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记忆① | 毛主席点将,陈赓大将高起点创建哈军工

薪火相传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4-01-06


编者按:1953年,抗美援朝战火催生的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军事技术高等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高起点、高速度创建,铸就了中国高等军事教育史的一座丰碑,也为哈军工传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校友留下一段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值此喜迎党的二十大、建校69周年之际,哈工程“工学青年讲师团”推出哈军工历史有声读物系列之《哈军工红色记忆》,挖掘、讲述哈军工的重要历史,小程精选了其中的17个篇章陆续发布,让我们重温“红色记忆”,在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续写哈军工辉煌!

主席点将筹建军工


新中国刚成立时,毛泽东就强调:我们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实现国防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办一所诸兵种、多学科、综合性的正规高等军事技术学校。在1949年底,周恩来在苏联与斯大林会面时,又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周恩来说:“我们光有苏联支援的武器,没有那么多的技术干部也不行。”斯大林表示:“你们要办一所军事工程技术学院,我们帮你们办。”

1952年,中央军委正式决定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让谁来当这个学校的校长呢?毛泽东想到了陈赓。毛泽东认为:陈赓是黄埔军校毕业的,而且身经百战,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早在中央苏区时,他就担任过红军步校校长,有办军校的经验。让他挂帅来办军事工程学院,那是很合适的。当时陈赓正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在朝鲜前线指挥作战。6月23日,他收到了一纸调令,让他回国述职,当时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这个时间点让他回国,他感到十分纳闷。

1952年6月,任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接到中央电令,回到北京,即向军委报到,要求安排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前线情况。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召见陈赓。陈赓概要地汇报了朝鲜战场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的双方态势。时任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同志在向毛主席等汇报时讲:“如果我们也有飞机、大炮、坦克车,用不了几个月时间,也不用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就能把美国鬼子赶到大海里去。”听完陈赓的汇报后,毛主席说:“我们要建立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军官。这次调你回来,就是要你来当这个院长兼政委。”陈赓没有丝毫思想准备,连忙站起来说:“不行不行,我是行伍出身,办学与打仗隔行,我恐怕办不好。毛泽东说:“你不会办学?你过去当红军步校校长,不是当得挺好的嘛。我看让你来办这个学校最合适。”周恩来也说:“你上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你干不了,别人恐怕连你这点经验也没有,就这么定下了。”

陈赓也就不再推辞,他大声说:“请主席放心,请总理、总司令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陈赓又对周恩来说:“要干,你们得给我找个好政委。”毛泽东也风趣地说:“我看你自己又当爹又当娘吧。” 其实,在朝鲜战场时,亲眼看着战士们用手榴弹打榴弹炮,用燃烧弹打坦克车,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想法早就在陈赓心中落地生根了。

▲1953年9月1日,哈军工首任院长、政委陈赓大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第一学期学员开学典礼上受旗后讲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第一学期学员开学典礼

1952年7月8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陈赓任主任,正式开始筹备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哈军工的创建与发展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有一所高等学府创建起点之高、创建速度之快堪称绝无仅有,它就是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教育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

1952年是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年,武器装备和技术的落后使新中国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培养技术军官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促使新中国建设现代化国防的理想迫不及待地需要付诸实施。经过周密的论证,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革军委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主席毛泽东批示“同意,退粟裕办”。于是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开始创办,因此我们也常说,哈军工是在抗美援朝的炮火中诞生的。

▲聂荣臻 粟裕《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

▲陈赓向中央军委提出学院分建、改建的建议的报告

哈军工创建之初,按军兵种设置了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兵等5个工程系,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哈军工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全军只办一所综合性高等技术学院已不能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59年11月,陈赓给中央军委写报告,提出学院分建、改建的建议。报告中提到,军事工程学院常规武器各系已具有一定规模,分建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陈赓的倡导下,我国军事技术院校的一次重大调整工程开始启动,这标志着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学院改建后,军工人自力更生,以再次创业的精神和干劲,千方百计地完成了新建任务。学院开始按照研究、设计、制造工程师这个新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很多专业科目都是20世纪60年代的尖端专业。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仿制短程导弹“东风一号”刚刚试制成功,次年学院的火箭工程系已经设置了火箭发动机、导弹自动控制等专科。1962年,学院研制成功的仪器光荣地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检测任务。自此学院瞄准世界先进军事工程技术,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了我国军事技术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

