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西、英、俄、中四国名家论翻译:到底该如何培养译员?
11月18-20日,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orld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ssociation, WITTA)成立大会暨翻译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本届大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主办,香港城市大学韩礼德语言研究及智能应用中心、澳门大学翻译传译认知研究中心和《中国外语》杂志协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外研社、中译语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UTH国际、爱未来、语修堂教育、语智云帆等共同赞助。国内外翻译教育界知名学者云集广外,共同商讨如何基于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的广阔平台,推动世界翻译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译世界小编现场聆听并整理了19日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西班牙洛维拉·依维尔基里大学教授、欧洲翻译协会前主席
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
译员在国际上流动性非常大,需要一个统一化的认证
今天有人说,人人都能翻译,这怎么可能呢?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各种语言,那我们就不需要翻译了。比如有个岛叫WARRURI,上面共450人讲5种语言,每个人都会各种语言,也会英语,他们就不需要翻译。但在我们的社会,有些人是单语的有些人是双语的,翻译无疑是必需的。
那么,翻译需求的强度是怎样的呢?韩语到英语的翻译,从上世纪50年代到2000年,有些阶段有波动,有些就没有大波动。我做的利比里亚半岛的12、13世纪的研究,阿语到罗曼语到翻译,也是有升有降,有时需求量大,有时需求量小。
这意味着我们翻译需求的强度不是固定的,比如墨西哥和美国边界有很多双语人才,就有很大翻译需求。我们可以培训译员满足相对稳定的需求,其他在很需要译员的时候再进行培训。
在2012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些欧洲委员会的研究,我们发现大概有60%的译员都是兼职译员,有些还做教师、编辑等。我们欧洲有一些翻译公司把翻译工作外包出去给兼职译员去做,女性翻译占70%左右。我们发现,几乎长期没有稳定的需求。总的来说,世界的口笔译员都是非常不稳定的,稳定的译员比率是非常低的。
所以,翻译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职业,人人都可以说自己是翻译。那么,这对于培养译员有什么意义呢?世界各地情况不一样,培训模式要取决于语言的分布情况,信息流的投资、强度和人员,如果这些都有了,就可以按照投资来制定计划。可能有些计划非常适用于一种情况,不适用于另外的情况。我想说,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目前的状况,基于现实,了解现在的语言强度如何。
目前这些译员的流动性非常大,他们可以去不同的地方去工作,在不同的国家获得认证。不幸的是,现在我们的译员认证不是流通的,我们需要一个统一化的认证,比如我们可以在不同国家达成同样的标准。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马克·沙特尔沃思(Mark Shuttleworth)
当前译员培训面临的两个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首先,我们一定要知道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最好的项目或做法是什么。有些学校只关注实践,我的观点可能不同。如果我们要培训译员,我们也要培训理论方面,包括一些阅读和讨论等,我认为这是文科学生必须要学的一些东西。所以我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对于教授这样课程的人,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将这些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
尼古拉·加尔博夫斯基(Nikolay Garbovskiy)
翻译教学:除了教什么和怎么教,还应考虑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俄罗斯20世纪中期开始了翻译的培训。我们今天的问题是翻译教学体系是灵活的、时刻变动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是变动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体系也是随时变化的。例如,我们的高翻学院成立了大概20年,我们有俄英、俄法、俄德、俄中等翻译方面的口笔译培训。现在在俄中两个国家之间,我们翻译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有前景的。来俄罗斯进行翻译培训的学生不光是来自语言专业的,还有师范类及其他专业的学生。我们与来自中国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培训。
因此,我们对于翻译教学的思考应该是全方面的,除了教什么和怎么教之外,还应考虑教的人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水平。我们怎样培训翻译教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思考。
在俄罗斯有个传统,教翻译的老师要么是外语老师,要么是有经验的职业译员。当然,这些老师都是非常好的外语老师、语言专家,但是我认为翻译教学论应该是开始于语言教学论之后的,如果我们只是从语言教学论的角度来教授翻译专业的学生的话是不够的,因为如果我们只是通过这种翻译练习来巩固的话,这与口笔译是不相关的。因为,练习的对话是虚拟的,我们的语境是缺失的。
经济学家可能也不会给学生授课教他们怎么能把生意做好,所以经验很丰富的老师也不一定能把自己的技能交给学生让学生很成功。有两个方法,建立教学体系兼顾语言教学和训练两个方面,我现在讲的是高校内部的翻译教学。
我认为只有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才可以在翻译教学中填补翻译教学的中心地带,因为只有翻译专业的学生才有实战经验,他们思考过怎样成为一名好的翻译。
年轻的老师可以观察经验更丰富的老师,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年轻老师还要积极探索翻译技巧,将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朱纯深
严复并不把“信、达、雅”看成强制性标准
严复的信达雅为很多人熟悉,它像一个火车头,拉动着翻译的发展。这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那么现在,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是否还适用?严复认为,这是翻译中的三大难点,必须用翻译中的不同方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用他的话来说,翻译有三大难题,即信、达、雅。那么我们中国对于信达雅的总体态度是这样的:我们将信达雅看成是标准,而不是难题。比如我们可以看到翻译界的人将信达雅作为金科玉律,除此之外,有些人想找到替代的说法,比如变成忠、顺、美,有些人认为这个已经过了,有些人考察这个文献的真实性。严复这个说法是不是受汉代散文风格的影响,或是借鉴了国外的影响。
这里主要涉及到三个元素,我们可以发现,你把它当作难点和标准是不同的。严复自己是这样说的,翻译有三大难题,即信、达、雅。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得要用一定的方法,但达到这个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比如翻译一个外国的东西,我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决定这个该怎么翻译。所以,其实严复自己并不把这个作为一个规范,或者一个强制性的标准。
比如,我们要让文章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做到准确和忠实,这引起了各个方面的研究,如语篇、政治学研究等。这就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我们在说文化翻译的时候,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包括什么?包括使用文本的方式。雅就是要得体,要能够符合目的语环境下的习惯。但在我们的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批判的或构建的问题,比如我们说性的问题,他们就会问是不是因为意识差异?如果目的语文本不能被接受,是否就要异化或有意为之呢?
本文根据现场同传整理而成,未经发言者本人审核
记者/摄影:Janet YOYO
推荐阅读
您对翻译行业的见地,欢迎与我们分享交流。来稿请致:media@yeeworl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