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漏秋山:青城山1700年古寺旁,一方无名茶室复苏了
她在山里住了78年
来了2个山外的年轻人
2019年深秋,崇州凤栖山。
古寺的晨钟敲到第28489下,便是袁婆婆在古寺村生活的第78年。
凌晨五点的山林里,借着如豆的微黄灯光,袁婆婆微微弯着腰,清扫着“光严禅院”(古寺)后的一方院落,缓缓穿行在深秋的大雾中,这位健朗的老者心无旁骛。
脚下,成熟的野板栗和树叶密密麻麻地散落四处,停歇的片刻,袁婆婆捡起一颗野板栗,咬开,咀嚼,生涩到清甜的滋味,从舌尖蔓延到了喉咙。看似不大的院子,扫起来却得费些功夫。这一扫,就到了天明。
● 袁婆婆。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自幼在古寺村长大、生活,袁婆婆14岁就出来谋求生计,和药材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年老退休之后,在古寺做过几年杂工,三个月前本以彻底闲下来,但闲不住,女儿听说古寺后面的茶室被两个年轻人接手改造,就推荐母亲来做做零工。
能得到熟知山中地理和植物秉性的原住民的助力,对两个外地来的年轻人来说再好不过,茶室新主人城池和YOYO欣然应允下来。
三个月来,清扫庭院、移植青苔、清除杂草……袁婆婆怀着山里人与自然相处的本能,将这方小院呵护得越来越有生气。
● “无漏秋山”。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而城池和YOYO,一天天从城里跑来山上,设计、改造、调试……这方曾经破败的无名茶室终于缓缓复苏,得了新的名字“无漏秋山”。
这个十月,“无漏秋山”开始迎接三三两两、消息灵通的客人。
初见 | 像一团炸开的烟火消逝前的光晕
七月,我偶然间看到李白鹿在朋友圈发了几张很有意境的照片,丛生着杂草和青苔的青瓦屋顶、树桩间里冒出来的绿蕨、被树冠掩映的古朴亭楼……配文写道:“绿苔攀青城,古寺坐林山。朋友即将面众的素食店。”
那时,这个意境悠远的空间就成了我持续关注的对象。直到十月,机缘巧合下终于来到这里。
● 摄影:李白鹿(入云屋、大叻Dalat Bistro主理人)
阴天,中午12点,车子开到“光严禅院”正大门,下车步行,沿着右侧蜿蜒的道路向上不到两分钟,“无漏秋山”就在道路的左侧显现了。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或许是因为没有下雨,第一眼见到的“无漏秋山”比我想象中的更“清晰”,而城池和YOYO第一眼见到的它,更像梦境一般,城池这样描绘:
“闲着没事做,驱车到古寺,沿着蜿蜒小路探索至此。那会不过下午三时,笼罩在森林穹顶之下,又是一场小雨之后,远远看见微弱的灯光在雾气中弥散开来,像是一团炸开之后的烟火消逝前的光晕,与往来之人作伴。”
我不禁叹息,此时此刻为什么不下雨呢!或许,这样的缘分不是人人都能有的吧。
● 2017年末,城池和YOYO初见的茶舍。
“嗨咯!”方走近这方小院,就被眼尖的YOYO发现了。
彼时她正在接待来自北京的某真人秀剧组,编剧们先来小院踩点考察,据说月底将会在这里进行节目录制。又听说前几天女明星戚薇曾到此拍摄杂志,想来“无漏秋山”虽未正式宣告营业,就已经被有心人先发现了。
事实上,“无漏秋山”还未被多少人知晓,而其毗邻的“光严禅院”,所知者同样很少。来此地前,我竟闻所未闻。
● 光严禅院正门。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据相关记载,“古寺始建于晋代,晋文帝赐青城36庵,古寺为其中规模最大一寺,原名常乐庵,隋文帝赐光大严明匾。唐代善思和尚改名常乐寺。明代改为光严禅院,永乐年间,光严禅院已具上、下古寺的规模,僧徒众达一千多人,可算得上是佛及众生,鼎极一时。
“至清代,康熙皇帝又特为此寺御题‘光严禅院’匾额,这就是现在大门上所悬的横额。该寺历朝曾有几次大的损毁,亦多次重修,因年久寺古,后人俗称‘古寺’,天长日久,俗称变正称,光严禅院之名反而很少被人们提起了。”
