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亚女性”如何谈论自己?

“逆向”旅行 一筑一事
2024-09-06

东亚地区,有两位学者关于女性主义的发声不容忽视——在中国,来自北京大学的学者戴锦华擅长通过电影史、大众文化、女性文学等视角,探索相关议题;在日本,来自东京大学的上野千鹤子的立场、观点与行动,十分强烈地启发着许多当代的东亚女性。


2023年,戴锦华(左)与上野千鹤子曾展开过一场对话,从社会历史到个人具体的境遇,谈论了关于当代东亚女性,经历的历史事件与面对的种种处境。/ 图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如今,“东亚”逐渐从一个地理概念被符号化,转变成为一种形容:“东亚小孩”、“东亚女性”、“东亚家庭”、“东亚式发疯”……在这些语境下,东亚不算一个积极的称谓,指向了生长在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人们面对的现实:竞争激烈的社会氛围、压抑的家庭环境,“人”的个性、需求和情感得不到表达等等。


虽然,这个带着调侃与无奈的词语并非完全准确概括“东亚”的全貌,但不得不承认,对大多数生长在东亚社会,尤其像女性、儿童这样相对边缘的群体来说,还是能够相当程度地共情这些“东亚式”的处境的——


为何我们时常体会到一种无从言说的“压抑”?

为什么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作为东亚女儿,为何我和母亲的关系如此纠缠?

我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

原生家庭的创伤何“解”?

……


2023年上映的《过往人生》,讲述了一对韩国男女的情感故事。电影呈现的情感关系也是十分“东亚式”的,不那么激烈与直接,而是含蓄、隐秘而复杂。/ 图源网络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以女性主义为代表的思想运动的发展,如今身处东亚的人们正在不断觉察并反思这些境遇。那么,身处不同东亚文化背景的女性,正在面临哪种具体的“东亚处境”?她们如何兼顾职场与生活?来自不同国家的女性创作者们,如何看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而换一种更为激烈/时髦的说法,我们好奇——身处东亚环境的女性,可以如何“发疯”,又如何“自洽”?(发疯作为近年来被广泛讨论的网络热词,用于形容人们在情绪临界点时所呈现出的异于往常的状态。如今,作为合理发泄情绪的“发疯”逐渐生发了积极的蕴含。)


脱口秀演员黄阿丽领衔主演的影视剧《怒呛人生》,这是基于一次路怒事件展开的疯狂故事。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关于“发疯”的故事。艰难压抑的生活让主角都处于崩溃的边缘,相互攻击成为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图源网络


去年年末,我们走到了日本东京,发起“中日建筑与文化漫谈”系列对话。而首场对话便由女性开启,邀请了四位在跨文化背景下成长与生活的女性,共同开启这场旨在消弭隔阂、聆听彼此的旅程。


在一筑一事联合一言一吾发起的“逆向旅行:中日建筑与文化漫谈”活动现场,参与分论坛“中日当代女性的观察视角”的嘉宾们。从左到右依次为:孙海玉、胡倩、祝羽捷、静电场朔。



*阅读提示:本文由一筑一事联合一言一吾共创。对这次“逆向旅行:中日建筑与文化漫谈”的论坛过程,一言一吾i-Talk制作了音频,请一同聆听:



监制:朱丽康    音频剪辑:吴梦婷




在职场里,

“有时我会忘记自己的性别”


胡倩出生于上海,大学时留学日本念建筑专业。如今,作为矶崎新+胡倩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她与中日两国均有着深刻渊源,频繁往返东京与上海两地。


研究生毕业后,胡倩进入日本矶崎新工作室。作为日本重要的建筑巨匠,矶崎新于2019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设计了大量世界级重要的建筑作品,尤以日本京都音乐厅、德国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奈良百年纪念馆、日本群马天文台等最为著名。


矶崎新在亚洲、欧洲、北美、中东和澳大利亚设计了100多座建筑,其风格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类别或风格。他相信变化是永恒的。/ 图为奈良百年会馆 ©Hisao Suzuki


