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他们解读哈工程式浪漫,爱是……

浪漫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4-01-06

在你眼中,爱情是什么模样?

“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越来越好”

“一封信、一通电话,长久挂念于心”

“一起从青丝走到白头”

……

在哈工程,爱情是什么?

让我们共同聆听他们

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见证在哈工程相知相守

携手奋斗、建功立业的金色人生

在哈工程

爱是忠诚坚守、为国奋斗

罗培林

刘希宋

罗培林94岁,哈军工一期学员,1957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被选派赴苏联学习,获苏联工学副博士学位。1971年至1988年,担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我国第一艘“7103 深潜救生艇”研制组副组长,从1971至1978年主持该艇设计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刘希宋:86岁,原我校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管理工程学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被评为学校终身荣誉教授。

罗培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授军衔

刘希宋在湖南军区司令部荣立三等功

罗培林90岁生日留影

罗培林和刘希宋相识71年携手相伴6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钻石婚。1951年,罗培林和刘希宋在湖南军区司令部工作,上班、宿舍都在一栋大楼,朝夕相处。1955年,刘希宋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与罗培林书信往来,但彼此学习任务繁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直到刘希宋大学毕业,罗培林已赴苏联留学,彼此才确定恋爱关系。1962年经组织批准,这段持续11年的爱情终于圆满。


“回顾共同生话的这一辈子,把我们连结在一起的,是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刘希宋说,“罗培林最值得我敬重的,是他的人品高尚,胸怀坦荡,不计较个人名利,他要报答党和国家对他的培养,全心全意为科学事业作奉献。”


上世纪70年代,罗培林担任我国第一艘深潜救生艇7103研制组副组长,常年在武昌船厂出差,罗培林一年回家两次,在78年胃穿孔病倒之前整整7年时间内,与妻子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因紧张繁重的科研任务,罗培林昼夜奋战,过渡劳累,两次因胃穿孔险些丧命,胃切除三分之二。


在罗培林患病期间,刘希宋费尽心力精心照料爱人,当时物资紧缺,她每天除了照顾两个孩子,还要想尽办法为罗培林购置营养品,要做四顿饭送到医院。正是刘希宋争分夺秒送医和悉心照料,罗培林才得以解脱危险。罗培林离家出差时,两个儿子大的7岁,小的3岁,都由刘希宋一个人负责抚养,她每天起早贪黑,是楼里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


罗培林在7103研制组主持设计工作,采用“浮力球”解决7103艇浮力和重力不平衡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了《强度稳定综合理论》的研究,整理了约20万字的科研成果资料,写出《强度稳定综合理论的探讨与进展》的科研报告,建立了强度稳定综合理论。此后,罗培林带领学生持续研究该理论,40余年如一日,契而不舍,直到退休后从未辍笔,1998年右眼视网膜脱落,留下两眼视力不聚焦的后遗症,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直到201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强度稳定综合理论》专著。该专著对强度稳定综合理论进行系统阐述论证,证明此综合理论是建立在革新胡克定律的基础上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对该书的评价是“该书建立了独树一帜的结构力学新体系”。如今,罗培林虽已94岁高龄,仍然在继续研究完善该理论,每天在电脑前撰写论文,这种心无旁骛、执着如痴、一心一意追求科学的精神,让刘希宋感动不已,“如果不是与他生活在一起亲眼目睹,简直难以置信。”


刘希宋说:“在我心目中,罗培林既是我这一生相濡以沫的爱人,更是我尊崇的、终身为科学执着奉献的学者楷模。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为有这样德艺双馨的终身伴侣而感到无比幸福。”


而罗培林说:“如果没有刘希宋我可能活不到今天,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她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力争上游的干劲令我感动。今生能够遇见她是我的幸运。”


刘希宋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而且在工作上是一名干将。罗培林也鼎力支持她的工作,在她筹建管理专业和担任管理系主任期间,肩负领导工作、教学、科研三副重担,加班加点是常事,还经常到外地出差,罗培林也主动承担起家庭琐事。


有一次大年初三,刘希宋带领6名师生到北京、武汉、广州等地进行科研调研,一走就是一个多月,罗培林胃手术后又患心脏病,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把工作做好。两个人就是这样互相支持,度过了最困难,也是最美好难忘的岁月。

温情寄语

“没有国家,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罗培林、刘希宋对国家、学校充满感激,也把最真切的祝愿送给学校。感恩党的培养,希望学校的事业日新月异,也希望国家越来越富强美丽!

