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涩谷之光”到“锦城广场”,成都会是下一个TOD之城吗?

邱子 一筑一事
2024-09-03


没有一座极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会弱化贯穿其中的交通枢纽所承担的角色。在所有国际化一线都市中,高效、智能且多元的综合交通枢纽是必要的。


了解未来的交通枢纽

从发现它的“秘密功能”开始


如果说人口膨胀、土地资源紧缺是所有一线城市面临的难题。那么从一座城市的交通枢纽中,你则可以看出,那些典型案例是如何解决城市化问题。从起初单一停靠、换乘的功能,到当下大行其道的“TOD模式”、“P+R”模式,综合交通枢纽正以高效智能的形式改善人类生活。


城市需要什么样的交通枢纽?未来的交通枢纽又会以何种姿态呈现?


随着城市的变革,无论是城市规划师或建筑师,他们都从更智能、更人性化、更注重生态环境的角度,使交通枢纽发挥价值,将其打造为一个兼具艺术性、多功能的城市综合空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交通建筑优化了城市结构。


· 摄影:ICY©ICYWORKS



成都将如何打造交通枢纽?


人们总是花费很多时间在公共交通设施里,例如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等。这些交通枢纽一直以来仅仅被视为纯粹的功能性建筑,然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新趋势表明,我们日常接触的交通建筑,已不再局限于基础功能,还需要足够智能、生态、节能且有设计感。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随着经济与城市的发展,汽车的运量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停车问题渐渐突出,城市应当加快对交通枢纽以及交通模式的优化。


· 摄影:ICY©ICYWORKS


而成都这座拥有1633万常住人口的城市,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从去年开始,成都就决定解决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不止引进了“P+R”停车换乘的概念,同时更是开启多个“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项目。


TOD随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潮诞生于20世纪,最早由彼得·卡尔索尔普(Peter Calthorpe)提出,TOD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以轻轨、地铁、公交等等公共交通为中枢,通过5-10分钟的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双流西站TOD项目


在2019年,成都开始筹备越来越多的“TOD”项目,主要解决人流、车流的交通集散问题。同时也想要打造更加智能的城市空间,将多样化的城市功能集中设置在交通枢纽周围,让城市实现真正的便捷生活。


“成都有希望可以称为国际‘TOD’之城。”经过一系列深入调研后,成都轨道城市发展集团总顾问、TOD规划设计领域国际权威专家渡辺莊太郎说道:“基于成都轨道交通的站点数量及网络总里程,成都很有可能成为一座‘建在TOD之上’的宜居城市。”


· 双流西站TOD项目意境图,图片源自网络


成都P+R锦城广场综合换乘服务中心


“P+R”(Park and Ride)停车换乘的概念,早在1927年就被宾夕法尼亚大学的Austin MacDonald提出,在他看来:“这种安排可以使驾驶者浪费时间最少、舒适度最高,同时可以减少交通拥堵。”


2019年3月,成都打造换乘功能最强的P+R交通项目——锦城广场综合换乘服务中心,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这个交通枢纽东邻红星路南延线,南侧临绕城高速与桂溪公园连通,西侧为环球中心,北侧连通大魔方演艺中心,总体建筑面积约22.5万平米。它不仅可以直达天府国际机场,更可以满足地铁、公交、私家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工具的转换需求。它解决了市民停车的问题,也消解了人流量大时交通中心面临的换乘压力。


而SKP项目,也选址于此。未来,它将以体量巨大的交通枢纽及商业综合体共同呈现。


· 锦城广场综合换乘服务中心效果图,图片源自网络


无论是地标性建筑的打造,还是以“TOD”模式优化生活,城市在发展的道路中从未停止过思考。


交通枢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情况、经济实力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拥有的幸福感。但在城市土地资源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绿地面积缩小、人行道变窄,甚至是减少“巷子”的道路名称。人口膨胀的速度与城市规划没有成正比。


这让人们产生了反思——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无论是有大运量的公共交通,还是宜人的步行、自行车系统。交通系统之间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智能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那些完善的交通枢纽

都是什么样?


