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洛阳魏坡,如何共序“新”生活?

豆奶 一筑一事
2024-09-06


1000多年前,后周宰相魏仁浦在现今洛阳魏坡村修建了魏氏池馆,培育了名扬天下的魏紫牡丹。400多年前,北方的卫氏(魏氏)家族开始在此集聚生活、耕地繁衍,并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卫氏家族群落,一时繁华。在今天,魏氏后代仍生活在附近,与故土家园时时相望。


在魏坡,基于在地环境的生活方式创造,已延续成百上千年。从窑洞式的古老住宅,到更具开放性的公共街区,人们将对环境的适应融入日常,让每一个参与者的共同经历激发流动的表达,一场新生活的序曲正在缓缓奏响。




事件 EVENTS



魏坡新序

开启时间:2024年4月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

孟津区朝阳镇

#识城计划

#发现“小地方”



四月是洛阳城中最为热闹的日子,与千百年前无异,牡丹花依旧盛放,无数人为此相聚。而在距离洛阳六公里的魏家坡,新生的魏紫牡丹开在院子里,听一旁的古树把千百年的故事娓娓道来,也看着如今这里往来憧憧的新鲜面孔。



摄影:邹邹©ZSDC



魏家坡,地处洛阳市孟津区,拥有豫西地区非常罕见且保存完整的清代建筑群落。「魏坡·新序」基于对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再利用工作,并对周边区域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由众多艺术家、设计师以及文化品牌主理人共同营造了近40个不同类型、不同体量的艺术展览/展售空间。



摄影:邹邹©ZSDC



在一个傍晚走进魏坡,初夏拉长了北邙山腹地的白昼,月形已悄然浮现,而夕阳余晖犹存。建筑随着地势高低自然起落,远远看去,仿佛一座现代村落。以戏台广场为轴,新旧建筑相望而立,而新旧之间,关于人、地的生活故事正在延绵展开。



「游春大集」活动现场 / 图源魏坡新序





老树新芽,旧故新序


魏家坡离洛阳市区不足六公里,现存古民居建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是豫西地区现存面积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群。以一条东西向街道为界,街北多为三进院,街南多为五进院,两头百年古槐相对而望,一棵叫龙头槐,一棵叫龙尾槐。



摄影:邹邹©ZSDC



十多年前,小李嫁到魏村时,丈夫一家已在魏坡的窑院中居住多年。他们在那里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送走了年迈的父亲。如今搬去了高楼砖房,小李说:“还没有见过比老房子更冬暖夏凉的地方”。



魏家坡古民居

建筑群占地共46200平方米,由天井窑院、簸箕窑院、靠山窑院、北祠堂、私塾、三进院、五进院、望楼、望台等组成。“院内有院,院中套院,院院相连,院院相通”,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态。/ 摄影:邹邹©ZSDC



在漫长的历史中,在地环境的变化与住宅建筑的形制一直是双向影响的过程。在古代南方,为了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巢居是最典型的居住方式,搭一个窝棚住在树上,或由几根柱子架空的吊脚楼,再到川西特色的干栏式建筑,人们是从树上“掉”下来的。


而在北方,先民们从穴居到半穴居,创造了独特的“地下宫殿”——窑院,既能够与北方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又留出更多的地面空间,人们慢慢从土里“长”了出来。



摄影:邹邹©ZSDC



魏坡古民居建筑群在合院式民居的基础上,存有靠山窑、簸箕窑、天井窑三种典型的窑洞形式,正如古老民谣所描绘的景象,“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只闻鸡犬吠,院落地下存。”在如今保存完好的建筑格局背后,是一部关于地区地貌环境的流变史,也是一种村落文化和社会组织方式。



摄影:邹邹©ZSDC



用今天的话讲,这何尝不是一种在地生活方式?事实上,在千百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并以超越时代条件限制的智慧和创造力,寻求去适应不同环境的居住、生产和消费方式。


如何在今天延续在地生活的探索?魏坡新序开启了一次汇聚各方力量的尝试,基于各自的设计思考、研究兴趣和运营方式,尝试与魏坡生活兼容并蓄、落地共生。



摄影:邹邹©ZSDC





纸、汤、牡丹,何为洛阳?


