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消失的水城?
成都居然是一座曾与江南齐名的水乡?
根据清朝末年傅崇矩的记载:“四川虽属山国,而成都实属泽国。”可见成都作为水乡的历史,消失并不长远。
唐朝时人们最向往南方的两个水乡,一个是江南,一个是西南。江南水乡天下闻名,而成都曾是一座“因水”而生的水乡城市却鲜有人知。
成都南门外锦江上之水车与筏子 [美]西德尼·戴维·甘博 杜克大学图书馆(源于成都图书馆《老成都影像馆数据库》)
成都市第一郊外公园大门外锦江沿岸风光 《世界地理风俗大系.第3卷-支那[下]》(新光社 編)日本东京共同印刷株式会社(源于成都图书馆《老成都影像馆数据库》)
成都平原沙河上之水磨房 [英]伊萨贝拉·露西·博德 《长江流域旅行记》(源于成都图书馆《老成都影像馆数据库》)
7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成都,在书中这样记录道:"成都是一座美丽的大城,坐落在一片平川上,方圆32公里。有很多河流,有的环绕城市,有的穿城而过……”。马可波罗感叹成都令他想起自己的家乡威尼斯,“见到了一座水城,见到几丝与故乡相似的景象”,并强调“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不似河流似海洋,可见当时成都水城景象的壮阔与繁华。
马可波罗眼中所见的成都,水路纵横,大小船只穿梭其中,商贩在船上叫卖,百姓在河岸边招手……水上商业之发达,不逊苏杭。
时光来到1912年的春天,德国的魏司夫妇来到成都居住了大约两年时间。他们所描述的成都也是一座“安逸、富有、干净的”繁华水城,以金河和御河为主干的多条河流相互交织、纵横交错,形成非常密集的水网。丰富的水资源滋养了天府之国的富饶,成都仿若“桃花源”般充满“令人愉悦”的氛围。
三张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1621年的明代成都山水地图,图源网络
共有大小河流540条
通航河流90余条
通航里程共计11976公里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
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
作为出入成都的重镇
黄龙溪场镇码头泊船最多可达240艘
——王铭铭《中国人类学评论》
清末仅成都城区
有名可考的桥梁就多达192座
——傅崇矩《成都通览》
......
这些记载中的成都水文之“兴”是今天的“新成都人”难以想象的,这一切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只能从一些地名、建筑名、古诗词、地方志和遗址中去追忆往昔。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这一历程,关于魏司夫妇所见到那座被水滋养出来的“桃花源”般的水乡成都,如何消失、如何被缅怀,以及如何走上“复兴之路”。
消失的水文
城市化进程留下的“后遗症”
从一些上世纪50年代前珍贵的成都老照片里,还能看到那时的锦官城古城墙环绕、河流密布、河岸边有大量的参天古树。
当时成都市区除三条干流外,还遍布着金河、御河、水碾河等十几条支流。
成都金河岸边洗衣的妇女、儿童,图源:戴谦和摄于1935年
1925年锦江东门码头,图源网络
1939年1月28日成都望江楼锦江码头,图源网络
成都金河修建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因河流入城处在城西,故按五行学说命名为金河。金河水自西向东经由通惠门城墙水洞子入城,横穿城区,往东汇入解玉溪,清朝时河道全长约5000米。
金河可通行商船,现在盐市口附近的青石桥曾经是金河上最大的码头,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商贸地。有着上千年悠久历史的金河,曾是锦官城中最为重要的母亲河之一。
成都另一条重要的河流御河,则修建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为爱子朱椿修建藩王宫殿即蜀王府时开凿的。
御河,图源网络。《成都城坊古迹考》引正德《四川志·蜀王府》中称蜀府“城下蓄水为濠”,这条“濠”即指的是御河,属于皇城的护城河。
上世纪50年代,李劼人领导了御河的改造,将城外的河水引入御河,用鹅卵石和水泥将河床砌成保坎,河道两岸种上香樟等树木,让淤堵已久的御河瞬间散发出生机。
改造后的御河由饮马河引水,整体为马蹄形,环绕原蜀王府的三个方向,全长约有2000米,宽20余米,通过一条小河和金河相连。那时的御河绿树环绕、碧波荡漾、生机盎然,成为了成都人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1958年5月,儿童在御河上举行划船比赛,图源网络
但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修地下人防工事,金河和御河同期被排干填土。据资料记载,当时改造这金河和御河“调动了124万人次,消耗将近2000吨钢材、1万吨水泥,1200多立方的木材”(引《锦江记忆》)。
从此,河道变为地下通道,流淌上千年的清波碧水就这样彻底消逝在了成都人的生活中,一去不复返。
曾经的成都金河,图源:《消逝的金河与无名小桥》
成都更多河流的支脉是伴随着城市建设过程而消失的,“为了城市的发展,一切自然都为人让道。”是当时的主导思想。水系为路网让行是一座城市发展建设必然所经历的,尽管令人心痛,却又无可奈何。
从1958年开始,成都全面开启城市建设,为增加可用面积,便于建造机动车道,那些贯穿城市的细碎水网与诸多支流被填埋、改造。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的不完全数据,几十年间,成都有近300处河道被填塞或覆盖。
