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播出,这位哈工程校友埋名半生,竟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英才辈出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2-07-18

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热映,在“相遇”篇中,张译饰演的无名英雄高远,看哭众人,这一人物的原型代表着所有为中国原子弹科研工作献身的‌无名英雄。


这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哈军工导弹工程系60511班校友刘启泉。


2019年8月15日《中国国防报》刊载了刘启泉的事迹

1966年10月27日,中国导弹核弹结合试验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但是那些参与试验的英雄的名字,一直由于“保密”的原因无法公开。直到40年后,世人才知道,在距离发射工位只有160米的地下控制室内,有7名官兵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指挥操作,如果试验出现问题,他们将牺牲在这个只有几平方米的地下室内……


“阵地七勇士”之一,我们的哈军工老学长刘启泉的故事将在今晚(10月25日)21:17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中播出(重播时间为10月27日、29日8:00)

届时一定要观看

为我们的英雄校友打CALL!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哈军工校友刘启泉,聆听他们刻骨铭心的生死经历,以及忠诚铸就的无悔人生。


△刘启泉的立功证书。



勇士的序章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报道。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这次试验的成功震惊了西方大国,国际舆论却开始嘲讽我国“有弹无枪”,甚至有人想当然地预言:5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1966年10月27日,我国在航天城进行了“两弹结合”试验。在距离发射场坪只有160米的地下控制室,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佟连捷、徐虹、张其彬和刘启泉,立下了“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的铮铮誓言,圆满完成指挥操作任务。但直到40年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阵地七勇士”,才渐为人知。


当年哈军工校友刘启泉刚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就作为加注技师参与了“两弹结合”试验,荣立二等功。


试验前一天,刘启泉应三位同样来自哈军工的战友相邀,在戈壁滩留影。照片上4个青年开怀大笑,刘启泉笑得最灿烂。退休后,他在一篇博客中为这张旧照配文:“当时为啥拍这张照片,我们心里都很明白,但是谁也不愿说出来。这就是:诀别前无声的赠言。”


△当年的地下控制室入口(左上)和内部场景(左下);右图(左起)分别为刘启泉、佟连捷和徐虹。(解放军报)



勇士的缄默


△刘启泉的立功证书。

刘启泉泛黄的立功受奖证书上,两页的“主要事迹”栏内一片空白。


“我爸问过我,干啥给你二等功啊,你当的啥兵?我说就工作突出呗,就站岗放哨。”刘启泉回忆。老父亲对此表示过质疑,大学生竟然去站岗放哨?父亲那时不知道,刘启泉不是普通的大学生,他在军校时学的是导弹相关专业,而这一点家里也无人知晓。


直到2007年,“解密”后的第二年,老战友才好不容易联系上刘启泉,告诉了他“解密”的消息。


“没想到还能回基地,我以为这辈子这事就烂到肚子里了。”“两弹结合”试验解密后,刘启泉是最后“被找到”的人。


2006年秋,为庆祝“两弹结合”试验成功40周年,佟连捷、徐虹曾一起回到基地。也是在这一年,刘启泉的亲家在电视上看到“阵地七勇士”的报道,提到了刘启泉的名字,特意打电话来询问,被刘启泉以非常确定的口吻否决了,“叫刘启泉的多了,重名了呗。”


刘启泉的家人没有怀疑。他们不仅没听老人说过这段经历,更因为他们相信刘启泉的为人:这是个从不撒谎的老实人。


直到2007年,国防科工委工作人员找上门来。那天,刘启泉不在家,事后爱人高玲芝问他时,他还是不承认:“那不是我,真不是我。”刘启泉私下里想,没看见新闻说解密啊,肯定不能认。老伴无奈给了他佟连捷的电话。电话接通,刘启泉才知道,真的解密了。


这个不爱说话、从不撒谎的老实人,“骗”了身边所有人41年!


刘启泉年迈的老父亲其实也疑惑过,“两弹结合”试验后,家里收到过基地寄来的喜报,刘启泉说是因为自己工作成绩突出。老人一点没往别处想,家里人也没想到刘启泉能和“两弹一星”扯上关系。他们只知道刘启泉上的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但从不清楚他学的是什么专业。


“我只知道我是搞导弹的,但连哈军工到底有几个系、每个系搞啥的都不知道。”刘启泉说。他还记得,刚入学时学校领导就对他们进行了保密教育:“同学之间不能问,不能互相打听。”

△哈军工纪念馆中陈赓院长与钱学森关于开展导弹研制的“世纪问答”油画


勇士的热爱


很难确定是不是因为受到保密教育的影响,让刘启泉后来一直保持着寡言的性格。哪怕是他转业到四平联合化工厂成为一名工程师,依然保持着“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知道的不知道”的习惯。


“即使他当领导后参加厂里的一些会议,别人找他打听会议内容,他从来不说。”在高玲芝眼中,丈夫这点尤为与众不同:“别人都拿这个来联络感情,他从来不干。”


“我以为这事不能公开呢,以为这辈子这事就烂到肚子里了。从入学开始,刘启泉就接受了严格的保密教育,所以对于自己参与“两弹结合”试验的经历,早就做好了一辈子守口如瓶的准备。


已经退休的刘启泉有了新的爱好——通过博客记录自己在戈壁滩的军旅生涯,记录自己的光荣岁月。


“我以前都是用电脑写,现在更方便了,想写的时候就用手机写。”已经79岁的刘启泉每天学习,用起电子设备来不输年轻人。


“我以前的经历都写在里面了,你可以看看,图片也都在里面。”刘启泉的博客头像就是自己的军装照,博客从2007年3月开始更新至今,详细记载着那段让他难忘的戈壁滩往事。


刘启泉最近这些年听力一直不好,去年因为中耳炎在医院治疗,医生诊断是“陈旧性穿孔”,还问他以前受过什么伤。“我当时就逗他,是不是以前搞试验时伤的?他说‘别胡说,没有的事’。”高玲芝想到,刘启泉转业回到地方后一直在工厂做技术设计工作,没有理由受伤,最可能的就是在戈壁滩风吹日晒的那几年。


即使现在已经解密,刘启泉也不承认,在戈壁滩的那几年给他带来了任何伤害。他记住的,是那里有最香甜的哈密瓜,最难忘的岁月。他的立功证书永远空白没有关系,那些最光荣的时刻已被他牢记在心底。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1

海陆空天,献身国防,这支哈工程科研团队屡建功勋

2

光明日报整版!杨德森院士为你揭秘水声学科

3

88岁院士仍参加海试,最美科技工作者非他莫属!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策划 | 吕冬诗  郭峰

来源 | 军报记者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友办

编辑 | 雷蕾 徐雅涵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为以身许国的哈军工人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