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怡境人 | 陈天生:怡境没有管理套路,有的是“传帮带”的师徒情

怡境人 怡境设计 2021-02-03

集团董事、商旅事业部技术总经理陈天生


在怡境内部,大家喜欢叫陈天生为天总。就在上周,天总和怡境的一群羽毛球健将,拿下了“2018年羊城设计联盟·筑和杯羽毛球大赛”的季军。


上周在他的办公室采访时,天总和我们列举了他的几项业余爱好,其中就有一项是羽毛球。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但能够坚持下来的恐怕不多,比如羽毛球,天总只要有时间,都坚持每个星期参加公司的羽毛球活动;而集邮,他从中学时期就坚持至今,邮票收藏已是颇为惊人。


天总在比赛现场


在怡境内部,他坚持做好一件事情上面,没有多少人能够和他相比的,当是怡境这份工作本身。


他是怡境公开招聘的第一名员工,也是公司供职时间最长的一名员工之一,怡境诞生至今有18年,天总在怡境供职也有18年。


怡境的发展历史,也是天总的岁月记忆。他是怡境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自己也从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怡境的一名高管和非常资深的设计师。


在接受怡境自媒体采访时,他非常感慨在怡境的十八年时光。这十八年的职业生涯,不仅让他成长和成熟,同时也让他从中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怡境已经是他身上最重要的印记之一。


谈及到底是什么力量吸引了他,在怡境一做就是十八年?天总说,怡境最可贵的是没有管理的套路,有的是传帮带的师徒情,对他本人的最大吸引力正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仁,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和信念,同时也有相似的性情,这是一个气场,不断吸引人加入,也吸引着加入的人更长久地在一起。


“这是怡境和其他公司,最不一样的地方”,天总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地说。


对于他而言,怡境是独特的,而景观设计行业也是独特的,他们的共同魅力,让他非常乐意长期从事这份工作,以及未来继续从事这份工作——其中不仅有热爱,还有一种非常关键的信念契合。






 Q&A 


怡境自媒体:听说你是公司公开招聘的第一名员工?


陈天生:对,那还是1999年的冬天,我大学毕业后去佛山工作了几个月,主要是画一些机械图,虽然我对机械图有兴趣,但大学的专业还是土木工程,当时还是希望找一份和房地产有关的工作。很偶然在报纸招聘版上看到怡境的招聘广告,记得广告占据的是两个手指那么大的豆腐块版面。我试着投了一份简历,结果就接到电话过去面谈,过完春节后,我就去怡境上班了。怡境当时虽然是一个创业公司,但我感觉老板很靠谱,值得信赖和共事,进去以后,公司的发展也很快,项目越来越多,项目也越做越大,就这样,我在怡境一呆就是十八年。


天总在怡境创业期的办公室


怡境自媒体:进去以后接触到的是什么项目?


陈天生:先是做了长沙和成都的一些地产项目,还有珠三角地区的一些楼盘,早期对我影响最大也是印象最深的一个项目就是祈福新邨,这个项目做了五年,在当时是明星项目。祈福的老板彭磷基先生在飞机上看到我们做的长沙王府花园的项目图片,觉得景观做得不错,找人打听是哪个公司做的设计,于是就找到了我们。


祈福是港商,对市场非常敏锐,他们虽然自己也有园林设计团队,但彭磷基先生想试一试外面的团队,突破下他们的产品类型。祈福对图纸的规范和精细度要求很高,对项目的完成度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我们最终以服务和品质获得了祈福的肯定。通过和祈福的合作,我们系统地梳理了公司的设计流程和设计规范,进行了初期的技术总结和沉淀,把基础夯实了,从而形成了怡境的产品雏形和品质基础。祈福新邨是当时全国响当当的地产项目,被誉为“中国第一村”,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不断壮大,也有越来越做的合作方找到我们。



怡境自媒体:现在回想起来,你觉得怡境能够逐渐打开市场,获得合作方的认可,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陈天生:核心竞争力就是精品意识和服务!当时市场上主要还是国营设计院独大,民营院刚开始起来,民营院的优势就是体制灵活,作品新颖,服务好。怡境一开始就意识到服务意识和精品意识是一定要坚持的,是我们在市场上竞争力所在。回想起来,这应该也是前期怡境不断发展壮大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参加园博会时留影,当时意气风发


怡境自媒体:这十八年来,你负责的工作内容有什么变化?


陈天生:最开始的工作模式是彭总做方案,我来做中后期的成果扩出和施工图,很多人是从前期延伸到中后期,我是从中后期向前期的方案延伸。2005年前后,我就开始系统组建施工图团队和总工室,然后延展到对整个项目的负责和管理。


做完祈福项目后,我们还接了成都奥利匹克花园的景观设计,这个项目有很大体量的钢结构,我在学校学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钢结构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当时我去找了很多资料来学习和钻研,这个项目完成后,获得业主方的高度认可。对我个人而言,这个项目对我的鼓舞也非常大,因为经历了这个项目,以后遇到任何难题,我都会淡定很多,因为我相信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去寻求解决和突破,可以说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后来做的东莞光大·天骄峰景,在专业领域获得了很多肯定和国际上的奖项,包括再往后的长沙运达·喜来登酒店,这是怡境接手做的第一个高星级酒店,这个项目的成功,直接促使了我们后期延展出一条产品线。这些年来,我们接触的全国性的品牌发展商越来越多,拿的奖也越来越多。



怡境自媒体:在经手的那么多项目中,如果只选一个项目,那会是什么项目?