在哈工程

爱是使命担当、爱国奉献

李国斌

侯爱莉

李国斌:85岁,哈军工五期学员,1961年留校任教。我国第一套设计定型的减摇鳍主要设计者之一,该项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1997年,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侯爱莉:82岁,原外语系教授。

李国斌与侯爱莉经朋友介绍,从相识相遇到相知相守,如今已携手走过56年的风雨历程。侯爱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工作,但距离并没有阻断两人的联系。1966年12月,李国斌与侯爱莉步入婚姻殿堂,“当时的通讯手段并不发达,我们全靠写信沟通与联系。”直到1970年,侯爱莉放弃北京的事业,回到哈尔滨与李国斌团聚,在学校外语系任教。


没想到两人终于团聚,却仍然是聚少离多。当时李国斌参与的62型减摇鳍项目,要经常到外地出海试验,一走就是几个月。对于李国斌为了工作常年出差,抛家舍业,甚至连续几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侯爱莉从未抱怨过。侯爱莉记得大儿子考初中那年,她因胸膜炎住院,高烧不退,李国斌出差没有人送孩子,“孩子是饿着肚子自己走进考场的。”每想到于此,侯爱莉总觉得心里亏欠孩子,但她理解李国斌,“他是为了国家的事业,家里的事怎么能跟国家比呢?”


李国斌在四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先后研制了三个系列、二十余个型号的减摇鳍,装配了300多艘舰船。七十岁退休后又先后任学校老科协会长、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等,继续发挥余热,每年开展数十次《中国海军发展与展望》科普讲座,为青年学生进行海防知识的科普。他还作为主编承担哈尔滨市老科协《舰海的奥秘》科普专著编写,为青少年蓝色梦想插上翅膀。


侯爱莉不仅在生活上对李国斌照料有加,在工作上也不遗余力给予支持和帮助。李国斌的每一次讲座、每一本专著的编写,其中都有妻子的功劳,侯爱莉发挥文科专业特长,经常帮助李国斌进行语句的修改、稿件的校对等工作,有时候为了赶时间,经常忙碌到深夜。在很多人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他选择了更为奔波的活法。对此,他们说:“我们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也只会干一件事,别无所长,一生只为教育出更多的船海人才,为海军现代化建设事业倾尽所有。”

温情寄语

希望学校在国家“三海一核”领域中发挥领军作用,为国家的海洋强国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希望学校秉承哈军工时期的优良传统,将哈军工忠诚坚守、使命担当、无私奉献,以及镌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传承给代代哈军工传人,为国家需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在哈工程

爱是三尺讲台育得桃李花开

易继霞

田文清

易继霞:84岁,哈军工五期学员,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海鹰-2号”导弹指挥仪项目负责人,1978年该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曾获得国家、省部级多项奖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田文清:76岁,原我校外语系教授。

“易继霞学习特别好,为人正派,能唱能舞,懂得乐理,会拉小提琴。”田文清说起老伴儿的好,特别津津乐道。易继霞、田文清的相识源于双方同学的介绍,两人在1971年结婚,为了“教书育人”这一共同的目标不懈奋斗,成就了小家的幸福,也在三尺讲台之上育得满园桃李尽花开。


1956年,易继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军工,一个湖北武汉的小伙子从此便扎根东北,毕业留校任教。1961年,易继霞开始研究计算机,从事脉冲技术的教学工作;1969年,开始惯性导航技术的科研工作,期间担任“海鹰-2号”导弹指挥仪项目负责人,1978年该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忙碌的教学工作、繁重的科研任务,易继霞无暇顾及家庭,“50多年来,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田老师操持着,两个孩子的成长,以及对我生活上的照顾。”易继霞对田文清充满感激。


