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开学季!喜迎3800余名“零字班”新生!
Welcome to Tsinghua!
3800余名“零字班”新生
清华园报到!
心系天下、胸怀家国,敢为梦想拼到最后一刻的追光少年们到了圆梦的时刻。9月8日,钟灵毓秀的清华园正式迎来了3800余名“零字班”新生。经历了特殊的2020年,他们终于乘风破浪抵达了自己的梦想之地,开启了清华园的逐梦新征程。
2020年,清华大学共录取内地学生3500余人,港澳台学生60余人。内地学生中,理工类考生占比62.2%;文史类考生占比7.2%;艺术类考生占比6.9%;来自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考生(不分文理)占比23.6%;通过强基计划录取新生939人。另录取了来自全球49个国家的国际学生300余人。
新生共来自全国1100多所中学,其中,来自西部地区省份的学生约占26.6%,农村及贫困地区生源占20.2%,少数民族考生占9.7%,男女生比例约2:1。
9月8日报到当天,来自大庆实验中学的张嘉胤等10名零字班新生迎来了自己的18岁生日。年龄最小的新生为来自安徽省亳州一中的邓梅子文,出生于2006年1月,尚未满15周岁。邓梅子文通过安徽省提前批(定向)被自动化专业录取。
新生中共有3对双胞胎,包括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王子安和王子宁,双双选择了计算机类;来自广西柳州高级中学和柳州铁一中的祝尔康和祝尔乐,双双选择了未央书院;来自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的苏家正和苏家平,分别选择了未央书院和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
生源优势高位再攀升
强基计划成顶尖学生新选择
2020年,清华大学在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改革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新一轮高招制度改革和强基计划,不断完善招生选材体系,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打破学科界限,促进交叉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无论是面向国家关键领域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还是实力强劲世界一流的工程科学,文理融汇古今贯通的通识教育,又或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攸关的临床医学,都吸引了一批心系家国、胸怀天下、热爱清华,具备创新潜质、综合素质全面的考生踊跃报考。他们在高考、强基计划、学科竞赛等舞台上挥洒青春展现自我,在面临未来深造选择时,坚定初心不约而同共赴清华。
清华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家国情怀也吸引了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将个人志趣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从专业选择来看,更多考生在报考时不再拘泥于本科阶段的专业,而是将整个高等教育进行统一规划,本科阶段更加注重大学的学风、育人理念和价值观;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尊重自己内心热爱,从自身的兴趣特长出发选择专业志愿,呈现出了更加理性、多元的特点。
比如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的魏琳芯选择了临床医学类;广东省广州第六中学的刘洋,坚定家国理想选择了强基计划致理书院;广东省潮阳实验学校的李彦全因为对法律的热爱,坚定地选择了法学类;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强宣凯选择了行健书院(钱学森力学班)等。
通过清华大学招生老师和志愿者热情、细致、高度诚信的专业咨询工作,2020年,清华大学在全国各省文理统招批次第一志愿满足率接近100%,向考生兑现了“知线、知位、知专业”的承诺,帮助考生做到了专业选择心里有数,志愿填报心中有底。
在学科奥赛录取方面,2020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入学保送生共224人,其中131人进入清华。生物学、信息学两科竞赛保送生约70%选择保送清华。尽管由于疫情影响,数学、物理、信息学尚未举行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但清华大学已经录取6枚金牌获得者和1枚银牌获得者。来自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张焯扬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为中国摘得金牌。他表示: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让他心生向往,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一直激励着他,他期待能在清华园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挚友,与更优秀的同学一同前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手握国外名校offer的学科竞赛保送生也最终选择了清华。
比如毕业于福建省福州三中的钟子谦和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王慧,同步于去年12月15日拿到了MIT计算机专业的预录取offer,又双双选择在9月8日赴清华园报到。“能同时被清华和MIT录取我感觉我像做梦一般,感觉自己很幸运。”王慧说,最终选择到清华报到,她正在为适应清华生活做准备,不爱运动的她开始在家里每天跑步,还学习了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用python做一些小项目,为进入清华后的学习做铺垫。钟子谦非常喜欢清华大学“无体育不清华”的体育传统,在暑假期间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体能和游泳有明显进步。他还于去年参加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晨星计划”,对清华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最初体验,相信能很快融入清华大家庭。
