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友经验谈|最好的教育

清华招生 2023-02-11

编者按 .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承载着父母的目送,代代清华学子的背影如荷清逸,摇曳水木清华。


孩子的成长永远离不开父母的谆谆教诲和家庭的温暖底色,每个优秀孩子的背后皆是智慧的长辈亲友,正如每片远洋的风帆背后都有一座坚毅而明亮的灯塔。


“清华招生”正陆续推出“亲友经验谈”专栏,让我们一起分享、学习清华亲友陪伴孩子成长成才的经验心得。今天为我们带来分享的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2020级学生关典的母亲,一起来看看吧~


关典一家的合影



一开学,儿子就进入大三了,珍贵的大学时光已悄然过去了一半。


新生报到的那一天还依然记忆犹新。因为疫情管控的要求,家长无法进入校园,我和先生只能租了一辆车把儿子送到了学校东北门的入校闸口,又不嫌啰嗦地再叮嘱两句,告了别,看着儿子在学长志愿者的引领下,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脚步匆匆地往紫荆宿舍的方向走了,直到背影再也看不见,我们才恋恋不舍地转身离开。栏杆里面是一大片面积壮观的运动场,我们沿路走着,一边透过隔栏的缝隙贪婪地往里张望,一边想象着儿子即将在这里开始的四年生活。


这是儿子第一次离家住读,此刻,我的心情应该如同已被无数父母引用过的那段话一样“目送着渐行渐远的背影,不必追,也不可追”,可追的只有此情此景和过去满满的回忆,但我顾不上伤感落泪,因为内心充盈着大大的欢喜——欢喜经历了三年艰辛、曲折与未知的考验,扛过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儿子终于迈入了向往已久的清华园,能够继续学习喜欢的数学。我反而害怕不能面对这样的分离,如果因为疫情的阻隔,儿子的双脚无法实实在在地踩在园子里,无法亲眼目睹那些见证过伟大历史的古老建筑与一草一木,无法亲身感受清华大学和大师们的温度,那必将会成为他一辈子的遗憾。


等了一天,得知儿子一切都已安顿妥当,我们便安心踏上了归程。去机场的车上,我用手机收看着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的直播,同步倾听着邱勇校长、老师和新生代表的发言。这一年邱校长送给新生们的书是清华学长费孝通所著的《乡土中国》,而邱校长的发言也充满了乡土之情。费学长曾说:“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抱负。那种一往情深,何等可爱。”对乡土的深切了解、对国家的深厚热爱,“那种一往情深”,使费学长在取得卓越学术成就的同时,升华了人生境界,成为一代大家。邱校长勉励同学们以学长为榜样,了解国情民情,守护文化根脉,把人生的根基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大地上。听着邱校长的讲话,责任担当、家国情怀,一个个熠熠生辉的清华人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如电影般浮现,于平凡的我,他们灿若星辰,离我是那么遥远,如今因“清华”的血脉相连,他们仿佛来到我的身边,音容笑貌,触手可及,令人无限崇敬又倍感亲切。从今天开始,儿子将在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园子里,与多少令人仰慕的大学者、令人敬佩的清华人走在同样的路上,浸润在同样的水木清华中,感应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的学问,这怎能不令人激动呢?当我看到陈旭书记给新生代表戴上清华校徽、在场的所有同学也都给自己的胸前别上清华校徽的那一刻,出租车上的我终于热泪长流了。这是幸福的热泪啊,幸福于儿子正式成为了一名清华人,幸福于上天应许了我的愿望——让儿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正如同天下千万个父母一样,从身为母亲的那一刻起,就想给儿子最好的教育,但没有人生来就懂得如何当父母,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一直在寻找着答案。我想给他的生命画卷中涂抹上善良、纯净、温暖、乐观的底色,我想在他的心灵土壤里深埋下积极、向上、勇敢、坚强的种子,我想让他感到安全和被爱,我想让他过得平和与自由。婴儿期的心智启蒙,幼儿时的习惯培养,少年时的学业关注,青春期的情感交流,成年后的信任放手,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路上,并不总是满面春风,也曾碰得鼻青脸肿,我不断地犯错、反省、学习、改进。亲子同行的过程,既有不断心悟体行而改变命运的满足,也有因自己当下认知和能力的局限而无奈错过的遗憾。我知道,我能给的已倾尽所有,我想给的却力不能及,那些我所不能抵达的高峰,未曾领略的风景,那些我无法给的——如今,就放心地交给清华了!


