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8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20种)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 2019-05-21

《中华读书报》2018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01


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始于2006年。2月至11月每月初,我们都会为读者奉上由编辑部遴选的一份书单。我们选书的标准兼顾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和趣味,重点关注思想、社科、历史、传记、文学、艺术、科学、童书等类图书。望能有助于大家选书读书。


《发现燕然山铭》,辛德勇著,中华书局2018年8月第一版,49.00元

东汉永元元年(89年),车骑将军窦宪率军北征匈奴,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燕然山,窦宪指令随军的班固撰写了一篇纪功文章,刻在山崖上。这就是著名的《燕然山铭》。这篇文章收入《文选》和《后汉书》,但千百年来,中原的人们却无缘一睹石刻真容,我们以为它或许已堙没于岁月尘沙之中了。2017年,中蒙联合考察队经实地踏勘,确认蒙古国一处摩崖石刻即系《燕然山铭》。这一发现公布后,备受各界关注。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认为,“学术界有责任和义务做出应有的说明和认识”,陆续撰写了“《燕然山铭》漫笔”系列文章,遂成此书。本书追溯《燕然山铭》流传历史、识读拓本文字、复原窦宪北征之役原貌,并兼及相关的一些有趣问题。知识含量大、考证细腻、议论风发,读来极为畅快。与作者前作《海昏侯刘贺》一样,本书亦是重大考古发现引发的写作——这样的写作,及时满足了公众学习历史的需求,值得表彰和鼓励。



《伟大的海:地中海人类史》,[英]大卫·阿布拉菲亚著,徐家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168.00元

这是一部关于地中海的通史著作,从2万多年前一直写到成书时的2014年。作者着意呈现的是地中海在不同程度上被整合为单一的商贸、文化甚至政治区域的过程,以及每一次这样的整合历程是如何被中断乃至逆转的。“地中海可能是地球上不同文明之间交流最为频繁的地域,它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其他地域。”作者写道。虽然今天的地中海已不具全球意义,但另一方面来说,“世界正变成一个大地中海”,回顾地中海的历史,我们仍能收获无穷教益。与布罗代尔的名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强调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轻视人的因素不同,本书认为,在地中海史的塑造中,人类的影响力要远比布罗代尔所认为的大。学术上,本书恐难比肩前者,但本书是通史,可读性也强,更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两书一起展读,我们对地中海史当能有更全面认识。



《九个人》,张新颖著,译林出版社2018年6月第一版,39.00元

继多年潜心文学评论、近年来推出《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两部佳作之后,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又出版了人物研究合集《九个人》。书中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等九个人物的故事。其他八位可视为沈从文的同代人。如作者在“题记”所言,“他们区别性的深刻特征,是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带着这样的精神血脉和人格底色,去经历时代的动荡和变化”。这些文章,有的侧重对人物精神世界和创作脉络的发掘,有些则是作者与人物有交往,记述生动,细节和对话俱全。这些人物在动荡年代和不同人生阶段生机盎然、创作力仍在,他们对创作和人间情谊的执着贯穿全书。这些文章篇幅不长,成文时间跨度不小,反映了张新颖在现当代文化人物研究上的进境,呈现着从切入点到表现形式的深入、丰富。



《失踪的孩子》,[意]埃莱娜·费兰特著,陈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62.00元

这是近年来蜚声国际文坛的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第四部。书中女主人公历经前三部在那不勒斯旧街区中的成长、自我认同和内心觉醒,持续多年的友情实现了对女性的塑造,就此进入尾声,为这几部彼此独立又互相关联的长篇小说画上一个句号。在书中,女主人公之一为了爱情和写作重返她曾经奋力逃离的那不勒斯,经历了半生变故,她已不同于当年那个女孩,回到故乡得以重新认识自己,也面临着从人生到友情的未知……随着书中人物和命运的落幕,我们依然不知道费兰特这位用笔名发表作品、不公开露面的神秘作家到底是谁。不过她的四部曲连同她的作家身份,已然在欧洲乃至全世界评论界和读者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所谓神秘,显得也没那么重要了。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英]詹姆斯·里班克斯著,尹楠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59.00元

