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获奖了?百位创意人评选中国当代“建筑的故事”
2021年9月29日,第一届「筑事奖」正式启动,这是新媒体及创意机构“一筑一事”首次发起并主办的建筑空间评奖,旨在以全新视角观察中国当代建筑空间,推动其为生活方式带来更多创造性。
经过3个多月激烈的评选和打分过程,一筑一事联合来自全国不同城市的6个共建机构及来自不同领域的100位“筑事评审”,最终从49个入围空间中评选出了工作空间奖、商业空间奖、艺文空间奖、公共构筑奖、复合空间奖、街区空间奖、聚落村镇奖7个大奖的获奖空间。
「筑事奖」并非一个心血来潮的灵感,而是多年的积累、观察、调研后厚积而薄发的行动,我们关注建筑本身,也期待着看到建筑背后的故事。前期的策划、开发;中期的设计、建造;以及后期的运营、打造,共同构成一个建筑空间的“前世今生”。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摄影:©陈灏
No.31是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位于上海的办公空间,设计上延续了十年前设计共和旗舰店所诠释的“设计公社”概念,一层有两家家具品牌展示厅,一间咖啡馆;二层部分空间作为共享办公,也是设计共和的办公室;三层及四层是如恩的办公室,如恩一直以来谈论、践行的“跨学科理念”在No.31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摄影:©陈灏
在如恩创始合伙人、No.31主持设计师郭锡恩和胡如珊看来,疫情已经使实体办公室或工作室环境的形式不复以往,人们开始学着如何独自在家办公,如何兼顾工作质量与团队合作,以及如何在共享空间中保持独立又彼此连接。
“我们习惯共享空间,同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体会理解‘亲密’一词的意义。法国哲学家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的一句话很好地表达了我们的设计和生活哲学:‘不求不朽,而翼其意’,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工作空间的理解。”
摄影:©陈灏
No.31可以说是如恩自创立以来,在建筑设计实践中不断摸索、累积的许多“执念”的集合。空间所采用的改造策略基于“反思型怀旧”概念,更新可视为尊重历史,以及处理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而不必从字面理解认为这是在进行重新创造。因为是自己使用着的办公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永远进行时的项目。
郭锡恩和胡如珊认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设计,设计师也没有资格评价美丑,他们只好奇“设计背后的意义”。“在我们看来,好的设计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设计师能否在执行过程始终践行他的设计理念。”
摄影:©陈灏
“No.31像一个实验场,我们在这里开展各种实践理念,不断寻找突破极限(不仅是设计,也包括商业)。No.31是我们迄今为止所做的一切的总结,也是许多全新开始的起点。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开展自己的设计实践。”
评审推荐语从100位评审评语中选出
以下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摄影:©雷坛坛
创立于2017年的“HYLLA物与岚”,倡导松弛温暖和自信丰盈的生活态度。品牌第一个实体项目选址于丽江白沙镇,耗时三年打造。建筑取材于当地的砂岩石和立木,保留了木石结构的纳西官制建筑形态,和谐地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空间内展示了HYLLA团队多年来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好物,涵盖中古家具、艺术品、图书、手作等品类,以小型博物馆的方式呈现于空间各处。
摄影:©雷坛坛
在HYLLA项目开发总负责人杨飞看来,“好的商业空间首先是对商业理念的完美诠释,不同的商业逻辑有不一样的呈现方式”。HYLLA的呈现方式以自然元素、简约朴素的形式、自由有机的组合呈现空间,展现新时代下具有东方自然美学气息的度假空间,创造多维度沉浸式的商业空间。
摄影:©雷坛坛
新事物具有开创性的特性,对新事物的构想、设计和呈现就是“筑”的过程,HYLLA以推崇和实践文化与生态的多样性为宗旨,在场地上展开对在地文化的精神回应,追溯纳西民族迁徙、发展过程中的脉络和精神依托,形象化的呈现“立石”、“许拍”等记忆标识,借鉴纳西村落自由有机的特性组合场所布局,并以本地材料,使用本地手工技艺建造。
摄影:©雷坛坛
文化审美有相似性的国际性特征,HYLLA通过整合全球知名的设计家具、物件,巧妙安置使用等,对区域内生态相关的丰富性和泛自然性做了非常多的实践、此外,建设积极退让场地环境敏感区域,合理利用自然水系,选择和培育本土植物并开创性的景观化使用,诠释新时代下国际化简约朴素的东方自然美学,构建出兼具有东方认知、本地记忆、全球化审美的温暖舒适空间。
摄影:©雷坛坛
