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体育,不清华!
与清华的故事里,怎能没有体育。
那些难忘的故事、那些辉煌的成绩、那些丰硕的理念,凝聚成汗水与热爱交织的岁月,在清华园里熠熠生辉,指引着清华人不断前进。
每年春天,东操的草坪茂盛如许,马约翰杯的胜利狂欢景象,历历在目;每个夜晚,紫操上的星空闪烁,月光下奔跑的人们,意志坚定。
他们从体育中学到了宝贵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他们在赛场上建立的友谊,牢不可破;他们传承的体育精神,历久弥新。
一百多年来,尽管经历不同,但清华人对体育精神的不断思考,对体育育人理念的不断探索,对体育活动发自肺腑的热爱和实践,对体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每一位清华人共同的印记。
挺起胸来,孩子们!
清末,外侮频来,山河破碎。
有识之士耻于文弱,尚武思维便在思想界逐渐流行开来。
同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为西方近代体育引进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前后,随着教会学校的建立、新式学堂的兴起及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西方体育在我国逐渐开展起来。
一个传统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因素。在20世纪上半叶逐渐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清华以一种厚重深沉的使命感,将强身健体与发展人格结合,开始为多灾多难的中国培养与储备全面发展人才。
清华自1911年开办不久,就以校舍好、英语好、体育好著称。从1913年起,清华连续三届获得华北运动会的团体冠军和个人第一;从第六届到第九届,又是清华保持四连冠。
1916-1917年校足球队
1911年,休梅克博士应聘到清华,之后出任体育部主任。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1920年在美国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是这样评价休梅克的——
“他为清华做了两大事:第一,他建立了各种良好的现代化的体育训练体系。这是目前中国别的地方所没有的。第二,他通过由他训练的一支强而常胜的体育代表队,为清华争得了荣誉。”
体育代表队的比赛成绩很好,但是当时其他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并不是很理想,后来便有了“强迫运动”。在《北京清华学校近章》里明确规定:无论是文科还是实科,体操都是必修课,每周一小时。在第七章第二十四条每日体操里规定:“本校专聘体育教员一员,令各学生每晨体操十分时,每日午后运动一小时,习练各种体育技术。”这就是后来学生回忆时津津乐道的柔软体操与强迫运动。
那时的下午4点半到5点半(冬季是下午4点至5点),大家把宿舍、教室及食堂一律闭锁,“全校学生均着短衣入运动场,作种种有益身心之运动”。
强迫运动给学生们带来的并不是烦恼,而是难以忘怀的回忆和说不完的感谢。例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先生(1923级)写道:“……可惜到了高等科就不再强迫了。经常运动有助于健康,不,是健康之绝对必须的条件。”中国考古学先驱李济先生(1918级)说:“……因为学校的强迫运动,以及早晨十分钟的体操对身体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1919年4月,清华人引以为傲的体育馆落成,是学校早期四大建筑,也曾是国内最先进的健身房。体育馆的建成标志着清华体育走向第一个全盛时期:学校正式开设了体育课,包括体操、球类、田径和游泳,学生每周必须修两个小时的体育课程。
那时清华的学生大多不敢轻视体育,因为只有毕业前通过“五种运动”的达标测验,才具备毕业留学的资格。但仍有一些“鱼和熊掌不能兼顾”的同学,西洋文学家吴宓、著名文学评论家梁实秋曾分别因跳远、游泳不及格,延期补考通过才得以毕业出国留学。20世纪10年代末学校把体育课列为正式课程,八年(清华学校学制八年,中等科、高等科各四年)必修,此举在全国可谓凤毛麟角。
清华学子们在这种氛围熏陶下,发誓要将“东亚病夫”的屈辱彻底抛去。他们表示体育使人受益无穷,对体育的喜爱也跳出了强身健体的简单概念,升华为一种特别的意义。
马约翰:一部清华体育传奇史
1914年夏,清华校史中影响极大的马约翰先生应聘清华任教。1914年至1966年10月(除抗战时期随校南迁),马约翰一直生活在清华园。52载清园春华,离不开马约翰奔忙的身影——白色的衬衫,黑色的领结,白色或灰色短裤或灯笼裤,皮鞋和半腿袜,衬着他健康坚毅、亲和活力的面庞。同学们尊称他为马老。如今的清华园,无处不渗透着马老点燃的进取登攀的体育运动精神。
马约翰曾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别人打棒球,踢足球,你也要去打、去踢,他们能够玩什么,你们也要能玩什么,不要出去给中国人丢脸,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别人一发狠,你就怕。别人一瞪眼,你就哆嗦。”
当时清华规定,在校服务五年,可以带薪享受学术休假一年。1919年、1925年,他两度赴美,在有着悠久历史并以培养体育人才而著称的春田学院进修,而后将春田的注重“精神、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带回清华。第二次春田之行,他攻读体育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完成了在我国体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硕士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其观点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体育思想的里程碑。