新中国成立初的御河已经成了污水垃圾沟,图源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
另一条大家耳熟能详的河流,府南河,也就是今天的锦江。它是府河、南河的总称。
它们是岷江水系流经成都的两条主要河流。两河从郫县石堤堰分水而来,在市区东门合江亭相汇后,东去彭山县江口注入岷江水道,流经乐山、宜宾入长江。
府南河称得上是成都最有名的河流。《蜀都赋》说:“夫蜀都者,带二江之双流,夹江傍山,栋宇相望,物阜民丰。”杜甫的“门泊东吴万里船”,李白的“浪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说的都是它。
上世纪40年代的府南河,图源网络
然而,到了60年代,府南河在综合利用上出现问题,大量筑坝拦水、灌溉、发电,航运日渐衰落。
后来,在双流古佛堰修建后,都江堰关闸,拦腰切断府河航道,致使航运中断,河床淤毁,行洪能力不足,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膨胀,农业和工业用水急剧增加,河流不堪负重。
沿江两岸,650多个排污口,每天向河中倾泻60多万吨污水,污染严重,府南河变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沟,曾经人们一度叫“腐烂河”。
上世纪80年代的府南河,图源网络
曾经有3万户10多万居民长期生活在府南河两岸低洼潮湿、卫生设施缺乏的棚屋里。“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马桶盖。”是府南河曾经的真实写照。
1987年,新华社内参报道了当时府南河的情形,在这篇日后影响深远的文章中,府南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沟”。
后来于1994年启动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图源网络
就这样,曾经与江南齐名、媲美威尼斯的水乡成都,不仅消失在了历史中,还留下了一道道深入骨髓的、腐烂的伤口。
水!水!水!
来自社会各界的呼声与呐喊
有遗憾和伤痛,就会有反思、呼声和呐喊。
1985年,成都市龙江路小学的学生给市长写了一封关于府南河的信。这封来信,使“救救锦江”的呼声迅速地在市民中传播开来。
1995年,中国当代重要的女性艺术家尹秀珍在成都府南河创作了一件行为艺术作品《洗河》。她在府南河中抽取了约十立方米的河水,将其制作成冰块,然后再将冰块运回到河边以清水进行洗刷,并邀请过路的行人参与其中。
这场行为艺术持续了两天,最终留下的,只剩一滩水迹。尹秀珍用这种方式对当时看重经济发展而轻视环保问题的弊端发出了警告。
尹秀珍作品《洗河》,来源:深圳新闻
同年,美国“水的保护者”协会和成都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主办了一场以“水的保护者”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
在这场活动中,来自国内外的10多位艺术家在府南河河畔进行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创作。
1995年8月,艺术家高举“水的保护者”大幅宣传标语,昂首阔步地行走在府南河两岸大街上 图源网络
在大洋彼岸的华人艺术家,也同样心系成都水文化的保护问题。由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和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主办的 “水系成都:1990年代以来的生态艺术展”于2002年6月9日晚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此次展览展出了八位中国艺术家和华裔艺术家创作的以水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以及研究性项目,主题在于表达人与水、水与城市之间的依存关系。
《水系成都》作品之一:《孙海力:“洗脸- 我的终生行为”》 图源网络
在艺术家们的先声呼吁下,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成都水文化保护问题,当地政府也积极研究和响应。以活水公园的修建改造为标志,成都水文化的复兴运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水文新生
破而后立,从消失的河流盛景到公园城市湿地湖泊群
在收到龙江路小学生“救救锦江”的来信后的第二年,成都市开启了府南河工程的五年论证。
90年代初的府南河,图源网络
1992年,成都市政府针对两河现状的问题,决心启动以治水为核心、全面带动城市居住环境改善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工程。
199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宣布府南河工程为“一号工程”,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始全面启动。
90年代初改造府南河工程,猛追湾段施工,图源网络
1995年,“水的保护者”主题艺术创作活动上,美国“水的保护者”协会发起人、活动策划人、艺术家贝特西·达蒙女士提出:在成都府南河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以“水的保护”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公园。
1995年府南河《水的保护者》活动策划人达蒙女士与参展艺术家留影,右起:戴光郁、达蒙、李继祥、朱晓峰、朱罡。图源网络
次年,成都市政府采纳其方案并列入府南河建设项目,1999年实施建设完成,即今天位于锦江区华星路的“活水公园”。
府南河活水公园全景,图源网络
