonardo Ulian:

电子曼陀罗”?

对藏文化着迷的意大利人


其中,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家Leonardo Ulian,通过“焊接”组装的“电子曼陀罗”,让人眼前一亮


●  Leonardo Ulian(意大利)


Leonardo很早就展露了艺术才华,在大学时创作的一件装置,被授予了世界知名奖章:Owen Rowley Award。之后,他还受邀为爱马仕定制作品。


他在大学其实最先学习的专业是微电子,会经常接触电子产品,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他才转修了艺术。而电子产品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作品中的重要材质。


但后来使用“电子元件”创作,纯属偶然。有一次,他拆开了一个电子产品,里面五颜六色的元件引起了他的兴趣。在他看来,每个不同的元件,其实代表生活的不同方面,也可以是不同的人或物,大家一起组成了现在的世界。


●  曼陀罗(Mandala),意译为“坛城”,14世纪晚期,西藏。尺寸:83.8×74.9cm,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图源自网络


但用元件怎样去表达世界,他最初并没有想法,直到从书中读到曼陀罗。他说,“曼陀罗,是一种表征、再现世界的方法。”Leonardo虽从未去过西藏,但并不妨碍他的理解。


藏传佛教中的曼陀罗,意译为“坛城”。它的内涵丰富,可以指佛的驻地,也就是净土;也是密宗僧人和藏民日常沉思、冥想的“心中宇宙图”,是藏传佛教里对整个世界的想象与表达。


其特色是中心有一个主体,图形与花纹有规律地向外铺排,呈现对称的型态,美轮美奂。人们根据它的形式,还衍生出很多图案。


●  “电子曼陀罗”52号,Leonardo Ulian

●  “电子曼陀罗”93号,Leonardo Ulian。这些被时代淘汰的东西,在他的作品里焕发了新的光彩。图源自Leonardo Ulian官方网站


曼陀罗这种对世界的表现形式,给了Leonardo启发。


他把电子元件按重新组装起来,创作出“电子曼陀罗”。


●  《电子曼陀罗140-物自体》,Leonardo Ulian,此为IFS一层古迹广场展览现场。除了源自西藏的佛经和石头,Leonard还用喇叭、镜子等分别对应佛教中的五识:眼耳鼻舌身——这是个有趣的类比。

●  《电子曼陀罗121-北极星》,Leonardo Ulian,尺寸:120 × 120 cm,材质:电子组件、铜线、纸,创作时间:2013  这件作品,像是一片星空的隐喻,呈现出一片美丽单纯的图景。他说,有的元件太小,不好收藏,随着旧电子产品的减少,五颜六色的元件越来越难找。作品在成都IFS一层古迹广场。图源自成都IFS


此次参展的《电子曼陀罗140-物自体》,“形”似藏文化中的曼陀罗,但并不繁复华丽,风格简洁。围绕中心的芯片,其他电子元件,不论是方的圆的、长的短的,还是大的小的、蓝的红的,均有规律地向外扩散,形成一张对称的网,给人冷静的美,整饬有序。


这种富有科幻感、未来感的创作,实际上已经不同于佛教意义中的曼陀罗。它倒是给人无限的遐想:如果人工智能也能认识世界,它所理解的宇宙,是否正如作品展现的那般图景?


●  “电子曼陀罗”120号,Leonardo Ulian。要是能通电,那会是怎样的情景?这些电子元件来源特殊。他说,“现在电子产品里的元件,规格、颜色太过单一,不像以前老式的产品,颜色形状都很多样。我只有在东欧等不太发达的国家才会买到它们。”他所有作品的中间,都有一个芯片,象征世界的起源。图片源自Leonardo Ulian官方网站


作品看似简单,但构思每一个元件的位置、色彩的搭配,都需要极高的审美认知。而通过“焊接”,将所有元件细致地“编织”在一起,又需要很强的耐心。


Leonard自制了一套创作流程,先在电脑上设计,再亲自焊接,而每个元件相隔的距离必须做到非常精确,“过程很累。我通常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待在那儿冥想半天。”


●  “电子曼陀罗”102号,Leonardo Ulian  图源自Leonardo Ulian官方网站


Leonardo的作品从藏传佛教中的曼陀罗获得启发,带有宗教色彩,不禁引人反思:在如今科技广泛深入生活的时代,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不正如人们对宗教的信仰?