同时,HYLLA团队认为建立并保持“社区共识”,是商业持续保有独特性和活力的根本,商业空间场所最大的活性在于人的因素,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与空间的关系、与时间的关系。HYLLA以“自在真实、幽默自省,敢于取悦自我”的态度,通过人、空间、物件的共和,建立敢于“自我取悦”的社区性格,并通过持续运营和内容增长,最终形成“自我取悦”和“智慧集合”的成长型的文化社区。
评审推荐语从100位评审评语中选出
以下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摄影:©Adam Mork
哈尔滨大剧院是老牌工业城市与新兴文化空间的碰撞,由包含1600座的大剧场及400座的小剧场组成,是一座出落于北国自然风貌的公共文化建筑,一处人文、艺术、自然相互融合的大地景观。
摄影:©Adam Mork
这座大剧院从2010年开始至2015年建成,历时六年,由全中国团队合作而成,结构、幕墙、材料、细节,均挑战了当今极高水平的建筑设计与建造。
异型双曲面的建筑外形宛如音律,婉转悠扬在蓝天之下,白色的顶部亦如丝带一般,静静飘落在中国东北部的土地之上。建筑内部以木色为主,置身其中,仿佛可以看到声音在空间中的流动。简单纯粹的材料和多变的空间组合为最佳的声学效果提供了条件,让这里得以完美呈现一场场演出。它不止为人们带来沉浸式音乐剧、歌剧现场,更成为文化地标式建筑,融入冰城的北国风光。
摄影:©Adam Mork
东南大学杨志疆教授在《建筑学报》发文评论道:“哈尔滨大剧院强烈的视觉冲击,本身就是形式带来的价值,这种价值从小的方面讲是来源于马岩松对形式良好的艺术感觉,从大的方面讲则是来源于他对自然切入建筑的方式的坚持和不断深入的实践,它们是建立在感觉,情感,个性和创造力基础之上的,形式逻辑的背后是对建筑多样性和建筑未来的某种思考。”
摄影:©Adam Mork
“建筑除了功能,技术,理性之外,它还表达人类的情感,立足于现代的人,应有一种方式去探讨建筑存在的精神价值,这也许是一种建筑的乌托邦,但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评审推荐语从100位评审评语中选出
以下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摄影:©张虔希
安徽太阳乡财神庙原本是大别山深处一间本不起眼的小庙,200多年来历经多次被毁与重建,经过细致入微的建筑再设计后,被重塑为一处更具尊严与公共性的民间信仰场所。
摄影:©张虔希
在傅英斌工作室创始人傅英斌看来,“好的公共构筑应该跟场地有密切的对话和互动,尤其独特的场所气质”。在太阳乡财神庙项目中,他与团队结合当地传统习俗和自然地理特征,将信仰习俗隐喻在建筑细节中,在保留历史遗存、延续精神信仰的同时,更打造了一处连接访客与村民的交流互动空间,带来了超越本身固有属性的公共性。
摄影:©张虔希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建筑本身更与信仰活动紧密结合,引导村民形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以生长的姿态不断激发乡村活力。
摄影:©张虔希
入围筑事奖时,傅英斌其实觉得有点意外,“感觉筑事奖的‘传播’和‘时尚生活’感更强一些,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专业奖项”,这样新颖的定位也给了他不少启发,“设计本身就是服务于人和生活,就应该更加与大众接触和互动,以及互相了解,这也是设计专业所急需的”。
评审推荐语从100位评审评语中选出
以下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摄影:©张闻涛
位于杭州西湖区的OōEli天目里是一个有着强烈策展思维与选品sense的精品式mini综合体,通过空间硬件与内容的配合形成了一种几乎无法被复制的生活美学,相信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第一时间感受到其独特的气质。
摄影:©朱海
这座约23万m²的建筑集群是普利兹克奖得主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在中国承接的第一个项目,由17栋单体建筑及其中心广场构成,不仅有美术馆、艺术中心、演出空间等艺文空间,更汇聚以独一性、趣味性、艺术性为导向的商业合集,还是中国首家茑屋书店、江南布衣、 goa大象设计等品牌的所在地。
摄影:©朱海
“如月亮般传递出轻盈、悬浮、静谧而诱人的感觉”。伦佐·皮亚诺将自己的设计理念称作“轻盈的诗学”,令建筑在轻盈中生长,保持空间与时间的连续性。
OōEli天目里的建筑外立面采用清水混凝土搭配玻璃和模块化铝板幕墙,却一点也不显厚重,反而充满了轻盈感。建筑沿整个基地围合出一个90x120米的超大广场,设计师对一些建筑做了退台处理,以保证广场充足的日照,这样的结构非常接近欧洲城市广场,也令OōEli天目里成了一个城市“文化客厅”。
摄影:©朱海
自营业以来,OōEli天目里不仅成了有名的旅游打卡地,更是逐渐晋升为杭州的“文化地标”,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事件都在这里发生,人的参与某种程度上反哺了空间,令其更具生命力。
评审推荐语从100位评审评语中选出
以下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摄影:©奥雅景观
南头古城是个“城中村,村中城”的复合体,伴随着深圳的城市发展,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历史的痕迹都能在这里发现踪影。因此,如何在历史文化保护和城中村更新之间寻得平衡是古城改造的最大难题。