胡倩与矶崎新相差37岁,在她看来,矶崎新既是拥有永恒精神的建筑师、是超级大师,也是与她相互信任的伙伴——当胡倩37岁时,作为矶崎新事务所的中国方负责人,在上海联合创办了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作品:美特斯邦威总部。©吴清山

胡倩参加成都双年展。/ 图源胡倩


作为女性又来自海外,胡倩回忆,初到矶崎新事务所工作时,有对日本职场许多新鲜的观察,也受到了许多源于跨文化的冲击。“矶崎新老先生在事务所时,相对其他的日本员工来说,大家都认为他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与同事开会前,所有人都会起立。


在大多数国家的现实中,建筑行业基本是由男性主导的,也一直是被公认的高强度行业。对于胡倩自己,以及身边如妹岛和世这样的女性建筑师来说,除了基本的生活,她们95%的时间都用在想建筑的问题上,很难顾全家庭和生活的两利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作品:上海交响音乐厅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作品:郑东新区龙湖金融岛商业及连廊


在38岁那年,胡倩回到上海,也有了真正返回生活的契机,“当然,我想如果自己不回国,可能也就和所有人一样,不断有项目来,吸引你,分散你,因此没有任何时间去做其他事。不过,我觉得当时的自己总体还是乐在其中的。”



对于编辑&策展人孙海玉来说,所常年身处的出版行业里,工作过的地方,无论是香港、德国还是日本,反而是女性特别多。但再这样的情况中,女生们工作起来也依然如胡倩一样,处于一种“无性别”的投入状态。


孙海玉来到日本后,持续观察着日本女性所面对的种种职场境况,她发现,同世界其他地域的女性的境况相似,很多当地女性的工作都是以提供情绪价值为主。


日剧《恶女~谁说工作不酷的?》,讲述了乡下出生、普通大学毕业的平凡女孩田中麻理铃入职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故事。 / 图源网络


这也让她反思中日两国女性面临的不同现实:日本早期的主妇文化,更提倡女性回归家庭,而对于同时代的建国后的中国女性来说,则经历的是要兼顾职场和家庭的双职工状态。这意味着,女性既是职场女性,也是家庭女性,而中国的“父亲”们往往处于缺席的状态。


而从思想运动的进程来看,中国女性没有经历过西方所谓的女性主义一次革命与二次革命,而是直接在第三次革命时与她们汇合,进入赛博格女性主义阶段。(赛博格女性主义,由唐娜•哈拉维在其1985年发表的《赛博格宣言:20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提出,在她的构想中,赛博格终结了女性的恐惧、焦虑与孤独。在赛博格社会中,男女之间的界限将模糊,女性不必作为男性的附庸。)



身为女性,如何在私人领域建构自己的性别?在职场里面,又是怎么样去忘记自己的性别的?


胡倩与孙海玉分别作为建筑师和策展人的经历,在中日跨文化背景的视角下带给我们新的启发。事实上,职场之于女性,一直是女性主义关注的重要话题。而尽管如今的女性被鼓励通过工作实现自身价值,但职场对女性依然存在种种结构性的压力、压迫甚至排斥,都是如今我们在谈论女性之于职场时,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看不见”的女性创作者?


祝羽捷是作家,也是一位艺术策展人。从性别的视角,她时常思考:为什么女性艺术家被看到的如此之少?她从文本中找到很多种解释,比如传统社会中几乎任何时代的女性,都会被鼓励行使母职妻职等照顾家庭的责任,而不被鼓励创作、表达自我。过去维多利亚时代有一个名称叫做“堕落女性”,专门用于形容那些打破常规,勇于走出家门的女性。


《苔丝》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下,一个女性的爱情与人生悲剧 / 图源网络


通过与日本艺术家的交流,以及在阅读上野千鹤子等人的作品时,祝捷体会到日本女性主义深刻的矛盾性。这种矛盾亦呼应着日本社会的某项现状:一方面是看似低欲望的生活,如年轻人对生育、婚恋等问题相对回避的态度与选择;另一方面却是欲望膨胀的社会现实与产业,如风俗、性产业的发达,以及这些产业对女性群体的剥削。