牡丹,除了成为被人们观赏的对象,还可以在当下激发怎样的体验?空空体力工作室以「赏花」为线索,策划了此次花友魏坡生活节,延续洛阳牡丹文化节的热闹氛围,碰撞出更多新鲜有趣的玩法。赏花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互动,



人与时节同频共生所激发的灵感,可以成为一处场所,乃至一座城市温暖与柔软之处。



花友魏坡生活节现场 / 图源魏坡新序



活动邀请到吾空空、方式商店、兽桃loco、红脸蛋蔷薇、非遗剪纸艺术家畅杨杨等二十位主理人、艺术工作者,组合不同创意内容形式进入快闪/慢闪空间,让整个街区充满丰富的层次,形成了轻松自在的合聚氛围。


作为非本土的团队,空空体力工作室通过自己的视角持续对这座城市进行观察与记录,不仅吸引人们来到魏坡,也透过魏坡,看见洛阳。







空空体力工作室策划



而在插画艺术家吾空空眼中,洛阳不仅有牡丹,也是一座用“汤”串联而成的城市。



《请喝汤》摄影展 / 图源魏坡新序



“洛阳的喝汤文化很有名,以牛肉汤为主的喝汤文化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



但我观察到,咖啡也是汤的一种,洛阳的传统的喝汤的人群,和年轻的喝咖啡人群,有交叠,也有反差,是一个很有趣又很洛阳的现象。”



摄影:邹邹©ZSDC



观察到新生活与传统的差异和变化,也激发出纯粹而简单的创作。“此刻的创作是一种感受,是对洛阳这座城市的感受,对魏坡新序的感受,融合成自我的感受,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图源吾空空WUKONGKONG



「放空计划」是吾空空在2024年开启的全国巡游计划,“放空的原点是希望自我放空”,而放空也是一种沉浸感受不同城市的创作状态。去看花、去骑车、去奔跑,描绘了吾空空在春季洛阳城中琐碎的生活小事,以牡丹、洛阳天空的蓝色等标志性元素,展现这座古老城市中的生活曼妙。



图源吾空空WUKONGKONG



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一篇《三都赋》造就了“洛阳纸贵”的典故,而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里,这座城市仍不断被诗赋咏叹,通过纸上的文字传播开来,让无数人心向往之。而当传统媒介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纸是否能以另一种面貌融入当下的生活?



摄影:邹邹©ZSDC



走进魏坡的野狗商店,《魏坡小报》像一份导览放在非常显眼的地方。主理人不二飞谈到,在野狗落地魏坡之前,这一期报纸内容的梳理、撰写和设计,也是团队被魏坡这样一个既兼顾文物保护、古建筑修复,同时又萌生出很多新物种的项目所吸引的过程。



摄影:邹邹©ZSDC



以传统小报为伊始,野狗商店将自身对地方探索的经历、感受和故事,用具有收藏性和延续性的方式,留在这里。以「纸在洛阳,字在洛阳,自在洛阳」为主题,野狗商店希望通过选书、空间设计、快闪展览,延续这座城市与“纸”的故事。



摄影:邹邹©ZSDC



野狗商店用瓦楞纸为原材料,呈现一个由「纸张」内容填充的快闪书店,不再设置塑胶、木质或金属家具。“作为一个小小的改变与尝试,也让可持续/可循环的观念与倡议,成为「纸」在洛阳的另一种注解。”



透过纸张,或许能观察到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承与流变,过去纸书写着这座城市的人们与文学、阅读、书籍缠绕千年的亲密关系,而当下,作为一种材料,也在传递着面对环境变迁的全新生活主张。



野狗商店

在空间设计上,野狗商店尽可能地保留了建筑的清水水泥质感,在外立面设计,以及第一个展览的视觉、海报的呈现上,基本以黑白色的点缀为主,希望与街区和周围环境保持一致,呈现出质朴、简约风格。采用了三面玻璃幕墙,将书店和展览空间完全打开,引入外部的树、绿地、山坡,甚至远处的地坑院、老建筑,使书店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开放性,给人自在闲逛的氛围。/ 摄影:邹邹©ZSDC



