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雪到底在谈些什么

李雪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 1 -



“你为什么这么愿意谈育儿?你连孩子都没有,你谈育儿的依据是什么?”



我这么愿意谈育儿,因为我知道生而为人的痛苦,我在学习和自我疗愈的过程中去看、去理解这些痛苦的由来,而当我在看到父母们有意或无意地人为给孩子制造痛苦时,自然忍不住要说出来。同时,我见过一些幸福的孩子,看到那有多么动人,因此更理解爱与自由的好。


是的,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没有孩子。但像每个人一样,都当过孩子。人类是健忘的动物,常常在成年后却忘记了当孩子时的感受。


我写文章的依据主要源自精神分析心理学和作为一个人类的真实体验、感受。文章里提到的例子来自真实生活、做精神分析师时的个案治疗、微博上与读者朋友的互动等等。


您可以觉得这都是纸上谈兵,我们号也会常常推送一些为人父母的作者文章。爱与自由又不是只有李雪在谈。



- 2 -



“你那么强调爱与自由,爱与自由到底能干嘛?”



我们看一下这位被中国网友戏称为“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是凭什么成长为世界著名冒险家的:著名的贝爷,他的勇气从何而来



看完“贝爷”的成长环境,我们再来梳理一下人面临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是如何“培养”的:如何让孩子拥有「抗挫折能力」



来,再反过来看一下:怎样摧毁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从幸福和“成功”两个角度看,专注力都是活着的要素:怎样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嗯,再反过来看看:怎样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拔苗助长”这个老故事大家都听过吧:《“早教”破坏孩子的脑神经发展急功近利的“早教”,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话说回来,“起跑线”又是个什么鬼?)



孩子贪玩,这不很好吗,这正是孩子生的活力啊:《孩子需要在游戏中体验成长



上面提到体验与成长的关系,再来进一步讲讲体验与学习的关系:《没有体验,心智就不会发展》《心智的发展,来源于体验而非知识



所以,其实“学习成绩”还真没那么重要,但您也不妨看看:《好成绩是怎样练成的



相信有太多读者会担心孩子“自由惯了,那岂不是要去犯罪呀!”“中学政治课本讲了:自由就像放风筝,得有根绳子拴住它!”…是,风筝飞多高,都是需要被人操纵的,可是那是风筝。孩子可不是风筝:《自由是会付出代价的?》《自由是会付出代价的?(之二)》《再具体谈谈“自由的代价”这个伪命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6038ihxs&width=500&height=375&auto=0



- 3 -



“如果按照你上面的这些说法,我的孩子已经有了心理创伤,那要怎么弥补?”



我们先讲一个“拔苗助长”的续作:《小树的寓言



对于自己都没品尝过爱与自由的朋友来说,要再去给予爱与自由,往往会是困难的事。甚至,搞不清什么是“给自由”而什么又是“冷漠”。那这里提供一个技巧去判断:《什么情况我“给自由”,而什么情况我要“给陪伴”?



上面提供的这一条技巧,本质上是帮助我们判断界限。那,界限和自由冲突吗,嗯,可以不冲突。我们先理解一下这里说的界限指什么:《中国人际关系最匮乏的「界限」概念》《中国家庭的十种界限不清



既然自由与界限并不冲突,那么自由与陪伴呢,也不相违背吗?我们再理解一下什么是有问题的陪伴,什么又是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是关系之间有爱的流动——关注,而不打扰:《痛苦的中国式陪伴


另外,“喂饭”这件事正好特别能诠释好多中国家庭对“陪伴”与“控制”的傻傻分不清楚:《中国老人为什么一定要把孩子喂胖》《奶奶不喂孙子了,那她去喂什么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尤其对于家里的关系,《每个孩子都想做家庭的拯救者》,所以《夫妻之间的冲突,要不要让孩子知道?》《夫妻感情不和,孩子如何渡过恋父恋母期》——这还是一个界限问题,孩子,没那么大的责任。



经常有父母会说类似的话“我不管你,你早要饭去了。”…嗯,现代汉语这个“管”字,被用得真是分不清是“照顾”还是“管控”。而事实上:《越是自我实现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越少》《自己的人生越不如意,越想管教孩子,然而:《规则制定越多,孩子情商越低



虽然《曾被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是完整人格的基石》,但对于自己都缺爱的朋友,实在难以给出爱,那么:《给不了爱,多给钱也好



既然说到“多给钱也好”,反过来再看看:《“穷养”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创伤与持续的心理困境》——真的是俗话说的那样,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吗?