2020年,国家强基计划首次实施,清华大学围绕“为国选材、厚植强基、拔尖领军、创新未来”的强基计划人才选拔培养定位,精心设计,深度改革,全面推动,以书院制培养、理-工双学士学位、科教协同以及本-硕-博衔接等创新型培养模式,打通评价、选拔、培养和后续发展多个关键环节,获得了考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吸引了16000多名优秀考生报名强基计划。经过科学、公平、公正的考核环节,最终选拔出了939位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子,保质保量完成强基计划招生计划。
在选择强基计划考生中,不乏诸多传统意义的高考高分考生和在基础学科方面有突出特长和天赋的学生。他们在诸多选择面前时,毅然放弃了一些“热门”选择,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的新生中,9人高考成绩都排在所在省份的前10名,比如广东省广州六中的刘洋、上海市七宝中学的李子捷、河北省衡水一中的刘志成、福建省福州三中的石泉等。
国际学生招生方面,清华大学自从实施国际招生录取改革以来,生源结构不断完善,生源质量逐步优化。2020年,共录取来自全球49个国家的300余名新生,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和欧美国家数量最多。
新增专业备受考生青睐
计算机金融双学士学位录取30人
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项目开篇对话现场
2020年,清华大学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启动本科招生,为既想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改变世界,又想学经济与金融经世济民的学子,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为清华大学首批设立的双学士学位项目,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项目由计算机系和经管学院强强联手,以期加强学科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基础上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项目推出后,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经过严格的二次选拔综合考核,共有来自17个省份的30名考生即将入读该双学位项目,成为通过严谨审慎培养方案制定,从而畅游计算机和金融两片学术瀚海的“第一批”本科生。
什么样的学生最终选择了接受计算机与金融的双重挑战?通过与入选该项目学生的充分交流,我们发现他们具备一些共同的优秀品质,即对清华大学学科实力高度认可、对自身能力高度自信、对个人兴趣志向充分尊重。
当来自甘肃西北师大附中的赵西麟同学得知2020年清华大学将首次开设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项目时激动不已。“我既可以深入学习最感兴趣的经济与金融知识,提升组织与管理能力;又能培养计算机领域中的必备技能和思维,提升在数字经济时代中的核心竞争力;更可以在二者的交叉地带全面考量、综合判断,以不同于传统的崭新姿态加入到推动中国金融发展的行列中。”赵西麟相信,在经管学院与计算机系的强强联手下,他将会度过忙碌充实、收获颇丰且乐在其中的本科生活。他更期待,与来自五湖四海、勇于面对挑战的同龄人在双学位班级中共同学习生活,将会鞭策、激励他不断积极进取、全面发展。
来自北京清华附中的李子沐同学与来自浙江温州中学的虞子杨同学可谓“隔空知己”,他们曾经面临着相似的烦恼,即在计算机学科和金融学科的双重兴趣中进行“二选一”。故而得知清华大学将开设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项目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到“完美”。两位同学都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都较为自信,计算机与金融两门学科的“硬核碰撞”是机遇、更是挑战。“年轻正是扎实学习的时间,我感到重任在肩,更是生逢其时。”李子沐如是说,他同时表示:“随着时代需求的不断变化发展,所谓专业‘热门’与否的认知确实是存在的,可能某个时期某个行业普遍较为‘吃香’,但那只能代表平均水平;自己能够达到什么位次是由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每个专业都有执着梦想、踏实学习的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出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虞子杨则表示:“我个人的数理基础较好,所以对计算机本身很感兴趣;我也非常关注一些金融经济现象,我惊奇地发现有些现象是复杂的、甚至是反常识的。当今的社会问题越加多元复杂,对现象的研究需要庞大的数据库支持,人工处理是非常困难的,计算机技术提供了从数据更快到达结论的方法。我希望能够在两个学科领域都做到顶尖水准。”
毕业于内蒙古新惠中学的吴大帅同学中学阶段便已明晰了自己的兴趣志向。“计算机算法的普适性、与数学的紧密关系让我着迷。我经常觉得人类的社会行为很多难以用理论描述,但经济行为是可以的,这个让我感到非常好奇。而这两个领域更有深度的结合。”他希望通过这个双学位培养项目,能够对这两个感兴趣的方向都有所了解;在之后的硕博士阶段,可以选择更加具体的专研方向。“我想成为专精的人才!”这是吴大帅对自己的要求与期待。
来自安徽铜陵一中的考生赵越说:“我一向为计算机技术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所折服,而经管学院严谨求实的精神和浪漫的人文氛围也让我心生向往。选择计算机与金融双学位项目,是机遇,但更是挑战。青青塘韵,灼灼芳华。我期待着在清华园,书写更绚烂的青春篇章。”
此外,为了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及人才培养需要,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新设立了“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本科招生宽口径专业,用于招收专业兴趣浓厚、对投身城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管理有强烈志向的优秀考生。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国外基建市场的开发,我国土木行业迎来了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机遇,基础设施行业高层次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但该专业实践性强、学习周期长,工作地点往往远离大城市,且强度大、条件艰苦。同时,土木类高层次人才准入门槛高,通常需有注册工程师等特定的执业资格,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来讲,也需要保持培养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为此,2020年,清华大学在全国各省区市均将“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的录取批次设置为提前批,采用“本硕”“本博”贯通培养机制,在读期间不转专业,兼顾学生的专业志趣、自主发展和专业化培养,共录取了79名有志于投身土木、水利与海洋事业发展的优秀学子,并将通过宽口径贯通式培养将他们培养成为服务国家土木、水利与海洋事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