马约翰论文(中英文)
在马约翰的体育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体育能够使身体、心理、人格共同发展完善的理念。当时校内最流行的口号是“Cheer up, boys! Fight—fight to the finish,never give in”(干到底,决不放弃)。他常敦促学生,“球可输,运动道德不可输”,要把 Sportsmanship(运动家精神)带到生活中去。
每年新生入学,第一堂体育课总是在大礼堂,由马约翰亲自上课。学生毕业即将离校时,马约翰要给学生上最后一节课,耐心讲解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体育运动,把学校好的传统带到社会上去,还用心讲到大家成家立业、结婚恋爱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场的学生都能深切感受到他慈父般的心,感动得要落泪。
马约翰重视课内外相结合。课外大力提倡和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比赛和课外运动,提倡“要全体同学个个身体强健”,还提倡“要使运动员能够代表清华扬名”,因而加强对代表队的科学指导和训练。那时的清华体育成绩,蜚声华北乃至全国。
20世纪50年代在清华园骑车的马约翰
在学生眼中,马约翰可爱、可敬,又严厉。见了人通常都是未言先笑,按照学校“非体育及格者,不得与毕业考试”的规定,学生要取得体育课的及格绝非易事,真有力所不及者,马约翰却严格照章办事,绝不通融。
许多清华学子说,那时候经常能看到马约翰先生在操场上、跑道上挥着拳头,对正在奋力拼搏的学生激动地喊着:“快!快!Do Your Best!“这是对学生的一种人生教育,要拼搏、要竞争、要超过前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清华诸多大师其影响往往及于一院一系乃至国内外,而对全校学生都有重大影响者,当属马约翰为最。如今,他的学生中许多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在他们心中,马约翰是“清华前后五十年所有校友所敬爱的老师” “影响我最深的师长”,更是一位“启发学生注重体育的教育家”,他振奋人心的“Boys,我们应该把 Sportsmanship带到生活中去,never alibi!”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选择以体育为手段对青年一代进行身体完善、精神训练和品性养成,所带来的影响使他的学生受益终生。
从1914年开始,马约翰一直在清华工作,从未离开过清华。他在清华的家始终简洁而朴素,他爱花,院中青瓦花盆嵌于红色木质雕花底座上,典雅温馨且富生机。他对人热情诚恳,只要别人有困难找到他,他都热情接待,循循善诱。
52年的时光静静流过清华园,马约翰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体育事业,奉献给了清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燃尽了自己,照亮了他人,马约翰先生堪称清华人的楷模。
“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如果说清华体育运动发展史上,马约翰先生是先驱,是最重要的倡导者,那么蒋南翔校长则是最重要的领导者和促进者。
“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提到蒋南翔,一定会想起这句响亮的口号。最早发出这个号召,是在1957年11月29日的全校体育干部会上,蒋南翔说:“你们看马老今年已经76岁了,还是面红身健,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因为年纪越大,知识、经验也就越丰富,老年应当是收获的季节,但有的人却未老先衰。因此想要在老年丰收,就必须在青年时代播种。”
后经几次反复强调,这句充分体现着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深厚情感的口号,成为清华人人皆知的名言,深深地印在了全校师生的脑海里,落实到了行动中。
有了明确的目标,便产生出巨大的动力。于是每当下午4:30,广播里就会响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响亮的口号,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纷纷走出教室和图书馆,奔向操场和马路。
作为领导者,蒋南翔不仅一直关心与支持体育运动的开展,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总能及时地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战略方针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他注重普及与提高,同时抓关键、重基础,提出了“速度为纲,力量为基础”的训练方针。经过卓有成效的训练,清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优秀运动员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清华师生响应号召在操场上锻炼
除了亲自制定学校体育运动的方针举措外,蒋南翔还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具体工作,时时挂心、刻刻关注,对清华体育工作可谓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同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也是他一生教育风范的特点。
1958年,西湖游泳池落成开幕式上,蒋南翔亲自下水参加比赛。1956级邓浚献感慨:“西湖游泳池至今在运营,在其中游泳自然会想到,当年游泳池开幕时,蒋校长也曾经参加比赛。”