国外最先深入研究“TOD”模式的当属美国。美国意识到它存在的城市化问题,就主张用混合用地、步行优先、公交导向等一些列措施,改善城市进程过快所产生的影响。


渐渐“TOD”概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普及并实施起来。在世界范围内也涌现了很多“新型”的交通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注重设计感,更是通过自身的城市特点去打造便捷、智能、多元化的交通网络。


不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交通建筑各有什么“秘密功能”。


1、涩谷未来之光,东京

依靠轨道系统,创造经典的“城市综合体”案例


东京虽然不是最早启用“TOD”模式的城市,但纵观整座城市的脉络,它可算“翘楚”。东京涩谷是与新宿、池袋并列为东京三大副都心,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商圈之一。同时它是东京通往首都圈东南郊区的重要转运点。


涩谷“未来之光”,正是在交通枢纽上方建立了一个非常立体且全面的“城市综合体”。


· 图片源自网络


其底层以商业空间为主,中间有一个能够容纳2000人的空中剧院,上层则以办公空间为主。在城市中有限的土地面积中,“未来之光”的出现,不仅修整了拥挤、错乱的城市空间,而且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让涩谷在维持自身繁华的同时,提升了人群的出行效率,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度。


日本因国土面积小,创造了很多为人津津乐道的城市综合体,除了涩谷未来之光,还有日本六本木新城、日本大阪Grand Front、日本二子玉川综合体……等等。



2、Cuatro Caminos,墨西哥

以公交导向发展的交通枢纽,便捷生活


墨西哥的Cuatro Caminos,以城市地铁站为基础建筑,通过“公共交通”为中心功能规划的综合空间。在改善现存公共交通状况的基础上,为人提供多功能的空间和服务。


· Cuatro Caminos TOD公共交通综合体,墨西哥,图片源自onnisluque.com


既有地铁站也有公交站,整座建筑的底层和第一层被打造为商业区,美食广场、电影院应有尽有,其余楼层则用作办公空间。整个交通枢纽,在保证中心活力的同时,也缓解了人口和交通压力。


· 图片源自onnisluque.com



3、斯图加特机场公交枢纽及停车场,斯图加特

节约时间成本的“P+R”


位于斯图加特的这座全新交通大楼,除了新建的部分之外,还包括了底层的斯图加特公交枢纽。它既是公共枢纽,也是停车场。充分运用了“P+R”(Park and Ride)停车换乘的概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图片源自architekturfotograf-markus-guhl.com


建筑物除了满足基础的功能要求,也照顾到以此为中心的周边需求。不仅实现了交通枢纽的灵活性,也让人们出行的便捷度得到有效提高。


· 图片源自architekturfotograf-markus-guhl.com


此外,因其毗邻斯图加特机场和斯图加特博览中心,该建筑不仅融合了现代技术,还以其独特的外形而与众不同。作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为城市的现代建筑群焕发生机。


    · 图片源自architekturfotograf-markus-guhl.com



4、哈拉曼高铁站,沙特阿拉伯

可持续运输系统


在沙特阿拉伯,哈拉曼高速铁路连接着诸多主要城市。沿途总共设有4各车站,外观都与在地文化相结合,风格鲜明。在这条交通运输的设计中,一方面要实现轨道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车站与其他城市交通网的无缝衔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自fosterandpartners.com


车站建筑的设计原则是通过环境温度,实现其可持续性,从车站外部到站台环境温度递减,站台上设有大型风扇与喷雾装置,有助于让空气保持长久凉爽,不用机械化的整体制冷系统,就可以实现温度调节,节省能源。


    · 图片源自fosterandpartners.com



5、盖勒敏机场,摩洛哥

不让废旧老建筑失去功能的新型建筑


· 摄影:Fernando Guerra/FG+SG ,图片源自architonic.com


盖勒敏机场,是在城市北部三千米的现有军用机场上进行整合而成的。建造之初,各方都明确了目标——不让废旧老建筑失去使用功能。所以建筑师在可控范围内,对环境进行了全新的打造,打破原有荒芜枯燥的景象,通过不同材质、多类色彩,呈现出简洁的现代建筑风格。


· 低辐射的金属过滤网是由穿孔板拼接而成,巧妙的勾勒出大面积的光影。摄影:Fernando Guerra / FG + SG ,图片源自architonic.com


在机场整体的设计中,整个团队最为重视的一点是“光线”,因为机场周围足够空旷没有其他建筑物的遮挡,所以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光线,可以使建筑根据自然界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景色。在结构的设定上,“通风”变成了另外一个重要之处,“注重通风,就可以避免再多增加技术设备的耗能使用。”设计团队曾在报道中说。