● 古寺的山门遗址,离“无漏秋山”不过百余米。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 在古寺山门出处,可以远眺街子古镇。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毫无疑问,已逾1700年历史的“古寺”底蕴悠久。自古就是皇家圣地,也流传出许多奇闻逸事,略说一二:
“古寺”最顶处有一座佛塔,曰“悟空殿”,殿中曾供奉悟空祖师正果后的肉身,这位法师号“法仁”,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幺叔,曾在此清修数年。
公元1416年,朱元璋赐孤本佛经《洪武南藏》,“古寺”保存了500余年,后于1951年运抵四川省图书馆代管,存于今日,为其镇馆之宝。
济公活佛曾云游至“古寺”,留下手迹“南无释迦牟尼佛”,该匾额至今仍悬挂于下古寺大雄宝殿上。时任蜀州(今崇州市)通判的诗人陆游,曾写《翠围寺》(“古寺”曾于宋代改名“翠围寺”)一诗:
晓入翠围寺,拥门千万峰。
山空鸟自鸣,林茂鹿相从。
袅袅风中过,昏昏云外钟。
将归兴未尽,清啸倚长松。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光严禅院内部。摄影:大树
至于“无漏秋山”与“古寺”的关联,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营造 | 复活荒废的建筑,造一间朴素的房子
“无漏秋山”前身是“古寺”的一间茶舍,茶舍前有一“放生池”,香客信众们会在这里进行放生。2017年底,城池和YOYO见到的茶舍已经年久失修,运转不灵了。
● 改造前。
彼时,两人并没有接手这里,直到后来,有朋友恰好认识茶舍的运营者,城池和YOYO和她见面恳谈,又多次跑到“古寺”展示设计方案,年轻人的干劲和想法最终得到了运营者和大和尚的认同。2019年3月,改造正式开始了。
城池不是设计专业出身,这次改造他初次尝试设计。边回忆改造的过程,城池边带我将房前屋后都走了一遍。主建筑中央三座连通的房子,后面有一些小的建筑,院子里有凉亭、池子和小路。
● 最初的设计图。
原本的房屋部分地方已经垮塌了,有的甚至被脱土的大树压着,总之是满目疮痍的样子。现在看起来已经焕然一新了,但在“新”之中,又有原本的“旧”,眼前呈现的,是一间朴素的房子。
本是与“古寺”相生的建筑,寺庙方要求不能改得面目全非。所以,城池保留了主建筑的柱子、屋顶原始的形态,其他的建筑部分全部重做。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主建筑是兼具吃茶和素食的茶室及餐厅。从主建筑左右两侧,沿着阶梯上去,有白色石子铺就的后院,院子里高高低低的摆放着各异植物,再后方有一条长长的廊道,廊道再往上,是一间高处的木屋,可以喝茶,也可以住宿。
廊道是YOYO特别提出要城池做的,她很喜欢下雨的时候,在长廊里走动的那种浪漫情境。
● 后院。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 连廊。摄影:李白鹿(入云屋、大叻Dalat Bistro主理人)
在建筑外观上,原本建筑大面积采用是寺庙常用的红色,如今改成了黑色配棕色,以此与森林环境搭配。
YOYO解释说:“来过的朋友中,有人说这是日式,有人说是中式,我说都能这样讲,其实我们不讲求风格,我们选择的是适合的,适合的才是对的。”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循着院子里的步道,踏过拱桥,我脱下鞋子进入了室内。房间是榻榻米的形制,座位分布在一条过道的两边,下沉式的坐席上有一方木桌。家具是全手工制作,请来的是一个匠人世家,父亲是铁匠,哥哥专做画框,而弟弟则做家具。我坐下来,能触摸到匠人的用心。
耳畔飘过缓缓的音乐,鼻尖萦绕着淡淡的檀木香,山里的水雾席卷了我的全身……沏一壶茶,倒出,轻嘬,淡褐色的液体徐徐淌进唇齿之间。
