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很酷,厂区家属院呢?
中车成都
与时代的故事
始建于1951年的成都机车车辆厂(现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后简称“成厂”),已陪伴成都68个春秋。
经历了蒸汽时代(1954~1968)、内燃时代(1968~1998)、三业并举时代(1999~2013)之后,成厂如今已进入城轨检修与制造的新领域。
事实上,单日客运量曾超过400万乘次的成都1号线,这条城市“大动脉”的正常运转背后,就有“地铁医生”成厂的付出。
● 成都机车车辆厂(现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后简称“成厂”),始建于1951年。
而伴随着企业的转型,最早位于成华区二仙桥的老厂房逐渐空置,而占地约350亩的成厂职工生活社区,似乎也面临着前途未卜的将来。
遗留在城区的老厂房该如何处置,是全世界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
厂房的优势在于高挑的层高、可自由分割的空间、不可复制的时光印记、以及历史造就的独特区位属性。事实上,老厂房变身新兴的文创艺术园区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例子不胜枚举。在成都,东郊记忆、U37、无里、白药厂、梵木这些大家争相“打卡”的时髦文创园区均是由不同类型的厂区改建而成。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依次为:东郊记忆、无里、梵木、U37。摄影: ©一筑一事
然而,那些不够酷、利用价值不高,却承载着最真实的日常生日的厂区家属院,应该被如何对待呢?
成厂的做法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飞速前进的中车号
从1950年代驶出
建国初期,新中国建造的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机车车辆工厂,便是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北路31号的中车成都机车车辆厂,这是全国铁路工业系统第一个转产内燃机车检修的机车车辆工厂,更是全国铁路工业系统第一个荣获国家质量管理金奖的机车车辆工厂。
厂子的前身,是安徽淮南煤矿下属九龙岗机车修理工厂;为配合成渝铁路修建,该厂1951年暂迁重庆九龙坡;1954年11月迁至成都,正式定名为成都机车修理工厂。
抽调自安徽九龙岗、武汉江岸、青岛四方、株洲田心以及江苏戚墅堰等部属工厂的援建人员为其奠基,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他们南腔北调地汇集在了成都东郊。
● 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机车车辆工厂
有的一来便是呆了60年,比如来自湖北江岸的林阿姨,幼时她随父母一同来蓉,在这里成长、念书、入厂工作再到结婚养育下一代,“成厂”这样的三代家庭还有很多。
林阿姨言谈间神采依旧,她笑道:“我在机车总厂的质检处搞检查,检查火车轮子的。哈哈,还是很关键的工种哦。”
同时,这里也成为一个令无数青年、转业干部向往的单位,谭爷爷正是其中的一员,从陆军第一集团军转业回来后,就进入工厂生活服务总公司,一直到退休。
而接替父亲进厂工作的段阿姨则说道:“进入这样的单位,人生就有了保障。以前福利好哦,洗澡赶火车都不要钱,机车厂的制服和翻毛皮鞋,就是当年最时尚的单品。”
● 成厂,一个吸引了无数有志青年、转业干部的单位
60多年风雨,正是在这一批又一批“成厂人”的努力下,成厂一次次紧追时代完成了自我的迭代。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成厂也在发生着变化。曾经历经辉煌的二仙桥大工业区,正在被打造成工业更新的典范和城市文创的新地标。说到这儿,都会联想到离这儿不远的东郊记忆(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
但成厂的更新模式更显得人情味十足,不论是曾经的职工生活区升级改造,抑或旧工厂区域的综合改造,让人不得不赞同谭爷爷那句“机车厂,是有良心的企业”。
● 工厂旧时一隅
城市发展,
模式何止推倒重来一种?
