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生·新所:曾是少数人的“舒适圈”,为何吸引茑屋书店落户于此?
哥伦比亚生活圈
少数人的“舒适圈”?
上海的街道常使人产生错觉。
尤其是漫步在番禺路与新华路,如同走进了上世纪初的欧洲小城。老洋房改建而成的高档餐饮和婚宴会所分外显眼,褐色砖瓦、英式尖顶与砖木结构的房屋糅合成了标准的欧式洋房。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这一带曾是优雅和高档的代名词,充满了布尔乔亚式的生活气息。
为适应当时富人和上层侨民的住房需要,专请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等人,沿新华路、番禺路一带建造了大量不同风格的欧式花园住宅,“哥伦比亚生活圈(Columbia Circle)”由此而生。
在过去,这里是属于少部分人群的“舒适圈”,平民百姓根本无法入内。
这里似乎和我们印象中的“老上海”风格差别很大。但这并不重要,我望着眼前的上生·新所,在阳光的照耀下,关于这里的过往正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俱乐部与别墅
上生·新所内有3栋历史建筑以及11栋工业改造建筑。其中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Columbia Country Club)最广为人知。
●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图片来源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哥伦比亚”这个头衔到底代表着什么?
曾经,“哥伦比亚”就等同于美国,从字源上哥伦比亚即为哥伦布发现的土地。
●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logo。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至今日,无论是哥伦比亚圈,哥伦比亚路还是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遥远回响,辉煌的日子早就过去了。
孙科别墅又有什么来头?
这里或许是邬达克在上海留下的最著名的私宅作品,除了设计本身的独特性之外,还与这栋别墅的主人有关。
● 19岁时的孙科(左)与孙中山(右)。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科是孙中山的独子,曾任国民党五院中三院的院长。在邬达克修建沐恩堂的过程中,孙科慷慨解囊,化解了前者的资金困难。出于感恩,邬达克便将这座原本作为自宅兴建的物业低价转让给孙科,同时在对面另建新居。
名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就是这么简单枯燥,出手就是一栋楼。
● 邬达克的凝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贝壳形的拱门、尖券门廊、螺旋立柱、鱼鳞状的外墙饰纹,呈八角形和圆形的转角厢房,精工细作的柚木楼梯和使用柳桉木镶嵌的席纹地板,让整栋建筑拥有了巴洛克古典大宅的美感。解放后这里作为上生所的办公楼,外人不得入内。
● 孙科别墅。图片来源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生所,全称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创建于1949年,是一所集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与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同时也是一家专注于生物制药领域的高科技企业。
● 五十年代的上生所员工合影,照片上写着“上海生物制品所菌苗室欢送赵兰州同志留影”。图片来源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直到2014年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搬到了奉贤,人去楼空。彼时,几栋标志性建筑前途未卜。
因为上生·新所的出现,这里尘封的历史才得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这些将近百年的建筑也逐渐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的时代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生·新所
“新”在哪里?
