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石坝:“封存在上个世纪”的36亩宿舍区,空无一人像部科幻默剧

黄鹤 一筑一事 2022-03-22


早高峰,我从解放碑坐车赶往重庆江北区的大石坝,车在桥头堵到动弹不得。百无聊赖间,我问司机:“师傅,你晓得前卫仪表厂不?”

 

年轻的司机显然被我没头没脑的尬聊搞得有点错愕:“啊?不晓得。”

 

“就是大石坝上面原来有好多兵工厂的嘛。”

 

“哦...我住在黄桷坪那边,不是很了解江北的。”


尬聊就此结束。


重庆,2018。摄影: Icy©ZIPART



从历史的旁边掠过


故事大概要从洋务运动说起。


1862年,李鸿章授命在上海松江城外创办上海洋炮局(后更名为金陵兵工厂)。据记载,这是中国当时第一个西洋式兵工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金陵兵工厂内迁。工人和设备沿长江而上,历经千难万阻最终抵达重庆嘉陵江边大石坝片区,建立起第21兵工厂。


次年,位于南京的兵工署炮兵技术研究处亦奉命内迁,同样选址重庆江北大石坝,在此建立起第10兵工厂。


它们就是后来被重庆人称为“八大兵工厂”之中的长安厂和江陵厂。


如今,在大石坝仍能看到不少“兵工厂”字样的文物保护牌。摄影: Icy©ZIPART


据重庆档案馆的梳理,截止到1941年10月,全国奉命内迁的兵工厂为18家,其中有11家落户重庆。


为了支持抗战前线,当时内迁的兵工厂爆发出惊人的生产力,生产出数量众多、品种齐全,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武器——据记载,“重庆提供了全国抗战80%以上的军工”。


而大石坝的长安厂、江陵厂正是其中的绝对主力。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大石坝工人们挥洒血汗的工作,便不会有今日你我所见的这片繁华。


重庆,2018 摄影: Icy©ZIPART


车终于通过拥堵路段,跨过嘉华大桥拐上北滨路,一路飞驰。突然,我看见右手边掠过一片旧厂房,房顶上立着巨大的字牌“洋炮局1862”。


这片旧厂房正是原江陵厂的旧址,据报道,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占地300余亩,名为“洋炮局1862”的文创产业园区。


一瞬间,我兴奋地想指给司机看,话到嘴边却又放弃了。1862、洋务运动、抗日战争、兵工厂......那些弥漫着战火硝烟的历史,对于成长于21世纪的年轻司机来说,显然是太过遥远而模糊的故纸堆。


不知道当“洋炮局1862”成为下一个网红打卡地之时,他是否会有兴趣走进去了解一下那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从“梦工厂”到“空城”


“洋炮局1862”再往西不到一公里,就是我的目的地——前卫仪表厂职工宿舍旧址。


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为了加强海军建设,从江陵厂划分出前卫仪表厂,隶属于船舶集团路基部,产品主要供应海军。


如今,前卫仪表厂的老厂区业已变成名为“华润中央公园”的大型楼盘,而与之对望的职工宿舍区也早就人去楼空,徒留一片荒芜。


拔地而起的高端楼盘与还在等待规划建设的宿舍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野蛮生长的植物成了这里当仁不让的新主人。


俯瞰大石坝一村。摄影: Icy©ZIPART

此楼挂有“第十兵工厂旧址”牌匾,为当年兵工厂长官的住宅。始建于解放前,具体年代不详。摄影: Icy©ZIPART

解放前修建的最早一批员工宿舍。摄影: Icy©ZIPART

虽然住户早已搬空,但楼顶的菜园仍自顾自地野蛮生长着。摄影: Icy©ZIPART


但眼前沉默的建筑里,曾承载着怎样火热的生活啊......


要知道,大石坝从南到北共有一村到九村,曾经居住的皆为江陵厂的工人及家属。前卫厂位于最南边的大石坝一村,和所有国营工厂一样,拥有自己的幼儿园、学校、医院、商店、招待所、食堂、职工活动中心、电影院、澡堂等生活设施,俨然一个独立的小社会。


一个人的一生,似乎都可以就在这里完成。有的家庭祖孙三代都在此工作生活。人们走在路上,彼此熟识,点头招呼。


这个巷子的深处还有零星住户没有搬走。摄影: Icy©ZIPART


北滨路建成之后,前卫厂所在的大石坝一村因最靠江而成了炙手可热的地块。2009年,前卫厂完成搬迁,在北部新区落成新厂房。而这一片职工宿舍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慢慢扩建直至90年代,也从2016年开始渐渐搬空,只有极少数的住户仍居住其中。


如今,前卫厂宿舍区所在的大石坝一村,是一片约36亩的“空城”。而这片破败不堪的“空城”,当年却是重庆人心目中的“梦工厂”。



消逝是另一种诞生


跟着导航,我不费劲地找到了能婴书院。你很难想象,在高级楼盘和一大片等待拆迁的旧房之间竟然有这样一个闲适的小院。这里是前卫厂幼儿园的旧址,被新的女主人妥善地守护下来,成了一处别样的所在。


能婴书院 摄影: Icy©ZIPART

书院里还挂着前卫厂当年的旧照片。摄影: Icy©ZIPART


我在这里见到了几位前卫厂的老职工。


孙婆婆,1974年进入前卫厂直到退休,曾经在前卫厂的学校和医院工作。她笑着说:“三、四十年前,长大嫁给兵工厂的工人,是每个少女的梦想。”


是啊,进入兵工厂,不仅意味着当下的稳定生活,更是一种似乎可以世代延续的安全感。因为在当时,前卫厂的职工子弟可以通过技校学习,直接进入本厂工作,从此衣食无忧。“当时很多离婚带着孩子的女人也都愿意嫁到我们厂,因为可以解决孩子就业”,孙婆婆说。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国家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粮食短缺。1971年进入前卫厂工作的马文明还记得当时因为厂区土地多,每个车间都可以分到一片自留地,种植蔬菜、红薯,甚至挖坑养鱼,用以改善职工生活。他说:“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也不是那么难过。”


“80年代空调还没普及的时候,厂里就有从防空洞接出来的冷气。还有养牛场生产牛奶,到了夏天自己做汽水和雪糕冰棍。厂里专门有个叫副业科的部门来管这些事情”,马文明又补充道。


废墟里还能依稀见到当年厂区生活的独特痕迹。摄影: Icy©ZIPART


听着他们细致地回忆起过往,我忍不住问:“前卫厂搬迁的时候,你们是什么心情?”