在今天这样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时代,传统的游牧生活什么样?身在其中的人们有着怎样的日常?内心是否会随外部影响而波动?这本书以世代生活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的詹姆斯·里班克斯的真实经历与感悟回答了上述问题。在牛津大学毕业,体验了城市生活的种种,他选择回到湖区做一位乐在其中的当代牧羊人。他在书中用质朴、平实的语言介绍了湖区的概况,记录着父辈的人生,也详细讲述了自己在湖区放牧的四季变化。在他眼中,风景如画的湖区牧场有别于游客们趋之若鹜的观光地,而是承载着祖辈梦想、家族传统和某种生活信念的地方,扎根于这片土地,精神层面的寄托与在此劳作、生息同等重要。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田园风光、劳作图景和故园情怀,对时下在城市忙碌奔波的现代人来说,不失为一份让生活节奏稍缓、让心灵休憩、引人沉思的隽永文本。



《鼎革以文:清季革命与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林少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78.00元

所谓“鼎革”,即是“革命”,但本书中的“革命”并不仅指“武装革命”,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作者称之为“复数”的“革命”。所谓“文”,当然有文字、语言的意思,同时在与“武”相对的意义上,又是一种非暴力甚至反暴力的伦理、政治理念,究其内里,则承载了儒家理想和现代观念。作者指出,章太炎代表的以“文”为手段的革命,与孙中山代表的武装革命派,以及沟口雄三强调的地方力量,在清季革命中鼎足而三。本书还不仅是一部章太炎论,也是以章为中心展开的近代中国思想史论。其中新见迭出,胜义纷呈,在近年同类著作中堪称罕见。



《发现东亚》,宋念申著,新星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48.00元

这是旅美历史学者宋念申的东亚史学新作。书中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地域范畴是既定的,作者立足东亚文化背景,以全球化视野,从东亚各国的空间关联入手,叙写十六世纪以来的东亚历史,进而试图解释“东亚”与“现代”的关系,对于今天的读者重新认识和思考中、日、韩的历史渊源与近百年来纷争变化的关系也不无裨益。



《翁同龢人际交往与晚清政局》,谢俊美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年6月第一版,228.00元

本书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翁同龢及其家族,著有《翁同龢传》等相关著作多部,这本新作视角别致,是其翁氏研究的新拓展。全书近八百页,有五百多页是讲述翁同龢的人际交往,写及215人,分为满蒙将帅、内阁和翰林院、湘系、淮系、门生和门人等15类,如很多读者所说,这就是翁同龢的朋友圈。解析其朋友圈,对我们进一步认识翁同龢、清末官场文化、晚清政治史都会有所帮助。



《第五次开始:600万年的人类历史如何预示我们的未来》,[美]罗伯特·L.凯利著,徐坚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7月第一版,58.00元

考古学研究的是一器一物,提供的知识往往给人碎片化的感觉,而著名考古学家、曾任美国考古学会会长的罗伯特•L.凯利的这本书完全不同,它是一部“大历史”的著作,关注的时间幅度长达600万年,且不仅追溯过往,还展望未来。作者认为,在数百万年中,人类经历了四次“开始”——技术、文化、农业和国家的开始,而今,我们正站在“第五次开始”的临界点上——世界公民和世界政府呼之欲出,人类迈入“全球化自我管理”的阶段。有故事、有情怀、有思想,这本考古学家写的书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美丽的标价:模特行业的规则》,[美]阿什利·米尔斯著,张皓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69.80元

曾做过5年模特的阿什利•米尔斯进入纽约大学社会学系读研究生,学位论文选择了写模特世界。她用两年多时间在模特经纪公司进行参与式观察研究,包括参加五届时装周,上百次面试,几十种模特工作——走秀、杂志棚拍等等。最终完成的这部关于“外形”(look)的民族志涉及对男模、女模、经纪人、摄影师等角色的广泛访谈,展现了魅力产业背后的政治与经济。富于吸引力的选题、生动的文笔、有深度的思考让这本社会学著作广受好评。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美]马修·德斯蒙德著,胡谆、郑焕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68.00元

本书获得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奖,是一部有着社会学视角、深入反映美国社会底层生存问题的非虚构佳作。书中以一个个具体人物的真实遭遇,从不同侧面呈现了房租、配套设施、社会保障、治安等社会问题。作者为了充分了解美国穷人的生活现状,曾像“卧底”一样住在美国城市贫民聚集的拖车营、出租屋,亲历贫困、流离的滋味,也对繁荣、光鲜的美国社会的另一侧面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使得这部作品读来更加震撼。



