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24年,如何让滇藏变得不一样?
滇藏,大量隐觅于山峦背后的世外桃源,犹如尚未被打开的地图,风景如画却鲜有游客触达。从这里生长出来的“松赞”,已不仅仅是一个酒店,更成为一种“认识大地”的方式,成为了旅客们到达“隐秘之门”的桥梁。
今年是松赞的第24年,不久前创始人白玛多吉在深圳以“此心安处”为题与众多“松赞粉”见面,又在几日前,松赞丙中洛山居试营业,揭开了三江秘境的最后一道面纱。
建筑师安藤忠雄曾说:“旅行,造就了人。”松赞所带来的滇藏之行,究竟有何不同?最近我们来到了松赞,深入丽江、塔城、香格里拉,开启了一场寻找珍贵风物的旅途。
品牌 BRANDS
松赞
创立时间:2000年
#生长力 #创作力
在所有酒店的类型中,精品酒店因为承载了更多在地文化、设计力、艺术表现,以及意想不到的定制服务内容,从而往往俘获了大量热衷于此的粉丝。
日本的虹夕诺雅,将每一座酒店都打造成山谷里的温泉度假村,以其深厚的日式文化底蕴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保持当地文化及旧有风貌。传奇的安缦,遍布全球近二十个国家,每一处选址都堪称精妙,作为精品酒店鼻祖一样的存在,距今已走过36年。
从松赞林寺眺望远处的财神山 / 摄影:忧忧
作为中国原生的精品酒店品牌,松赞从山村走出来,扎根滇藏,通过一条由精品山居酒店和旅行产品结合的“茶马古道新滇藏线”,让每一位住客都走进脚下的秘境,并再次体会藏文化的动人之处。
即使路途不便,滇藏还是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到访者,而松赞的营造方法,到底是如何在自然、文化与在地之间达到平衡,成为一个推动者与创造者?
来自隐秘之地的田野调查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万玛才旦《撞死了一只羊》
在过去,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和文化交流的局限,滇藏与外面的世界相互隔绝,彼此间的了解甚少。而藏族电影导演万玛才旦根植大地,用小说和电影的方式掀起了“藏地新浪潮”,让更多人得以跨越千山万水,谛听到一个民族隐微却真实的声音,“看见”那个遥远的地方。
从山上眺望香格里拉的纳帕海,纳帕海是季节性高原湖泊,夏季雪融为湖,牧民会驱赶牧群前来放牧/ 摄影:桃桃
然而,银幕也仅仅为我们掀开了藏地生活的一角,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怀揣着对远方的向往,渴望“深入”藏地,亲身体验那份来自自然的纯净。
克纳村是生长于云南香格里拉松赞林寺旁边的小街子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名叫白玛多吉的藏族人就出生在这里。在他看来,他的家乡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他在中央电视台担任纪录片导演的十几年时间里,总是想方设法地去策划并拍摄与家乡有关的影片,也有许多人被影片中所呈现的风景而吸引,却又因糟糕的居住环境而望而却步。
丽江,在烈日下修建来远寺的工人们 / 摄影:忧忧
1998年,白玛多吉凭借他自导自拍的纪录片《大山的肖像》荣获法国戛纳电视节的优秀奖,也就是在这次戛纳之行,让他首次领略到了精品酒店的魅力。
因此,白玛多吉在2001年用自家祖宅进行改造,希望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增添一个仰望香格里拉星空的理由,并以此为依托,打造了第一家“松赞”——香格里拉绿谷山居,当时他没有想到,24年后的松赞,已成为中国精品酒店版图上举足轻重的一员。
由白玛多吉自家祖宅改造的香格里拉绿谷 / 摄影:忧忧
为了明确“家”的方向,2004年时,白玛多吉离开了央视,回到了家乡,开始打造松赞香格里拉林卡;从2010年到2013年专注经营松赞精品山居系列;并在2011年正式开始经营旅行产品,希望客人们能通过旅行产品来了解真正的茶马古道。
自2015年起,松赞更是扎根乡村,紧密联结土地,为村庄培育乡村振兴产业。2021年,百巴帐篷营地的诞生,更是为产品系列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旅客在体验中感受到更多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时至今日,追寻隐秘之门的脚步仍在继续,松赞将散落在云藏滇各地的16家酒店以点连线,将一处处绝境进行串联,打通地方与外部的链接,带领游客走进惬意的山村,途径大山背后的风景。
松赞滇藏线地图 / 图片来源:松赞
一台摄影机、一扇窗、一扇门,就是松赞选址的关键。作为摄影师的白玛多吉,扛着摄影机行走在山野的褶皱之间,踏足他人鲜少触及的隐秘之处,寻觅着拍摄的最佳角度。
推开香格里拉林卡的窗,远方日照金山一览无遗,夕阳的余晖洒向松赞林寺的塔尖,成群结队的牛羊在主人的吆喝声中慢悠悠地向家走去……
推开松赞塔城山居的窗,窗外风景一览无遗 / 摄影:忧忧
