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势如破竹的景德镇,一家酒店如何开启在地“壮游”?
从景德镇小小的、颇有年代感的机场打了个出租,十几分钟的距离就可以到达陶溪川。这个在近几年成为热门,吸引全世界艺术家和创意人士前来的小城,很快向我展示了它的一体两面:颇有魔都气质的文化创意地标,与瓷都本地那份松弛到甚至有些平庸的市井,交错成有些不平衡的第一体验。
随即入住与陶溪川同属于陶文旅集团,由建筑师董功设计的川上行酒店。窗外的香樟林里突然冒出一只小松鼠,风召唤着院里那棵最大的老梧桐树发出沙沙声时,我突然从旅途的疲惫和对陌生城市的打量中抽离,让景德镇的一切向我涌来。
空间 SPACES
川上行
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
建成时间:2024年1月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陶溪川
#生长力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世人对景德镇瓷器的赞誉不必赘述。如今的景德镇也在“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传承里焕发着属于当代的城市吸引力。
在雕塑瓷厂里,街边堆积着如山如海的各类瓷器,从某个小巷拐进去,颇有艺术创作现场的手作工坊和精致得体的主理人店铺紧挨在一起;在人潮汹涌的中国陶瓷博物馆,体会几个朝代的审美更迭,也没有错过无语佛的打卡长队;需要骑摩托的三宝村,则非常适合感受艺术家生活和创作的日常。
雕塑瓷厂
摄影:Sheri
瓷器工艺、纹样、形态不断创新与颠覆的背后,景德镇的“景漂”一次次地通过瓷器去表达自我,展示才华。景德镇原本就多的陶瓷摊位,越来越成体系地形成了多种市集活动,例如乐天市集,还有陶溪川的春秋大集。
今年5月初举办,为时6天的春集,邀请到国内外500+艺术家,围绕“FOR REUNION”的主题,以瓷为媒,挖掘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平衡感。人们可以通过市集、论坛、演出,体验等多种方式去感受“艺术不是一座孤岛”。除了每年两次的春秋大集,陶溪川还有周末市集、陶然集,以及提供创业支持的洄游计划、资助艺术家驻留的候鸟计划等。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今年4月30日-5月5日,在陶溪川举办的春秋大集之春集,汇聚了500+国内外艺术家/手艺人,共有11场艺术展览、5场艺术讲座、7组不同民族文化的演出、N个与景德镇文化相关的活动。©陶溪川文创街区
种种事件和人在此生长,那么陶溪川对于景德镇来说,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在不缺酒店的景德镇和陶溪川(川上行开业前,陶溪川园区内已有陶溪川国贸饭店、陶溪川凯悦臻选酒店),再开一家自营的精品酒店,又是什么道理?
陶溪川鸟瞰
摄影:存在建筑
川上行东南街角
摄影:偏方摄影
跟建筑“和解”的树,
是怎么定义空间的?
“那天下着小雨,场地被一大片工地包围,特别泥泞。相比园区里鱼骨状排列的大尺度厂房,我们场地的面积并不大,是一片荒置的水泥地堆料场,不太起眼。南边一长条红砖仓库有些破败,一旁立着两根烟囱,一灰一红,有点基里科(Chirico)画里的味道。北边是一排空置的宿舍和配电房,里面还有些电柜没搬走。”
回忆起第一次在清华大学张杰教授(张杰教授团队主持了陶溪川保护更新再利用的规划设计工作)的引荐下前去踏勘的景象,直向建筑创始人董功的第一直觉判断:应该让树成为每一个空间的特质。“这些树历经时间,甚至和墙长在了一起,某种静谧的氛围已经存在。”
场地旧照
摄影:直向建筑
此后的整体建筑布局从最大化保留场地上的一片老树开始,直向建筑针对原有的仓库、宿舍和配电房进行保留、修缮和局部加建,希望新的空间系统能够尊重时间的痕迹,与现状遗存相互缠绕、迭代,共同塑造场所的新生命。
概念草图
©直向建筑
进入川上行酒店,得先穿过一个有坡度、略曲折的回廊,在灌木的包围中,目之所及都是大片大片的树、木架、混凝土。酒店,或者说功能性房间的存在感被一片香樟林和双层木回廊极度降低。
双层木回廊
上|摄影:偏方摄影 下|摄影:直向建筑
入口折廊冬景
摄影:陈颢
直向建筑表示,“院子”和“廊子”是这里最主要的空间类型。香樟林被架空的廊子包围,形成一个围合但不封闭的院子。底层设有大堂、餐厅、茶室,还有围绕一棵老梧桐打开的小院,功能性空间围绕香樟林有秩序地排布开。香樟林四周的双层木回廊自然形成了一个通透干净的观景空间,同时也可以作为休憩、宴会,甚至是时装秀的场地。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依次为大堂休息区、溪餐厅外景、溪餐厅内景、隐茶室 / 摄影:偏方摄影
