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能“激活”乡村吗?热闹之后,留下了什么?

hh 一筑一事
2024-09-03

谈到“艺术激活乡村”,日本的越后妻有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典型案例——这个凋敝、偏远的“空洞化”地区,因为建筑师、艺术家的介入和大地艺术节的诞生,而成为每年有百万人造访的文艺胜地,该地区的本土文化和经济也因此恢复活力。


显然,越后妻有并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复制的案例。目前在中国,关于“艺术激活乡村”这个话题,真正的实践者仍保持着审慎的态度。比如策展人/乡村工作者左靖就认为“单凭艺术很难激活乡村,一个乡村社会包含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面向,艺术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而媒体往往会夸大艺术的作用......”


事实上,在大量乡村艺术项目正在发生的当下,仍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比如,艺术在乡村建设中有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艺术家应该如何处理与官方、村民和商业开发者之间的关系?艺术应该如何回应村民对于“改善生活”的朴素需求?是艺术介入乡村还是乡村介入艺术?艺术真的能激活乡村吗?


在这场名为“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的展览中,我们收获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左滑查看栏目详情



渠岩:

乡村不是一个简单的建设问题



渠岩,当代艺术家,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7年,渠岩开始了“艺术推动乡村文明复兴”的乡村在地实践,是中国艺术乡建的发起者与实践者。


作为“许村计划”和“青田范式”的发起人,渠岩团队持续十余年、跨越南北地域开展乡村实践。许村在山西,青田在广东,一南一北、一山一水,他们都采用“多主体联动”的在地合作方式,联动当地人、知识分子、企业家、政府和艺术家互动,开展“艺术介入乡村的在地化实践”


渠岩在《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展览开幕现场,2021年 / 图片:朱锐©左靖工作室


在十几年的乡村工作经验中,渠岩意识到不论是建筑、文化还是艺术,单一的学科无法应对乡村这样复杂的共同体。没有抽丝剥茧的了解,没有综合的考量和协作(多主体联动),而去粗暴地介入乡村,“那么乡村就渐渐离我们远去”


中国和顺·第四届乡村国际艺术节,2017年 / 图片©渠岩


在渠岩看来,今时今日的乡村建设,不是要拯救在现代化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乡村,而是要肯定乡村的价值


而这样的价值认同,需要重塑村民的尊严,这就需要在地关系的重建、传统礼俗的延续、以及恢复道德伦理秩序。


苍鑫艺术行为《敬水仪轨》,青田艺术行动,2019年 ©苍鑫/渠岩


佛山顺德杏坛青田村已有400多年历史,地处水网平原地带,河网交错。这里是典型的岭南传统水乡,至今还保留较原始的村落形态和历史遗存。


渠岩在青田村,与村民一起恢复了中断50年的中秋烧番塔(成人礼),借由这种方式来激活青田传统伦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恢复传统节庆和礼俗,修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年轻一辈对家乡和家族的认同。


最终,渠岩为青田复兴提出“青田范式”九条,从乡村的历史、政治、经济、信仰、礼俗等九个方面,帮助乡村重塑一个“文明共同体”。


青田村 / 图片来自网络


在渠岩看来,文化、文明与艺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看似与艺术无关的东西,其实皆与艺术密不可分。艺术家的职责,不单单是审美,更要关注社会发展的进度,关注自身艺术语言的突破,做好艺术价值的体现。


例如他的摄影作品《祖灵的居所》,不单单是对现实的影像记录,而是对乡村的结构、权利、信仰、仪式、情怀的理解和诠释,折射着乡村承受现代化压力的现状,以及乡村对自身文化如何立足于新时代的一种反思。


祖灵的居所,2015年 / 图片© 渠岩


渠岩也表示要警惕精英主义的立场和对乡村浪漫主义的想象,没有进行对在地文化的完整研究和学习,会出现很多张冠李戴、越俎代庖的作品。“不要过多介入,乡村有它自己的运行和修复之道”,他强调道。


最后渠岩说:“乡村建设,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建设问题、经济问题。


《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展览“许村计划“和“青田范式”展区,2021年 / 图片:朱锐©左靖工作室



左靖

从碧山到大南坡




策展是左靖推动他的由艺术带动的乡村建设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他也因此发展出独特的展览地方营造的呈现理念和形式。


对左靖来说,展览不再仅仅是限于在特定的空间和场所中展示艺术作品,以此来彰显一些艺术家在艺术语言、形式和观念上的探索及成就。


他的展览是为乡建而进行的,有很强烈的过程性、行动性的和持续性,其终极目标是通过艺术与文化手段,协调各方资源,创造合作机会,让来自不同专业和社会背景的人们共同努力,发展可行的方法开展地方营造。