松赞的每间客房,都有一扇窗;每扇窗外的风景,都是一幅画;每一幅画中,都有一个山村。同时,又总有一扇门时通向附近村落,连接着松赞与他们的风土、人情。
丽江,金刚亥母灵洞洞僧人推开了挂满了哈达的门 / 摄影:忧忧
或许对当地人来说,松赞是“新的老建筑”,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又对其生活方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与升级。
松赞香格里拉林卡的壁炉,供客人取暖,并营造氛围感 / 摄影:忧忧
从外观而看,松赞的建筑风格与当地民居并无不同,传统的藏式建筑,小窗户,厚墙体,这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能够抵御寒风、地震和匪患的,最适宜当地自然环境的建筑形式。
松赞香格里拉林卡建筑外观 / 摄影:忧忧
让建筑融入在当地村落的肌理之中,使其更像是村落自然生长的一部分,而不是建造一个奢华的壁垒,将旅行者包裹在一个人为制造的场域里。
松赞酒店内的雕刻、神龛、壁画、铜器制品,都是滇藏具标志性的符号 / 图片来源:松赞
2022年,松赞历时两年编著了400页的《隐秘之门》,定格了松赞所在之地的藏地风景,记录下了松赞人的故事,让每一位松赞家人从书中找到对松赞的共同认知。
松赞出版的出版物 / 摄影:桃桃
松赞不仅仅是酒店,更成为一种认识大地的方式,让藏文化和藏式美学被看见,打开藏地的“隐秘之门”。
唯一的秘境与
唯一的在地方式
如果说作家以笔墨为媒,将个人的经历与感悟精心雕琢成文字,呈现给读者,那么松赞则是以酒店旅行的方式,将常人不会踏及的大山褶皱处的藏地绝境风景和文化呈现在旅客面前。
坐落在山坡上的松赞塔城山居 / 摄影:忧忧
如今,松赞基于酒店体验之上的在地旅行产品,被人津津乐道。一场七天的行程,松赞如何在兼顾本土和多元的基础上,在短时间内为旅居者呈现出最“当地”的生活方式?如何保证在地文化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生造”的?
对于松赞而言,他们更像是文化的“翻译者”,除了需要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的精髓,挑选出那些真正代表当地特色的元素,还需要用外来旅客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和逻辑进行表达。
丽江当地的村落人家 / 摄影:忧忧
松赞餐桌上的每一道时令风物几乎都生长于附近村落,当地的员工用当地的食材烹饪当地的食谱,用食物让人与天地万物互通。
在丽江,旅客能吃到以丽江火锅、纳西传统菜为代表的云南特色菜;在塔城的田垄上,管家支起一座帐篷,邀请“家人们”在春风中享用贴近自然的当地食材;在香格里拉,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用当地黑陶食器烹饪的尼西土鸡……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松赞餐桌上的时令美食 / 摄影:忧忧
在地文化的打造,离不开当地的人。松赞酒店的“在地性”还体现在松赞的员工队伍上,除了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在地化服务体系,管家、酒店、餐饮、SPA、车队的员工,全部都是本地人。
与此同时,松赞还充分尊重并保留了员工的农民、牧民等原始身份及他们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方式,根据原始身份的不同劳动周期进行排班,让家里有牛的员工有时间回家放牧,让种植农田的员工能在秋天收割金黄的小麦。
松赞香格里拉绿谷的员工 / 摄影:忧忧
“在地化员工”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本地员工,更是指那些真正能够代表和传承当地文化的人。非遗传承人们作为当地文化的活载体,能够帮助远道而来的旅客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走进塔城哈达村热情好客的瓦西农家,亲手将黄豆添置在石磨中进行研磨,制作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与豆花 / 摄影:桃桃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云南许多老房子的房顶、飞檐或大门的瓦脊上都会安放一只“瓦猫”。瓦猫一般用陶土制作,造型为张着大口的猫。在松赞丽江山居,客人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一款属于自己的瓦猫 / 摄影:忧忧
在很多村落当中,村民时常会聚集在这样的小工作坊中生产、聊天。
这些非遗活动一方面是在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承载着村落间深厚的人际交互功能,是维系和增强村落人际关系的纽带。