终于上大学了。我记得在儿子小时候,我曾与他一起读诵传统经典《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记得梅贻琦校长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还记得清华记录片《大学》上映时,我们全家出动去影院观看,大学何在?“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清华校歌的歌声缓缓流淌,浮燥的心立刻就澄静了。


我向往西南联大时的清华,尽管它缺乏起码的教研设备,物理系赵忠尧教授在撤离时,丢掉所有的行李,也舍不得扔下那个装了50毫克放射性镭的咸菜坛子;尽管它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哲学系金岳霖教授在躲空袭时,每次都要拖一个大箱子,里面装的是他写的《知识论》和林徽因的信;尽管它甚至连一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经济系陈岱孙教授在铁皮屋顶的教室里上课,被瓢泼大雨敲打发出的巨响打断而带领学生们静坐听雨,当时的学生李政道说,因为上课的地方实在不够,昆明茶馆里便常常挤满了师生,台上的大师与台下未来的大师们,他们就是这么穷困潦倒、生机勃勃,成为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模样。现在的清华,校舍巍峨,美食琳琅,左图右史,成果累累,有一群像记录片中一样有智慧、有目标、有热情的清华人,在时代和人生的困难与选择面前,用行动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大学”传承着一种精神,凝聚着一种信仰,淬炼出平凡人身上的理想主义——立德立言,无私无畏,求真求实,自立自强。


儿子就读的书院就取名为“求真”,求真书院的院长丘成桐先生是第一位获得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华人,并囊括了几乎所有的顶级数学大奖。身为数学泰斗,丘先生仍会站上讲台亲自给本科学生上课;他引荐了许多世界知名数学家和青年学者来校任教;他不仅开数学课,也开文学素养课,开求真大讲堂,邀请了学术界、社会各界大咖给学生们讲通识;他邀请学生们去家里吃饭,一个一个地询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他还亲自带着学生外出游学,因为丘先生说:“中华民族的根是很深厚的,我们要记得,因此就带你们去走。无论哪一个民族,无论哪一个科学家,都不可能成长——假如他没有根。所以我期望你们自己有一个根。”而于我触动最深的是丘先生今年四月在他73岁生日会上讲的话,他对学生们说:“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抱怨说你不行,你只要好好地准备。现在有很多一流的导师在你旁边,指导你向前走,指导你看什么书,你应当不会有任何困难。希望五年到八年后,我们有一个大聚会来庆祝。今天,为什么73岁我做一个生日会,并不是因为73是个prime number,事实上是因为——我以后在清华跟你们共进退。”


“共进退”,回应了梅贻琦校长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求真书院的院训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学数学,除了求真,夫复何求?大学两年,儿子在求真的数学海洋中从游,在挑战与投入中度过。当新大学生的新鲜还没过去,专业课程的压力就一下子扑面而来,高中与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难度的转变,都需要去不断适应和调整。我虽未曾亲眼所见,但从与儿子的日常交流中,我知他时常被题目虐得东倒西歪,再硬着头皮站起来;时常被一个接一个DDL追得连滚带爬,再咬紧牙关挺过去;时常承受着熬夜苦读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的失落,回头又不计功利地把功课做到尽量令自己满意;时常吐槽选于品、张鼎新等一众老师的课等于自讨苦吃,一边又由衷地仰慕老师。儿子面对着来自学业的挑战和大神的碾压,接纳了自己的学渣定位,用自我定位去打消自我怀疑,在自己尽力后的一点点小小的进步中感受着数学之美,我实在帮不了什么,也再不能多提什么要求,对儿子的要求只剩下最后三个字——早点睡。求真的路不是平坦的,有人曾攀上喜马拉雅,有人曾潜到马里亚纳,但不必因钦佩他人而否定自己,自己走自己的路,每一步都是自己的,每一步都算数。


包罗万象的清华,让我见识了大学之大,无用之用。儿子的日常生活并非只是挑灯夜战,他在球场上肆意挥洒汗水,在军训的日课和拉练中磨练意志,在天文课中探索宇宙的浩瀚,在西方美术史课上张开审美的触角,在英语课上惟妙惟肖地模仿英文电影片断的配音,在史纲课里自编自唱数学史的歌曲,在写作与沟通课中啃完了一本本晦涩难懂的社会学书籍。程祥钰老师开的写作与沟通课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儿子说,这门课要求的每周阅读占用了他大量时间,文章写了好多稿,完成长文终稿时更是推倒重写,花费了太多的心力,但这门课对他思想层面的提升是巨大的,老师对思维方式的悉心引导,阅读中与前人的思想对话,让他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深刻。我拜读了结课后程老师单独写给儿子的反馈信,字里行间春风化雨的赞许和鼓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师真诚与温暖的人格力量。写作与沟通只是一个表达的技巧和方式,而更重要的是“让人开眼,打破过早固化的圈层,这并不是无足经重的锦上添花,而是一个优秀的人应当具备的良好品质。从偏于功利化的大环境来说,它会显得艰难,而从人们更长远的发展来说,它是一个向未来敞开的接口。” 这门课传达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将许多更重要的认识和品格植根在学生的智性世界中,去拥抱一种“完整的人”的理想。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感激程老师,我给不了的,您给了。