《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展览现场,左靖导览 / 图片:朱锐©左靖工作室


碧山、茅贡、景迈山和大南坡这四个艺术乡建项目,都根据地域或人情差异和地方诉求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策略,以艺术带动乡村地方营造,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套独特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步骤,而服务社区、地域印记和城乡联结始终是左靖工作的核心原则。


景迈山翁基村村景,摄影:朱锐,2017年 / 图片©左靖工作室

D&DEPARTMENT by 碧山工销社(黄山店)内景,2018年 /  图片©左靖工作室


尽管左靖在碧山、茅贡、景迈山和大南坡这四个地方展开艺术乡建项目时,采取着各不相同的地方营造策略,但有一条线索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它们都体现了他的开放性的、融合多学科知识促进跨学科合作的策展意图和工作风格


同时,不管是自发的还是由政府委托,左靖都试图通过根植于地方文化与社区的合作项目,使得艺术能够与当下生活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并以开放多样的艺术样式带动基层参与的方式,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和乡村公共文化的繁荣。


茅贡“米展”现场,贵州黔东南自治州茅贡镇,2017年 / 图片©左靖工作室

大南坡怀梆剧团在“南坡秋兴”演出,2020年 / 图片©左靖工作室


2020年,他曾在一次采访时说:“做乡村⼯作,尤其看重的是当代的、⽇常的、社会性的⽣产和⽣活。我们所展⽰的,并不是死去的标本,⽽是未来的可能性。我们的初衷,是希望⽤艺术激活地⽅持续的⽣命⼒,培养地⽅的⽂化⾃觉。”


从艺术开始,但并不止于艺术。在左靖的乡建实践中,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动词,能产生催化剂的作用,通过调动各种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源,创造新的平台让各方人士得以协作。


《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展览现场“修武美学课本驻留”展区 / 图片:朱锐©左靖工作室


比如修武县家乡美学课本驻留创作项目,就是一个调动各方资源协作的实践案例,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联合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教育体育局、左靖工作室联合发起。


项目向全社会征集修武县本土美育课本的创作方案,并邀请获选创作者前往当地驻留,与评审艺术家、当地中小学老师参与共创工作坊。将现代美学标准和乡村美学调研融入到当地的美育课本中,回归自然本源及历史,为中国乡村儿童定制属于他们的本土美育课本。


《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展览现场“修武美学课本驻留”展区 / 图片:朱锐©左靖工作室


在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秘书长胡斐看来,艺术基金会介入到乡村建设,优势在于可以灵活地调动和搭建起多方合作的平台,让项目落地。


在谈到具体的工作方式时,胡斐说:“当我们策划一个乡村艺术项目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项目的可持续性。也就是我们一开始就要考虑退出机制。我们作为外来者进入乡村,不能让当地产生依赖,让他们觉得说只有你们在的时候我们才能做这件事情,而是当我们慢慢退出、退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时,村民们仍然可以做到和我们在的时候一样好,甚至是更好;


第二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持续地回收成果。一方面是我们需要这些成果来做传播,让项目被更多人看到并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这个成果对当地也是一种激励机制,让村民看到他们现在在做的这些事情其实是有成果的。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我们的工作方式,慢慢从最核心的领域退出,把主导权交还给当地。”


课本封面,“修武美学课本驻留”,2021年 / 图片©美育教材驻地创作小组


修武县家乡美学课本驻留创作项目,从全国征集了7个创作者,去当地驻留了3个星期。创作者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开源式”的课本,通过一些设计的引导和教学方式,让每个孩子可以在课本上完成自己的创作,最终形成一本属于自己的课本。


《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展览现场“修武美学课本驻留”展区 

孩子们正在讲解他们设计的T恤作品,河南修武县后雁门小学 / 图片©课本创作小组

“花田议事“冰菊感知的课堂实验,云台山镇中心学校 / 图片©课本创作小组


胡斐认为在乡村做艺术公益项目,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介入乡村时,日常大量的沟通和翻译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要把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不断翻译给政府、翻译给村民、翻译给中间方、合作方等等。”


最后,胡斐将他们的工作总结为两组关键词:“沟通+翻译”“信任+成长”。


*“竹林七闲”美育教材驻地创作小组是一个关注本土乡村美育实践的7人跨学科团队,因驻留地焦作修武县曾为竹林七贤隐居地而得名。旨在实践真正的参与式设计,将乡土美学作为连接城乡的契机,使得学校成为城市资源导入与乡村价值输出的双向通道。组员:李鹏鹏  吴雪影  杨沫彤  施维娜  王沁雪  王明美  卢晓夏




羊磴艺术合作社

“五个不是”原则



“羊磴艺术合作社”是艺术家焦兴涛发起,由娄金、张翔等年轻艺术家和李竹、王子云、周彦华等青年学者,以及谢小春、令狐昌元等当地艺术爱好者、居民一起共同参与实践的综合艺术项目。


