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教育孩子明辨是非 | 重制版

李雪爱与自由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图文无关,仅作调侃

 

 

文 | 李雪



 欢迎到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与李雪评论互动



01



好好活着的信心



有人声称:父母必须教育孩子是非对错,才是对孩子的爱,才能避免孩子走向犯罪。

—— 这个说法非常可笑。


您看,大多数罪犯(除了严重精神病性的)谁不知道自己在犯罪,谁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是“错误”的呢。


一个人不去伤害别人,这个品德并不来自于父母说“伤害别人是错的”的教育,而是来自于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当一个人心中被爱灌注着,自然对别人能够感同身受,不忍心去伤害别人。

同样的,为自己人生承担责任,为自己的言行后果负责,也并不来自于父母说“你应该负责”的教育,而是来自于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

当一个人有信心“自己会被父母无条件地接纳”,那么自然就有勇气去承担面对真相,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02



“是非观”损害孩子的情商



是非对错的观念教育,从来不会让一个人心生美好,反而给其人生处处埋下冲突分裂的伏笔。让人心生美好的,只能是真正的爱。


而且,对于所有的是非对错,我们都要问问:这个标准从哪里来?此时此刻的正确,换了一个场景,还一定正确吗?


若自认为掌握了评判天下是非对错的真理,那是自恋。


问:我可以既给孩子爱,又教育孩子是非对错,那不是更好吗。


答:不是的。教育是非对错,跟爱是对立的。教育是非对错,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生命力,会给孩子未来的人生中,埋下各种人际冲突的伏笔。



03



你别跑,我还没道歉呢



一个幼儿园给孩子输入的是非对错观是:碰撞别人身体,需要道歉,这是礼貌的行为,不道歉则是粗鲁的举止。


看到这里大概有人会觉得,这是多么好的规则,这个规则难道有错?那我们就来具体看看,这个好的规则,给孩子带了什么影响。


起初,一个妈妈也觉得幼儿园这样定规则很好,给她培养了懂礼貌的绅士儿子。直到有一次,她带儿子出去玩,儿子跟一群不认识的孩子一起玩滑梯。


过程中,儿子不小心碰撞了另一个孩子的身体,对方玩得正开心,根本没在意这件事儿,还跑远了。


儿子因此变得非常着急,他跟妈妈说:妈妈妈妈,我撞了他,我还没向他道歉呢。妈妈妈妈,这怎么办啊?


直到回家后,她的儿子还在为没能成功道歉的事儿耿耿于怀。


这个孩子陷入自己的是非对错观中,害怕自己被贴上粗鲁的标签 —— 以至于失去了对真实外部环境的观察能力 —— 其实对方压根没在意身体被碰撞。


这位妈妈看着儿子这样,觉得好笑又心疼。


孩子被灌输了这样的规则,同时幼儿园里大家都认同和遵守这个规则,于是儿子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就没有问题。


可是换了一个环境,另外一群孩子嬉戏玩闹时,彼此之间有些碰撞,他们觉得没问题,甚至有的孩子之间就喜欢以身体碰撞的方式表达热情,双方都开心。


那么,信奉“身体碰撞后必须道歉”的孩子,如果跟彼此之间享受碰撞的孩子玩到一起,会发生什么?


对方根本没在意被碰撞,自己却要追着道歉,这会让对方觉得很怪异。如果是对方碰撞了自己,对方没觉得这个碰撞是过度的,并不想要道歉,那么自己追着对方要求道歉,并且评价对方举止粗鲁,那么可能就会演变成冲突了,这个孩子逐渐被排斥。


—— 这个时候,情商因为“是非观”而不够用了。



04



心智的发展,来自亲自体验



那么,如果一个孩子没被教育这些规则,会发生什么呢?


如果,孩子是在爱和自由中长大,那么,会有观察和感受周围环境的能力,同时又尊重自己的感受。


例如,到了一个对身体碰撞有禁忌的地方,那么他自然会学会避免碰撞,碰撞后要道歉。


如果,周围环境是对身体碰撞没有禁忌,甚至是欢迎碰撞的,那么他可以自由选择,也许跟对方磕磕碰碰玩到一起。


在碰撞的过程中,他自然会体验到这个碰撞的度:过度了也许需要道歉,没过度就彼此笑笑,接着玩。


或者,为避免身体碰撞给自己带来的不舒适,他也可以选择不参与可能发生碰撞的活动。


① 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能力 ② 对其他人没有评判的平等心  尊重自己的感受 —— 这就是高情商 —— 是自由带来的智慧。



05



是与非,把人隔成了两瓣儿



我11岁的妹妹寒假跟我一起生活。我对她说:你是自由的,你自己的事情完全由你自己做主,你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写作业还是看电视,吃什么不吃什么,都由你自己做主,你不需要讨好我,只做你自己就好了。


