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风雨夕》对《春江花月夜》格调继承之分析
《中华读书报》2023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或长按二维码在线订阅。
《红楼梦》第一位读者兼批评者脂砚斋言:“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依循脂砚斋提示,考察《红楼梦》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运用诗词歌赋服务小说创作的同时,的确客观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古典诗歌,传承了中国诗学。正如已故红学家吴世昌先生在他的《石头记疏证小引》中所言 ,在曹雪芹为小说中人物代笔创作的诗歌、情节设置、形象塑造中,“往往用前人的诗词、韵文中的材料,巧妙地点化为书中的情节,使故事本身充满了诗的意境、诗的气氛、诗的情味”。关于曹雪芹从思想内容上对前代诗歌继承创新的“传诗”之法,学者多已论及,现拟以《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所作乐府诗《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从格调上借鉴初唐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论证,看曹雪芹如何继承前代优秀诗作的风格,从诗歌的形式上“传诗”,期以尝鼎一脔而知一镬之味。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在交代林黛玉创作《秋窗风雨夕》的背景时道:
“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之“拟”,即是模仿之意,作者明言《秋窗风雨夕》(下简作“秋”诗)继承借鉴了《春江花月夜》(下简作“春”诗)的格调,亦即写作方法,然而具体是从哪些方面作了模仿性的继承,则需要揭示论证。将《秋》诗与《春》诗比照对看,可见得前者在体制格式、谋篇布局、修辞遣意诸方面对后者进行了模仿。
《秋》诗为七言古诗,通篇均为七字句,每四句一转韵成为一自然段,亦可看作一首绝句,全诗五段,共五韵二十句:
第一段为平声“阳部”韵,韵脚分别为:黄、长、凉。第二段押仄声韵,用“屋部”的速与“沃部”的绿、烛(通韵)作韵脚。第三段用平声“庚部”的檠、情、声作韵脚。蔡义江先生在他的《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中认为《秋》诗“只结尾是八句一韵 ”,此似误解。所谓结尾八句即第四段和第五段,第四段四句之韵脚“力”“急”“泣”,属“职部”的力与“辑部”的急、泣通韵。第五段四句之韵字为“锡部”的沥与“辑部”的湿通韵。全诗二十句五个自然段更替的五个韵脚平仄次第为:平、仄、平、仄、仄,乃用平仄交替与仄声韵脚连用两种形式换韵,每段之间相互系连,蝉联推动,摇曳生姿,形成婉转迥旋和谐优美的旋律。这种体制格式与唐诗的名篇《春江花月夜》相类。
张若虚的《春》诗乃是典型七言古诗,也是四句一转韵成为一自然段,共九韵三十六句:第一段“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采平声“庚部”韵,第二段“江流宛转绕芳甸”四句用仄声“霰部”韵,第三段“江天一色无纤尘”四句采用平声“真部”韵,第四段“人生代代无穷已”四句取仄声“纸部”韵,第五段“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采用平声“尤部”韵,第六段“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用平声“灰部”韵,第七段“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采用平声“文部”韵,第八段“昨夜闲潭梦落花”四句取平声“麻部”韵,第九段“斜月沉沉藏海雾”四句采用仄声“遇部”韵。全诗三十六句、九个自然段更换的九个韵脚之平仄次序为: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更替转换的韵脚为平仄交替和平声韵脚连用两种形式,可见《秋》诗完全因循了《春》诗四句一转韵的既定格式。
从诗题看,《秋窗风雨夕》对《春江花月夜》在语法句式上进行了完全模仿,且达到了逐字对应:“春”对应“秋”,“窗”对应“江”,“风”对应“花”,“雨”对应“月”,“夕”对应“夜”。不仅如此,《秋》诗还效仿了《春》诗标题与内容相对应的表达模式。
《春》诗的内容表达乃是以诗题春、江、花、月、夜五字,作为五个要素五个意象进行蓦写表现,全篇诗句无不与此五个意象一一对应,句句有着落。如与“春”对应的诗句:“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与“江”对应的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随波千万里” “江天一色无纤尘” “但见长江送流水”“鱼龙潜跃水成文”;与“花”对应的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昨夜闲潭梦落花”;与“月”对应的诗句:“海上明月共潮生”“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与“夜”对应的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而《秋》诗完全继承了《春》诗这种谋篇布局的方法,全诗所有的诗句皆围绕秋、窗、风、雨、夕五字五个意象要素来表达主题思想抒发情感。