由于大量外来文化的杂糅,这里的建筑风格一直是错乱的。
20世纪后半段,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重新利用了这片基地及其上的原有建筑。在历经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上生所的生产活动逐步扩张,随后修建的一系列功能用房便是此发展历史的印记。
● 修建于1965年的麻腮风生产大楼,郭沫若之子郭博设计,为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图片来源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这样的产业扩张在场地中造就了一种未经规划的正交空间骨架。经过悉心谨慎的价值评估和规划,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公共空间以及现代实用主义建筑集群。
● 上生·新所平面结构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各个建筑之间的关系似乎得到了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具体该怎么实施”?OMA建筑事务所在进行了前期的项目规划后,接力棒交到了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手中,他们主要负责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和落地方案。
● 图片来源于上生·新所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建筑师闵欣说:“哥伦比亚总会的外墙采取黄砂水泥饰面拉毛拍平的做法,尽可能接近修缮前粗犷的外观效果。”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哥伦比亚总会主楼二层东侧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加建,加建部分的立面采取了可识别的设计,新老立面的交界处采用了金属分割条进行区分。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作为整个项目中最出名的历史建筑——哥伦比亚俱乐部,它的修缮工程也绝非一件易事。
哥伦比亚俱乐部的外立面采用了“拉毛拍平”的做法。如此一来表面就会诞生粗糙的肌理,同时也与一般的拉毛手法有着细微的视觉差别。
当然在修缮的过程中也有取舍,闵欣说:“哥伦比亚俱乐部的北立面曾经有一个象征着美国的老鹰雕塑,但因为年代久远,找不到具体的文献资料,所以这次修缮没有复原雕塑,在上生所使用时期,北立面门廊前种下了一棵红豆杉,考虑到树木移栽不易成活,修缮后原位保留了下来。”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这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内部的大型游泳池了。这里原本只有一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加建了二楼。二层的表面纹理同样采用了建筑外立面的制作手法。
● 八十年代的泳池鸟瞰图。图片来源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泳池内的釉面瓷砖得到了保留,所以在岁月的“包浆”下,这里的颜色会给人一种误入电影世界的错觉,虽然说不上具体是哪部电影,但你脑海中肯定会有类似纸醉金迷的画面。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目前这里作为观赏性泳池对外开放,更多承担了发布会或时装秀场的功能。
游泳池四周的一楼空间如今也作为了一个对外营业的商业空间,容纳了不少餐饮品牌入驻。
二楼的室内区域也进行了全面的修缮,虽然建筑的主体结构并没有太大损坏,但因为年代久远,部分装饰与墙面难免产生脱落,破败感呼之欲出。
● 修缮前的部分区域。图片来源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修缮后的内部区域。图片来源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此一来,这栋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建筑完成了自己的新生。
诸如此类的建筑与空间修缮还有很多,他们并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大面积改建,而是依旧在保留建筑主体的情况下对部分细节与装饰进行修补。
● 部分建筑修缮前后。图片来源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于普通的上海居民来说,这里一直是个“神秘之地”。民国时期,它是旅沪美侨的活动地,是达官显贵的私人别墅,这里见证了上海殖民时代美侨的繁华生活。重新打造后,它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空间。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 图片来源于上生·新所
如今,上生·新所正逐渐形成一个国际化的以潮流生活方式为主的多元社区。不仅有联合办公空间wework,大批高端时尚餐饮品牌也在这里“遍地开花”。
● wework联合办公大楼。图片来源于上生·新所
当然,这里还有注重咖啡品质兼具设计审美的精品咖啡品牌SeesawCoffee,它是不少年轻人在上生·新所打卡拍照的地点之一。
● 图片来源于SeesawCoffee
不久后,茑屋书店也即将入驻,为这里增添一份久违的文化气息。我们也能从这欣欣向荣的景象中看到:即便经历了不同年代的“加工”与“打磨”,这里似乎也从未落伍。
而那个曾经只属于少数人的“舒适圈”正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应对着即将到来的“挑战”。
后记
相比百年之前的“孤傲”,上生·新所早已褪去了“神秘的面纱”,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个踏足此地的人。包容与开放成为这里新的基调。
而我行走在这里,望着阳光下的婆娑树影,耳边响起了这里曾经的歌舞升平,这里曾经的上流生活着实令我羡慕不已。上海给人的幻觉又来了,徘徊在各处的弄堂里也难免变得忧郁起来,整个人在现实与虚构的幻觉中不停抽离。
可真有你的啊“魔都”!
延伸阅读
老建筑的“新生”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十一
撰稿 | 十一
校对 | 晚九
摄影 | 雨婷©一筑一事、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生·新所、SeesawCoffee或来源于网络
设计 | 三金 ©ZASHE杂社
档案 | 213
拍摄 | 201911
发布 | 20200110
类型 | 综合空间
设计 | 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总体规划、既有建筑方案与初步设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面积 | 约20000m²
位置 |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