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详解10+社区微更新案例,如何打通城市的“任督二脉”

屿墨 一筑一事
2024-09-03

社区,一个人味儿浓度最高的地方,也遭遇了最多日常琐碎的待解决问题。社区的改善迫在眉睫,社区微更新不断被讨论。除了对建筑本身使用的问题进行解决之外,建筑师也在用设计去引导人们在原有生活方式之上延伸出更多可能性。


什么是好的社区微更新?怎么进行社区微更新?社区微更新的核心要点是什么?也许是需要厘清的问题。


成都地瓜社区负责人李鸿瑞认为,“社区微更新最重要的是把社区内的各部分力量有效地团结起来,社区居民一起建立一个完善的运作机制和组织框架,以维持社区持续运作。同时,社区微更新也是让大家参与公共讨论的动作,能培养人们参与协商的能力。”


←左滑动查看栏目介绍


社区规划师周凌旭说:”社区微更新就是尊重‘在地性’的基础上,激活‘在地性’。随着人和建筑的老化,也能够带来新的力量,持续的推动街区内容生产和持续的运营。”


社区居民最期待的也是这一点,如何在保留原有的文化和社区居民习惯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他们怎么看

社区微更新?



关于社区微更新,从头到尾参与项目的设计师们有足够的了解。从6位设计师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人们使用空间的权利等问题被关注。


他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区微更新是怎么回事,以及在做社区微更新的时候,设计师又需要些什么力量和支持?未来,社区微更新中还可能延伸出什么?



 

尤扬

建筑师,AssBook设计食堂创始人之一

大鱼营造创始人之一


“最好的社区微更新是居民愿意主动地使用,

自发地维护。



尤扬认为,要做到一个能让居民主动使用、自发维护的社区微更新,建筑师需要像一个产品设计师,更了解并关注用户需求、用户体验。


由于老旧小区往往具有比较丰富的使用需求、人文基础和比较复杂的社区关系,越来越多参与社区微更新的建筑师,往往会采用参与式的工作方法。营造一种不再是规划师、建筑师设计的生活,而是有着人们共同愿景的生活。


尤扬说:“这样的工作方式促进了政府、居委、第三组织、居民间的对话,也体现了城市建筑在逐渐找回 ‘以人为本’的初心。”


在「城事设计节」这样以街区微更新为主的策划组织中,她创办了既有建筑师,也有社区学家、社工、服务设计等来自不同专业的成员的“大鱼营造”,将自己及团队的专业道路聚焦在老旧街区/社区更新+营造结合,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向与方式,更好地加强了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基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 / 城事设计节邀请一乘建筑创始人张博、王晶晶共同设计的项目:坐这儿聊会儿天




 

张唐

东京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

在学期间创立“一介”

一家以建筑设计为主的多学科创意机构


“社区微更新是在‘同理心’的基础上对人日常生活方式的观察,通过设计的手段去破解,进而重组新的社会关系。



社区微更新不仅关系居民生活,也涉及到与社会的共处,因此张唐认为社区微更新需要处理好“商业性”和“社会性”的关系。她说:“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我们要设计一个社区logo。社区营造的方法是要发动居民来参与设计,那这个行为势必无法保证logo的最终呈现。”


做到商业性和社会性的平衡并非易事,设计师和非专业设计的居民配合过程也十分考验沟通能力。不仅要让居民有参与感,也要把控最终呈现效果。张唐说:“如何参与、参与到哪一步、如何巧妙地参与、如何让它们互相加分,其实做的不是具体的设计,而是游戏规则和机制的设计。


走进社区的设计,必然是需要学会倾听的。除此之外,张唐认为,通过对社区居民生活的了解,将社区内部的历史文化、环境等价值进行发掘,以此来建立一种全方位的社区更新方案,才能使社区达到自我成长和完善的状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 / 一介项目:玉林东路串串




 

周凌旭

社区规划师、营造师

成都集舍空间创始人


“社区微更新是集多个专业视角合作而产出的结果,在尊重‘在地性’的基础上,重拾希望,营造活力。



周凌旭说:”社区微更新就是尊重‘在地性’的基础上,激活‘在地性’。随着人和建筑的老化,也能够带来新的力量,推动街区内容生产和持续的运营。”


城市化进程中,推翻所有建筑重来是不现实的,建筑和街区保留的不仅是空间,也是区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记忆。


周凌旭认为,社区微更新的激活“在地性”,核心就是重新去审视这个区域的人跟空间的关系,尊重“生活主权”。他觉得微更新一定是回归人本的。“它让人重新开始思考在这个区域的生活方式、生活关系和生活价值。