如对应“秋”的:“秋花惨淡秋草黄”“抱得秋情不忍眠”;对应“窗”的:“已觉秋窗秋不尽”“惊破秋窗秋梦绿”“何处秋窗无雨声”;对应“风”的:“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 “谁家秋院无风入”“罗衾不奈秋风力”;对应“雨”的:“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对应“夕”的:“耿耿秋灯秋夜长”“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秋》诗还借鉴了《春》诗对关键字所代表的意象有意让其反复出现于诗中。在《春》诗里,“月”出现了十四次,“江”出现过十二次,全诗从“海上明月共潮生”月亮初升写起,一直写至月落“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要素中,以“月”为中心,贯穿全诗,以春、江、花、夜为卫星,描摹出春夜之恬静优美。而在《秋》诗中,“秋”字就出现过十五次,“风”“雨”字各出现了五次 ,诗从“耿耿秋灯秋夜长”风雨飘摇的秋夜写起,写到悲秋至极的“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结束,在秋、窗、风、雨、夕五个意象中,以“秋”为主线,携领全诗,写出了秋夜的萧瑟凄凉哀伤。二诗中关键词主要意象层见叠出,反复铺陈,均收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在修辞风格上《秋》诗借鉴了《春》诗反复交替运用顶真、比喻、互文、对偶、反问等诸多积极修辞手法,能动地配合照应了诗意诗情,我们对二诗中的相关诗句作归纳对照:
顶真:“江月何年初照人”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潭落月复西斜”与“斜月沉沉藏海雾”(《春》诗)。“自向秋屏移泪烛”与“泪烛摇摇爇短檠”(《秋》诗)。比喻:“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春》诗)。“灯前似伴离人泣”“已教泪洒窗纱湿”(《秋》诗)。互文:“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春》诗)。“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秋诗》)。对偶:“玉户帘中巻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春》诗)。“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秋诗》)。反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诗)“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秋诗》)。这些积极修辞手法交替使用,如连珠相扣,上下相生,蝉联宛转,音韵和谐,韵味无穷。此外《秋》诗与《春》诗的某些句式结构也相似。如《秋》诗中的“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分别与《春》诗中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句式相似。
《秋》诗虽在形式上对《春》诗作了模仿借鉴,但内容却自出机杼,别有胸臆。《春》诗写游子与思妇之离情别恨,但却非一味悲伤之作,其中也不乏青春人生哲理式的“激励与欢娱 ”,而《秋》诗却不关男女之情,是悲秋之作,恰与林黛玉写的另一首诗《葬花吟》的伤春主题为姊妹篇。黛玉在“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的环境下,“心有所感”的仍是伤怀命运、慨叹身世,哀伤于双亲亡故、别离家乡、寄人篱下,至诗的末尾“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可谓哀伤至极。可以见得曹雪芹在为林黛玉代言作诗时,始终围绕人物个性的塑造,让人物情感发展一脉相承,前后贯通。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留言。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欢迎订阅《中华读书报》
书业的风向标
学者作家的交流平台
教师学生的课外园地
编辑的案头参考
书店图书馆的采购向导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中华读书报》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出版协会主办,彩色对开大报,每周三出版。每期20版,15万字,单价4.5元;全年50期,总价225元。新出好书、学术前沿、文坛风云尽在其中!您可以随时通过当地邮局订阅,也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订阅页面:
邮发代号:1-201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60
咨询电话☎️:010-67078085,67078076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