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行为”,这种时候您可能并不理解孩子,但就像前面说的小树寓言,不要试图去“矫正”,因为:《每个“问题”行为,都是孩子在自救》《问题行为,是孩子最后的自救活路》。再比如:《iPad上瘾,它在替妈妈陪伴孩子》《电脑,是孩子的心灵庇护所



看了这些,也许您会觉得:《我同意你的育儿理念,但这让我压力很大!》,请放松,因为:《父母无需完美,只需诚实


是的,做到诚实也需要勇气。这个诚实既是对孩子的,更是对自己的。面对真实的自我,并不能改变真相,但可以破解妄想的苦:《「真实的痛」与「妄想的苦」



- 4 -



“我没有孩子,不关心育儿,我想知道我的痛苦是怎么回事,你谈谈?”



是啊,有的朋友并不记得有什么明显的童年创伤,但就是很悲伤啊,更难过的是找不到这个悲伤的源头:《悲情的生命底色,从何而来




死本能:《家族中「死本能」的传递》《家族中「死本能」的传递 | 后篇





假自我:《「假自我」与「不存在感」的痛苦》《命运,就是摧毁「假自我」的修行



中国好人:中国特色育儿观》导致《中国式好人》,也就是“乖乖婴儿”与“孤岛好人”》,这样又很容易形成《假性和谐的亲密关系》。以至于,现在汉语里的“感恩”一词都变了意思:《中国人为什么害怕感恩



妈宝男:《“妈宝男”心理成因



烟花男:《“烟花男”的命运解析



渣男:《明知他是渣男,我却离不开他



我们很容易上语言的当,常常把情结误以为是情怀,比如:《偏偏要向「爱无能」的人索求爱》,再比如《愚孝,其实是在等父母向自己认错》。




很多时候,我们深陷在一段痛苦的关系中无法自拔。无法自拔也就是连逃走都做不到,这是因为卡在一个二元对立的状态里,误以为:《要么被控制,要么被抛弃》,完全不能看到生命本来可以有的宽广。



道德不是用来解释任何东西的,而人们往往又借助道德去理解世界。遇到不太理解的事,就扔出一个简单的判断,好像“不道德”就能解释当事人的困境。比如:《父母情绪那么稳定,为何这孩子歇斯底里》《被家暴的女人,并非全都无辜》,再比如《8岁女孩被游泳教练溺死 | 事件背后的反思》。


说了这么多,简单总结一下: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看,要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痛苦,可以回头看看自己经历了什么样的成长过程。



- 5 -



“你说了这些,根本就是‘只看病,不开药’啊,能不能说说怎么疗愈?”




其实上面的内容也谈到了如何疗愈:了解痛苦的由来,面对痛苦,是疗愈的开始。


举个例子,本号编辑同学在几年前“爆发”过极度的痛苦,他开始求助心理医生。


一些日子过后,他忽然“认命”了。


他告诉自己:这个神经症就是自己的一部分,这个不像一个癌变肿瘤需要被手术切除,它像我的心,贸然切掉会疼,我会活不下去。反正甩不掉,那我这辈子就和这个神经症打交道吧。


——在这之后,他的痛苦明显缓解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例子在说:当他开始可以理解自己的痛苦,开始面对它,学着与它共存,这就是对痛苦的承认与接纳。当你接纳它是你的一部分,这就是疗愈。


当然,去理解、面对痛苦并不总是容易的,痛苦的时候,我们会天然地想要求助。


武志红讲过一个比喻,大概是说:一个痛苦的人,他的自我很可能是破碎的。而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就像一个容器,能够接住来访者的碎片,把它们保护起来,慢慢整合和修复。


