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为了“更多”还是“更少”人?
有人说设计需要包容“更多”的群体与大众,也有人认为如今的新商业应该聚焦“更少”的人群与细分领域。在商业和设计的竞争趋向白热化的时代,“多数”和“少数”的讨论,不只关于具体的设计决策,也反映出群体与个体价值的变迁,以及每一个个体未来生活的可能性,而「此地」正是我们直面争议和难题的档口。
设计,是为了“更多”还是“更少”人?
在著名的电车难题中,英国哲学家Philippa Foot挑战了著名伦理学家边沁提出的功利主义,即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多数人提供最大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电车难题
图源网络
经济学中帕累托最优(Pareto efficiency)指出了一种资源分配的理想状态,即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面对有限的社会资源,“多数人”和“少数人”的悖论,是诸多社会议题的原点。而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在思考自己的答案。
20世纪初期,包豪斯运动提出“设计为所有人服务,设计的产品使每个人都拥有”的理念。在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弥合艺术与工业设计的鸿沟,让优秀的设计得以共享。
德绍包豪斯校舍
图源网络
20世纪70年代,美国建筑师罗恩·梅斯首次提出了“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理念,旨在创造能够满足尽可能多的用户需求的产品、环境或服务,特别关注尽量减少或消除对特定人群的歧视或不便利性。
爱尔兰中央银行
由Henry J Lyons设计,将技术复杂的场地上废弃的混凝土结构转变为积极的公民标志和创新的工作场所,推动合作和透明度的提升,以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获得RIAI通用设计奖。/图源网络
进入21世纪,在多元文化和全球流动性的影响下,个体展现出越发个性化和标签化的生活态度,以及细分和圈层化的消费需求。面对追求差异化、小众的审美趋势,设计领域也在思考如何为特定市场或个人提供定制化、独特的体验。
“多数”和“少数”的讨论,不只关于具体的设计决策,背后也反映出一整套价值体系的变迁,而「此地」正是我们直面争议和难题的档口。
上周,我们与此地CyPARK共同发起了「我在成都做设计」的第一场线下聚会活动,聚焦「设计,为了“更多”还是“更少”人」的议题,一起探讨设计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新商业如何通过设计提供可持续性的向上生长的力量。
现场邀请到策展人、社区工作者、童年秘密档案馆发起人胡燕子,专注线下消费的商业观察媒体「Mall先生」主理人唐晓虎,万社设计Various Associates联合创始人杨东子,以及赛元商业创始人杨睿,共同分享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从左至右依次为一筑一事拓展及运营总监安琪、嘉宾胡燕子、杨东子、唐晓虎、杨睿
摄影:邹邹©ZSDC
参与式设计
看见每一个人
2022年初,胡燕子受到玉林东路社区邀请,与一介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张唐一起,参与玉东的社区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在改造老旧空间时,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它将被谁使用,大家对这个空间的期望是什么,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来满足这些需求。”
摄影:邹邹©ZSDC
在持续2个多月的田野调查中,胡燕子与她的团队从行政、空间、地缘和趣缘四个维度拆解作为整体的社区概念,搭建了从形式、功能再到场景的营造逻辑。基于成熟的研究框架,描绘出丰富且详尽的使用者画像,并对应出不同群体日常生活背后的根本性需求。
玉林社区人群的多元性
摄影:邹邹©ZSDC(上)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下)
不仅扎根于社区内部,进行多元人群的深度洞察,胡燕子还提到,要跳出来,将玉林视为一个整体,去思考它与周边环境,以及整座城市的关系:位于老城区,公共空间稀缺,整体人口的老龄化,小街区、密路网等基础属性,都会影响设计的方向。