力促教育公平
自强计划认定及录取人数创新高
力促教育公平,清华大学始终坚持多措并举,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之灯。2020年,来自全国28个省份268所中学的317名农村学子获得了清华大学自强计划降分录取优惠认定,最终共有197人成功考入清华大学,认定人数及录取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2011年,清华大学首创并精心实施了自强计划,率先面向长期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倾斜招生政策,给予通过考核的寒门学子以不同分值的降分录取优惠,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寒门学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条从寒门到清华园的绿色通道。2019年,清华大学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区,主动将自强计划升级为自强行动,坚持做到政策到位、宣讲到位、培养到位,积极为来自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寒门学子圆梦清华创造条件和机会。
2020年,清华大学在全国28个省份投放了自强计划招生名额,共有317名农村学子通过考核获得降分录取优惠认定,来自全国268所中学,认定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23人;最终共有197人成功考入清华,比去年增加91人。
其中,共有11名学生虽然获得了自强计划的优惠录取认定,但依然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达到了清华大学在当地统招批次的录取分数线,其中包括安徽省理科第一名吴国华、云南省理科前10名考生代兴鹏、刘宇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获得自强计划认定的考生中,还有2名来自“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的考生成功圆梦清华,分别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中学的孙川和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的白玛玉珍。
据媒体报道,孙川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迫夫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零工,母亲是一名小学代课教师,工资收入不高。孙川是家中长子,从小就承担起照顾三个弟妹,帮父母干农活的责任。在今年高考中,他以675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机械、航空与动力类录取。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前几天,这个身材瘦削的男生,还在工地打工。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高考结束后,他没像其他同学一样,痛痛快快过个暑假,而是在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一处工地当了整整一个月小工,为自己赚取学费、生活费。
“小时候就听大人说起清华大学,那时我还懵懵懂懂,就想着能考上这所大学就好了。”孙川告诉记者,读高二时,有一批清华学子到冕宁中学开展实践活动,“那些哥哥姐姐口中清华园的学习生活让我特别向往,坚定了我考清华大学的决心。”初中毕业那年,孙川考上西昌市第一中学。为减少家里的经济开支,他打消了到离家一百公里外的西昌市读书的念头,主动跟父母说留在本地的冕宁中学读书。
在冕宁中学读高中的三年时光,孙川一如既往地勤奋刻苦。高中班主任贾晋洪告诉记者,孙川是个很努力的学生,高中入校后,一直保持考试成绩年级第一名。圆梦清华的孙川,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会努力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一直在西藏学习生活的白玛玉珍,是拉萨中学宏志班毕业生,曾获自强计划50分降分录取认定,一贯优秀的她,还曾在西藏自治区民主改革60周年大庆上代表全区青少年发言。
从“三区”“三州”终于圆梦清华,他们入校后的生活、学习和发展该怎么保障?答案是丝毫不必有后顾之忧。清华大学会为他们创造机会公平的发展环境,充分助力他们在清华成人成才。
比如在经济资助方面,清华大学有完备的学生资助体系用以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学子的后顾之忧,仅2019-2020学年度,清华大学就发放助学金1970余万元,资助学生4300余人次。除了经济帮扶,清华大学还通过学习发展指导体系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予以特殊关注和深度关怀,为其提供发展性支持,帮助学生补短板拓视野,顺利融入大学生活成长成才。比如,清华大学为贫困地区学生配备了“双导师”,在专业老师辅导其学习科研之外,聘请已毕业的成功校友指导其长期规划;推出学生发展性资助“阳光工程”,还通过“鸿雁计划”和训练营等,开展英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国际交流能力提升课程,提供海外交换研修机会并资助经费。
据统计,2012-2014年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录取的学生中,超过96%的学生已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近70%的学生继续深造,比例均略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其中还涌现出一批榜样和典型,比如曾获得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的钟玲、本科毕业返回家乡支教的卓玛等,他们自强不息的故事受到了校内外广泛关注,感动和激励着无数寒门学子。