《鱼翅与花椒》,[英]扶霞·邓洛普著,何雨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48.00元

一个英国女孩,大学毕业后来中国留学,意外地迷恋上了川菜,成为了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第一位外国学生,她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她成了一名美食作家,完成多部关于中国烹饪的著作,并屡获著名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这就是本书作者扶霞•邓洛普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她写自己在中国的美食“历险”,写一道道菜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她对转型期中国的各式体验和有趣思考。“外人”的味蕾,或更能感受和呈现中国菜乃至中国文化的独特滋味。



《劫掠欧罗巴:西方艺术珍品在二战中的命运》,[美]林恩·H·尼古拉斯著,刘子信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110.00元

这本书以丰富的资料和大量采访为基础,将艺术史、二战史等线索融在一起,讲述了二战期间纳粹对欧洲各国艺术品的劫掠,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尽其所能对这些凝聚着人类文明、艺术内涵和历史价值的瑰宝的保护。本书作者对此选题有多年的研究,也曾供职于世界级的艺术机构,还做过艺术品返还和审判的专家证人,应该说,这本书的内容相当权威和丰富,表现形式也算生动、好读。



《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吴晓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78.00元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者吴晓东以上世纪30年代为横切面,在这本文学史著作中将焦点聚集在海派文学上,用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加以梳理整合,分析解读,从文学人物到文化事件,从重要作品到代表性报刊,通过这些文学史的组成部分,传递出彼时上海文学的风貌。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余华著,译林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48.00元

这是作家余华的最新杂文自选集。和他的小说相比,这些杂文要更具思辨性,也更多流露他对于文学、世界、人生的个性化看法。这些年的阅读(观影)体验与行走足迹继续拓展着他的视野,令他看待自己的写作、今天的中国社会乃至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界、人性本身,皆有理性与深刻之处。



《一寸灰》,毛尖著,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8月第一版,58.00元

“主业”是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的毛尖,更为读者所知的身份是专栏作家。这是她近年专栏结集,延续了她文字中一贯的幽默犀利、举重若轻,评论电影、文学、世情,将学识和八卦,严肃与调侃结合得恰到好处。毛尖的专栏文章明显没太受到所谓“专栏”因篇幅、截稿时间乃至刊载媒体定位等因素的影响,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值得一提的还有,她在这些文章中常常有示弱和自嘲的意思,只不过那是绵里藏针。



《松林夜宴图》,孙频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32.00元

本书由《松林夜宴图》《光辉岁月》《万兽之夜》三个中篇构成。《松林夜宴图》中的两代艺术家在各自的时代里造就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光辉岁月》中的梁姗姗可以视为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这批人的精神史,一代人苦苦追寻着对自己精神以及肉身的安放。《万兽之夜》讲述了一个失恋的白领女性在万念俱灰之际偶遇一个奇怪的女孩的故事,一夜之间,似乎所有人都变成了兽。本书显示出孙频写作的某种新变,值得关注。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姜馨贺、姜二嫚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36.00元

因“孩子的诗”热点话题而备受关注的00后诗人姜馨贺、姜二嫚,正在重新定义他们这一代人年轻而独特的诗歌表达。她们在新媒体文化土壤中展现出了诗坛新生力量的别样成长轨迹,更很好地继承了历来诗歌代系接续中的变革底蕴。她们的作品既能获得主流诗歌载体的肯定,也具备引发社会群体心灵呼应的质感和张力。“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光》)“见她一动不动/我常常伸手/试试/她的鼻息/再继续睡”(《和妹妹睡在一起》)直白灵动,与充满活力的生命合二为一,照见富饶奇妙的内心角落。



《野娃子》,董宏猷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30.00元

一个有着特异功能被人视为“异类”的大山男孩春儿,喜欢在云烟氤氲的原始森林与动物们恣意游玩,生活在一个简单美好的乌托邦世界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破坏了这片森林的宁静与和谐。春儿的舅舅,因不堪忍受贫困成为野生动物的盗猎者。作品通过两个“野娃子”不同的价值观和命运,表达了对生态危机的忧虑,反映了社会边缘人物命运的残酷,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疼痛与矛盾。



《鄂温克的驼鹿》,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著,九儿绘,接力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88.00元

本书以诗意笔触记录了鄂温克族最后的老猎人与驼鹿生死相依的传奇故事,展现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虔诚与敬畏。最后,老猎人死去,长眠在深山中,也带走了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长大的驼鹿守护着这一片山林,守护着猎人的长眠之所。本书有原创图画书难得的厚重感、辽远感和纵深感。诗意凝练的语言,平静克制的叙事,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本书是对一个逝去时代令人动容的纪念与缅怀。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留言。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