他说,“这种现象不是说好还是不好,人们会有自己的解读。而我想的是,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呈现技术世界复杂的未来。”


Leonardo的故乡意大利,有很多博物馆和画廊,“但普通人去看展,不仅费事儿,也难免不带点畏惧心。能在商业综合体办展的,意大利很少。而成都IFS让人们在购物的同时,能邂逅一场有意思的艺术展览,是非常好的事情。



西藏本土艺术家嘎德:

传统的材质,

不传统”的表达


如果说西方艺术家Leonardo的作品有先锋的色彩,那么西藏本土艺术家嘎德的创作是否就过于传统?


答案是“否”。


●  嘎德。他说,“一个民族的艺术,不只是要坚守本民族传统的东西,还需要融入新的观念。”


其实,在八十年代,美国当代艺术家劳森柏在西藏办展,当代艺术的风就随之吹进了嘎德和他朋友们的心中。


2010年,他们在北京宋庄办了一场轰动一时的展览《烈日西藏》,展现了西藏当代艺术的力量。


●  观念摄影作品《冰佛》,嘎德。源自网络


其中嘎德的作品《冰佛》,以水成冰、融冰为水的过程,表现了佛教中轮回、无常的观念,也反映全球变暖的问题,是西藏当代艺术里程碑式的作品。


作为西藏当代艺术领军人物的嘎德,一直致力于推动西藏艺术的“当代化”,“很多人说起西藏,不是说神秘,就是提到宗教,西藏已经被符号化了。但西藏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一直在寻找把西藏文化当代化的方法。


●  油画《路边的放生羊》,嘎德,1993年创作。


这位土生土长的西藏艺术家,从传统中汲取灵感,但又超越传统的束缚,力求创作出跟当下人们生活、感受贴近的作品。


比如这次参展的两幅作品,它们均选用了牦牛绒和被人使用过的佛珠。“佛珠本身带有个人的‘祈愿’,人们把苦难和幸福寄托在上面。”他说。佛珠虽是“物”,在他看来,也是一种隐秘、真实的语言,充满精神性的力量。


常见的材质,通过他的创作,呈现出新的表达


●  《红太阳》,嘎德,尺寸:400 × 400cm,材质:佛珠、黑色牦牛绒布,创作时间:2018  此作品在成都IFS一层古迹广场。图片源自成都IFS

●  《心》,嘎德,尺寸:200 × 200cm,材质:黑色牦牛绒布、佛珠,创作时间:2014。嘎德的佛珠,经人使用,带有祈愿的含义。搜集不够,他会把佛珠拿给别人使用一段时间,再拿回来创作。因而每一串珠子,意义非凡。此作品在成都IFS七层艺术廊。源自网络


《红太阳》参考了关于太阳的地理知识,内部构造复杂,远观犹如燃烧的一颗火球。它是科学的,加上佛珠带有宗教色彩的情感内蕴,也是精神的,有摄人心魄之力。


而《心》,以科学的严谨态度表现了心室、静脉、动脉。画面右部的独特处理,升华了其中的艺术表达:看似一个生理状态的心脏,因为佛珠所承载的内涵,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


●  嘎德作品。图源自网络


嘎德说,“传统是我的母体,但需要去激活。它就像是树的主干,当代艺术就是新长出来的枝桠,它们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他评价此次展览说,“这么大规模的展览,意义很大,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利于传播西藏当代艺术。西藏艺术家,不仅走出西藏,还跟国际有更广泛的交流,得以参与到整个时代的变迁中。



贡嘎嘉措:

身份复杂?

一场“拼贴”艺术的狂欢


贡嘎嘉措,是一位擅长运用“拼贴”创作的艺术家。


在藏族艺术家中,他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的作品不仅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此次参展的作品《现代香巴拉》,曾入选威尼斯双年展——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西藏艺术家。


他的创作,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互相碰撞的状态。


●  贡嘎嘉措


这和他丰富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他在西藏长大,学习过唐卡,后又到北京学习水墨画,90年代到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之后在英国长年生活。


藏、汉、英三种语言,对多种文化的认知成为他的创作密码。


他说,“伦敦汇集了不同肤色、信仰的人,以及不同的文化,这种融合的状态给了我启发。我想通过我的作品,表现这种丰富多元的状态。”


●  Shambhala of the Modern Times(《现代香巴拉》,贡嘎嘉措,尺寸:400 x 400cm,材质:布面油画,创作时间:2009  此作在IFS一层古迹广场展厅可以看到。拼贴艺术起源于以毕加索、布拉克为首的立体派,有一定的历史。不过,是女儿作业本上的贴纸引起了贡嘎对拼贴的兴趣,从图片源于成都IFS


