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故事张力的骑楼老街、溢满烟火气的肠粉小食店、徐江与安欣相逢、高启强与安欣相遇的蓬江区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热播剧《狂飙》带火了京海市,带火了京海的取景地——江门,也带火了我们设计的江门河碧道项目。
这里是骑楼林立的“中国第一侨乡”,是近代维新先驱梁启超和其子梁思成等名人的家乡,这里盛产院士、香港明星和碉楼骑楼。
“江门”二字因流经市区的蓬江(现江门河)而名,又因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江门河成为古城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江门河碧道的建设也成为了改善其城市面貌的重要举措。
项目位于江门市蓬江区江门河北岸,是江门市中心城区历史街区的核心地段。早在16世纪,该地区已发展成为相当热闹的商品集散地。清末民初,江门被开辟为“江门埠”,成为以河港为主的对外开放口岸,粤西旅客进出港澳的通道和进出口商品集散地,一时间风光无限。到了民国时期,江门更吸引了华侨乡亲回来兴办实业,引进现代技术,使江门更为盛极一时,江门河北岸的西洋风格的骑楼片区主要也是那个时代兴建的,江门河河滩也被誉为“小外滩”。由于1939年起侵华日军占领江门达7年之久,百业萧条,进出口贸易几乎陷于停顿,加上后来对外开放口岸优势逐步被现代运输物流所取代,江门河也失去了往日的荣光,渐渐变得老旧落后。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江门的经济发展搭上了快车。雄心勃勃的江门市蓬江区政府借着广东建设“万里碧道”的契机,启动了江门河碧道升级改造工程,计划从城市形象,产业转型,人文环境,民生福祉,提振经济等各方面进行整体谋划,实现江门河岸的重生。此次改造范围包含两段:下游段为新宁火车站遗址到炮台路4.88km,上游段蓬江大桥至五邑路桥约3.82km,全长合计8.7 公里。作为典型的都市型碧道,江门河碧道建设包含了各方的利益诉求:改善局促的道路空间和衰败的城市界面,提升场所的人居环境、整合旅游资源、更新老旧城市界面等。设计团队提出通过基础设施提升、文化传承、三道贯通3个核心设计策略实现以下6个关键目标:与城市连接、与环境相融、创造地标、反应城市文化特性、多元的活动以及多样性的空间尺度。除此之外设计团队遵循在地性设计原则,结合碧道周边环境,打造时光走廊、科普长廊、民国老街、白沙湾公园、工业遗址、江滨公园等丰富多元的景观节点,为市民提供移步易景的游览体验。经过现场调研,创智甲板段作为离居民区最近的滨水路段,是周边居民的主要聚集活动场所,同时也是碧道中相对宽阔的路段,建设难点在于大面积的硬质广场缺少休憩休闲娱乐设施,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夜间照明不足,影响居民活动,亟需提升。针对以上问题,同时考虑到周边老旧小区内部的活动设施不足及周边公园较少的情况,设计团队将以人的需求和合理的空间规划为首要目标进行改进,注重满足居民对聚集性活动和游乐空间的需求。将智能健身设施、智能互动喷泉及儿童游乐设施等多元化的智慧型互动装置合理融入到场地景观中,丰富景观内涵,提升沿江路的科技感和观赏性,打造以互动休闲、运动功能为主的高品质滨水碧道空间。增加时尚的智能化休闲活动设施及遮荫空间,满足周边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社交的需求
设计团队保留了原有的乔木和活动空间,场地很快找回了往日的“烟火气”夜晚的创智甲板闲散安逸,承载江门人最日常的生活图景新增加的字母凉亭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且将远方的景色纳入画框中智能户外健身房为市民提供了免费、开放、便利的锻炼场所
项目附近还有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陈白沙祠,距今已有400余年,是纪念从祀孔庙大儒陈白沙先生的祠堂,为江门城市的历史文脉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设计团队选择江门河与江礼大桥交汇的一处无名水湾继续延续和呈现这一段文化历史,通过提取陈白沙先生的早年苦学、生活趣事、著学育人等等的人生经历转化为设计语言,用一条黑色的飘带串联起来融入到各个景观节点之中,用更加生动的形式带给人们新的陈白沙纪念馆体验,并亲切地为这一处水湾取名“白沙湾”,原本灰色消极的滨水空间重新焕发活力,获得市民的广泛喜爱。
原本消极闭塞的空间成为绿色生态、开放宜居的滨水步道提取陈白沙书法作品设计的纪念廊架
打开滨水空间后,“来白沙湾看船”成为备受了当地人欢迎的休闲活动架空的滨水步道,减少了对驳岸生态的侵扰,拉近了人与水岸的距离江门因埠而兴、因墟而盛,以长堤为核心,起“楼”建“市”,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留有丰厚而绚烂的历史文脉:除了代表侨乡文化的骑楼建筑,碧道两岸还留有大量的码头、船厂等工业遗产,见证着曾经的江门辉煌的船舶制造业。为了更好的传承这一段历史记忆,设计团队提取“江咀码头”的历史记忆,将当地特有的工业建筑中的红砖、工业器械中的锈板为景观语言植入靠近船厂的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之中(工业遗址段),以黄色为基准色,将工业管道和器械园建进行抽象化的表达,与休闲座椅和健身设施结合,兼顾功能性的同时,重构旧时风光,延续和拓展工业精神与文化。场所狭窄和衰败,景观未充分利用本地工业历史文化资源
运动公园入口空间:舒朗的植被和明亮的黄色元素吸引更多的市民前往聚集和活动提取工业管道和器械元素设计而成的休闲座椅设施回应当地引以为豪的工业历史提取当地工业建筑中的红砖为景观材料设计的构筑物,延续场所的工业精神与文化
科普长廊段和民国老街段是整个碧道项目中最窄的地段,最窄处只有0.85米,而实现碧道建设规定的完整慢行系统则需要至少需要7.5m的宽度,现状还有巨大而突出的榕树根系侵占着行人的步行空间,导致人行道通行困难,因此在这些段落实现骑行道、人行道、漫步道“三道贯通”成为首要难题。设计团队在保留行道树,不影响车行道通行的限制下,向河道一侧拓展3.9米做架空挑台形成步行空间,又向车行道一侧借用原2.25米宽的停车道形成骑行道,实现三道贯通。除此之外,设计师还在通行路段上融入了文化科普牌、文化地刻等科普设施,提升江门城市历史、人文历史、科技发展等文化输出的能力,贯通后的滨水慢行系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舒展宽敞的停留、休闲空间,整个沿江街景视野更加通达和开阔。▼更新前的狭窄道路
科普长廊:向河道一侧借3.9米设计挑台形成步行空间,向道路一侧2.25米设计非机动车道空间
民国老街:通过架空结构实现滨水空间的拓展,并将骑楼的元素进行延续
贯通后的滨江慢行系统为人民提供了充足的停留空间,整个沿江街景视野开阔
科普长廊上拓展后的滨水空间开阔而舒展,同时利用地刻和展示牌实现对周边历史、文化的输出
设计团队以一种修旧如旧的手法,将原来的城市肌理和在地生活结合在一起,建成后的江门河碧道成为当地人最受欢迎的公共开放空间之一。站在城市人文的角度,注入文化内涵,将江门的儒家文化、工业文化、侨乡文化、运河商业文化等人文历史资源串联其中,不仅重拾了本地人的文化记忆,同时也建立了一条对外开放的文化旅游通道,让更多的人们走进江门,了解江门,记住江门,让江门城市魅力持续“狂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