合作社尝试将艺术还原为一种“形式化的生活”,并重新投放到具体的社会空间中,强调“艺术协商”之下的“各取所需”,意图在对日常经验的表达中“重建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


*焦兴涛,二级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明天雕塑奖”发起人。2012年以来,致力于公共艺术与当代参与式艺术创作,发起“羊磴艺术合作社”项目并持续至今。


《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展览现场“羊蹬艺术合作社”展区 / 图片:朱锐©左靖工作室


谈到羊蹬艺术合作社的源起,焦兴涛回溯到了一次失望的观展经历:“我记得2012年的时候,在北京798看4个展览,4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家和艺术团队,但所有东西都完全在我的理解范围内,也就是说之前当代艺术特别吸引我的部分,一下子消失了。我就觉得好像不是艺术家在生产作品,是艺术制度在生产作品。”


那时起,焦兴涛开始反思当代艺术话语中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性”,他直觉地认为:“如果真的有某种文化传统存在的话,它可能是远离我们的城市,我们今天所谓‘世界是平的’城市,它更可能在乡村那样一种偏远的地方。”


后来,焦兴涛找到了羊蹬,这个位于贵州遵义桐梓县北部的镇子。羊磴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没有什么特别的资源,也没有什么禀赋,它很平凡,和所有偏远的地方一样山清水秀。吸引焦兴涛的正是它像中国成百上千的镇子一样的、毫无个性的、乏味的、既不悲观也非绝望的日常性


带上《柜中屋》赶场,“羊蹬艺术合作社”项目,2014年 / 图片©焦兴涛


一开始,焦兴涛其实并不明确要做什么,但是为自己立下了“五个不是”原则:不是采风、不是体验生活、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乡村建设、不是文化公益和艺术慈善、不是当代艺术下乡


最初,项目与村里的6个木匠合作,艺术家和木匠两两结对,一起工作20天,这样的合作坚持了很多年。焦兴涛回忆道:“最开始很麻烦,因为木匠不知道你想干什么,他们习惯于给一个图纸,照图干活。但慢慢地,双方就碰撞出有趣的想法。”


摩托车是村民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很多人骑着摩托车到很远的地方打工,可以说一路就是生活在摩托车上。于是艺术家和村民一起设计了一个可以放置在摩托车上的柜子“柜中屋”。


它可以在一个空旷地方打开,可以吃饭睡觉,甚至看电视。这个“产品”还被拿到乡场上售卖,很多人觉得新奇去试睡,最终卖了几百块钱。“虽然卖出去了,但村民还是嫌这个东西太旧了,城里人都喜欢旧的,其实乡村都是喜欢新的”,焦兴涛说。


冯豆花美术馆,“羊蹬艺术合作社”项目,2013年 / 图片©焦兴涛


在另一个项目“冯豆花美术馆”中,艺术家把豆花馆原本的四张餐桌拿走了,为其创作了四张新餐桌,与原桌子同样大小,但在新桌子上雕刻有木雕的生活物品:香烟盒、打火机、钥匙、筷子、调味碟、盘子,这些艺术作品和桌面是一个整体。


但过了两个月,艺术家们再回去的时候,发现老板已经把桌面上的木雕铲掉了,原因是他认为妨碍他做清洁。面对这种“破坏”,焦兴涛反而觉得是一种“艺术被生活的重新覆盖”。


警察上岗,“羊蹬艺术合作社”项目,2016年 / 图片©焦兴涛

村民李安伟和他的“全家福”,“羊蹬艺术合作社”项目,2018年 / 图片©焦兴涛


如今的羊蹬依然平淡,在焦兴涛看来,真正想要从根本改变一个乡镇的状况,不是几个艺术家能做到的事情。


“艺术以这样的方式去介入中国的一个小镇,在日常生活中让大家感到快乐,制造一些像节日氛围的东西,能够摆脱日常无聊的状态,这就是艺术最高的责任了”,他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



石节子美术馆

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



石节子美术馆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第一个村庄美术馆,它由艺术家靳勒(1964—2021)发起创立。这个偏居西北的美术馆,远离当代艺术的中心,距北京和上海同等遥远。这也造就它别样的目的和逻辑,从当代艺术的国际化梦想中撤出,告别艺术体制和消费系统,拒绝观念一体化和城市话语的浪潮,重返乡村,扎根中国更广泛的现实处境,在地实践。


在策展人崔灿灿看来:“石节子是一个主体,一个具体的、真实的自我改变和生长;它的核心是村民,它的梦想来自于村民。石节子的主体也是十几年间的几百场艺术活动,前后几千人的关于梦想的交流与协商。它们一起平等地、自发地构成了一个更宽广的社会视野和艺术雄心。”