在松赞的旅行中,旅客们可以走进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坊,与非遗传承人们一同制作云南瓦猫、尼西黑陶杯,绘制唐卡,走进寻常百姓家里亲手磨豆子、做豆花……身体力行地感受非遗文化。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尼西是香格里拉的一个藏族乡村,也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这里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在这里,旅客可以与非遗传承人拉茸邓主一同制作黑陶杯,将一捧泥土变成一件器物、一件艺术品 / 摄影:忧忧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唐卡绘制是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文化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松赞的香格里拉林卡,旅客在画师的的指导下体验唐卡绘画 / 摄影:忧忧
在旅途过程中,松赞还会聘请本地人作为旅行管家,带领旅行者们走进文峰寺、达摩祖师洞、松赞林寺等当地人才会去的、充满滇藏文化的小众目的地,为旅客讲述旅行目的地背后的故事。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与松赞一同走进松赞林寺,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能听到风的呢喃,感受到山的呼吸 / 摄影:忧忧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登上文笔山俯瞰文峰寺,这也是俯瞰丽江全貌的最佳之所 / 摄影:忧忧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坐落在丽江文笔山上的达摩祖师洞、来远寺、金刚亥母灵洞 / 摄影:忧忧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说:“我们去一个城市,一般就会去名胜古迹、所谓的地标建筑。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场,它们和城市有肌肤之亲。”
在丽江,松赞的管家也会带旅客们逛丽江大研古镇中最大的生活市场——忠义市场,在玉龙雪山的照映下猜测着陌生蔬菜瓜果的名字,感受菜市场里的人情味儿与真实的市井生活。
我们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忠义市场”卖猪肉的摊主几乎都是女性。管家对我们解释到,在这里,男性一般会承担凌晨采买的角色;女性则会更精打细算一些,一般会留在摊位上掌握“财政大权” / 摄影:忧忧
回到松赞,作为藏文化推广的重要窗口,白玛多吉在松赞香格里拉林卡特别设立了一座“松赞博物馆”,展示了从古老的藏族艺术品到珍贵的文物,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深厚历史与文化。
松赞博物馆分上下两层,一楼主要展出雕像、藏式家具、佛教装饰和杂项小件,二楼则是唐卡艺术品单元 / 摄影:桃桃
松赞酒店内的藏毯精品店 / 摄影:桃桃
初夏暖阳下,塔城山峦叠翠,云雾缭绕。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在山野间品尝着野餐,草木的芬芳和溪水的清新交织在一起,瓢虫停留在麦芽上,脚下的泥土湿润而柔软。千年银杏树庇护着错落有致的民居,葡萄藤蜿蜒生长,松果在阳光和蝉鸣里日渐膨胀。
塔城的村民们聚在白塔下唠着家常,石磨又开始吱吱作响,留种千年的⻩豆浓香依旧,腊普河静静地在峡谷底流淌,在山后的远方,它将汇入奔腾的金沙江……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枝叶在塔城的微风中轻轻摇曳/ 摄影:忧忧
松赞塔城山居餐厅的窗户正对着一片梯田,六月稻浪,九月稻香,村里的老百姓世代在田里耕种稻谷。然而在十年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渐渐地不愿意再继续耕种。
松赞在得知此情况后立即与村委及村民进行协商,表示村民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可高价回收村民多余的稻谷,既提高了村民的收益,也让松赞的餐桌上多了几道新鲜的时蔬美食,还让更多人因为窗外的风景而来到松赞,来到塔城。
从高处的田垄上眺望塔城风光 / 摄影:忧忧
在松赞生长的同时,也见到了很多村落的消亡,这个消亡不是指村落的消失,而是指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而松赞所做的内容,并没有改变这些在地文化的本质,而是提供环境和硬件支持,以目的地的方式去呈现文化属性,不仅构建了地理上的喜马拉雅,更是构建了文化上的喜马拉雅。让更多外地游客通过实践,逐步理解喜马拉雅文化。
重新定义藏地友好旅行方式