1980年,易继霞赴加拿大学习深造,两年间,田文清独自一人承担家里所有事务,除了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完成担子不轻的教学任务,她还进修了日语,常常忙碌到深夜。“再苦也要咬牙坚持,支持老易的工作就是支持学校、国家的工作,我觉得很光荣。”田文清坦言。


在生活中,夫妻二人同心协力;在工作中,两个人相互帮助,共同要求进步。两个人都擅长俄语、英语。田文清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科技方面的问题,易继霞就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她分析、翻译,加深理解。


50年风雨同舟、携手相伴,“我骨子里就是一名工科男,工作中田老师总能帮我出主意。很庆幸,这辈子能够遇到田文清。希望下辈子还能相遇相守”听到易继霞情真意切的话语,田文清则笑言:“虽然知道他心里是这么想的,说出来我还是挺感动!”

温情寄语

希望学校继续彰显“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特色,希望更多的年轻教师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作用,以高水平的教学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为国家海洋强国事业作出贡献!

在哈工程

爱是兢兢业业、热心服务

潘信吉

张玉华

潘信吉:66岁 (原单位:航建学院)


张玉华:66岁 (原单位:人力资源处)

潘信吉和张玉华都是1978年到校工作,潘信吉在力学实验室,张玉华在化学实验室。偶然的机会,张玉华被借调到基础课部帮忙,工作中与潘信吉相互了解,两人情投意合,便共同组建家庭。


两人的婚姻生活,潘信吉说的最多的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


1996年,潘信吉负责学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本着“主动的发现问题,认真的分析问题,积极的解决问题”的原则,他每周都会空出来一整个下午深入实验室,了解每个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实验室的器材设备、排课情况、实验室的老师们工作中有哪些困难等他都熟记于心,“干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不能辜负学校对我的信任。


工作中,潘信吉细心地发现,实验室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处于闲置的状态。1997年,他提出了全力推进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逐步推行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们课余时间到实验室提高动手能力,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可能。那段时间常常要忙到很晚才回家,张玉华在家做好饭等他回家,饭凉了又再热一遍。思及往事,潘信吉也很感激张玉华的付出,“无论什么时候,到家总能吃到热乎的饭菜,心里总是很温暖,工作也更有干劲。”


1985年,张玉华便到人力资源处,负责劳资工作。张玉华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关系到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为了摸清全校教职工薪酬待遇的基本情况,张玉华几乎每天都在加班,每个教工的家庭情况、学历背景、薪酬待遇、工作年限,在张玉华心里都有一本清晰的“账本”。逢年过节,很多得到张玉华帮助的老同事都会打电话表示问候和感谢,这也是潘信吉最为感动和敬佩妻子的地方。“待人和善,热心助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这是潘信吉眼中妻子最美的样子。


“平平凡凡的岗位,虽然没有多大的辉煌与成绩。但是,回首往事也颇有成就感的,更无愧于人生。重要的是两个人心往一处想,经营小家也奉献大家。”潘信吉心中一直有个遗憾,年轻时太过忙碌,夫妻二人还从来没拍摄过婚纱照,“一定找个机会,圆了我们老两口的心愿。”

温情寄语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学校步入“十四五建设”的关键期,希望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把握历史机遇,在学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汇聚更多的力量,将学校的事业发展得蒸蒸日上!


在哈工程

爱是接续奋斗、默默奉献

邵寒

秦燕

邵寒:62岁 (原单位:科技园)


秦燕:59岁 (原单位:后勤集团)

秦燕回忆起与邵寒相识相恋的故事,满心甜蜜溢于言表。1979年,邵寒部队转业到印刷厂与秦燕相识。由于二人从小都在军工大院长大,父辈也都曾在学校工作,对学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二人一见如故。“邵寒写得一手好字,我当时特别崇拜他。”经过4年的恋爱,1985年两人结为夫妻。


夫妻二人在学校工作一辈子,既是学校发展的亲历者,也是建设者。秦燕15岁就参加工作,17年间获得过11次“优秀女教工称号”。秦燕虽然年龄小,但却是最能吃苦的一个,当时在印刷厂负责《船工周报》4版的排版与印刷,排版、改版、校对、印刷……期期周而复始,“这份报纸记录了学校的历史,在我这一定不能出错。”