● 室内。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不知道坐了多久,天越来越暗,才发现室内非常暗,只有微弱的灯光。城池说,这是特意模拟的蜡烛的光色,他记得装修时的师傅说,“小伙子,你们这儿太暗了,看都看不清,我给你换一个灯试试。”
城池拒绝,他希望,“把工业照明留给工业文明,而一盏残灯便是‘无漏’的本源。”这话听起来有几分让人不解的禅意,实际上,城池还原的其实是那第一眼打动他的光线。
我很喜欢这样的暗光,如果光可以发出声音,那这样的光,一定和森林达成了一致的频率。
没有人忍心破坏如此的平和。
● 室内。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共生 | 在酝酿千年的“气场”,与自然共同生长
“哐当。”有客人推门而入。
一行三人,选了靠近池子的座位,点了两种茶叶,几盘点心,他们一直在谈话,但声音都非常低沉、语速缓慢,不知道坐了多久。在这间茶舍,时间变慢了,人也变缓了。
我觉得这是一种魔力。
城池说,这是一种“气场”。
● 室内。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什么样的“气场”?
“气场”是一种过于抽象的概念,无法作科学的解释。在我的理解中,任何物质的存在都有气场伴生,是物质散发出的、能够被感知到的能量。气场的性质亦是千差万别,在适合自己的气场当中,人会达到一种舒适的状态。
若要描述“无漏秋山”的气场,大概就是这凤栖山上的自然生灵、千年古寺,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一起酝酿出来的吧。
或许是对大自然和神灵心怀敬畏之心,哪怕不信仰神灵,人们也会不自觉放低音调,而山里不同于山外的时间流逝,也让城市来的人们放缓了节奏。
● 悠闲的客人。摄影:古儿(第1-2张)、萌特(第3张)
我站在茶舍前的平台上,观察着放生池里的生灵。这池子里有五只蟾蜍,有一只离队自由地自水中遨游,其余四只错落地蹲守在假山石上,时不时还会抱成一团,可能是一种亲昵地表达,也可能是在孕育后代。甚是有趣。
因为在给管家小杨做培训,茶艺师沁雨最近常来“无漏秋山”,她告诉我,有一只蟾蜍经常会跳到放生池边那座人像雕刻上,而且一定歇在人手之上,像是在宣告对这片池塘的主权。有点让人哭笑不得,或许沾染了古寺的灵气,这蟾蜍也通人性了吧。
● 摄影:古儿
说起那座人像雕刻,我本以为是一个小和尚,我问袁婆婆,她觉得也是。城池说,其实不是,“不拟佛,也不拈花,是一尊光头人像,眼入池底,手托清水,锦鲤贯穿掌心游动,去留皆无意。”
他曾经在另一处见过人们放生的样子,“早上放生了青蛙,傍晚我路过时,它们上不了岸,累到力竭,有的沉入池底,有的仰面示人,丢了性命。”这算是一种愚昧的慈悲吧,今后,“无漏秋山”这座池子将不再作放生之用。
● 放生池边这一尊大石,原本上面红书三字“放生池”。城池找来李越和他的师兄,完成了现在的塑像。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虽如此,并不意味着抹掉了“无漏秋山”最重要的过去。YOYO觉得,“我们是从上一个主人手里,延续了这间茶舍,然后给了它一个新的样貌,在老旧的废墟上,做出了新的灵魂。”
她接着说,“但灵魂的丰满是需要时间的,我们没有办法刻意去加速,让它自己慢慢地自然生长就好了。”
正因如此,“无漏秋山”空间的营造、茶和食物的开发好像都不急不躁,不赶着向世人宣告正式营业,也不急着做铺天盖地的营销。顺其自然,或许方能做得更好。
连人的选择仿佛也是顺应了天意。除开袁婆婆是熟悉此地的原住民,年轻的管家小杨就在山下的街子古镇长大,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到山上进拜、赶庙会。
● 小杨。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我不懂茶,所以不知道怎么来描述“无漏秋山”的茶,大家不如自己去品。(文末有福利)