这次旅途,我们与来自成都的@潘宝球(以下简称为“宝球”) 和来自北京的@屁屁出刊(以下简称“屁屁”)小红书时尚类/生活方式类KOL,一同度过了6晚7天。
她们以家庭为单位出行,宝球夫妻带着3岁半的女儿,屁屁夫妻带着2岁和4岁的儿子,将城市的喧嚣暂时抛在脑后。
宝球和屁屁的孩子们在达摩祖师洞外玩耍 / 摄影:忧忧
丽江、塔城、香格里拉的平均海拔为两千米左右,对比于近乎四千米的拉萨,这次的旅程地点则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出行——多手工、少徒步,避开扎堆儿的景点,体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茶余饭后,与其躺在床上耍手机,不如在塔城的麦浪中放空 / 摄影:忧忧
在城市生活中,许多家长可能会出于环境卫生的考虑,限制孩子的户外活动。但是在宝球和屁屁的旅行中,孩子们却能够在制作瓦猫时“肆无忌惮”地玩泥巴,在田野中和管家一同捉蚂蚱,知道平时吃的豆腐、喝的豆浆的“来历”,这是在城市里很难体验到的经历。
在塔城的山坡上野餐,与自然风物亲密接触 / 摄影:忧忧
谈及食物,家长们也总是会担忧旅行中孩子饮食均衡和食品安全问题。“我和孩子爸爸都处于减脂期,在旅行前本来还比较担心食物会比较油,但是在实际体验上,无论是野菜、尼西的走地鸡、牦牛锅,都是很健康的食物,也很适合孩子们食用。“屁屁说。
塔城野餐,食材都是新鲜现制,配备小料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diy调配 / 摄影:忧忧
在松赞餐厅中大快朵颐的孩子们 / 摄影:忧忧
对于平时工作比较繁忙的屁屁和宝球来说,旅行是是一场治愈之旅。“因为我平时总是处在一个忙碌焦虑的状态,很少会有时间静下来感受自然、倾听虫鸣鸟叫,更不会花一下午的时间做手工、画画,但是这次旅行让我整个人慢了下来,也有了更多陪伴孩子的时间。”宝球分享道。
这次旅行对于两个家庭而言,都是成长的时刻。这是人际交往与阅历的增长,小朋友们能在自然环境中与更多人接触,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理解世界的差异性。
村落中居住的不只有人类,还有可爱的动物朋友们,它们也是村中的居民 / 摄影:桃桃
而在旅行中所做的非遗手工物件,都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看得见的收获”。或许多年后,他们再次看到在藏地自己亲手制作的瓦猫、黑陶,会想起那个长着蘑菇和蒲公英的山坡上的野餐时光,想起夕阳时分抬头就看见火烧连云的情景,想起经历了几小时车程进入村落时,看到村民淳朴的笑容。
塔城山路上偶遇的村民 / 摄影:桃桃
松赞历经24年,从边缘山村扎根,融入并传承着当地的民族文化,员工们也开阔了视野,与世界产生深刻的连接。
“我们一直致力于在地化的实践,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概念,而是真实地在行动。我们用了24年的时间与藏地村民共同成长,才有了今天这番真实、深入的旅行体验。”松赞CMO洛桑江初说。
位于松赞酒店内的snow peak、诺乐NORLHA、始祖鸟等品牌 / 摄影:忧忧、桃桃
松赞从土地中生长出来,又回到土地。随着地方文化的热议和生活方式的细化,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再创为原点的品牌,将具有国际视野的审美设计与在地传统材质工艺相结合。在这样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有更多的方式去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文化,让更多隐匿的风光被看见。一筑一事
一年一度的【松赞会员季】现已开启
“四环一线”经典体验
暑期亲子度假研学
即日起至6月2日,限时发售早鸟券
一起从松赞出发,打开一扇“隐秘之门”
编者后记
在从松赞旅行结束后的两三周后,我们收到了在丽江制作的瓦猫和尼西黑陶杯,我将它们放在了离我最近的位置上,“嗅”着他们来自滇藏泥土的“味道”。
5月份,我又出差来到了云南大理,在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看到了更多瓦猫。我把一只长得很像屁屁家做的瓦猫拍下了照片,发给了她。这些非遗民艺手工活动留住了大家的记忆,又把分散在各地的朋友们联系在一起。
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逐渐原子化,圈子越来越窄。我笑称与屁屁和宝球的相遇是一种缘分,这种随机因素似乎也增加了旅途的趣味性。
*点击下方图片,看见更多民族元素与现代的碰撞:
青藏高原上的诺乐与村庄,一场牦牛引发的“反时尚”
soft mountains软山:彝族“野孩子”的技艺与时尚
编辑
桃桃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桃桃
校对
LIN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