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扮的和睦, 不能真的为孩子好

李雪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文 | 李雪



01



俗语:鸡同鸭讲



雪居茶话,一位住客说,她去参加同学聚会,聚会挺顺利挺热闹的,但是不知道为啥,回到家就开始头疼。

我说,大家好像都在进行着愉快的交谈,仔细回想下他们之间的对话,其实可能并没有真实的交谈在发生,大家只是例行完成“对话“,很多对话甚至上句不接下句,但也不影响觥筹交错。

这位住客恍然大悟,对呀,就是这样的,大家看上去聊得很好,其实基本都是各说各话。难怪我不舒服。

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验。

有一次两位久未见面的好友相聚,我也在场。他俩对彼此的相见都很期盼,见面之前就跟我说,他俩特别聊得来,跟对方一起吃饭都格外香。他们相聚的地方是我很爱吃的餐厅,去的路上我肚子就咕噜咕噜叫,准备大快朵颐。

奇怪的是,到了餐厅,我好像已经吃饱了一样,对美食毫无兴致,我以为自己或许是真的不饿。更奇怪的是,等聚会结束我回家的路上,不争气的肚子又开始饿得咕噜噜叫。

这么吊诡的事情,我开始认真回想整个过程。这两位好友推杯换盏之间欢声笑语不断,但是他们之间的对话内容经常上下文无关。比如A说了一句话,B没听清楚,回应了一句跟A说的毫无没关系的话,A又回了一句话,跟B说的内容也没关系……但这还不影响他们谈话继续热烈而愉快的进行……

本来只想专心吃饭的我,硬是没食欲了。

突然想起精神分析视角的家庭动力:如果父母持续伪装夫妻和睦,家庭里最小的那个孩子,很容易得厌食症,严重的甚至会把自己饿死。

对自己认识越深,越感叹,精神分析说的都不是理论,是赤裸裸的真相啊。



02



孩子是妈妈的情绪传感器



时而看到这样的问题:我也给了孩子很多爱和自由,但是我的孩子怎么就有xx毛病?


答案很简单:内观自己。


一个2岁孩子是爱和自由养大的,整体状态很好。但有个小问题是孩子比较容易哭,一天总是要嚎几嗓子。而通常爱和自由养大的孩子情绪稳定。

于是我观察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妈妈在及时回应、安抚孩子上做得很好,但是妈妈容易突然间紧张焦虑。

比如孩子光脚跑到地上,孩子很开心,但是妈妈突然很紧张怕孩子着凉,妈妈一紧张,孩子就开嚎,妈妈觉察到自己的紧张,孩子立刻安静下来。

比如孩子去跟小动物玩,本来互动得很好,妈妈看见了,突然很紧张小动物会伤到孩子,然后孩子突然开嚎,并躲避小动物。

再比如孩子在下楼梯,我观察到孩子的动作非常有觉知,先是双手抓握住栏杆,然后慢慢的转动身体,我像看一幅很美的画一样欣赏这个过程,同时走过去,走到我伸手就能护住孩子的位置,以防万一。


突然间孩子妈妈看到这一幕,她很紧张,孩子立刻停止下楼梯,很迷茫的站在楼梯上不知所措。


这样的例子很多,孩子就像妈妈的情绪捕捉器,只要妈妈能量紧缩,孩子就会哭,只要妈妈放松下来,孩子瞬间止住哭泣,啥事没有继续玩。

保护孩子的安全是父母的天职,这个过程中,觉察自己的恐惧焦虑,多观察真实的孩子,比如孩子跟动物的真实关系是怎样,是否真的有危险。尽量以平稳的心态,默默维护孩子的安全。

即便是非常紧急的状态,比如孩子确实跟危险动物在一起,或者孩子爬的楼梯年久失修,那么父母就更不能惊慌,父母惊慌会让孩子也惊慌,更容易让孩子陷入危险。父母保持冷静,不动声色的把孩子带离危险才是有效方式。



03



成功的父母为何养育出无能的孩子



有一些父母,自己非常成功,而且能力很强,但是他们养出的孩子却很懦弱无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类父母不敢面对自己内心无能恐惧的一面,于是特别爱进行“挫折教育”,时不时的制造些挫折,让孩子感觉自己很差劲,做啥啥不成。而“高明”的父母总是“对”的,就这样成功地将无能感转嫁给孩子。然后父母继续自我感觉:哎唷,我又正确又良好。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成功的父母喜欢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背后真正的潜意识动力。


而那些无论内在还是外在都是真正强大的父母,他们不会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他们会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坚定地站在孩子背后,给孩子支持。



04



家庭不和睦,是否向孩子坦白?



一个朋友的孩子三岁。孩子从两岁开始,每两个月就要发烧抽搐一次。而孩子两岁的时候,正好是姥姥过来一起住。


这个妈妈,表面上对姥姥很孝顺,但其实内心里压抑和隐藏了非常多的愤怒。然而却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个母女关系很和谐的假象。


其实,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孩子能够感知到父母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能够感知到家庭隐藏的冲突,他总是想去拯救这个家庭。


于是我让朋友回家跟孩子讲说:妈妈和姥姥的关系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能处理好。你不需要替我们承担,你不需要用生病来替我们表达。


本来她还担心孩子听不懂,结果这样一讲,孩子很激动地说:“不,我就是要帮你!妈妈!”…每个孩子都想做家庭的拯救者。


有的爸妈,担心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影响到孩子,从而刻意地在孩子面前假装和谐。而事实上孩子什么都知道,孩子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父母之间的冲突。


如果父母表面上不承认、刻意隐瞒,这会造成孩子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让孩子总是惴惴不安,甚至无意识地卷进冲突。


所以,父母可以诚实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之间确实有矛盾,但那个与你无关。这是爸妈自己的人生,我们会负责。


父母之间发生冲突,千万不要把冲突的细节倾诉给孩子。比如“谁谁谁做了什么错事,谁谁对不起我…”这会给孩子身上加注本不属于他的沉重负担,给孩子的未来造成很多痛苦麻烦。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京东、亚马逊、当当、淘宝等平台皆有售。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某年春节网传的“搞笑”图片










/    延 伸 阅 读    /




《 挫折教育,越挫越矬 》



《 幸福的责任人



《 两年以来,那个为孩子提问的妈妈怎样了 》






读者朋友们,点击小程序链接,进入即可直接向李雪或其他二十几位嘉宾提问交流噢!




👈 点 击 进 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