身为女性策展人,祝捷天然地亲近女性艺术家的表达,在和许多女性艺术家交流采访的过程中,她尤其发现,日本女性艺术家的发展历程十分有趣:最初,得益于跟世界的接轨,早期的日本女性通常是通过留学,接触了解西方语境下的艺术,也得到最早关于女性主义的启蒙。鉴于当时还是“百废待兴”的状态,许多创作者会选择身体作为媒介,相对“激烈”地去表达女性困境。


日本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早年间她便清楚知道了在日本创作的局限性。28岁的她与家庭决裂后,离开东京到达纽约。图为穿上红色紧身衣与其作品《无限镜屋:阳具原野》合照。/ 图源网络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年轻一辈的女性艺术家则进入了一种更加个性的表达状态。与此同时,她们的表达方式也在转变,不再需要用身体来控诉,而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历程,会用不同的形象、相对跳跃活泼的方式,表达对时代的反思甚至思考比较沉重的话题。


1982年出生的六角彩子,是日本当代艺术领域炙手可热的艺术家。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但凭借其天赋与敏感的加持下,形成独特的视角创作表现。/ 图源网络

小松美羽,是“地球籍艺术家”、“无国籍创作者”,也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年轻的艺术家。她年幼时期在自然丰富的环境下亲近各式各样的野生动物,这些经验让她形成独特的生死观,并且透过绘画表现出来。 / 图源网络


静电场朔会被介绍是一位艺术家音乐人,但其实她的很难用一种身份概括:既是独立工作室的创建者,也是设计了数个原创角色及参与多项联合设计的知名设计师;既是音乐组合“Question Children(问题儿)”和DiAN的主唱兼制作人,也是出版了自己的绘本读物、并持续为知名杂志撰稿的写作者;除此之外,静电场朔也在时尚圈、亚文化等领域颇具影响力。


东京神保町画展中,正在现场作画的静电场朔

静电场朔为杂志拍摄的内页图

作为歌手&音乐人的她


静电场朔曾用许多时间在世界各地旅居,在美国、欧洲、非洲都生活过。大学毕业后她来到日本,在东京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厂牌,大宇宙酿,如今正在不断探索着关于艺术形式的各种结合。


在创作的过程中,静电场朔回忆,有时自己也会忘记,作为女性的身份。但随着接触到越来越多女性创作者,她与女性主义的关系逐渐变得密切起来。从具体的人到宏观的历史趋势,她也发现,性别因素对创作者产生的影响很是不同,许多女性创作者们更倾向“向内探索”,从身体、自身处境出发进行表达。


静电场朔首次在山灰美术馆的个展《我宇宙》

静电场朔写作的《东京旮旯》,记录了她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见闻和经历,选取了东京市内的15个地点,向读者展现东京小巷里鲜为人知的秘密。


这些观察构筑了静电场朔“大宇宙”的想法,她进一步发现,创作的视角亦是无限的。某种程度上,当如今人们看待世界的视角,逐渐由男性主导转变为性别平等后,这种趋势,能够为艺术创作的丰富性提供相当裨益。





 作为“共同体”的我们


“改革开放之初,那时所有的主义我基本都会如饥似渴地阅读,而女性主义是最解我个人困惑的,它解了我的生命之惑。那时我自卑于自己长得太高、不漂亮、不温柔,而女性主义作品的阅读经历让我明白,这不是我的错,进而知道我不是独自一人……”在谈到自己如何成为女性主义者时,学者戴锦华曾这样说。


对许多女性来说,这样的经验是很能够被感同身受的——当面对困境或难题的时候,有时我们需要的可能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仅仅是有声音告诉我们,“你不是一个人,你并不孤单”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可能会基于对一种思想的认同而凝聚在一起。这种共同体剥离开血缘、地域与阶层,但却拥有陪伴与抚慰的力量。在这个层面上,女性主义可以说是最为广泛的聚集力量之一,由此也衍生出了许多微小的共同体:


「照镜子Miroir Project」是一个女性摄影交流平台,持续关注和挖掘国内优秀的女性摄影师。目前已链接超过130位女性摄影师,累计收到500+摄影投稿,并在北京、成都、上海举办系列女性摄影群展。/ 图为照镜子举办的《无尽的房间》的女性摄影群展

明日少女队发起于日本,是第四代女性主义社会派艺术团体,旨在揭示“男性女性,多姿多彩的性。为了人人平等happy的社会”而进行展览和宣传。 / 图源网络


对于许多人来说,女性主义为她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另一扇窗”。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人的具体处境和遭遇、个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在宏观叙事下曾被忽略的人的身体与情感……种种与“人”切身有关的细节不断被“看见”。


在这个维度上,女性主义流动而变化,更像是一把钥匙、一条通道、一座灯塔


“中日当代女性的观察视角”论坛现场。“对话”也是一种“看见”。


“个人的即是公共的”,是女性主义重要的诉求。个人看似微茫的经验、琐碎的故事,其实都可以追溯到更庞大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在这种追溯里,每个人或许可以更加看清自己的来处和与社会的联结,从而消弭孤独。


女性的处境、人的境遇、个人与结构的关系……这些看似庞大的问题,可以如何被理解?通过来到日本,与来自不同视角/领域的女性们对话,某种程度上,我们得到了一些理解的角度——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共同体”之中,既相互分离,也相互关联。




*编者后记


“以前就有某种感觉和信念,后来才遇到和它契合的思想。”不仅是上野千鹤子,这或许是许多人与最初与女性主义思想相遇时的感受。


在日本的这场论坛,让我们得以窥见存在于此时此刻,某些具体的“女性样本”。其中既折射出普遍性,如其面对的职场、社会环境;也体现出时代性,不同年代、社会背景女性面临的不同境遇。


而在过去,一筑一事还曾探讨过这些关于女性与性别的议题:



近年来,虽然女性主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广泛传播,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仍然不断谈论这种思想?


有学者指出,“女性是一种处境”,并且这种处境并非女性所有,或许任何性别的你我,都可能遭逢一种女性“时刻”。事实上,作为一种相对年轻的思想形态,我们认为,女性主义还需要源源不断的讨论,也期待从中发现更多、更鲜活的样本。





“逆向”旅行

中日建筑与文化漫谈


由一筑一事联合一言一吾于2024年1月21日在东京单向街发起首场活动,围绕「中日当代女性的观察视角」、「中日建筑实践的另一方案」、「中日建筑思想的历史现场」三个主题,分别邀请来自建筑、设计、创意等领域的嘉宾进行分享。


点击观看 “逆向旅行:中日建筑与文化漫谈”的论坛全过程回归纪录片 / 由一言一吾i-Talk 拍摄制作




活动主办

创立于2014年成都,至今已持续探访与报道城市、建筑、空间、在地文化、生活方式等领域近十年,发布原创推文超过三千篇。致力于“观察世界的建筑与生活方式,有开创性地营造实践”,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发展为基于“内容”与“社群”的研究型创意机构。



一言一吾是中国首个建筑跨业媒体文化品牌,是一个富有人文价值和美学品味的内容类公众平台。我们旨在“知识浪潮”和“碎片信息”的时代,给受众带来小而美的,具有启迪性的人文新知。


特别支持



智爱家是于2022年创立的艺术智能整装品牌——“大师之作,智爱生活”。合作国内外设计大师,打造极具产品力的起居生活产品。并由专属设计师工作室团队,为每个家提供量身定制的设计方案。全系搭载灵之智能系统,通过5大全屋智造系统,最终交付所见即所得的美好新家。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撰稿:Lin

编辑:Lin

内容整理:季语非 (一言一吾实习编辑)

校对:豆奶

摄影:详见图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