川上行的色彩统一而和谐,树木的绿和棕、景德镇红砖的褐、混凝土和一些保留建筑的青灰,新建部分采用的陶土砖则是接近土壤的暖褐色。在不同的时间段,天光、树影、灯照在建筑形成的直角里,掺进连绵柔和的线条。
三层高的客房被架于北面老房子上方。阳台朝南面的香樟林打开,有些树枝甚至触手可及。在回廊的过渡下,又给客房形成适当的私密性与包裹感。
摄影:Dong建筑摄影或偏方摄影
身处其中就不难发现,“川上行所有建筑体量的边界和墙体定位,在设计一开始,就是以退让树为前提决定的。”建筑师董功的设计初衷也是“保留原有的树,延续老建筑的情感。”树木既为设计团队设置了一道限制,又成为灵感的来源。
随着后期逐步有了准确的测绘,包括树根、树冠的真实尺寸和枝干走向等信息,设计也在不断被矫正和进行主动调整。比如设计师将客房体量最东边的一角切掉,以3间客房空间的代价,留下了场地东北角最大的一棵梧桐;为了退让砖院里梧桐朝北发展的树冠,拿掉了内院的实墙,将楼梯间向天打开,天井范围也随之扩大。
围绕一颗西边的老梧桐,直向建筑在此放置了一个向内打开的砖院,承载各种会议功能。/ 摄影:偏方摄影或存在建筑
在施工环节,为了降低对树木的干扰,避免对树冠的破坏,允许枝干穿过建筑继续生长。直向建筑称,“很多时候,建筑师像是拿着手术刀在现场进行各种精准操作,留下了一些很难被‘设计出’的细节。”由此,建筑对树木的避让、建筑与树木的互动,也成为川上行最大的建筑特色之一。
通过树木保护施工,最后得以让我们看到穿过木回廊的老樟树 / 上|摄影:直向建筑 下|摄影:偏方摄影
在董功看来,保留只是一个好的意愿,最终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是,这些树能够成为空间质量和空间精神的塑造者。“川上行每个院子最终的空间氛围,都是被树定义的。”这些树随着四季变化和天气变化,还在不断生长,并带动空间氛围的变化,这让人感觉建筑也是在变化的。
“这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建筑最核心的东西,不是一个物体,而是这些自然之物——树,空气,光线,天空。”
看懂小城热
从在地文化和人开始
对“保留”的更深层理解之下,川上行得以继续承载陶溪川历史发展中的人文信息。在董功看来,
“尊重在地文化”是一个好建筑所要具备的最核心的前提。
川上行对于树、地形和老房子的保留,不仅只存在于设计和施工环节,而且还体现在后期管理上。董功认为,“在充分地理解这种非常有力量感的工厂区的前提下,我们创造的这个秘境般的花园,能跟陶溪川达到相互映衬,也是对本土文化的思考和尊重。”
东北角集市夜景
摄影:存在建筑
©陶溪川文创街区
之于景德镇这个城市,借用董功的观察视角而言:景德镇生产瓷器,对手工艺精益求精,其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和品质追求,也在川上行得到了精神贯彻。你看,
这里无论是木的构造,还是砖的构造,其实都在体现人的劳作和手工感。尽管建筑和瓷器的尺度有着天壤之别,它们对工艺极致追求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川上行存在于陶溪川,契合于景德镇的理由。
尊重在地文化的物理空间固然可贵,但不足以成为川上行持续生长的全部理由。正如川上行的slogan“可呼吸、可亲近、可生长”所展示的多面性,川上行的总经理任清泽认为,景、物、人三个维度皆有所兼顾,才能把在地的一些独特性和魅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摄影:偏方摄影
景即环境、建筑、风景、选址;物是蕴含品牌调性的软装与物品;“人”则是他最为强调的一部分。当酒店业内卷已成公认事实,任清泽越来越意识到酒店与客人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真正跟你相匹配的这部分客群,或许是小众的,酒店的确只能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
与此同时,川上行释放出的文化符号和品牌调性,自然会吸引相似的人群。作为一个新的自营品牌,川上行极为欢迎那些享受旅途中的“冒险”,能够将不确定性转化为新鲜感的人们。
左|历史客房入口前院 / 摄影:偏方摄影
右|梧桐院与木回廊之间 / 摄影:陈颢
反观酒店内部的人,川上行给内部团队成员给予了三重身份:历史的讲述者、文化的传播者、服务的践行者。所以在check in的环节,工作人员被鼓励更主动地开口讲述川上行的历史、建筑设计,甚至是出片的拍摄地点和方式,以更加定制化的对话吸引来客的注意力,增加旅途的互动性。
一个城市的热,不仅因为其本身的文化底蕴,还正是因为足够多的人共同发力。
在与任清泽的谈话里,他频繁提及小红书里的UGC内容。有的客人可以发现格外出片的新角落,有的客人为这次居住配上了极为动人的文案,所以不止一次地,长期在川上行工作的人被开启新的视角,为这些来客的想象力所动容。
图源小红书
传统生活方式的启示,以及持续深耕在当地的人们,似乎也是海量乡村振兴、县域更新和城市更新成功案例里不可缺少的两大要素,那瓷都还有什么不一样?