2015年开始,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活水公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升级改造:植物需维护特色并梳理林下空间、生态滨水空间待优化以及配套需满足现代规范与人性化需求。
经改造后的活水公园如今是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天堂,同时也是拥有400多种植物的公园植物博物馆。
自此,府南河从“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沟”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生态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公园建设地。
活水公园植物塘床系统,摄影:陶冶。图源:成都公园城市
活水公园,摄影:蒋人可。图源:成都公园城市
以活水公园为起点,响应“公园城市”方针,成都近年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湖运动”。
三环内除了最早的浣花溪公园,东湖公园和升仙湖公园也成为了市民们熟悉的新地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依次为:
浣花溪公园
占地面积:公园占地约553.8亩,沧浪湖水域面积约65亩。
建设情况:2002年9月首次启动,2003年5月建成开园;2017年8月进行扩建改造,2018年8月改造后再次开放。
东湖公园
占地面积:公园占地约420亩,东湖水域面积约185亩。
建设情况:东湖原本是一个水坑,2003年7月由华润置地负责奠基建园、清淤修湖。2005年初建成开放,并由华润置地负责经营开发,10年后无偿移交政府。
升仙湖公园
占地面积:升仙湖水域面积约120亩。
建设情况:2007年3月地铁1号线升仙湖段进行建设,2007年底地铁完工,并成湖蓄水。
2013年发布的《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目标指的是沿四环路形成的“六库八区”环状生态带,也叫锦城绿道公园。
如今已建成的有北湖、青龙湖、锦城湖三大人工湖及湿地公园,其中锦城湖绿道骑行成为了2022年成都人最爱的户外活动之一。锦城绿道以锦城湖为起点,依次串联起了桂溪公园、三圣花乡、青龙湖等景点。
四环内,湿地水域内阡陌纵横,大小湖泊遍布其中,“水乡成都”终于重现身影。
锦城绿道公园水体规划资料,2016年,图源网络
四环外也不甘寂寞。
南湖公园、秦皇湖、兴隆湖、怡心湖、东安湖、凤凰湖和麓湖构成了新的城市湖泊群。
秦皇湖。摄影:Simon©ZSDC
坐落在兴隆湖中的中信书店毫无疑问是成都2022年最火的网红书店之一,被称为“成都最美湖畔书店”。
兴隆湖中信书店,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书店临水的阅读区,人的视线与水平面平行,能看到湖中的水草与鱼虾,仿若置身水下。
兴隆湖中信书店水下场景,水生态治理来自清源水环境团队。摄影:形在空间摄影
伴随大运会而被市民们熟知的东安湖也藏着大片湿地公园,有“七岛十二景”,配有酒店、湖畔图书馆、剧院,文化艺术中心、咖啡馆,文艺气息浓郁。
东安湖。摄影:Simon©ZSDC
经历半个世纪,从消失的河流盛景到公园城市湿地湖泊群,成都水文重获新生。
寻找“乌有之湖”
一场展览,一次以麓湖为样本的“公地悲剧”反思
在成都水文“兴-亡-复兴”的脉络中,麓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样本。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麓湖的水
它是在呼声和复兴理想中诞生的。
麓湖生态城总设计师罗立平在TEDx演讲中曾说:“麓湖看似开创,但其实更是一种回归。我们实际在做的,是重构城市与水的关系;再现临水而居的生活方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麓湖的水与人
它在“将水还给人”的过程中,做得最为彻底。
麓湖不是一个广袤的大湖,而是一片有约35公里水岸线、面积约2100亩的珊瑚状湖区,其面积不足兴隆湖的二分之一,但岸线长度却达到它的近两倍。
与此同时,在麓湖所构建的生活图景中,人和湖是亲密无间的——没有围栏的湖就在家门口、在通勤的路上、在餐厅的窗边,居民甚至可以组织并参与渔获和水草种植,在阳台和道路上产生的每一滴水都会直接进入湖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清源水环境·麓湖团队在清理湖面
但同时,越近的距离、越多元的场景,也代表着越多的不稳定因素。从它身上,我们也更能预见潜藏的“未来危机”。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水系规划、落成,一个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城市水体的面积和承载力有限,周遭人口却在急剧上升,带来的人为影响和破坏也在激增,我们应如何看待、如何应对,如何预防“水文之亡”再一次发生?
在这个思考背景下,我们和麓湖生态城、清源水环境一起,以麓湖为样本,“城市水生态的死与生”为内核,策划了一场名为《乌有之湖》的展览。
展览将于2022年11月12日正式开幕。
👇🏻
扫描二维码,立即预约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洲洲
撰稿:小爱
摄影:除特殊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或麓湖提供
校对:昨山
设计:大吉©ZS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