石节子美术馆开幕现场,馆长靳勒与石节子村村民在一起,2009年 / 图片©石节子美术馆


甘肃秦安县是个贫困县,位于秦安县以北五公里锁子峡的石节子村又是秦安县的贫困村之一,人均年收入在两千元左右。由于干旱缺水,完全靠天吃饭。


“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石节子村村民靳女女写下这句朴实而又真挚的话,成为石节子最迫切的现实和梦想,也是“石节子模式”十年来的主要实践方向。


从2008年开始,由于各种艺术活动的举办,石节子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艺术既给村庄带来了状态上的变化,也改变了村民的生存现实和基础条件。


比如石节子美术馆项目的发起,给村民带来了最直接的收入提升(比如村民靳女女老两口因为帮艺术家靳勒做了30根泥棒的当代雕塑作品,送展银川当代美术馆,虽然是300根“基因棒”中的一小部分,但也因每根50元的报酬获得了1500元钱,这对靳女女家来说是当年最大的一笔收入*);


除此之外,还有看得见的基础设施改善,例如水泥路、自来水、路灯、公共澡堂、旱厕等设施的普及。


*引用自《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经济表现——以甘肃石节子村美术馆为例》,西安美术学院,姚艳玲,2019年


村民何蠢蠢为石节子美术馆题字,2008年 / 图片©石节子美术馆


随之而来的还有意识形态的改变,靳勒也曾在采访中聊到村民的变化:“艺术家和村民的思维时常不在一个频道上,村民考虑富起来,而艺术家希望促进人思考,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以前大家(石节子村村民)总是觉得自己比不上外面的人,有时候见到外人连话都不敢说。有了美术馆后,交流多了,他们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也自信起来。”


《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展览现场石节子美术馆展区 / 图片:朱锐©左靖工作室


相较于很多以“发展旅游、带动经济”的名义,将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生硬地“放置”于乡村,创造出一个可消费的“美丽图景”,却与在地文化脱节、与村民的真实生活和诉求无关;


石节子美术馆作为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其可贵之处或许就在于始终对“雨水”保持敬畏,对“艺术”保持审慎。





“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展览所关注的三个工作维度,分别对应乡村的空间、人文与社群三种社会情境。同时,每位参展人根据自身的工作体会与创作理念,提炼出数个关键词,为当下的乡土实践提供阶段性的理论概括。


“平民设计”“建筑针灸”和“泥鳅钻豆腐”是在乡村设计之中发展出的特殊策略,“谦虚介入”“地域印记”与“快乐营造”等则是他们进入乡村所秉承的行为准则。最后,透过构建“再用的建筑”“理想原型”和“村庄美术馆”等灵巧的空间与活动形式,立绘出一幅具体而生动的乡村建设图景。在这些形态各异的方法之下,如何协调生态与发展、速度与节奏、主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则是大家共有的目标与理想的示现。


在展览的“建筑”版块,呈现了央美乡建教学项目、徐甜甜、刘家琨、梁井宇、马岩松、孟凡浩、罗宇杰、王求安、何崴、朱竞翔等建筑师的乡村建设实践和思考。


夕阳中的石窝剧场,山东威海市环翠区嵩山街道五家疃村,2019年 /  图片© 何崴/三文建筑

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浙江丽水松阳县,2020年 / 图片©家琨建筑

四川广元下寺新芽小学,2009年/  图片©朱竞翔


在展览的文艺版块与地方营造板块,除了上述提及的项目,还有青山村实验、自然造物、易居乐农、黄河·宿集、陈奇在明月村和大南坡的社区营造实践、刘庆元的木刻等项目和艺术创作的展区。多元地呈现着当代中国乡村建设中,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的不同方式与面向。


《乡村建设: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展览现场 / 图片:朱锐©左靖工作室



 展 览 信 息 



乡村建设

建筑、文艺与地方营造实验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Practice of Art, Space and Place


2021年5月22日至8月22日

May 22, 2021 - August 22, 2021

江西画院美术馆(景德镇)

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胜利路63号  

Jiangxi Academy of Fine Art Museum

No.63 Shengli Road, Zhushan District, Jingdezhen, Jiangxi Province


主办

  景德镇陶文旅集团  

Presented by

Jingdezhen Ceramic Culture Tourism Group


承办

江西画院美术馆(景德镇) 

左靖工作室

Organized by

Jiangxi Academy of Fine Art Museum

Zuo Jing Studio


协办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

Co-Organized by

Beijing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Anhui University


艺术总监

雷子人

Artistic Director

Lei Ziren


策展人

左靖

Curated by

Zuo Jing


策展团队

彭嫣菡 王彦之 胡珊

Curatorial Advisors

Yanhan Peng, Wang Yanzhi, Hu Shan


特约策展

崔灿灿 王美钦 靳今

Guest Curators

Cui Cancan, Wang Meiqin, Jin Jin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hh

撰稿:hh

摄影:详见图注

校对:涩々

设计:思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