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想聊聊女性的疼痛和勇敢
走进蓝顶艺术区,看到周雯静的作品时,第一感觉是震撼,第二感觉则是疼痛。数百个形状各异金属节育环被整齐地摆放在蓝丝绒的展示框里,有种奇异的美感,但一想到这些东西真正的用途,哪怕没有经历过,也会感到一阵生理性的疼痛。
《女人系列·节育环》
因为作品的独特视角和话题度,周雯静可算是近几年颇受关注的青年艺术家。她在“一席”的演讲《身体的对立面》仅腾讯视频播放量就50万+,公众号文章也是10万+爆款,网上讨论的热度还在不断攀升。
事实上,这个正式名为《女人系列·节育环》的作品是周雯静读研究生期间创作的,现在回想起来,有许多不成熟或懵懂之处,但毫无疑问,这组作品开启了她的当代艺术之路,并在其上越走越远。
“在我的艺术实践中,我一直关注身份、疾病、权力、性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从妈妈身上知道的事
开启关于艺术的探索
关于《女人系列·节育环》这件作品的由来,周雯静已经在许多场合谈到过,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她的母亲正赶上“计划生育”的大潮,节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最为“一劳永逸”的就是将这个金属环扣放入身体中。
其实,很多佩戴过节育环的女性也说不清楚其中的具体工作原理,在陪伴母亲取环后,周雯静对这个几乎影响一个时代的东西产生兴趣,查阅资料后她才明白,节育环是通过在宫腔内引起子宫内膜的炎性反应,使受精卵不能着床,从而达到避孕的效果。
“我意识到,它的功能基础是通过一种看似残忍的方式来实现的。”
《女人系列·节育环》
节育环起源于二战后的欧洲,将这样一个金属异物放置在身体中数十年,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其实说不清楚,总归不会是件好事。
如周雯静的母亲,“因为佩戴时间过长,铜环已经嵌到身体里了,和肉长在了一起,需要切掉一小块肉才能取出”。
这已经是比较好的状态了,据周雯静了解,许多佩戴过节育环的女性都产生了副作用,更有甚者,会导致终生不孕。因为母亲的经历,加上身为女性的同理心,周雯静开始有了“表达的冲动”。
《女人系列·节育环》
通过网络和熟人介绍,她前后采访了约50余位佩戴过节育环的女性,听到了许多不同却又相似的故事。她还研究了历史上有过的节育环形态,用早期材料铜,按照1:1的比例还原了300余种,也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女人系列·节育环》。
“当时想用一种比较刺激的、讽刺的方式来表达,就把它们挂在蓝丝绒布上,装在画框里,看上去像女性的首饰。”
作品展出后造成的热烈反响是周雯静始料未及的,她至今记得有一位展厅的清洁阿姨等了三天,就是为了和她聊聊自己的故事。
《女人系列·取暖》
现在回想起来,周雯静真的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不少创作灵感,她的另一件毕业作品《女人系列·取暖》也与此有关,她将母亲2004年到2014年所有衣服的标签取下来,在底下附了一张小纸片,记述衣服购买的时间、尺寸、颜色、款式,做成一个像标本一样的镜框。
创作的初衷还蛮有学生气的,那就是“批判经济增长中的消费主义”,但随着作品逐渐完成,周雯静突然意识到,这也许是一张母亲10年人生的肖像画。
《女人系列·取暖》
从这些没有感情色彩的标签和文字中,你可以看到一个中国三线城市普通女性10年间审美与消费力的变化,可以看出她的身材和款式偏好,甚至也可以看出某个欧美品牌是从哪一年进入这个城市的。
流水线统一生产出的商品却蕴含了私人的记忆乃至时代的变迁,因此周雯静认为这件作品也许不够震撼,但“充满了温情”。
那个时候的周雯静,虽然已经有了懵懂的创作意识和冲动,但还不成体系,她在积极地吸收各种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对法国的艺术与哲学思潮产生向往,并下定决心前往法国攻读艺术类研究生。
等待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理论框架到情感表达
自我打破再重组
在法国留学的2年,给了周雯静很大的冲击,“语言体系、思维方式都不同,这段日子是一个自我打破再重组的过程”。
与国内较为具体的专业划分不同,法国是大综合的教学方式,大多数美院只有 “艺术”这一个专业。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5位不同方向的导师,创作也可按自己的节奏来,总的来说非常自由。
在这样的环境中,周雯静逐步构建着“自己的思想体系”,如今回看,她觉得自己在创作上最大的改变“从政治、社会学的框架里走出,更注重情感性的表达”。
这一点,在由《女人系列》延伸出的《红色系列》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前者更偏向社会学,而后者则转向了情感和感受的表达。
《红色系列·手术刀》
这组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巴黎医科大学的一个博物馆,这里长期展出19世纪的临床医疗器材。这些造型各异的精美手术刀被放置在木匣子里,“像银制的餐具一样,但是给观者的感受却是刺痛的、难受的、暴力的”。
同样是进入人类身体的金属物,手术刀所代表的隐喻则更为广泛,周雯静选择了用红色来呈现它们。在西方,红色最为鲜明的寓意就是血液,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经期、生育,以及大家都会经历的疾病、受伤等等。