感谢清华的给予,感谢生活的历练,让儿子学着独立能干,愿意承担责任,对他人更加包容,对世界有了自己的态度。假期时,我们谈天说地,我们聊理解,儿子说:“世界就像一个拓扑结构,我们每个人是拓扑结构上的一个一个的点,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每个人面对和看到的世界都不同,加深彼此理解所能做的就是建立联接,提升视角,来扩展和看到更大的世界。”我们聊弯路,儿子说:“有些弯路难以避免,听别人告诉的道理和自己悟到的道理不一样,小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得允许犯一些错。”我们聊内卷,儿子说:“书院更关注学习效果,并不强调排名,班上的同学非常非常厉害,他们都更乐于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钻研学问,并不怎么卷绩点,这样的氛围让人可以更专注于学习本身,我很幸运。”


代表书院参加足球比赛


儿子上了大学后,我感觉人一下子轻松了不少,感到轻松并不仅仅是因为养育成人为人父母责任的完成,更是因为对儿子的所在与所学充满了安心和相信。大学何在?不仅在学问中,更在日常的点点滴滴。大学两年中,虽然疫情反反复复,但清华通过分区管理、通过云课堂、通过减少中间假期延长寒暑假集中授课来减少人员流动,许多老师为避免病毒传播带着行李长期住在校内值守,好多天都不出校回家。因许多清华人的担当、付出与自律,儿子能够一直在学校内正常完成学业,在北京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依然可以去食堂吃美食,去操场踢球,去图书馆自习,去园子里散步,没有耽误过一堂课,得到了最好的学习和生活保障。


真的好快,已过去两年,我希望时间过得慢些,再慢些,能让儿子在清华,细细地体味这一段最美好、最丰富的青春。儿子上大学后,我常常问他,未来有什么打算,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事,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进入大三后,好像留给规划未来的时间也越来越紧了,未来的路通向哪里,好像现在也没有特别清晰的方向。其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郑晓笛老师曾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已说过,人生中有很多重要的关头与抉择常常不是规划来的,有些事情带来的影响常常是超出预期的,所以找到方向之前,好好地做好当下,投入地、不糊弄地去对待自己的学业、身边的人和每一件事,相信全情投入之后,就会真正读懂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那些当下似乎看不到回报的认真付出与投入,可能却为未来打开一扇惊喜的大门,指引通向未来的路。


今年暑假,我们经历了一个难忘的夏天。这个夏天,儿子抱着参与和锻炼的心态参加了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他认真准备了两个单项的比赛,但并没有料到自己能进总决赛,并最终收获一枚铜牌。不去想结果的投入,其结果是真实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惊喜地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学渣还是学渣,不妨碍有继续往前走的勇气,我们永远不知道终点会在哪里,所以不如专注在眼前的事物上,全情投入一个小目标,埋头苦干并以此为荣,结果就会是该有的结果,未来就会是该来的未来。在这个夏天,我们的家乡重庆经历了高温、疫情和山火的考验,身为重庆人,早已习惯了重庆夏天的酷热,像今年这样热到多发山火的年份,我有生之年还是第一次碰到。在山火救援的过程中,众多的志愿者逆向而行,有了专业援助后,依然守望相助,尽可能让军人和专业人员无后顾之忧,摩托车手一趟又一趟地冲,志愿者一拨又一拨地上,捐助的各种物资堆成小山,准备了各种食物花式投喂,想得到的有,想不到的也有。当可怕的山火被专业、团结、勇气和热血扑灭,援助的外地官兵离开时,重庆人又表达了最朴实、最真情的感谢。这个夏天,我无数次被平凡侠义的家乡人感动落泪,被参与者的热心、血性和担当振奋,儿子在学校,也一直同步关注着重庆的山火情况,为灾难揪心,为平安祈祷。我相信家乡这个夏天的故事,也同样给了他极大的震撼和触动,注定会永远留在我们深刻的记忆中。


大学,教我们去处,也教我们来处,邱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说:“平凡的人们给古老的土地以繁荣,给悠远的岁月以文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平凡的人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敬意。敬意源于理解,理解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那些看似简单甚至单调的日常生活,蕴含着平凡人丰富的情感、坚守的价值和美好的追求。”


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人生而平凡,但蕴含不凡,不平凡的,平凡的,都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


希望有一天,当儿子离开清华后,可以永远记得这些话,记得清华和生活给予的一切,在往后的岁月中,在苟且的现实和内卷的沉浮中,看到希望,感到力量。 “永远轻盈,永远滚烫,不肯下沉,不会下降。”



来源|水木渝家

编辑|龚昕冉


本文为“清华招生”原创栏目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洗稿,违者必究


往期精彩

亲友经验谈|梦圆清华路上的5个关键词


献礼国庆,清华学子把十年发展写成Rap!


这部“清华人的必刷剧”火爆了十年


上清华这门课,真能“行万里路”!


十一假期,一起来“游”清华园!


平凡的花,也能开出独特的美!



为了认清通往清华的路快把清华招生设为星标吧↓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