从他的《现代的香巴拉》就可见一斑。藏族文化中的香巴拉,也叫做香格里拉,有世外桃源之意。传统意义上,它是个远离尘世的神话世界。而贡嘎则超越了对传统香巴拉的表达。


“我其实想把香巴拉带到当下的语境中去理解,而不是囿于传统意义上的表达。”他将当下生活中的各种元素“拼贴”在一起,呈现了一个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的“香巴拉”。


他将“拼贴”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各取汉藏两种文字的一半,造出新字。英文单词、中文词汇、名人头像、地标名字、时装品牌等等被拼贴在一起,共同组成藏传佛教中“佛”的身形,形成一种复杂的景观。


●  Shambhala of the Modern Times,局部。作品创作需要制作唐卡的功底,和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并非易事。图源自网络


贡嘎创作很慢,做的过程中,一些事引发的新思考,会逐渐反映进他的创作里。所以,用什么材料、怎么用,都体现了他的想法。


画布上的拼贴材料,来源于不同地方的报纸、杂志、贴纸,上面的信息,就是我们平日里经常接触到的。它们象征着各地各时的文化、事件、思潮。


在这幅作品前,你远看,可以见“佛”的形象,近看细部,则可以见到生活里无处不在的碎片信息,“神性”和“世俗性”在这里得到了统一。或者说,佛,其实并不总是高高在上,它本就存在于世俗里。


●  Buddha in Our Time,2010,贡嘎嘉措。

●  Dissected Buddha,2013,贡嘎嘉措。图源自网络


看久了,你会觉得大千世界似乎被浓缩了,以最集中的形式投射在这里,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其中获得自己的理解。


贡嘎说,“在国外,有很多商业机构、大财团都会做艺术展览。在中国,感觉也兴起了不少这样的空间。现在人们能在成都IFS,免费就可以看到好的艺术展览,是件很好的事。”



成都IFS是一个商业综合体,

也是文化艺术的汇聚地


“发现喜马拉雅”西藏当代艺术,不同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解读,让人们看到不神秘但深邃的西藏文化。每位艺术家使用的材质、形式、方法差异很大,但都从西藏获得启发,传递了对当下生活的认知。


正如上面三位艺术家所言,成都IFS虽是商业综合体,却提供了有趣的艺术展览空间。


●  《源泉》,次仁念扎。尺寸:149 × 129cm,材质:布面油画,创作时间:2018

●  《山中过度》,甘迪格,尺寸:180 × 180cm,材质:布面丙烯,创作时间:2016

●  须弥坛城,黄威,尺寸:178x178cm,材质:纸本设色,创作时间:2016

●  无题,扎堆。以上作品均可在成都IFS一层古迹广场展览厅见到。图源自成都IFS


成都IFS,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综合体,它还是文化艺术的汇聚地。

 

事实上,成都IFS建筑本身就带有艺术气质。

 

“翻墙的大熊猫”,是国际知名装置艺术家Lawrence Argent的作品。和它相伴的,还有本地著名艺术家何多苓、周春芽的雕塑作品。

 

此外,古迹广场、雕塑庭院、艺术廊等等,丰富了购物中心。


● 成都IFS I AM HERE大熊猫,由国际知名装置艺术家Lawrence Argent创作,它是成都最萌的城市名片。

● 成都IFS。图源自成都IFS


成都IFS举办的不少给国际艺术展,形式新颖

 

2016年的“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利用世界最前沿的数字成像技术,将莫奈的400幅作品放大在巨幅多媒体屏幕上。

 

拿到原版授权的Light Rose Garden(玫瑰灯海园·成都站)由香港策展方AllRightsReserved首次引入内地,9天内吸引了超过50万人次参观。

 

而从巴黎引入的“Parcours艺术节”,中外的六位艺术家,借助多种艺术媒介,表达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理解。


这些展览以亲切自然的方式,向人们普及有趣的艺术,向国内,也更向世界展示了不一样的成都。


●  电艺术家陈伟才借助川西民居的传统建材青瓦全新打造的艺术装置《弧》。

● 荷兰双人艺术家组合Martens & Visser作品《流光之间》。源自成都IFS


成都IFS位西临得名已60年的红星路、南临始自唐朝的江南馆街、东临有千年历史的纱帽街,旁边是“成都第一商业老街”春熙路。在人潮涌动的这个街区,成都IFS和传统、历史共振共鸣


可以说,彰显国际范儿的成都IFS,汇聚了时尚、潮流、艺术,正在重塑当下成都人的生活方式。3000年的成都,她一部分的时光故事,由已经5岁的成都IFS来讲述,将会更加丰富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鱼二

撰稿  |  鱼二

摄影  |  图片来自成都IFS或网络

设计  |  三金©ZASHE杂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