周雯静所使用的荷兰墨水有一个特别之处,当浓度高时它会呈现类似血液的红,但稀释后又会变成有点可爱的粉红色,“手术刀残酷的外形和漂亮的粉色形成了某种对比,给人相当矛盾的感觉”。
《红色系列·手术刀》
而在《红色系列·壁纸》中,周雯静干脆让粉色的手术刀遍布洁白的墙面,使本应明亮温馨的氛围为之一变。
“外在的冷酷和内在的热情,工具的理性和强烈的情感,被用一种很矛盾的方式表现出来。”
《红色系列·壁纸》
整个《红色系列》最让周雯静感到惊喜的,应该是《红色系列Nº3》,12个没有头、手、腿,去掉一切个人和社会身份象征,仅保留怀孕女性部分身体的白色石膏像,被放到红色墨水中浸泡,然后观察其变化。
一周后,部分躯体浸出玫瑰一般鲜亮的红色,还挺好看的。
《红色系列Nº3》
一月后,却变成了这样。
《红色系列Nº3》
墨水像淋巴液一样在身体上攀爬、晕染,呈现出某种抽象的疾病特征,石膏的表面还有白色和黄色的沉积物,像皮肤的分泌物一样,有种令人恶心的病态,“让你感到不适,你的身体被侮辱,被污染,被损害”。
这样的效果对周雯静来说可以称为惊喜,在她看来,怀孕本就是一件被理想化、美化的事,人们歌颂母亲,赞叹新生命的诞生,却很少记起,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究竟在生理和心理上经历了什么,“女性身体仍然存在于被蒙昧主义排斥的位置”。
《红色系列Nº3》
到《红色系列N°6》,周雯静又回到了节育环这个主题。这次,她更想强调“嵌入身体的疼痛感”,节育环的形状被嵌入接近皮肤质感的陶瓷,留下一个疼痛的痕迹,再将痕迹烧制成一个永恒的印记。
红色的墨水,又一次被用来讲了一件残酷的事。
《红色系列N°6》
后来的一次展览中,两组《节育环》被放在一起展出,让周雯静感到特别奇妙,“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对话,一个是真实,一个是虚空”。
时至今日,离第一件《节育环》完成已近6年,还有人时不时找周雯静,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也令她相信,这件作品的生命周期远没有结束,也许未来,更加成熟的自己还会再创作关于节育环的作品。
用与众不同的方式
行使对世界的诠释权
虽然艺术家某种程度上拥有“对世界的诠释权”,但周雯静相信,当一件作品已经完成后,解释的权利就不再仅属于创作者,毕竟,每一位观看者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对于自己作品所造成的反响,周雯静有关注,但并不是特别在意,她还在不断寻找和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新事物。
出人意料的是,周雯静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既不是《女人系列》也不是《红色系列》,而是一本稀奇古怪的小册子,她将之取名为《权力词典》。
《权力词典》
这个作品灵感来源于福楼拜最后一本小说中的一个部分——《庸见词典》,创作方法说起来也简单,而且相当有趣,就是将许多日常词汇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编成一部个人词典。
《权力词典》内容节选
《权力词典》的第二部分被周雯静做成了行为艺术,她用谷歌搜索了104种不同语言的“权力”这个词语,然后把第一页图像的截图拼贴起来。
有的语言搜出来是枪支的图片,简单粗暴;有的语言搜出来是拳头、印章、《权力的游戏》;有的语言则根本没有这个词语。
周雯静将这个作品看作自己行使诠释权的方式,“我用一种戏谑的方式编写了这一本《权力词典》,用来行使我对这个世界的诠释权”。
展览时翻看《权力词典》的参观者
从《权力词典》可以看出,周雯静并不是想象中那种永远严肃正经的艺术家,她关注宏大的议题,也关注微小的叙事,偶尔玩些小聪明、小幽默,她还说“《权力词典》我会一直做到老,因为很好玩”。
周雯静的另一个“幽默之作”《我心爱的》,30多个“铁石心肠”看似很铁,其实是陶瓷做的,十分脆弱。
去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新冠疫情,全世界都开始关注医疗。而从《节育环》开始,周雯静就一直对这个议题抱有兴趣,她甚至想创造一个词叫“临床艺术”,以形容那些与医学有所交汇的艺术创作。
她从2018年就开始创作与疾病相关的系列作品,在作品《乳腺钼靶x光》中她用绘画的形式,将乳腺的X光照片画下来,再反转一下,就变成了参观者口中的蘑菇、水母,甚至未来生物。
《乳腺钼靶x光》
这样多样化的观看视角其实一直是周雯静想要讨论的,从被异化的女性身体到福柯口中“变成景观的疾病”,她从自身出发,怀揣着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去观察这个世界,并用作品呈现出自己的诠释。
也许这正是艺术这个“无用之用”的存在价值,在科学家、社会学家、医生等一系列具有实践性质的视角之外,提供一些或许看似不那么靠谱,甚至有些天马行空的参考。
《21天避孕药》
未来,周雯静也将继续关注女性、疾病、权力、微观历史等议题,并不断思考新的创作方式。
如她在演讲中所说:“艺术是一种追寻,对于不明就里的人而言可能毫无意义,但是对我来说,却是智识的本身,也包括牵涉其中的一切困难和所能给我的一切快乐。”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Eva、希希
撰稿:Eva
摄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希希
设计: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