在他看来,参与式设计、商业设计都只是手段,目的在于重构区域的生活想象与活力。但最重要的是规划师一定要带有人文视角和社会设计视角,去理解建筑和空间的生活性、文化性、公共性、政治性,并在过程中放下规划师的“价值先验”与专业傲慢,平视与理解这个区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 / 集舍空间项目:源立方



 

李棣

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

大城小村联合创始人、主理人


空间更新只是手段,目的是以针灸的方式完成‘城市病’的疗愈和‘社区感’的重构。



城市的问题往往也出现在人群集中的地带,李棣认为,社区微更新就像针灸,通过细微的项目介入,带动整个城市的脉络疏通。


而城市“针灸”也需要设计师对城市建设这门复杂项目展开整体的了解。他认为,建筑学作为一门复合学科,建筑师在学习和工作中,会练就一身构建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社区微更新以及围绕空间开展的社区营造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在改造中建筑师和设计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城市记忆、文化脉络和在地居民的诉求。


在大城小村,他们也多次尝试在更多点位以建筑师的身份打造社区青年基地,促进城市青年与乡村返乡青年的融合。通过不同类的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去辐射整个社区人事物,优化、激化和营造整个社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 / 大城小村项目:高新东区新民乡社区记忆馆




 


李鸿瑞

成都地瓜社区负责人


社区微更新是让大家参与公共讨论的一个动作,能培养他们参与民主协商的能力。”



李鸿瑞认为,社区的主体是居委会,是居民的自组织。而居民们没有民主协商的经验,设计师、社区工作者的责任,通过社区微更新体现可以出来。


社区微更新最重要的不是外观有多美,因为随着时间流逝,美也会褪色。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沟通和共建,推动了居民的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行为。


李鸿瑞认为社区微更新带来的社会价值非常大,他将其比作基建修路,短期没有办法带来很大的经济价值,但是路通了之后,它的经济价值就表现出来了。


例如地瓜对北京地下室的改造,把钱都花在了防水防潮一些看不见的地方。他说:“作为设计师,内心一定要知道什么东西是真正重要的,哪怕是别人看不见的、不出成绩的,也要先把这些问题解决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 / 地瓜社区项目:北京地下室改造




社区微更新

发现身边的改变



今天很多居住矛盾,很大程度上来自社区的公共空间和环境问题。李鸿瑞认为,好的社区微更新,应该首先进入社区,深入调研,以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为问题导向去做设计。


我们能从一些案例中,洞察出建筑师的思考,建筑师们在调研后提出一系列专业的实践方案,给社区提供了一些更好的、更开阔的思路,通过设计空间去解决已存在的矛盾。



一介-小米斗


小米斗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小米斗装置位于成都新津龙马村研学林盘。当这里的人们坐在小米斗时候,使用者与四周的人物、活动、环境形成对望与互动的关系。而当人朝内围坐的时候,空间与自然的力量使人突然安静下来,使用者得以产生放松、观察、思考、交流等多种情绪与活动。


小米斗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一介主理人张唐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创新力可以通过项目表达,还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运营机制去鼓励居民的自主性。”


小米斗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小米斗内向坡屋顶使用了风动板材质,当风拂过,屋顶像涟漪一样波动,空间与人同时感受到了风。这时,人们与自然形成了交流,产生了互动。而自然也影响着人们的空间形态。


或许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屋顶会反射橙色的天空,天空融化跳动在屋檐之上,人们身处屋檐之下,深深感受到自己居住环境带来的美。


小米斗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张唐说:“设计师很容易忽略掉真实的世界。很容易在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知的情况下,去一厢情愿地假定一些课题然后去闭门造车。”


流于形式和表面形式,这些都是社区设计和社区营造的大忌。


她说,“我们”(设计师)的出现,是为了让“我们”消失,让设计隐藏在空间中,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不是让设计成为一场自我表演。




元有景观&大城小村:永丰社区



在元有景观改造前,成都永丰社区的居民们都认为这里缺少活动空间,平时本就不宽阔的街道由于没有功能,也就变成了停车场。在经过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喜好深入调研之后,团队发现这里的居民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其次,对小孩友善的环境需求也十分明显。结合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团队将街道划分为几个板块。


永丰社区 / 图片:李棣提供


他们拆掉了原本杂乱的自家菜园,将空间用花箱、木门作为间隔,既充分尊重了一层住户的现状和需求,也为街道的社区共享制定了规则。


永丰社区 / 图片:李棣提供


在街道功能上,规划了集会、休憩、运动健身等空间,用彩绘道路给街道增添一张“新表情”,鲜艳的线条、不设边缘石坎,家门口与共享街道实现零距离。利用管理弱化车辆出行,使公共功能如运动、交往、园艺活动更加方便展开。