 · 摄影:Fernando Guerra / FG + SG ,图片源自architonic.com



6、马泰拉中央火车站,意大利

不再只做城市的基础设施


被赋予“新地标性”建筑的马泰拉中央火车站,以“美观和功能”再开发为主。虽然该火车站是基于80年代的建筑物改造及拓展而来的,但正是从这个车站开始,让人们对城市中的“交通枢纽”有了另一种认识——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基础设施。


· 图片源自stefanoboeriarchitetti.net


经过重新设计后,这个建筑连接到通往附近历史古城的主要干道,提升了市民与游客的通行效率。


    · 图片源自stefanoboeriarchitetti.net



7、Magok Central Plaza,首尔

交通建筑与“城市绿洲”


Magok Central Plaza建立在三个车站的交界处,位于首尔9号线麻谷渡口站、5号线麻谷站和机场铁路麻谷渡口站的交通连接点。建筑以下沉式体现,为城市绿化留出一定的位置,塑造“城市绿洲”的概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摄影:Jae-kyung Kim


除此之外,Magok Central Plaza周围既有医院、购物中心,也有办公室和研究中心,它的出现为附近的人群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出行方式及活动区域。


    · 摄影:Jae-kyung Kim



7、Køge北站天桥,哥本哈根

绿色交通站


这是由COBE建筑事务所和DISSING + WEITLING建筑事务所共同设计打造的一个交通建筑。


Køge北站具备生态绿化和可持续交通出行的高度优先性。它作为交通枢纽为人们打造了更高效、可持续的交通出行方式。以交通站为主,设计团队在周围增加了一座国际性的地标建筑——长225米的人行天桥。


· 图片源自coastarc.com


桥身设计以彰显科技感的银色为主,连接了通往哥本哈根市和灵斯泰兹市的新双轨高铁,而且横跨了Køge Bugt高速公路上方的市郊通勤线路。


· 图片源自coastarc.com


Køge车站的结构和技术,为人们营造了一段友好的往来区域,它既承载着交通的换乘、通行功能,也是一个收纳自然景观的“窗口”,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的休闲区域。


    · 图片源自coastarc.com



交通建筑除了智能、高效、节能以外

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如我们所见,无论是交通枢纽成为“地标性建筑”或是开拓更多便利的资源模式,交通枢纽的发展始终以现代生活的便利性为出发点,通过新的技术和理念,帮助城市实现“理想模式”。


 · 奥尔堡东港G2停车楼,丹麦;这座位于丹麦第三大自治市奥尔堡东港的新停车设施,在Sangberg事务所的设计下,不再仅限于提供停车的功能。图片源自sangberg.com


在中国,除了由港铁公司联合4家开发商共同打造的TOD项目香港九龙地铁站,近几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适合城市发展的交通枢纽——从港澳大桥的开通,到北京大兴机场的投入使用,交通枢纽的优化更新,都从另一方面展现出不同城市根据自身属性延展的发展模式。


· Angle Lake中转站及广场,西雅图;Angle Lake中转站及广场是一处可持续的多功能设施,为人们提供了充分的生活、工作及娱乐空间,其中包括1英亩的广场及公共活动区域、轻轨落客区、零售空间、自行车停放处和35000平方英尺的未开发交通用地。图片源自brooksscarpa.com


在当下,除了我们正在体验的“交通枢纽”的形态,不妨大胆延伸对于未来的想象。城市一直在优化自身的结构,一方面予以人类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生态。


· Moguer Gate长途汽车站;像其他许多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一样,总会有一些地标性的建筑,打开人们对某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图片源自ahausarquitectos.com


在科技的催动下,当今的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实现高度自动化,在未来实现完全自动化也并非没有可能。城市地面交通系统如果可以在大数据管理下,完全由智能设备控制,那么现在的交通系统与出行方式或许可以打破桎梏。


一旦当我们迎来全新的科技时代,交通枢纽是否依然存在?或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这值得我们反复探讨。



-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邱子

撰稿  |  邱子

校对  |  十一

摄影  |  详见图注

设计  |  三金©杂社


-


延伸阅读

还有哪些关于建筑和城市的话题?


从洛杉矶到成都,博物馆的路“越走越偏”

从鹿特丹到玉林,菜市场怎么改才能“爆”?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