春霖行动硕果累累
272名获帮扶考生考入清华等六校
春霖行动海报
2020年,是国家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这场硬仗带来了新的挑战。
扶贫先扶智,为了帮助更多国家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实施区域的高三学生克服不利条件、全力冲刺高考、实现升学梦想,3月12日,清华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五校共同发起春霖抗疫助学行动(简称“春霖行动”),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教育资源优势,向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高三学生提供学业提升、政策咨询和硬件帮扶三方面助学行动。经过报名及资格审核,2884名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高三学生获得春霖行动帮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面对疫情和高考备考的双重压力,在最关键的冲刺阶段,六所高校优秀在校生志愿者的帮扶,对于这些地区的高三学生意义重大。参与帮扶的志愿者有许多本身就是来自贫困地区,通过国家专项计划或者高校专项计划考入大学的。他们的行动传递给贫困地区高三学子的,不仅是知识和备考经验,更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刻苦钻研的奋进姿态。
从录取数据来看,参加了春霖行动帮扶的学生中,共有71人成功考入清华大学,201人成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五校,帮扶效果显著。
除了自强计划之外,清华大学还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录取农村贫困学子。2020年,共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录取新生275名,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国家专项招生计划。据统计,2011年自强计划启动至今,已经有2700多名农村贫困地区学生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圆梦清华,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激励更多当地学子坚信知识的力量,决心用知识改变命运,为更多家庭带去希望。
与广大中学师生携手抗“疫”
追光少年终圆梦
2020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结合疫情形势,服从防疫大局,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承担社会责任,3月1日起,清华大学iTsinghua云学堂正式开播,通过专业认知讲座、高招政策宣讲、备考经验分享、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试点四大板块,与广大中学师生携手战“疫”、决胜高考,帮助全国高三学子更好地备战高考。
3月1日至7月18日,iTsinghua云学堂持续140天,横跨高考复习备考及志愿填报两个关键阶段,通过微博、快手、抖音、B站以及社会媒体转播的方式,共举办30余场直播,直播总观看量超过2500万次,点赞数超过800万,互动人数过百万。
张涛、丁胜、汪玉、贺克斌、康重庆、甘阳、庄惟敏、白重恩、王宏伟、刘涛雄、朱邦芬、雒建斌、李路明、李建秋、申卫星、吴励、马超、裘莹、李金惠、余刚、刘辛军等20余位大类首席教授和专家为中学生量身定做专业认知报告;20余位情系母校志愿者为中学生讲述备考经验,分享高考冲刺技巧和清华体验;校友刘慧凝通过直播带领中学生云游清华园,校友李鑫分享了自己的自强励志故事,受到了考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好评。
高招志愿填报期间,清华大学31个省份招生组1000多名招生教师和志愿者,面向考生、家长、中学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线上线下咨询。同时,结合疫情形势变化,清华大学还启动紧急预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测试的方式完成了强基计划、自强计划的笔试面试考核选拔工作,为2020年高考招生录取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2020年疫情及高考延期、强基计划等多重因素等影响下,清华大学坚持创新招生宣传形式,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招生宣传,不断传达、强化清华大学的育人理念,引领高校招生宣传文化。继2019年招生宣传片《从一到无穷大》火爆全网之后,清华大学2020年招生宣传片《追光少年》再次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6月7日,清华大学推出2020年招生宣传片《追光少年》。宣传片围绕强基计划的重大战略意义,引导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国家关键领域。紧扣高考因疫情影响延期一个月,激励高三学子稳定心态“再拼一个月”。
在全国高考倒计时1个月的特殊时点推出,为面临多重压力的2020届高三学子加油打气,有力舒缓了高考学子的心理压力。宣传片取材于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团队“天格计划”的真实事件,讲述了学生团队受到引力波探测的启发,最后一个月克服重重困难制作实验卫星载荷并发射到太空探测宇宙伽马射线暴的故事。
宣传片由学校首发后,获得了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共青团中央,学校共青团,微言教育等媒体平台的广泛转载。24小时内,宣传片全网播放量超过1500万次,微博话题#清华招生宣传片追光少年#阅读超过1.5亿人次,20万人次参与互动。
除了招生宣传片,清华大学的校长邀请信、立体二校门通知书及邱勇校长给新生发放首封录取通知书及为新生赠书《乡土中国》等都广受赞誉,成为招生季高校的正能量之源。
文字 | 张晓鸽
图片 | 苑洁、李派等
编辑 | 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