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功利主义能出杰出人才,但是不会出普朗克、爱因斯坦、杨振宁
钱颖一 | 撰文
在清华大学物理“攀登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致辞同学们、老师们:
首先,欢迎清华大学物理“攀登计划”首期班的60位同学们。首席教授朱邦芬院士为这个计划成立了由 62位委员组成的指导委员会,他们中有清华大学校领导,有40位院士,可以说是中国大学物理学教育的顶级配置。
我是清华1977级数学专业本科生。网上流传的一张我们年级当年上课的照片就是在这间教室——西阶梯教室,照片上可以看到指导委员会委员高虹教授。我不是物理学家,也不是自然科学家,我是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学者,非常倾心于大学本科教育。今天是清华大学物理“攀登计划”启动仪式,我想与同学和老师分享我对“清华物理”和“攀登”这两个关键词的一点感悟。
先说“清华物理” 。清华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诸多领域。我有一个观察,在清华历史上,虽然各个学科都有它辉煌的历史,不过物理学的历史脉络与清华历史的“纠缠”,实属独一无二。
刚才杨振宁先生为我们视频致辞。杨先生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走出来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是独特。他于1938—1944年间在西南联大就读本科并在清华读研究生,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王竹溪于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在30年代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后在西南联大任教。而王竹溪在清华时的老师是叶企孙教授,他是1918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20年代回到清华并担任物理学系第一任系主任。而叶企孙的老师辈就是梅贻琦先生,他在1909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学习物理学,毕业后于1915年到清华任教。
由此可见清华物理学传承的链条,始于清华学堂之前庚子赔款第一期的梅贻琦,经过清华学校时期毕业的叶企孙,到清华大学时期毕业的王竹溪,再到西南联大时期毕业的杨振宁,清华物理学科的历史完整无缺地映射在早期清华历史中,没有其他学科能够与之媲美。这个从梅贻琦开始,经过叶企孙、王竹溪、杨振宁,再经几代清华物理学子,包括在座的一些指导委员会委员,到今天清华物理“攀登计划”的同学们,这种独特的“清华物理”历史点滴的连接,是我的一个感悟。
再说“攀登”,从攀登山峰说起。我们首先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做好攀登的身体准备,基本体能训练?如何挑选攀登的工具和设备,多带或少带?如何选择攀登的最佳路线,是否有捷径?如何组织攀登的团队,依靠集体的力量?如何吸取失败者的教训,不再重蹈覆辙?如何在精神上抵御挫折,不屈不挠?所有这些都是“如何”攀登山峰的问题,是“how”的问题。
攀登科学高峰是类似的。在物理学教育上,我们自然也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打好基础,微积分、四大力学?如何学习课程,预习、复习?如何选修其他课程,多学还是少学?如何选择升学路径,出国还是在国内,搞理论还是做实验?如何组成研究团队?如何培养动手能力?如何锻炼意志?如何听取学长们的教诲?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如何”学习物理的问题,也是“how”的问题。
这都是应该问的问题,但并非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不是问如何,而是问为何:不是如何攀登,而是为何攀登;不是如何学物理学,而是为什么学物理学。
在攀登山峰中,有的人是为了锻炼身体,呼吸山路上的新鲜空气;有的人是为了挑战自己,证明自己能行;有的人是为了受到关注,增加粉丝;有的人是为了争得第一,打破纪录;有的人是为了看到山顶上壮观的风光;也有的人是为了欣赏攀登过程中的美景。 这些都是回答“why”问题时的不同答案。
在学习物理学中,有的人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打下基础;有的人是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有的人是为了保研或出国;有的人是为了为国争光;有的人是为了当院士;有的人是为了获得各种奖项;有的人是为了兴趣爱好;有的人是为了搞清楚世界的真相。这些也都是回答“why”的问题时的不同答案。
回答“为什么”问题时的不同答案会有不同结果。爱因斯坦在1918年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普朗克60岁生日庆祝会上讲的下面这段话醍醐灌顶: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探索科学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智力上的快感,有的是为了纯粹功利的目的,他们对建设科学殿堂有过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贡献。但是科学殿堂的根基是靠另一种人而存在。他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
这段话出自爱因斯坦题为《探索的动机》那篇著名讲话。他的意思是,探索科学(包括物理学)的动机有多种多样,或是功利主义的,或是非功利主义的。虽然功利主义动机也能做出贡献,但是非功利主义动机才能建筑科学殿堂的根基。
若干年前,我曾经当面请教过杨振宁先生:为什么中国的大科学家很少,为什么中国人做出大科学贡献不多?杨先生回答说,中国教育培养“90分以下”的学生很成功,但是出现“90分以上”的学生很少。中国人也能做不错的研究,但是做出顶级工作很难。这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太入世了,太功利了。
我很认同杨先生的判断。当我们聚焦如何学习,如何研究的时候,当我们只问“如何”的时候,我们对“为何”的默认回答是功利主义的,往往是短期功利主义的。功利主义也能出杰出人才,但是不会出普朗克、爱因斯坦、杨振宁。现在都在寻求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秘诀,是在如何产生杰出人才上做文章,其实跳不出功利主义的动机。追问为什么,必然指向需要非功利主义的动机。在攀登科学高峰中,功利主义也能走远,但非功利主义可以走得更远,能够跨越从0到1。
多年以后,回首人生,同学们将会回想起今天的启动仪式,并且感叹能够进入“攀登计划”,置身于清华物理独特历史之中的幸运。不过,我更加期望你们在成为“攀登计划”一员,在思考如何攀登之时,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攀登这样的问题。正是那些喜欢追问为什么的同学,而不是只问如何做的同学,从他们中更有可能“冒出”杰出人才、科学大师。谢谢大家!
注:关于清华大学“攀登计划”
清华大学物理“攀登计划”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提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先生领衔,旨在中学阶段提早发现综合优秀且具有突出物理天分的学生,以期培养出更多物理学及以物理学为基础的高科技领域的一流创新人才,使之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未来引领者和高科技领域的开拓者。
往期精彩
2023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现场实录(附答辩结果)
match
match
来源 | 赛先生 公众号
编辑 | 朱益孝
审核 | 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