清华自建校初期,在马约翰先生的倡导、推动和带动下,树立了重视体育、普及锻炼的传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蒋南翔多年的领导与促进下,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无论从普及还是提高来讲,都将清华体育推向了新的广度和高度。
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
建校百年来,经过马约翰、蒋南翔等教师和校领导的坚持和努力,清华体育传统和体育文化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体育的迁移价值”成为清华开展体育工作的理论指导,“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每一位清华人的奋斗目标,而“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是清华新时期的体育教育观,“无体育,不清华”则是由清华学生喊出的时代口号。
2001年初,在广州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研讨会上,时为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的陈希作了题为《坚持“育人至上”和“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的重要讲话。纵观清华百年的体育历史,说“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是对其规划体育传统的精辟总结和发展,绝不为过。
“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这一思想在清华深入人心。女排在清华是一个重视思想建队的集体,特别注重对人全面素质的培养,“先为人后为学”。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队员们的思想作风、学习成绩以及排球技术都有明显的进步。赛场上,清华队员观战时总是安安静静,比赛中奋勇拼搏,打完比赛一定会向裁判致谢,给大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裁判们说:“清华的学生就是不一样,有礼貌、守纪律。”
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清华也成果颇丰。从1999年起,“马约翰杯”田径运动会扩展为贯穿全学年、涵盖多种项目、具备广泛参与性的综合性体育系列活动,堪称举校瞩目的体育盛典,如今已举办60余届。
“无体育,不清华!”近年来,清华体育不断改革创新:在教学上,形成贯穿本科四年的课程体系,开设了50多个课项,强调“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坚持把长跑和游泳作为学校特色项目,体育课要求男生测3000米、女生测1500米,课外要求坚持“阳光长跑”;从2017级开始将游泳作为学生必会的项目,没有通过游泳测试不能获得毕业资格;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体质测试、恢复大一新生第一堂体育课等。这些创新举措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在清华几百余个学生社团之中,体育类社团占三分之一,会员人数列各类社团之首。校园马拉松、校运会团体操表演、新生赤足运动会、世界名校足球赛等都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亮点。在竞技体育方面,田径、篮球和射击三支高水平运动队在国际国内各级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清华大学田径队勇夺首都高等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十一连冠”,清华男女篮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在群众体育方面,清晨的操场上可以看到晨跑队同学的身影,每年4月中旬的校园马拉松,都会吸引众多校友和师生,3000个参赛名额供不应求。
与体育相关的感人故事也有很多。2016年7月2日,环境学院博士生陈熹同学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发言,讲述了她从一个因粉碎性骨折被医生警告不能参加体育运动、入学军训时站军姿都会晕倒的小女生,经过“无体育,不清华”的重塑,在“马约翰杯”的赛场上获得了多个单项冠军的故事。她说,“勤奋坚持方能造就不凡,追求卓越才能超越自我”,清华体育精神在自己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无体育,不清华
蔚然成风的体育锻炼
是一支由清华人创作的
慷慨激昂的进行曲
奏响于清华的过去与未来
一代代年轻的清华学子
将体育精神薪火相传
努力成长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如今,清华园操场上奔跑的身影
一如当年坚毅而执着
新时代的清华体育故事
正在书写
往期回顾
亲友经验谈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清华新思 · 师说 | 史静寰:以更宽广的视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点击查看👆
来源 | 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
文 | 赵姝婧
资料来源 | 《挺起胸来》 校史馆
摄影 | 李派 王烽合 何康 肖非
视频 | 视频中心
封面 | 李派
水印设计 | 贺茂藤
图片编辑 | 刘羿佟
排版 | 华静宜
编辑 | 赵姝婧
为了认清通往清华的路
快把清华招生
设为星标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