1992年,全国经历了从铅字印刷到电脑排版的历史时代,“告别铅与火,迎接光与电”。秦燕被学校派到北京学习电脑排版,5岁的孩子由邵寒老师一人带管,“学校派她出去学习,不仅是对她的信任,也是对我们这个小家庭的信任,我必须全力支持,绝不能拖后腿。”邵寒说。


1986年,邵寒调到基建处工作,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迁。逸夫楼、图书馆、第四生活小区、#32A、#32B的建设,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建筑,也见证了邵寒那一代人为学校建设付出的辛勤努力。邵寒在基建处,主要负责工程前期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对接,涉及到抗震、规划、设计、消防等数十项内容,节假日都不能休息。即便如此,邵寒老师也坚持着亲手为全家准备饭菜,“秦燕比我小,不喜欢厨房的盆盆罐罐,我愿意照顾她,家里总要有做饭的人。”邵寒对自己多年练就的厨艺也充满信心。


无论是从《船工周报》到《工学周报》,还是校园一栋栋建筑的拔地而起,邵寒与秦燕作为学校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接续奋斗”是两个人不变的初心。退休后,秦燕仍继续担任离退休人员第一党支部书记,为学校的离退休工作默默奉献,她配合离退休处组建老年舞蹈队、参加了合唱团、朗诵队等,丰富离退休人员业余生活。

温情寄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学校的大家就没有我们的小家。”感谢学校多年的关心与支持。希望学校的教育事业办出特色、办出名气,为祖国输送更多的人才。

在哈工程

爱是舍小家为大家

侯甡深

武丽杰

侯甡深: 64岁 (原单位:教务处绘图室、保卫处)


武丽杰:61岁 (原单位:后勤集团幼儿园、邮政中心)

“我当时在幼儿园,很多学生家长给我介绍侯老师,现在想起来也许就是两个人的缘分。” 1978年,武丽杰在学校幼儿园工作,1983年与侯甡深自由恋爱结婚。就在结婚前一天,热爱体育的侯甡深还在学校运动会取得了110米栏18秒的好成绩,侯甡深将这份成绩作为新婚礼物送给武丽杰……谈起两人交往的点滴,回想过去的故事,武丽杰幸福的喜悦溢于言表。


“当时我们结婚,连刀子剪子都要自己添置,日子虽苦,但夫妻感情和美,我们共同为这个小家奋斗就是最幸福的事。”回忆共同走过的岁月,武丽杰感慨万千。1995年,侯甡深离开哈尔滨,在学校的大连实习基地做安全保障服务。近一年的时间里,武丽杰一边照顾年幼的孩子,工作上也丝毫未曾马虎,稳固好了家庭的大后方。


侯甡深在保卫处工作期间,恰逢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年近50岁仍然与年轻的同志们共同奋战,经常连续值班站岗48小时,“没有大家哪儿来小家,学校就是我们的家,为师生的安全,我的工作值了。”


“什么船上月球,宇宙飞船上月球;什么船海底游,潜水艇海底游;什么船水面飞,气垫船水面飞;什么船冰上走,破冰船冰上走。”武丽杰热爱幼教事业,30多年来在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结合学校船海特色,在教学中编排朗朗上口的童谣,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撒蓝色梦想。

温情寄语

学习终身制,教育是永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祝愿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才辈出!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

一路相依相偎,相守相伴

一生携手奋进,共创幸福


我们

为上好每一节课,精益求精

为完成科研任务,加班加点

为把哈工程建设成一流大学


我们

一起从青丝走到白头

一起经历世间的温暖

一起见证哈工程的发展

一起感受祖国的日新月异

我们的学生已桃李满天下

我们的幸福已融入碧海汪洋

让我们用爱国奋斗、忠诚坚守

默默奉献……

抒写属于哈工程的专属浪漫!


虎!虎!虎!

福虎“程”祥!

热切关注!

哈工程人出征冬奥!

哈工程二十四节气

真是太太太太太美了!

恭喜

哈工程这个博士新郎的云婚礼收获全网祝福!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赵琳琳 王鹤霏

信息来源 | 离退休处

封面 | 王曼千

排版 | 方旖旎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