瓷都热是偶然还是必然?
不可否认,“人”本身就是一个城市能够发展得与众不同,能包容个性,还能形成共性的一大支点。任清泽指出,在川上行的运营中,最核心的事情还是“交流”,就像陶溪川本身的气质那样,而不是简单地只把川上行作为一个酒店。
简单来说,川上行依托于陶溪川,本身是作为一个配套来发挥功能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天然优势的川上行更作为一个资源的连接器,去支持艺术家发声、吸引品牌跟社区的共创、激发更多学习和创作,进而融入陶溪川所形成的艺术聚落。这样看来,
川上行更像是一个有居住功能的公共空间设施的群落。
鸟瞰川上行 / 摄影:直向建筑
这样的做法与景德镇的社会文化活动氛围也是一致的。据董功的观察,小城要和当代文化进行很好的衔接,焕发一种新的城市生命状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认为:
“景德镇最成功的地方是在传统制瓷工艺,和当代年轻艺术家的生活方式之间,找到了最聪明的一条路径。自然而然地,传统文化延伸到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文化生活之中,而且是创造性的生活。”
©陶溪川文创街区
“现在这个时代,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年轻的个体,除了创造以外,还有很多跟社会互动的诉求。媒体交互的方式让这些年轻艺术家在没有成为大师之前,也有机会跟这个社会产生联系;景德镇、陶溪川又系统性地把这些人组织在城市当中,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在我看来,这也是景德镇为什么在国内势如破竹,其实就是内部机制和脉络被疏通了。”
景德镇变热门的必然性之二,还在于更多人将“地方深度体验”纳入旅行的必备内容。不论是城市目的地,还是旅居归处,
一个扎根于文化土壤的内容体,能够提供给我们新的思维方式,激发想象力和创作欲望,就是当代旅行的价值所在。
从木回廊看向梧桐院
摄影:偏方摄影
酒店之于现代人的一场旅行而言,更加靠近了 “Grand Tour”(壮游)那样更开阔视野、培养品味的精神遨游。
注:“Grand Tour” 壮游是一种源于17至19世纪欧洲贵族青年特别是英国贵族中流行的旅行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游历欧洲大陆各大文化、艺术、和历史名胜,来增进年轻贵族的知识、文化素养和社交技能。我国的苏轼曾提出“壮游”,认为人生应当趁着年富力强之时,多游历名山大川,既能增长见闻,又能陶冶性情。
用定制路线打开藏地“隐秘之门”的松赞酒店,造一间超脱日常的隐世居所的隐庐酒店,把人类学生态纳入东方美学的既下山,持续对闽南文化保持关注的七栩钟楼酒店……酒店品牌们从不拘泥于一方居所,而是摊开一座城市、留下无数深入在地的线索。
川上行所提供线索的方式,正像步入酒店的那个斜坡一样,放缓我们感受景德镇的脚步,进而细品这个城市那些不可复制的精髓。我对景德镇的第一印象,即那些发展不平衡的城市角落,的确不是我们所熟知的一线、新一线城市那般处处欣欣向上。这些落差恰好形成了合适的“阴影”,让不同的人群去寻找到个性,再“放大”为可圈可点的影响力。一筑一事
编者后记
到底有没有所谓的“陶溪川模式”让这个地方在商业和口碑上都取得了较大成功?带着这样一个具有极强目的性的问题,很难去享受一段旅程。
让我放松下来的一个时间点是:一只小松鼠突然落在酒店中央的香樟林里,爬上爬下,四处乱转,倒不像之前遇到的一闪而过的那样。它打断了我的采访。
香樟回廊里摆着几张很适合躺下的皮椅,有一张椅背落满了野猫磨爪的痕迹,让我想象起了它伸直了背脊,惬意地晒着太阳的样子。
如果说树定义了这个空间,那么每个人的想象才填满了这个建筑的价值。董功将川上行比做聚焦器,“它能够让人在某一个点上感受到一个更大的东西。”所以,如果暂时没办法实现环游世界的人生愿望,那就多“放大”某一处美好吧。
*点击下方文字,推荐阅读
一个县城的“埃菲尔铁塔”?
松赞24年,如何让滇藏变得不一样?
编辑
SHERI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SHERI
校对
立颖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