永丰社区 / 图片:李棣提供



全球视野下的

社区微更新



社区微更新项目提升了曾经被忽视的老旧社区的公共设施和环境,让人们的生活体验更好。张唐认为,社区微更新除了人与人的关系的梳理与设计,还关乎一整套社会运行系统,社区微更新的工作方式体现了城市更新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衔接。


我们从更多案例中,也能洞见出更多功能、多元化的社区微更新对城市起到的改善作用,以及以“人本”为原则的社会责任。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砼亭


砼亭 / 摄影:吴鉴泉(Sensor见闻影像)


砼亭是为上海“异质越野:多伦路”展览而特别定制的城市装置。装置在街道上成功融入生活,不仅是一个艺术装置被欣赏,还可以和人们互动产生街道记忆。


砼亭 / 摄影:吴鉴泉(Sensor见闻影像)


街道独特的风景和艺术装置相互映衬,砼亭紧贴土地和街角,依靠在树下仿佛与之共生。独特的造型,不仅提供了路人休憩的座椅,人们休息的时候也能欣赏街道风景。



 Wutopia Lab-新月


新月 / 摄影:CreatAR Images


位于上海北外滩的志愿者之家,原本是上海居家养老网点,经营管理不善而几乎空置。设计师采用拱门的形式,呈现简单有效的新空间。


 新月 / 摄影:CreatAR Images


由于老旧小区往往具有比较丰富的使用需求、人文基础和比较复杂的社区关系,采用人人参与式的设计方法,从而能达到人们共同愿景的生活。



无样建筑工作室-东园


东园 / 摄影:艾清


东园新村地处浦东陆家嘴的核心区域,改造前是陆家嘴社区公共卫生指导中心,周边商业内容丰富。但原建筑略显苍白,改造后用作居委会服务站和社区活动室,承担了一部分社区微更新和文化提升的作用。


东园 / 摄影:艾清


东园的改造首先拆除了原有封闭的围墙、铁门等,新建了通透的长廊、微型园林景观,构成了一个开放、居民共享的活动空间。这样一个居委会服务站,兼具了实用性与审美性。


东园 / 摄影:艾清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大鱼


大鱼 / 摄影:周宇,,金伟琦


长治市琴泉村围绕着村口牌楼与村委会小楼所形成的轴线,做了丰富的改造。从村庄入口矮墙的涂鸦到村庄的村委会小楼“呼吸幕墙”,设计师用直白的图腾和“锦鲤”和村民对话。


大鱼 / 摄影:周宇,,金伟琦


在壁画上,由设计师给村民建议,村民们亲自涂鸦,幕墙的亚克力片也由村民们在设计师引导下悬挂而成。整个社区的微更新居民参与度很高,成为连结村民与集体的故土文化作品。


大鱼 / 摄影:周宇, 金伟琦


那么,国外的社区微更新是如何呈现?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Lateral Office

跷跷板


人人都爱的跷跷板,Lateral Office把它搬到了纽约百老汇大街。该装置从设计上更加成熟化,全年龄段都适合玩耍。同时,限制了街道的车辆通行,街道完全变成了游乐园。


跷跷板 / 摄影:Alexandre Ayer


love. fútbol + All Arquitectura

Cancha LA DOCE


谁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曾经犯罪率很高的街区?该项目位于墨西哥,设计师巧妙地通过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足球”,来帮助人们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Cancha LA DOCE / 摄影:Marcos Betanzos


SCOB

Baró de Viver 城市运动公园


该项目是巴塞罗那在各地建立体育公园布局的一部分。过去十五年里,巴塞罗那滑冰的人越来越多,而城市公园正好为滑冰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


Baró de Viver 城市运动公园 / 摄影:Adrià Goula


随着社区微更新的慢慢深入,设计师们越来越游刃有余地串联着各个角色的联动。社区微更新既是一场更新,也是一场对居民习俗的保留;既是一次对人们生活方式的重新梳理,也是一次对社区交流的促进。


相信不久的未来,社区微更新会逐渐成为设计市场主要被谈及的话题,甚至延伸发展出更多新概念,推动美好城市的建设。通过城市微更新,城市的脉络也将慢慢地被打通,不适应的、陈旧的、破败的,甚至迂腐的将慢慢被改变。




🙋


关于“社区微更新”,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留言区见~


💡

添加「一筑一事」

ZS·小筑理微信号:zsstudio-info



欢迎添加“ZS·小筑理”👆

加入一筑一事读者群

抢特别福利 / 分享城市灵感 / 发现志趣同好 



购买这本380页的《一筑一事:成都》

了解更多有趣有料的城市故事

👇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屿墨、希希

撰稿:屿墨

摄影:见图注

校对:希希

设计:Ozzie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