摄影:©行知影像
改造团队万科城市研究院及万路设计希望南头古城的更新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改造,还需包括产业、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街区空间应该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和关联性、良好的空间形象和舒适度、功能的多样性,并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
摄影:©iCity&vaLue
在风貌的把控和呈现上,他们采取了一种比较巧妙且折中的方式——把时间概念转换成空间概念。因此,南头的整体风貌不再是局限于某个历史时期的特定风格,而是回归到深圳这座城市的岭南地域性和都市先锋性。
同时,为了应对城中村空间环境的逼仄,通过景观手段提升已有的公园广场,并使用部分拆除、填充、缝合等方式来改造那些未被有效利用的小空地和边角地,将其打造为一个个口袋公园,散落在古城各处。
摄影:©奥雅景观
南头古城的更新升级不仅仅只是物理空间的提升,更多的是内容的更新和长期的持续运营。在延续已有的生活方式、城市活力、空间特征和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团队在改造以及运营过程中,致力于营造一个自由鲜活、复合多元、真实原生、有机持续的共生空间。
摄影:©张超
从“小渔村”到如今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南头古城让我们知道,深圳的历史远不止如此。
评审推荐语从100位评审评语中选出
以下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摄影:©在野工作室
阿那亚异于传统意义上的度假村,是有着参与感和话语权的社群,让短暂的过客和长久的居民都能找到归属感,通过建构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内容,用社区刷新地产乃至城市发展逻辑,开辟了一条富有高阶艺术审美和公共事件导向的房产发展道路。
摄影:©在野工作室
在阿那亚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张智看来,“筑事奖”所重视的不只是空间的营造成就,也强调它作为一个可被使用的场所,和阿那亚这么多年来对建筑的理念不谋而合,“从物质生活、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维度去考量,以建筑和空间关照人的日常,空间之道即美好生活之道”。
摄影:©在野工作室
“聚落村镇”其实不是新的概念,却是当下环境中越来越被忽视的概念,阿那亚这些年通过空间的聚集、社群的聚集,逐步重建这种亲密关系,也在重塑对于“聚落村镇”的理解。“一个好的‘聚落村镇’是可以让人们活在当下,远离喧嚣,解放心灵,重建亲密关系的美好发生地。”
摄影:©在野工作室
张智认为,筑事奖的不同之处在于观察建筑的视角更为综合,使评判一个建筑‘好坏’的维度更加全面。“‘筑事奖’观察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让我们对设计的认知更立体。它的存在会在某种程度上鞭策设计者、内容生产者以及观赏者进行审美创新,全方位的审视建筑本身给予社会的价值。”
评审推荐语从100位评审评语中选出
以下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除上述7个获奖空间之外,对于从上百个提名空间中精选出来的49个入围空间,以及在整个评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100位筑事评审,我们也在此进行回顾与致谢。
至此,第一届「筑事奖」顺利落幕,这三个月无论对于主办方、共建机构、评审还是入围空间的设计师、营造者们,都是极其充实和充满期待的时光。
一筑一事过去七年持续探访与研究的成果在「筑事奖」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所有关注者对建筑的故事又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们曾说,希望通过创办「筑事奖」,真正看见建筑空间的生长,3个月后,这个目标的实现有了不错的开端。通过基于“筑”与“事”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我们对全国范围内的建筑、街巷、社区、聚落、乡镇、城市等不同尺度空间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价,从空间性与时间性双重维度审视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建筑空间,评选的过程也是深入研学的过程。
第一届筑事奖告一段落,但“筑”与“事”还在继续,我们下一届见。
主办
一筑一事
共建机构
AssBook设计⻝堂
HANS汉声
建道筑格 ArchiDogs
空体
Local本地
N+1空间产品研究所
总策划
王牧之
艺术总监
罗丹
统筹执行
陆欧/胡雪丽
研策
袁梅振宇/吕维希/杨雨桐
内容
黄鹤/吴忧/王祎/坦柔/周通/邱子/余思思/谭傢予
设计
左左艾玉/王勤/胡媛媛/文馨茹/刘绍荣/龚晰
品牌/公共关系
尹何卉芝/花艳艳/甘琦/植浩星
点击下图
了解更多「筑事奖」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