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光华做学术:光华本科培养的科研路径 | 学在光华

作者简介

刘浩宇,人大附中2018届毕业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


写在前面


在我选择了上光华之后,曾经和许多人聊起过我的专业选择。有人曾对我说:“你将来是不是就打算挣大钱了?”甚至我也听到过这样的言论,说 “光华还能做学术吗?”这是对光华,甚至对所有商学院的一种极大的误解。首先,金融并不等同于挣钱,学金融也并不意味着毕业后一定要去业界工作。另外,来光华并非只能学金融,更不是不能做学术。关于金融学研究的具体问题和光华具体的专业方向,在另一篇文章学术光华:价值创造的深厚根基》中都有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里,笔者想就自己的切身经历,谈谈在做学术的道路上,光华能够为我们提供哪些资源,带来什么样的帮助。


从整体视角来看,光华在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领域在全国都处于顶尖水平,这一点毋庸置疑,在上一段提到的文章中也会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当然,评价一所学校、或是一个院系的好坏,单看世界排名或学院的整体实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把学院所拥有的资源和学生能获得的资源等同看待,也不能把学院的学术水平和学生个人的学术发展等量齐观。这一点在任何学校、任何院系的选择上都应当引起注意。比如一所学院每年拿到的科研经费在全国排第一,这固然是学院资源的一部分,也能够转化为学院的实力(比如拿到更多的经费后,学院可以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学院整体的学术水平也可以算有所提升)。然而,这些经费能够被用到对本科生的培养上吗?这对提升我个人的学术水平具体有什么帮助呢?再比如,一所学院的老师每年都能发出数十篇顶刊文章,但是,他们能够对本科生提供很多指导建议,或者参与科研的机会吗?这些都是选择一所学校,或者一所学院时需要注意的。下面,笔者将聚焦于光华的培养计划和科研训练,来谈一谈光华可以为本科生的学术发展提供哪些切实的帮助和训练。


学术发展路径

这一部分为大家整理了光华在同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大家提供的学术资源和发展路径指导,后面会做一些具体的说明。


大一年级

  • 小班课程研讨了解经济学是什么以及基本学术问题。

  • 科研调查:“沃土计划”、“返乡计划”等增强对数据和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解。

  • 系里组织系列沙龙活动:包括介绍专业情况、邀请成功毕业生分享学术、业界发展道路、某学术现实话题讨论等(沙龙活动贯穿本科四年)。

大二年级

  • 夯实基础,选修具体专业相关理论与技术课程。

  • 和老师做数据搜集、文献阅读、数据处理等基础研究助理工作。

  • 参加学术之星/本科生科研等科研训练,培养科研思维。

大三年级

(作为有志于学术的同学,无论做什么领域,金融经济学方向都是最适合的本科方向,因此这里主要介绍金融经济学方向)

  • 选定专业后,系里会根据研究兴趣为同学指定学术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研究话题的研究计划。

  • 可以选修科研专题课程。(每个专业方向都有对应本专业的科研训练课程)

  • 可以参加校内助研或出国交换,为交换学校老师进行助研工作。

  • 可以向老师申请参加系里老师组织的组会,阅读并汇报相关文献。



培养方案和课程形式

进入光华以后,大家并不需要立即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一学年和大二上学期,大家拿到的培养方案都是相同的,需要先上一些基础课程。首先是数学基础课,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和统计。对于任何具体的方向,这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都是必要的。另外,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还是营销学等具体学科都是以经济学为基础支撑的。因此,光华的同学也需要修一些经济学基础课,包括初级经济学、中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等。除了传授必要的知识,这些课程也可以培养大家的经济学素养,锻炼大家用经济学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


公共必修课中还包括各个专业方向的基础课:如财务会计、社会心理学、公司财务管理、营销学、组织与管理。这些课程讲授的多为具体方向最基础的知识,涵盖面都比较广。比如“公司财务管理”课程就囊括了金融学中的大部分问题,包括公司架构、公司估值、融资方式、股票、期权等知识。这些课程可以使大家对具体的专业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为专业选择做准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有尝试了、了解了,才能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大二结束才让大家选方向,为的也是这个目的。


对于许多基础课程,比如初级经济学、公司财务管理、组织与管理等,光华都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模式。大班课以老师讲解知识为主;而小班讨论课则以同学们的讨论为主。每一个小班课的人数都在30人左右,由一位老师带领大家回顾课程所学的内容,并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供同学们讨论。如果说,大班课程传授的是知识,那么小班课程锻炼的就是思考方式。大学和初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从掌握知识到掌握技能的转变。大学学习中,核心不再是刷多少题,得多少分,而是从一门课上能够得到哪些锻炼和提升,为将来的学术发展或职业发展做出准备。例如,在大一上的初级经济学讨论班中,老师往往会就课程内容进行一些延伸,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大家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实这就是在培养大家的经济学直觉和经济学素养,当然,也可以认为这就是最基础的科研训练。因为真正的经济学研究也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经济学模型和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或者给出建议。