基于上述的观察和研究的结论,胡燕子谈到:
“我们再来看这个社区,根据使用者画像和不同的场景需求来倒推,就会发现现有空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分享中,胡燕子以社区食堂的改造为例,讲述了空间在解决基础的安全和功能后,还能如何服务于老年群体的社交需求,通过设计让一个空间闲置的时间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
图源一介
而在对于社区办公区域的设计中,将服务于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社工办公区安置在街边,并用玻璃代替墙,以实现内外最大程度的互通,既能够让来访者无障碍地获取帮助,又能够让工作人员随时关注到室外状况。
摄影:邹邹©ZSDC
“营造一个公共空间的时候,应该去思考我们的设计对象是由怎样一个又一个人构成,当你出于这一个又一个人,并且不漏掉任何一个人的时候,就会产生合理的设计”,胡燕子认为。而在设计落地之后,
可持续性的核心除了参与式生成、参与式设计之外,更需要参与式共建的状态。
在玉林社区,通过策展等方式持续不断地内容注入,以社区为载体和更大范围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发生交互,使居民们、使用空间的人,都能够逐渐具备讲述的能力,进而也丰富城市的褶皱和肌理。
玉林东路社区社区文化展览
2023成都双年展社区专题平行展《重返生活:玉林的空间、记忆与社区行动》以玉林作为主要展区,联动16+社区公共空间,通过展览、讲座、市集、剧场表演等各类公共文化活动,讨论成都的城市发展历程、社区记忆和日常活力。图为《重返生活·玉林旧物——公共生活的物性》展览。/ 图源胡燕子工作室
在胡燕子看来,更小的尺度,更细腻的肌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产生,以及社区乃至整个城市文化脉络的生长都是更有利的。
而这也是各地的高新区,作为一个经典的大尺度区域,在构建社区时不得不面对的困境。此地CyPARK依托于高新文化中心的大剧院、图书馆、青少年宫、展览馆,并接驳城市骑行道,公共性资源带来的自然聚集,以及公园式商业的开放性,在未来或许能够为高新区现代社区的营造提供土壤。
为每一种MBTI
做不同的设计
与胡燕子在社区工作中致力于服务的个体需求相似,越来越多的个人需求在相比整体城市的规划更小尺度项目中被重视,也是Mall先生主理人唐晓虎所关注到的趋势。
不急于根据需求去做设计,唐晓虎选择向不同需求背后的影响因素提问。而在当下,造成需求差异的原因已经不只限于年龄、性别等基本人口统计维度,甚至超越了地域、职业,与更多元的标签和分类有关。
摄影:邹邹©ZSDC
唐晓虎认为,当我们在思考“少数人和多数人”的问题时,也要先回到人群的分类上。
在现场分享中,唐晓虎以一项对00后消费的研究举例,谈到一位参与研究的00后伙伴得出的结论——今天的00后“很难取悦,极易拉黑”。变化和不确定性激增的环境某种程度上也在给设计和商业带来难题,似乎希望让所有人满意,已经变得遥不可及。
图源Mall先生
而无论是对设计还是商业,依旧需要回到人群,以更前沿和与时俱进的方式,找到观念、决策和行为领域的特点。以近年来爆火的MBTI为例,唐晓虎分享了人的个性标签与消费选择的关系。
MBTI与线下服饰消费关系的小调研
研究从线下服饰消费整个流程出发,制定了50道问题,涵盖从服饰消费观、到消费决策再到购买行为发生的整个过程,并找到了22名人格类型各不相同的受访者进行1v1深度采访,以挖掘不同人格类型消费者,在线下服饰消费上的共性和差异。/ 图源Mall先生
“我们发现一个些许反常的结论,相较于I人希望和朋友一起逛街,社牛属性的E人更能接受一个人去逛街。”还比如NT被定义为“最难伺候的消费者”,诸多有趣且贴近生活的结论,引发了现场极大的共鸣和讨论。
摄影:邹邹©ZSDC
“一个字母就是一个影响因子,两个字母就是一个典型画像。”
调查将MBTI与服饰消费的动机、理念和行为关联,呈现了在消费领域典型的“人以群分”的特征。
图源Mall先生
在唐晓虎看来,对于今天的商业和设计而言,无论是通过MBTI还是其他标签,核心问题在于换位思考地了解,与自己不同性格的消费者,究竟会带着何种标准来审视和选择。
围绕具体的人做设计,在唐晓虎看来,也是一个好的商业,想要可持续生长的重要条件。在保证一定的经济投入之后,可持续离不开其公共性、利他的价值的所在。
做设计
时时与人相拥
万社设计Various Associates是一家建筑和室内设计工作室,由联合创始人杨东子以及林倩怡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地方及全球性设计研究项目,项目类型包括商业零售、餐饮、展厅、酒店、学校、公共建筑等。
成都(SO)What买手店
图源万社设计Various Associates
