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智慧赋能社会治理,全面提升城乡现代化管理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核心在人,重点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中央要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社会治理的人、地、事、物、情、组织80%均包含空间信息,利用GIS技术可按照不同的层级和辖区形成融合社会治理要素的“块数据”,来服务基层的“块治理”。自2005年开始,超图参与了多个市、区县、街道社会治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经过10多年的项目积累,超图技术团队沉淀了以地理智慧为技术特色、多网格融合为业务导向的社会治理产品。本文从超图所做的城市、乡村两个案例,来介绍地理智慧如何赋能社会治理。
怀柔:推进多网融合,一年一个新实效
为了解决怀柔区社会管理资源分散、系统独立所造成“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管理权责不清、管理力量各自为战、管理行为粗放、管理姿态被动的问题,北京市怀柔区委、区政府从2012年开始,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依据市委、市政府网格化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及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的安排,持续推进多网融合,实现了一年一个新突破,一年一个新实效,按照北京市有关部门领导的批示:怀柔在郊区网格化工作中走在了前列。
怀柔“多网”融合信息化系统
• GIS赋能多网融合,成为管理社会的“大脑”
按照国标、地标、行标,在整合区内95个专业图层和对接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1053个专业图层的基础上,采取“1+3+N”的融合方式,运用SuperMap GIS平台软件,整合了城市管理网、社会治安网、市级非紧急救助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构建起了“一个网络、两级指挥、三级平台、若干网格”组成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形成了市、区、镇街、村居一体化规范标准,改变了以往多部门投入、多平台受理、多支队伍运维的现状,实现了一网覆盖、一点登录、一口受理、一库统计、一图呈现。
• GIS赋能网格力量管理,成为管理社会的“眼睛”
系统整合了公安、园林、安监、镇街设置的高低空监控头27000多个,组建了以网格长、网格系统操作员、网格监督员、网格巡查员、网格服务员、网格信息员、网格志愿者为主的网格员队伍26351人,构建起了以探头为“天网”、以人防为“地网”的“天罗地网”,初步实现了辖区范围内全域覆盖、全天巡查、全程追溯。
网格力量展示
• GIS赋能数据资源整合,成为管理社会的“心脏”
利用GIS技术,通过整合数据资源,在网格内探索出了基础数据即时采集、动态更新、统一管理、数据共享的工作机制,从源头上突破了“数据孤岛”的制约,极大地提升了规律性、动态性等社会问题的研判能力和预警功能。截止目前,网格化系统共采集数据898549条,其中人口数据357779条、地址数据139986条、事件数据166977条、物设数据126151条、组织数据56413条、兴趣点数据51243条,基本上实现了实时采集、实时更新、实时查询、实时统计、实时评价、实时比对、实时分析、实时预警、实时指挥、实时调度等。
• 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以融合的理念,联动的方式,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和“网格化+”行动计划,打破了以往静态管理、被动应对和条块分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从源头上构建起了“党政善治、社会共治、村居自治、公民德治、厉行法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泉河街道探索建立起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驻区单位、业主委员会等为主的“一核多元”自治模式,有效地提升了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
利用地理智慧,通过深化基础网格功能建设,整合了网格内力量,摸清了网格内情况,解决了网格内问题,形成了全响应机制,全面提升了村居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西安:“民情大数据地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社情民意不明了、服务管理不到位、诉求渠道不畅通、矛盾化解不及时,这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基层社会治理时常面临的问题与困惑。西安市以农村基层为突破口,以各级干部驻村入户、镇街和村干部常态调查为基本方式,全方位摸清村情民情,绘制“1+5+X”民情大数据地图,并建设民情大数据地图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化管理,推进全方位、立体式为民服务体制机制建设。
其中,“一张基础图”即村情民情图,“五张重点图”,即组织体系图、产业发展图、帮扶联系图、重点人员图、河长路长图;“若干补充图”,即各镇街结合实际,绘制富有自身特色的其他补充图,如旅游资源图、镇域分布图、安全隐患图等。每张地图各有侧重,组合起来是一个全面、直观、准确反映村情民情的综合体系。
民情手绘地图
西安市民情大数据地图信息系统是作为时空信息云平台的一个智慧应用,其充分发挥基础数据的价值,进一步提升了时空信息云平台的数据整合、管理的优势。
民情大数据地图系统技术架构和数据库模型
• 提供一体化民情数据处理和建库全流程服务
利用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地理信息服务总线GEO-ESB、时空大数据引擎GEO-ETL和开放云服务接口,民情大数据地图信息系统为基层用户提供了多源数据的“采集—审核—质检—入库—展示—挖掘分析”全流程、一体化的在线服务。
一体化民情数据处理和建库流程
一库知天下,一图览乾坤。全市12个区县已入库涉农人口信息约85万户、380万人。共收集和处理约3050个村的村情信息、2万余张民情手绘地图,初步建成西安市民情大数据中心。
村、户、人信息的逻辑关系
• 建成民情大数据地图信息系统
民情大数据地图系统包括:移动端主要面向基层村干部,对村、户、人等基础信息日常更新,收集和解决各类群众诉求、定期走访群众等日常工作;Web端主要面向镇街和区县干部,用于民情数据的更新、审核和管理,以及全面掌握基层各类信息和诉求;PAD端主要面向市级和区县领导,用于大数据统计分析、宏观辅助决策,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各级干部结合“驻村联户”、“结对帮扶”、日常业务指导等,在督导调研过程中全面掌握、核校民情信息,帮助解决问题,及时掌握信息变动情况、更新数据信息,形成数据更新的长效机制。
民情大数据地图系统的三种应用场景
民情概况和村情详情信息展示
移动端民情手绘图展示和人口信息更新
• 建成跨行业平台之间的数据分布式交换服务
通过地理信息服务总线(GEO-ESB),建立全市统一、开放的“民情大数据”,实现数据的便捷更新和查询使用,并预留开放的接口,与精准扶贫、平安地图、移民搬迁和12345便民服务热线等多领域、多行业无缝对接和数据交换,为各类业务系统分析与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以支撑“大西安”全流程的智慧应用建设。
开放的数据接口从内部和外部支撑各类系统应用
以“智慧西安时空云平台”为支撑,搭建民情大数据地图系统
• 形成一套基于地理智慧的大数据分析和反应机制
依托GIS可视化等优势,将人口分类、重点人员、贫困人口、收入支出等信息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地图结合,进行直观化地展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借助GIS对民情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展现
PAD端为各级领导提供大数据统计分析、宏观辅助决策
• 形成全市统一的为民服务和群众诉求响应处理流程
区县、镇街通过民情移动端软件、热线电话、短信、意见箱等多种渠道,及时掌握村情民情,并建立了完备的群众诉求响应机制。
西安市民情大数据地图信息系统,通过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形成可视化分析研判的态势,从而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益。运用民情大数据地图系统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更要探究民情大数据地图应用如何扎根农村、服务三农,进而提出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基层社会治理新实践,实现“上面千根线”与“基层一张网”的无缝对接,转变决策模式,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
文/城市网格工程中心 刘畅
▼
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