● 摄影:Damon、萌特
素食,不仿荤,结合中西的料理方式,注重食材本身的自然之味,和有机菜农合作,去山里采撷,根据季节调换不同的菜品。
糕点,选择和好朋友李白鹿的“入云屋”合作,出品和“无漏秋山”气质相符的中式糕点。
● 入云屋×无漏秋山。摄影:YOYO
“‘无漏秋山’最初是一块石头,它要变成美玉,还需要时间的打磨。”城池如是说。
感悟 | 让一间茶舍“起死回生”,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从2017年底初见,到2019年3月开始改造,再到2019年10月1日开始试营业,这近2年的历程,城池和YOYO全程参与其中,我很好奇他们各自感受如何。
● YOYO和城池在“无漏秋山”。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感动。”YOYO说了这样一个关键词。
她和城池已经认识了三年,从作为品牌总监和创始人城池一起打造精品民宿品牌“路之青城”,再到刚试营业不久的“历空山”,他们有争执,有鼓励,有安慰……但始终在一起成长。能在人生中遇到一个如此契合的合作伙伴,一起做想做的事情,看到理想一点点变成现实,这是她最深的感触。
正如同YOYO取名“无漏”,意味圆满。或许世上没有所谓的圆满,但这是一份美好的期待——“无漏秋山,圆满于此,喜乐无漏。”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历空山。摄影:王翀
如果说YOYO更加感性,那么城池则更加理性。
“其实在做无漏秋山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去做其他项目,能够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或者说更大的名利价值,但我们都没去做。回报高的不一定是快乐的事情,我们在做快乐的事情,但也不是一味讲情怀而不在乎收益。无漏秋山是我们的理想,也是一个小小的经济体,它需要内部有持续造血的功能。”
“无漏秋山”一共五个股东,YOYO和城池负责管理。在采访的过程中,YOYO因为工作提前离开,城池还驱车去了“历空山”道明店处理店铺的事务。从见到他们开始,两个人都没停下来。在“无漏秋山”,他们可能是节奏最快的人。
.
.
.
● 摄影:古儿
天色终于彻底黑了下来,从道明回来的城池,开车带我们回成都。夜里雾气大了起来,我终于离最初想看的那个埋藏在雾气中的“无漏秋山”,更“近”了一点。
袁婆婆关上门窗,她也要回家了。
明天,鸟儿们都还没醒来,她会打着手电筒,走过漆黑的山路,推开小院的大门。
当“古寺”敲响晨钟,扫地的“唰唰”声也加入了,这天,寂静无语山林又被唤醒了。
互动福利
文末留言聊一聊
说说你为什么
想去“无漏秋山”?
我们将挑选 3位
留言足够走心或有趣
且字数不少于20字的小伙伴
各赠送
两人位品茗体验一份
茶叶:原价198元/泡的茉莉花茶
*留言截至10月26日晚6点
持续关注“无漏秋山”的生长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提示
目前店铺体量偏小,
最高接待量只有七桌,
去之前需要预约。
预约电话:18010640140(每周二店休)
地址:崇州街子古镇凤栖山光严禅院旁(寺门向右走)
延伸阅读
那些隐于山林的空间?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忧忧
撰稿 | 忧忧
摄影 | 雨婷©一筑一事,或由“无漏秋山”提供
设计 | 三金©ZASHE杂社
档案 | 198
拍摄 | 1910
发布 | 191024
类型 | 茶室、素食餐厅
设计 | 城池
面积 | 约700㎡
位置 | 崇州街子古镇凤栖山光严禅院旁(寺门向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