然后我给她一些钱,她想买什么零食就买什么。


楼下有家店做新鲜无防腐剂的面包,保质期只有三天。妹妹经常买,有一次买了放冰箱里,结果她忘记吃了。


我看见三天前她买的面包,原封不动的摆在冰箱里,我有些不满,然后一个念头跳出来,我要去教育妹妹:自己买的面包要记得及时吃,不要浪费。


你们看,这是多么正确的是非观:珍惜食物不浪费。


当我升起教育妹妹的念头时,我停顿了一会,去觉察自己。我觉察到,我内在产生了评判:没有及时吃掉面包的妹妹,被评判为错的。


为什么我想要评判她,因为我自己从小就是被评判长大的。当我想要评判对方的时候,我已经远离了爱,进入了二元对立的分裂中。


有了这个觉察,我重新回到爱中,对妹妹说:这个店的面包是新鲜无防腐剂的,不能久存,最多放三天。三天后的就不要吃了。


妹妹愉快地表示:知道了。


我对她表述了一个事实,而没有丝毫的评判,于是我和她都开心。


没过两天,我就忘记了自己买的一堆面包。妹妹还提醒我,姐姐这个面包过了三天,不能吃了。而她自己,再没忘记过及时吃面包。


我们假设一下,假如妹妹长期被我评判:浪费食物是错误的。


类似这样的是非观会深深写入她的潜意识,一个本来完整的她,被分裂成两个部分 —— 对的部分 —— 错的部分。


她会恐惧自己错的那一部分,总想要评判和排斥自己错的那部分,不方便放松活着。而且会控制不住地评判别人,给人际关系造成各种冲突,尤其会发在亲密关系当中。



06



被放大的是非观



很多夫妻吵架,甚至离婚,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儿上,各自观念不同。


生活中,难免有时买错了东西,浪费了钱。若活在浪费就是错误的是非观中,我们会无法忍受配偶浪费的行为。


当对方出现这样的行为,就跟对方产生争执,评判对方做错了。本来小事一桩,结果越吵越大,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这个对与错,就是各自在原生家庭中,被父母植入的是非对错观。当这些观念产生冲突时,双方都坚信自己是对的,矛盾难以调和。


就算双方三观都一致,那么人就没有疏忽的时候吗。有了疏忽的时候,我是依然爱对方,还是评判对方 —— 这直接决定婚姻的幸福与否。


妹妹跟我生活一个月,我做到了零评判,她自己的事情零限制。来我这里之前,妹妹因为长期经受父母的各种创伤,一直有些低沉。这一个月里,她经常放声大笑,脸上充满喜悦。


比如,是否叠被子是她自己的事情,我自然是零要求。开始一段时间,她不叠被子,后来她主动叠被子,叠被子的时候也放声大笑。


我很好奇她笑什么,妹妹说:叠被子也是个游戏啊,我玩得很开心。


听她这么说,我感叹一声。幸亏没有要求她叠被子,否则她哪里能体会到叠被子的快乐。


想起我曾经的一个来访者,她家里每天早晨都阴云密布。因为她的儿子起床后不肯叠被子,于是她每天因为这个事情跟儿子较劲。


从小学较劲到高中,妈妈坚持:叠被子是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习惯。儿子坚持:被子反正是要打开用的,不需要叠起来。


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为这个事情斗气。于是一家三口人,因此数年如一日,坚持每天阴沉着脸,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


我问她: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为了控制欲的输赢之争,让家人永远呕着气开始一天的生活,永远不能享受一顿美好的三人早餐。


妹妹寒假结束,临走的时候对我说:姐姐,我之前的照片里,没有一张是发自内心的笑,我怀疑自己根本不会笑,现在我每天都笑得好开心。感谢你让我知道了快乐的滋味儿。


我觉得有些惭愧,其实对于她的快乐,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管好自己遵守界限,不侵犯她而已。


对与错,是最肤浅的看世界的方式,一旦评判对错,便不会再更深入的探索真相。


当你已经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你还有什么好奇心和慈悲,去了解对方行为背后一层又一层的动力,去如实如是地看见对方呢。



07



上士无德,下士执德



因为我给了妹妹零评判的环境,妹妹开始对很多人和事儿不再评判对错。而且看问题能够从更深入的层次去理解和洞察真相。


有次她对我说:姐姐,当我细细的品尝这颗糖,发现它的味道是不断变化的,开始是甜味,然后有些酸的味道,再后面还会些苦。我吃一颗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不同的人吃这颗糖更是会感觉不同。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情,哪里有谁的标准是对的,我们只能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并且还可以试着理解对方为何如此。


妹妹的妈妈经常抱怨婚姻不幸,妹妹跟我说:妈妈总是怨恨爸爸的各种不好,各种道德错误。可婚姻是她自己选择的,爸爸一直都是那样的人,从来没变过,她却总是想要改变爸爸,不肯活在真相中。所以她给自己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苦情戏,而且演了几十年没变过。我能看见真实的爸爸,我尊重他,同时我将来也不会选择爸爸这种男人做老公。


妹妹处理自己人际关系的一些故事,我讲给朋友们听,朋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对别人如此有同理心,能够跳出来看问题,我们大人都很少有这样的智慧。


我说,我也没有这样的智慧,只是我从小鼓励她自由地做她自己,让她感受到就算全世界都在评判对错,至少我会坚定的不评判她的,给她自由。


上士无德,下士执德。


智慧:是自由的必然产物。


最顶级的教育是:不教育任何是非对错观,只是爱着孩子,看见孩子。孩子会自然产生海纳百川的容量,和跳出是非对错深层次看问题的智慧,还有对别人深深的爱和慈悲。



原文刊于 2016 年(可能更早)



作者 | 李雪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插图 | 姜文不是在教育昆汀是非对错







大 目 录  2017

大 目 录  2019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




我是作者李雪,感谢你的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