随着城市更新,越来越多的老旧片区完成或进行着拆改,原址上也兴建起各式新潮的写字楼、高级住宅区,对于原住居民来说失去的可不止是几十年的回忆。
但城市的发展模式,又何止推倒重来然后你争我抢地向上发展这一种呢?对于这个问题,下涧槽社区的做法或许是一个好答案。
位于成华区二仙桥街道的社区,东邻成都理工大学,西至下涧槽河,南接二仙桥北二路,北靠东华一路,是一处人口密集的成厂职工生活社区,占地347亩,始建于1951年,有居民楼126栋,5000余户居民。
● 下涧槽社区全揽。图片由下涧槽社区办提供
来到下涧槽路,你一定会被这崭新的环境吸引——四处可见的机车元素,干净整洁的街道,没有老旧小区里的拥挤、乱搭乱建,只有成荫的绿树,午后围坐在一起打麻将、下象棋的居民。更不要说那焕然一新的有着几代人回忆的灯光球场这些了。
而不得不提及的是,除了“表面”上的功夫——即外立面、街道的整改等,家属区改造更是做到了“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气和物业管理)。
● 四处可见的火车元素。由下涧槽社区办提供
通过总平市政、道路交通规划、景观改造、空间功能布局、房屋公用部分改造、配置公共服务配套、危房加固、雨污分流、管线序化、自来水改造、供电改造等一系列复杂的改造,改善不仅是家属区的整体环境,居民生活品质也得到提升。
参与家属区改造与维护工作的李叔叔就分享道:“虽然这次改造相当恼火,光是违章建筑就至少有六、七百处,好在有社区与居民们的支持。宿舍区改造达到现在这样一种成果实在是不易的,而要保持这样的成果,要靠每一个人共同去维护。”
● 崭新而不失记忆的社区环境。图片由下涧槽社区办提供
从苏式木板房、红砖瓦房再到如今的水泥房,改造后完全面貌一新,居民反映都很好。与他们的对话中能感受到有一种幸福感、安全感,“有感情”以及“依依不舍”是被反复强调的。
● 仍在不断“进化”的社区。图片由下涧槽社区办提供
于共享中
留下集体记忆
2017年8月31日,成厂最后一辆机车下线,老厂退城入园整体搬迁至新都,老厂区腾退出769亩土地待开发。
这里是成都东郊文化创意功能区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工业遗址,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尤显关键。
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成厂的改造开发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设计大师崔愷,在其领衔下以传承工业文化历史为目标,对工业遗址进行了研究和改造设计,打造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TOD开发为触媒的共享微城市。
● 土地腾退后,待开发的老厂区。
现在可以看出,成厂的“变身”中保护和再开发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应用——月台旁,一节火车车厢停靠在侧,当艺术涂鸦加身升级为车厢书吧;而一条一公里左右的空中观光走廊,不仅可带你俯瞰1.5公里的铁轨创意路,还可遥望20多米高的红砖“双烟囱”与俯视四季花园。
● 工业风的空中观光走廊与四季花园。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而工厂区域的改造里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中车·共享城艺展中心”这栋建筑了——以前是作为机车的检修场所,现在摇身一变成为了未来的艺术中心。
● 中车·共享城艺展中心。图片由元禾大千提供
对于检修车间的改造,负责室内软装设计的元禾大千(成都分公司)负责人纪小白介绍道:“在这个项目一开始,我们两方所做的一件事就是参考了工厂所有的老照片,然后再看要保留的是哪些,是否还需要做加法。“
● 机车检修车间老照片;正在拆改的检修车间。
通过新老对比图可以看出,现在的艺展中心整个建筑骨架(包括售楼部的下面那两根检修地槽)都是原来机车检修车间的。设计方只是在外立面上以大面积落地玻璃窗、不锈钢板搭配室内具有未来感的家具与陈设,呈现出了富有工业感的艺术空间,使得整个建筑获得新生。
● 成厂建筑与时间的解构装置艺术演变图。由元禾大千提供
这种新老结合的更新范例正是在不丢失老建筑灵魂的基础上,又赋予其新活力。现代设计的魅力和历史沉淀的稳重,融合在同一个空间中。正如设计师们所指出的,与其说这是一场新的设计,不如说这是一次关于“时空轨迹”的巡回。
● 艺展中心内部细节。可以看出建筑原始结构与新材料的结合,同时元禾大千别出心裁地设计出非常多与”机车“这一关键性元素呼应的艺术展品,如木雕纂刻的火车头等。图片由元禾大千提供
我问纪小白为什么会接下这个项目,她顿了顿说:“还是情怀,在看老厂房第一眼的时候,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讲,那个情怀就已经把你勾住了,所以当时根本就毫不犹豫地把项目接了。”
情怀这一词,可能会让人觉得过重,但如果细细看过元禾大千在艺展中心的室内陈设品以及他们打造的工作室,你就会理解什么叫做“把设计当做艺术”了。
● 元禾大千成都公司内部一览,处处充满艺术性的展陈。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设计师藉由对建筑的历史精神的感知和理解,构建出质朴硬朗而又具备时代美感的空间令旧厂焕然重生,即情怀。
同时,情怀也可以视作成厂陪伴成都发展的这么些年。而这一次他们在做好自身社区更新的同时,也将老厂房以更新的方式共享给社会。
在中车共享城的核心理念中,很重要的就是“共享”二字,共享就是把以前封闭孤立的工厂大院和城市空间更加开放地融合起来。
至于这一点,从一批批前往此地的老老少少们,就可看出他们做到了。
● 中车共享城。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延伸阅读
还有哪些“老地方”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KK
撰稿 | KK
摄影 | 雨婷©一筑一事,如无特殊标注均来自网络
设计 | 三金©ZASHE杂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