另外,每一个专业方向都开设了对应的科研训练课程。金融学是“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和“金融建模”,金融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专题”,会计学是“会计信息与数据分析”,营销学是“营销学前沿研究”。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大家提升科研相关的知识技能,并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科研调查

大一学年,学院会举办“采薇计划”、“沃土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中,大家将以小组为单位去中国各地进行实地调研,帮助当地政府或企业分析问题、探讨发展模式,从而增强对现实问题的理解。由于这一部分后续将有专门的文章进行具体介绍,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学术讲座和沙龙活动

在大一和大二学年,学院会举办多次专业讲座和学术讲座,帮助大家走近学术世界,进行发展规划。每学期,学院都会定期举行“学术之星”系列讲座,邀请各个系的教授为同学们讲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心得体会。大家也可以提前了解各个专业、各个老师的情况,以便将来参与助研工作或本科生科研时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


另外,学院有时也会邀请一些嘉宾为同学们开设讲座或者分享会,邀请到的嘉宾多为学长学姐,或者一些光华毕业的校友。他们会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传授一些经验,帮助同学们做好未来规划。在学术方面,大家可以得到本科生科研、出国申请、国内保研等方面的经验,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希望从事业界工作的同学也可以听到嘉宾们对于实习、简历撰写等方面的经验。在这条路上,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也会为同学们提供许多帮助,比如简历修改、面试经验等。关于就业的部分在其它文章中也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组会、助研与本科生科研

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光华也提供了充足的锻炼平台。大一阶段的学习以打好基础为主,到了大二以及本科更高年级阶段,大家就可以陆续参加一些院系老师举办的组会、帮助老师进行助研工作、以及参与本科生科研,即自己探索科研的道路。这些或许对于刚刚高中毕业的同学还有些模糊,下面笔者将分别进行一些介绍:


组会(应该叫reading group)是由老师、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共同举办的阅读小组。Reading group,顾名思义,就是大家定期聚在一起阅读并探讨一些相关领域的文献,有时也会有老师或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想法。组会的形式多为汇报+讨论,讨论的形式比较多样,内容也非常丰富,可能是对文章研究思路的评价、对研究结论的质疑、以及相关的拓展和延伸。我在大二下期间旁听过一个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组会,旁听的过程中也收获颇丰。这种收获不仅仅局限于论文的内容和结论,更多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学术研究的想法。老师们会经常对论文提出一些质疑,比如:论文为什么采用这个模型?论文这里的假设是不是过强了?实验的结果是不是可能有其它的解释?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会提出一些改进的想法,比如如何让结论更加稳健,如何通过其他的设计排除某些因素的干扰……我在旁听组会时最大的感受往往都是:“哇这个问题居然还可以这样思考!”通过旁听和交流,大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学术思维和一些经济学直觉,为将来进行研究打好基础。


另外,系里的老师也经常会招募一些同学从事助研工作。助研,当然就是帮助老师进行研究。助研的工作往往有很多种,有些是和老师一起阅读一些相关文献,探索研究方向;也有些是帮助老师搜集或处理数据。很多助研工作都比较基础,比如我大一参加过我们院周黎安老师的一个五年规划数据搜集的助研工作,参加助研的两个月内我查遍了两个省的地级市五年规划内容,也向各地政府打过不下十次电话。这些工作看起来可能和许多人理解的科研不太一样,也确实会比较辛苦,但是,真正的科研往往也是从这种基础工作开始的。通过参与助研,大家可以了解学术研究的一般流程,同时在数据处理、文献阅读等工作中锻炼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比如如何高效阅读一篇文献、各种数据处理软件如何使用等等,对将来大家从事研究都有很强的意义。


最后,北京大学也为本科生提供了本科科研训练的机会。一般在大二下学期大家就可以开始申请本科生科研了。本研一般会持续一年,在这一年里,大家需要提前找好导师,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个自己的研究项目。这是帮助大家认识学术研究的绝佳机会,因为全程都需要大家的亲身参与,从确定选题、查阅文献到最终产生出成果,大家可以理清学术研究的脉络,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大家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学术,打算从事学术研究。顺便说一句,光华的大多数老师都非常有亲和力,很多非常厉害的老师也很乐意对大家进行指导。我在找导师的过程中曾经纠结过,担心老师会不会太忙没有时间,但我发出去邮件的第二天老师就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经常会给我一些很具体的指导。我想,这些才是一所学院的学术水平在本科阶段教育上的体现。比起一年发出多少论文,这些才是本科生真正能够从学院获得的资源。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黄庄向北”

作者:刘浩宇

编辑:侯相至、伍维晨、杨泓暕、赵珑、罗孟昕、王启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