对主理人不二飞来说,带着野狗商店来到魏坡,也收获了更多对于洛阳人的观察和理解。“这里的年轻人,他们大都积极开放,很热情或者很愿意去拥抱陌生的新事物,有着很和善的包容性。还有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中,被本地人推荐的美食、小店,不为人知的小街、小公园等等,



这些细枝末节的、口口相传的故事,组合在一起,最后才拼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洛阳」生活。”



而对于策展人左靖和彭嫣菡,如何将已经在植物品种、经典人文、历史等方面被不断讲述的牡丹,通过艺术家的表达和展览叙事的脉络进行“故事新编”,是此次策展工作的起点。



院落中魏紫牡丹盛放与展品相互映衬 / 摄影:左靖



在长达一年多的策展时间里,参展的十五位艺术家、一位收藏家将油画、水墨、木刻、设计、影像、现成品、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媒介,不断深化对于“牡丹”这一传统意象的多元理解,并使之与“现在时态”的洛阳本地生活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间,恰当的解构、破坏、类比亦或是回归本原,都可以帮助观众加深对于主题的多样化理解。”



黄可一 《击鼓传花》系列

艺术家通过分析淘宝网数据,走访洛阳的平乐村,并采访画师郭亚桃,了解到普通村民画师的日常与集体艺术生产的情况。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黄可一以淘宝网上畅销的一批牡丹画为参考,用3D建模软件将这些平面的牡丹画立体化,再将立体牡丹模型渲染成晶莹剔透的水晶般质感,然后通过图形处理软件将立体牡丹模型平面化,使画面呈现出绚烂、璀璨和华丽的感觉。 / 摄影:邹邹©ZSDC



不只是在主题上的融合与创新,本次牡丹展嵌入了两组相连互通的古建筑院落之中,尝试探索传统民居与当代艺术碰撞的可能性。



蒋志《旧颜》

蒋志在此给出了一个中国七十年代普通家居的场景,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前夕和初期,现在,透过沉积的灰尘,仍能见证到那个时期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尽管在那种禁欲时期,欲望仍然在曲折地、以假托真地表达。/ 摄影:李鑫



布展与开展的时期正值魏紫牡丹盛放,“室内的牡丹作品与室外的鲜花互相映衬,斑驳的墙面颜色,与当代摄影作品的色调相得益彰,形成一种非常奇特的环境和色彩映照,使整个展场化身成为两组巨大的空间装置。”



董文胜

《大金粉》

中堂的摄影作品牡丹“大金粉”,通过艺术家董文胜的手绘上色,显得异常艳丽,成为引导观众从当下经验进入迷雾般历史的纽带与通道。/ 摄影:李鑫

展览现场

中堂:董文胜《异质的书写方式》,作品底图为清初画家恽寿平的《牡丹册页》中的一幅,经过轻微焚烧的画面处理,形成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与传统民居的时代气场相互呼应;左图:王音《花(Flower)(复制品)》;右图:黄可一《击鼓传花》系列 / 摄影:李鑫



既是游园,也是观展,无论是牡丹还是传统建筑,都不再只是被观赏的客体,既激发个体经验性的心理感受,又能够产生公共性的地方叙事重塑。



摄影:邹邹©ZSDC



《惜春》摄影:刘才龙 / 后期:傅睿祺 / 音乐:窦唯



对于非本土团队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与在地的环境和人群建立连接?“外来者”身份自然产生壁垒和隔阂,但或许也正是因为异乡人的角色,能够触发出更多层次丰富的感受和体验,而生活和文化的再生,就是由细节、微小的东西组成,是生动的,有情绪的、主观的,也是群体在特定环境中的共同经历。



摄影:邹邹©ZSDC



而在文化边界和含义不断延展的过程中,新旧之间的界限也处于模糊地带。正如左靖所言,“通过持续的在地性的工作,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更加紧密的社区网络,关注人们所共有的感受与需求,



将‘外’与‘内’的二元对立关系从中解放出来,并努力使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和认同对于集体身份的表达与诠释。”





做减法,还是做加法?