“其实厂房拆迁没有一个什么仪式,也不是说一下就没得了,都是一点点拆的”,1950年参军,1953年转业入厂,在前卫厂干了40余年的侯量老人这样说道。


我在心里想,轰然倒塌和渐渐消逝,哪一种更令人难过呢?我不知道。


宿舍区也是一点点变空的。


那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同事们,时代的巨手曾把他们攥拢于此,转眼间,还是这双手又潇洒一挥,任他们零星散落于这个偌大的城市。


一个时代好像很长,又好像出奇得短暂。


曾经的“梦工厂”,现在的“空城”。摄影: Icy©ZIPART


采访之前我曾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某种过于伤感的怀旧情绪里。后来我发现自己多虑了,因为从老职工的言谈和神态上,看不出太多伤感或怨怼。


“刚离开的时候肯定是不舍得啊,毕竟是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但现在住房条件确实比以前好多了,有新房哪个愿意住烂朽朽的老房子嘛”,孙婆婆笑着说。


如今,他们也会熟练地使用微信群联系起曾经的同事和朋友,孙婆婆摆弄着自己的智能手机,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爬山群,当年一起爬山的人,现在还是会约着一起爬。”


显然,老人们已经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怀念老厂就像怀念自己的青春一样,是在日常生活之外一种无伤大雅的小情绪。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废弃的宿舍楼里还有没带走的生活用品。摄影: Icy©ZIPART



绕不开的“工厂”


我突然觉得,当我们以某种置身事外的轻飘飘的姿态去看待一片老的社区或建筑,那种伤感或者怀旧的态度是否正义?


毕竟当我们感叹那些老旧建筑如何有历史韵味,拍下一组“厉害”的照片就可以转身离开.....真正住在里面的人,面对的可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难题。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回忆呢?


不知天灾还是人祸将这棵树拦腰折断。摄影: Icy©ZIPART


解放后,历经“一五”“二五”建设,再至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重庆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军工城市。


“工厂”,不仅仅意味着厂房和设备,更意味着数量庞大的工人家庭,他们是这个城市不可忽略的群体。


他们那种来自国营工厂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丰盛,那种真切参与到国家建设的劳动感,那种深知自己工厂的产品将成为国防的一部分而产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以及在超大型集体生活中所养成的生活习惯、厂区生活的秩序感、邻里之间的亲密度......


这些或大或小、或好或坏的因素,在漫长的岁月里,成了他们脸上的纹路,心中的沟壑。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包括对下一代的期许。


源于厂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通过这样传承和扩散,亦成为了重庆城市性格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当我们想要了解重庆和重庆人,“工厂”永远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章节。


不同年代的建筑因地势而建,高低错落地排布着,下沉的红砖房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摄影: Icy©ZIPART

青砖房和红砖房相顾无言,始建于不同年代,但如今它们都是等待被拆迁的旧楼。摄影: Icy©ZIPART


眼前这些破旧的宿舍楼不再年轻,显然又不够年长,它们的命运也因此变得模棱两可。


几十年前的建筑值得保存吗?事实上,在前卫仪表厂宿舍区内,不同年代的建筑自然生长、相互交错,恰如一座收藏着上世纪50至90年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博物馆。


如果每一代人都拒绝保护短短几十年历史的建筑,那么这个城市将如何留下过去几百年里的建筑?


旧区改造,就像是对一个城市财力、智力和想象力的集中考试。答题结果,也决定了这个城市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

.

.


NOT THE END




 后记 


俯瞰大石坝。摄影: Icy©ZIPART


我们走到大石坝的高处,俯瞰重庆这座自然和工业景观交相辉映的城市,这座逼仄和辽阔并存的城市。


我问老职工们:“你们希望这里未来变成什么样?”


“那是政府规划的事情,我们不晓得”,他们淡然地说道。


但随后他们又补充道:“虽然现在都搬走了,但我们还是喜欢回到这一片来耍,觉得看啥子都亲切,有时候遇到熟人,龙门阵一摆就要摆好久。”


前卫厂老宿舍区的命运,恰如重庆这座坐拥无数老房子的城市,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而可以确定的是,一个更有价值的未来,始于如何看待一个更有价值的过去。




 空间志100档案 


拍摄

发布

空间类型

空间面积

空间位置

建筑年代

  


1806

180625

工厂宿舍区

占地36亩

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一村

1950s~1990s


 创作团队 


策划

撰稿

摄影

栏目

  


黄鹤

黄鹤

Icy@ZIPART

空间志/人物圈/筑事研究院/小蓝书百科/筑事会/言筑



📂

延伸阅读

 重庆的老房子还剩多少 


鲁祖庙:解放碑旁最后一片老城区的“死与生”

⚲ 重庆 2018/02

交通茶馆:28年了,这个茶馆貌似才过了28天

⚲ 重庆 2015/11



凡一筑一事刊载的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如违反上述声明,一筑一事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