1966年3月,为适应学院体制改变的需要,学院及时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1969年3月,由于中苏两国在黑龙江珍宝岛发生军事冲突,12月,国防科委传达中央军委指示:根据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和实行三结合的原则,一批院校要分建。经国防科委和各总部、军兵种协商后决定:哈军工主体内迁到长沙;航空工程系迁住西安;原子工程系迁往重庆市;风洞实验室改名风洞研究所,现为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舰船工程系留在哈军工原址,成为了唯一在哈军工原址办学的哈军工后继者,定名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后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从哈军工建院到七十年代,这所军工院校经历了两次分建和种种考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军事科技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哈军工精神也由此应运而生。一辈又一辈的国防科研革命者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将哈军工精神深深融入到了血液里,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哈军工都光荣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哈军工精神也将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历久弥新。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哈军工的教学大楼


哈军工院区范围是东至橡胶厂,西至极乐寺和苏联红军烈士陵园,北至太平桥边界,南至马家沟河南岸,其中还有一座黑龙江省仅有的宫殿式建筑——文庙,面积共计3500余亩。哈军工的校址选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北部,是全市地形的最高点,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创建这样一所军事工程院校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

▲正在建设中的军工教学大楼


哈军工创建之初,按军兵种设置了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兵5个工程系,每个系拥有一座独立的教学大楼。1953年4月25日,陈赓院长铲了第一锹土,揭开了校园基建工程的序幕。

军工大院的5栋大楼黑瓦灰墙大屋顶、飞檐彩绘红立柱,典型的中国气派引来了很多赞誉。五个教学大楼中,空军工程系的11号楼最大,炮兵工程系的21号楼最高,海军工程系的31号楼最长。当时有一个说法:11号楼大、21号楼高、31号楼长、41、51号楼对面笑(小)的说法。哈军工的五座教学大楼不单是军工大院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大院的镇院之宝,更是军工大院的灵魂。

▲11号楼

▲21B教学楼

▲31号楼

▲41号楼

▲51号楼

哈军工五个教学大楼大屋顶的设计是由陈赓院长、奥列霍夫总顾问及李懋之副院长,提出了民族风格等原则要求,由院建筑委员会技术室高步昆、殷之书设计详细要求,由哈尔滨建筑设计院李光耀等具体设计。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和脊兽,如何让哈军工的建筑造型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又避免古建筑传统脊兽的迷信色彩,这成为了当时建筑设计者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一道问题。殷之书手下的一个技术员,叫陈星浩,他提出建议,把五栋教学大楼四个垂脊上的蹲兽改成各系的装备,11号楼是空军工程系,楼角飞檐上是一排飞机雕塑;21号楼是炮兵工程系,楼角飞檐上是一排大炮雕塑;31号楼是海军工程系,楼角飞檐上是一排军舰雕塑;41号楼是装甲兵工程系,楼角飞檐上是一排坦克雕塑;51号楼是工兵工程系,楼角飞檐上是一排工程车雕塑。

▲空军工程系

▲炮兵工程系

▲海军工程系

▲装甲兵工程系

▲工兵工程系

陈星浩又提出将大楼正脊上的龙头换成虎身。他设计的虎首回眸仰视、虎尾弯弯上翘的模样很有气势。之后,建委会又研究将檐角的仙人骑凤改换成解放军骑马。大楼脊兽改革的方案完成后,请示陈赓院长。陈院长看了草图,十分满意,并说这个老虎设计得很好!陈院长说,谁要是来侵犯我们,老虎就狠狠地一口把他咬住了。

31号楼是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所在地,也是哈船院的发源地。推开那沉甸甸的铜门,进入31号楼正厅,毛主席为海军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铺展在大厅右面的墙上,时刻激励着莘莘学子,担负起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使命荣光。

大楼的建设者们本着坚固、适用、美观、大方的原则,高效率地完成了建设任务。这些建筑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成为军工历史的见证者,如今依然优雅端庄、气势恢宏地屹立在军工大院里,成为军工永远的标志性建筑。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志在精英!哈军工,

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这才是“披荆斩棘的哥哥(姐姐)”!

难忘哈军工的拼搏岁月

揭秘哈军工!

战火中催生 高起点创建

“上天入海”!

哈军工与“两弹一星”事业,以及这个“世界第一”......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策划 | 李宏

朗读 | 刘永超 陈晓亮 王辉

音频制作 | 杨上锋  陈佳昊

来源 | 工学青年讲师团

排版 | 雒婧璠

编辑、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