往返于魏坡和周边地区的几日中,我们收获了数种关于魏坡的不同理解。有人说,这里以前就是个旅游景区,外面的美食街乱糟糟的。有人说,不太了解,好像是有什么古建筑,但洛阳名胜古迹太多了。


正如Local本地创办人、魏坡新序项目总顾问宋群第一次来到魏坡时的感受,面对阶段性跟风所遗留下的荒废的仿古街区,重新梳理整个片区的功能定位,以及改造部分与古民居的关系,并依此做“减法”,是团队首要思考的问题。



魏坡新序街景

在物理空间的改造中,形制不伦不类也难以使用的部分,或局部拆除或适度拆改,而能够再利用的建筑都做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在两座甚至一座建筑物之间建造了大量木质结构的廊檐,作为来到这里的人们休憩的地方。/ 摄影:邹邹©ZSDC



“不完全是指物理空间做减法,也是给观念和想法做减法,有时候走偏,恰恰是因为想要的东西太多。”



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不仅要思考如何融入在地,也需要有将不符合现实需求的部分“做减法”的勇气,以及等待人们对此地重建信任的耐力。


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开放式的合作机制,汇聚不同主体的经验、感受和思考,并找到串联多方想法的交集线,则是“做加法”的过程。



Localand

由Local本地发起,以“本地文化”为主轴,呈现城市观察与研究,乡建实践,实验艺术,设计与出版,街区营造,与旧建筑改造等多种实践。作为洛阳首店,未来这里将继续深耕内容,与城市产生更深度的链接。/ 摄影:邹邹©ZSDC



「在河南·地方创生主题论坛」中宋群提到,“在河南,是一种新态度”。邀请“家在河南,人在河南,心在河南”的人们来共建,使得“做加法”的能量可以一直持续,并辐射到更广阔的群体中。



“所有的更新,最终都是观念与人的更新。”



「游春大集」活动现场 / 图源魏坡新序



而纸贵在设计思考中,正是希望以「新序」之名,寓意开启魏坡新篇章的美好愿望,连接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新生、生活与商业,写好了开头,期待更多可能性的加入。 



「魏坡新序」Logo设计

全新的标志更加兼顾东方气质与现代审美之间的关系,并在“序”的笔划最后一笔中增强文字的灵动性与趣味,预示新的开始和可能性。/ 图源纸贵

图源纸贵



在魏坡漫长的历史前,每一位到访者都在创造新的叙事,越是面对固有的观念和难以对话之处,越是需要一种激发和策动。


从“做减法”到“做加法”,一场更新或许就是一种召唤,让每个人都寻找到想要感受与表达的“纸、汤与牡丹”。一筑一事





编者后记



和摄影师邹邹在洛阳的几天,几乎是靠着洛阳本地的滴滴司机们吃饭。到后来,我们笑称,打车已经不需要自己找准确的目的地,只要上车跟师傅聊几句,就会被带去最地道的美食。


这里也是一座被后现代媒介所“营造”的城市,人人都说,抖音真是厉害啊,带来了无数穿着汉服赏花的人们,也让一座座新建筑从历史的原址上拔地而起。而在与人的对话里,又感到一种复杂的、若无归处的情绪,有人感叹,读书的时候,应天门还是一条马路,封了7、8年。有人说,这里人啥都不讲究,一辈子都在为了房子。


我们持续关注城市,可以解释一个城市的公式是无穷无尽的,建筑物、人、工作、习俗、时尚和技术,留下一座变化的城市。在这些令人困惑的情况下,我们相信抵达现场、和人对话,主观的指南针让城市更可感、可触摸。




*点击下方文字,跟更多的城市“对话”


一路狂飙的“小城热”,还能保温吗?


黄河山的“中华塑料朋克虚拟城市”





编辑

豆奶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豆奶

校对

Fountain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