万象天地高街mxtr区
图源深圳万象天地
首尔阿迪达斯亚太旗舰店
图源万社设计Various Associates
在多个地区和多种类型的项目中,万社设计Various Associates不断在材料、力学结构等方面寻求突破,也让万社不断与不同文化的人群发生互动,超越设计师的身份定义,成为不囿于框架和限制、具有包容性的创作者。
对成都的观察也是“从人开始”。没有窗户的火锅店,一栋楼都是酒吧及地下文化,一出太阳就没人工作了,毛竹林里边喝茶边掏耳朵,⻥塘泡脚打麻将……具体的人和场景汇聚成了杨东子的成都印象,一种鲜明的、激烈的、真实可感的城市面貌。
成都街头生活
摄影:邹邹©ZSDC
万社设计Various Associates联合创始人杨东子在分享中提到,“在成都这座城市,发现了以往城市中看不到的东西”,也让他们对在此地做设计,充满热情和向往。
摄影:邹邹©ZSDC
作为CyPARK的项目改造设计团队,杨东子分享道,“最初来到CyPARK时,我们发现周边的建筑整体非常干净,以白色为主。
过于中性的环境缺少了一种商业所需要的场景感,很难产生与人的对话和情感联系,简单来说,无法激发人们使用的欲望”。
一条“景观峡谷”使得负一层也拥有开放式户外景观
图源此地CyPARK
面对这样的问题,在一层中央广场上开凿出一条狭长“景观峡谷”,释放更多的室内空间与外部连接,使得整个街区尽可能开放,万社设计看似大胆且放纵的尝试,某种程度上也恰恰回应了成都个性、自由和创新的城市调性。
用开放、轻松的建筑语言重新定义商业空间,也意味着“不拒绝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杨东子提到,“在CyPARK的设计中,
我们关注骑行友好、宠物友好,但也要对不骑行、不养宠的人友好,最终才能够是双向友好的。”
图源此地CyPARK
而如何能够真正实现多种可能,除了空间及思维的开放,还需要自由生长的设计。
杨东子提到,“有时候业主对内容的严格把控,使得创作失去了自由性,进而也让来到这里的人的活动被限制和定义。同时,也让商业失去了与本土的文化属性的链接,变得千篇一律。”
在全球各地商业空间的观察中,曼谷EMSPHERE给杨东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起日本、英国等地商场相对柔和的表达,泰国则更直接、更具有冲击力,而这恰恰需要牢牢抓住人群,而放掉对某些制式化标准的要求。
曼谷EMSPHERE
图源网络
“一切的商业都是服务于人,而人是多样化的,所以商业不应该整⻬划一。”
尊重更多类型的少数人
对于赛元商业创始人杨睿而言,如何定位业主的角色,如何让统一和差异共存,也是在设计过程中持续思考的问题。
“一个商业不能没有记忆点,意味着业主要对内容有一定的把控,但如果限制过多,又缺少了给到商家自由表达的空间”,杨睿谈到。
摄影:邹邹©ZSDC
此地CyPARK将自身视为一个平台,供多元主体在此地发挥他们的角色,以共创的设计去平衡不同的需求。从设计的共创开始,聚合更多志趣相投的群体,能够真正激发在地生活的参与感。
图源此地CyPARK
而对于更广阔的人群来说,设计也不仅仅是关于注意力的争夺和审美性的体验,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杨睿认为,“一个空间未来能够吸引或者包容哪些人参与进来,能够在这里展开什么样的行为,设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我们与此地CyPARK发起了「我在成都做设计-此地设计力共建计划」计划,通过呈现一个公共空间的设计故事,关注成都在地的设计生态,持续思考设计如何为社会生活提供可持续性的向上生长的力量。
设计,是为了“更多”还是“更少”人?或许“更多”与“更少”并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选择。对于设计来说,“更多”或“更少”也并非是对于一种既定答案的选择,而是一场共创的思考过程,期待每个个体都能在「此地」探索出不同的样本。一筑一事
编者后记
在分享会中,胡燕子的第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很高兴在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图书馆,分享属于所有人的设计。”设计如何可以属于所有人呢?
正如杨睿所说,设计是一种决策,也是一种分配方式,它关乎一处场所的可及性,背后也是不同人群的可见性,这也是今天我们持续关注设计的原因。
*点击下方文字,跟更多的设计“对话”
“Z世代设计”
成都,太古里,一种城市观
编辑
豆奶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豆奶
校对
肖肖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