关于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咨询师,希望这篇老文章可以帮到您:《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佛门常会劝人们放下执着,可我就是放不下怎么办?是啊,人类很难因为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改变,因为仅仅从字面理解“放下执着”还不足以产生动力。所以,就像前面说的,我们需要先去理解“我”在执着的是个什么:《那么多年了,你依然在渴望他看见你



我们从父母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不止是基因,还有关系模式。换句话说,“我”曾被怎样对待,会左右着“我”怎样看待这个世界。


很多父母会自觉不自觉地打着教育、“为你好”这样的幌子传承焦虑,比如《各式各样的负面投射》,甚至《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落井下石》。


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不用为这一切痛苦背锅,不需要为全世界埋单的莫名责任感,就像电影《心灵捕手》中的台词:《孩子,那不是你的错


认清痛苦并不能改变历史,但所有已经发生的苦难,《且让我承担,且于我终结》。



“不背锅”不是没有责任心,恰恰是一个人可以为自己负责的基石。能够自我负责的人,敢于捍卫自己的界限。尊重自己的感觉,当自己被侵犯时,坦然地向对方说出:《“滚!”



上一条谈了捍卫自己的界限,这远比捍卫钓鱼岛来得重要。然而,为什么我们有时会选择一再退缩,仅仅是恐惧对方吗?不,我们甚至恐惧没有对方。因为孤独让人感到羞耻,没有回应的人生才是更可怕的,正如太宰治的那句:《“生而为人,对不起”



事实上,有很多观点会简单地把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区分开来,活像有精神追求就不会孤独…您看上面的太宰治先生,都大作家了,再看梵高,都有无比的精神追求吧,结果还是孤独死了。


太多的主流信息都在传递一个矛盾:人们一方面渴望成为富人,一方面又对金钱带着仇恨。好像通过“精神上”贬低富人,穷人就会心理平衡了。可是喝几碗关于富人的谣言鸡汤就真的可以平衡吗。


财富,其实可以帮助你疗愈。比如钱,钱的本质是人与人相互帮助的一个介质,它可以帮助陌生人相互链接。我不能造一辆车,但我可以借助钱寻求帮助——买一辆车。钱是工具,好好使用它,它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延展自己的能力,与更多的人和事建立链接。财富的意义就是《丰盛的意义


说到如何与财富建立好的关系,我之前有一个财富讲座叫做:《你所有关于成功的「信念」都在制约你的成功


我还有一个音频课程《富养自己,富养孩子》,讲的是如何与财富关系融洽。微信扫码可获取详情:



《富养自己,富养孩子》



另外,还推荐政治经济学家布尔费墨老师的财富课《创造财富的逻辑思维方式》。微信扫码可获取详情:



《创造财富的逻辑思维方式》



疗愈,除了和自己搞好关系,另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怎么与身边的人建立《轻松舒服的人际关系》,这个主题就是《沟通的艺术:不讲对错,讲感受》,以及《拒绝的艺术:不带评判的拒绝


时常会在中国听到这样的话“我为这个关系付出了这么多,收获的净是‘白眼狼”…恰恰因为《付出感,才是亲密关系的杀手》,很遗憾,《你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老公肯定往外跑》。


不仅是夫妻,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感也是关系的灾难:《“我怎么养了你这个‘白眼狼”


事实上感恩孩子的家庭才会欣欣向荣


很多读者朋友会留言问非常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在怎样的场景下“我”可以做什么,嗯来吧满足你:美国GTI总部认证的P.E.T.父母效能训练中国督导安心老师的《安心陪你学沟通》里有60个日常沟通场景,有“道”也有“术”。微信扫码可以了解课程:



《安心陪你学沟通》



陪伴,是所有人的需要,对疗愈来说更是重要。


我的音频课程《李雪陪你重新养育自己》就是作为一个在痛苦轮回中自我成长自我疗愈的老司机,陪陪各位,也为各位带带路。



《李雪陪你重新养育自己》



近期还有我的好朋友韩雪的《践行幸福》音频课以及VIP分享群,1120日开始,为期3个月的陪伴。

附:李雪说韩雪



《践行幸福》



《践行幸福》VIP分享群



嗯,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陪伴。我们会继续在这里推送高质量的心理学文章。欢迎常来祝放松



捕捉↑这个二维码,关注「李雪爱与自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