陈天生:在十八年里所做的项目中,我觉得非常值得再提一提的是白天鹅宾馆的景观改造。这个项目我们做了三年,作为广东人,能够参与这个项目的升级改造,我们都感觉很自豪,我们不只是把它作为一个项目来看待,它承载了广东人的一些情怀,我们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其实在面对自己的记忆,也在面对自己的设计初心。当时我们是全身心地投入,每周一次例会,不断地探讨最合适的设计方案,最终做出来的设计,无论是业主还是市场反响和行业评价也非常好。


白天鹅的景观再造


怡境自媒体:从公司的第一名员工,到如今成为公司的一名高管,从做项目到做管理,你是如何进行这个角色转换的?


陈天生:在怡境,大家的合作默契度非常高,怡境不会刻意地制定条条框框的呆板方式来管理员工,人性化的管理反而能够把大家的自觉性鼓励出来了,这当然和董事长彭涛的放权意识有关,正是一层层的放权,才形成了公司赋权和赋能的企业文化。


我从2003年就开始带团队,十多年来,大家都是相互合作的模式,师傅带徒弟的关系,没有上下级的分别,怡境已经形成了轻管理、重运营的实干型文化。只要大家分工明确,彼此去协作,就不存在谁管理谁的问题,这是怡境和其他公司很不一样的地方。大家是以朋友的方式去交流,感觉比较舒服,这也是怡境非常吸引我的地方。正是大家志同道合,才能一直同行到现在,这种观念上的投契,才是最牢固的关系。



怡境自媒体:这个会不会在公司待十八年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陈天生:对,这种团队文化是怡境最核心的财富,它形成了一种气场,大家为共同的事业奋斗,彼此之间也相处得很好,能一起做事,也能一起玩得来。正是因为这样的气场,怡境有非常多供职时间非常长的员工,有些员工走了,后来还是选择了回来,因为怡境的低调和包容的工作氛围,并不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怡境自媒体:你是一入景观十八年,那你觉得这个行业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陈天生:景观是有生命的,它会随着时间不断生长,不断变化,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些树木和植被陪伴我们的时间越长,它的绿荫面积会更大,或郁郁葱葱,或造型各异,景观专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专业,这是它相比建筑或室内专业最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它最特别的地方,它的生长性会让我对未来很期待。



怡境自媒体:我们知道你在工作之余,一直有集邮的爱好,集邮对你而言,能否谈下你这个爱好的由来。


陈天生:集邮的乐趣在于交流,以前收集邮票的主要方式是交换,大家会以信件往来,我有什么东西,他会喜欢什么,他会帮我留意,我也会帮他留意,大家是有共同兴趣的朋友。集邮不仅能够提升审美,还能打开外面的世界。我为什么会去北方念书,就是觉得外面的世界挺大的,当时就想跑到外面去看看。我一直生活在南方,很向往皑皑白雪的北国风光。我还专门收藏了一套长白山的邮票,觉得雪景非常美,当我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就选择了北方,想出去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


天总的部分邮票收藏

更多藏品在这个木箱


怡境自媒体:集邮这个爱好,和你从事的设计工作,是否会有一些联系,两者之间会有一些相互的影响吗?


陈天生:邮票的构图比较精巧,色彩也很讲究,每一枚邮票除了对画面的营造,还有它背后的故事非常有魅力,它是一些文化的精髓。我为什么最先会对建筑和景观产生兴趣,就和集邮有关,我以前花很大精力集到了一套长城的邮票,还收藏了一套黄山的邮票,我在广东的云浮长大,那时候没有网络,接触外面的渠道很有限,但集邮让和外面的世界建立了联系,方寸之间的画面浓缩了风土人情和文化精髓。


集邮本身需要一定的专注度,因为邮票的画面很小,很浓缩,我们要了解一枚邮票,需要很深入的去了解邮票背后的故事,也需要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想象。这和我后来从事设计工作专注做产品的态度是一样的,比如我们做白天鹅宾馆的景观改造,我们就要深入地研究白天鹅宾馆的文化渊源和在地精神,文化不能只是去照搬,去挪用,而是要挖掘自身的DNA,去凸显它自身的特色,我们一方面要去深挖,一方面还要想象它未来的景观生长。


生活中的天总


怡境自媒体:你在怡境已经供职18年了,如果继续做18年,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怎样的构想?


陈天生:再做18年,我就要接近退休了,如果要说未来规划,我觉得生态设计的理念会从萌芽状态,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和常态。过去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大家对新材料和视觉冲击力的追求,会逐渐向自然回归,向精神回归,这是必然的回归,也是未来的18年我希望能看到的行业进步。


作为这个行业中的一员,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这种新的设计浪潮中不断进步,不断沉淀,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对当前不断突出的环境问题的一种积极回应,更是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回到设计的本源和人对景观设计的需求本身。




猜你还想看



谢渠:相伴17载,我的变与不变



刘刚:不做夜明珠,要做串起它的项链



常毅恒:黄金十年,进击与同行



周显辉:同心协力,定能攀高峰!



闾邱杰:从哈佛到怡境,用研究捕捉设计的未来



张达:好的景观,是人类诗意栖居的载体



“耿直叔”雷晓东





想加入我们吗?点击图片了解招聘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