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特朗普译名之争让“新华社译名室”再次浮出水面
美国大选已经落幕3周,但是关于Trump的争议从未停息。在中国,引发争议的除了Trump“独特”的个性,还有Trump的翻译——到底该译为“川普”还是“特朗普”?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辩论之后,新华社译名室主任李学军撰文,解释了为什么把Trump译为“特朗普”而非“川普”,在朋友圈热传,颇有“一锤定音”之效。
与此同时,经常被大家所忽略的“新华社译名室”这一“神秘”机构也再次浮出水面。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是家什么机构,它又为什么能够“规定”一些名称的译法↓↓↓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的译名极不统一。不仅是新华社的译名和外边机关使用的译名不统一,就连新华社内部使用的译名也不统一。当时,有同志曾经做过统计:一个外国专名,新华社、人民日报、外交部、地图出版社、中联部、军委机关……往往有10多种译法,这样,就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特别是报纸、地图和教科书上的译名不统一,出现混乱的局面,造成的危害更大。
鉴于上述情况,周恩来总理明确作出指示:“译名要统一,归口于新华社。”因为新华社遇到的译名最新、最广、影响也最大。
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新华社、外交部、军委机关、教育部、中联部等10多个单位派人举行会议讨论统一译名问题。新华社派国际部李慎之(曾任周恩来秘书、中科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2003年去世)、外文翻译部(参编部前身)段昭麟(高级编辑,被评为第一批全国资深翻译家,2012年去世)两人参加。会议商定,首先由新华社制订译音表,并且确立了外文译名要“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原则,为全国译名统一迈出了第一步。
1956年7月24日,新华社党组决定成立译名组(后更名为译名室),当时,译名组的同志把现有的译名卡片、英语大字典中的外国人名以及各种工具书上的外国人名收集起来,按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打成草稿资料,后经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名为《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俗称为“英语百家姓”,这是译名走向统一的重要成果。该书于1965年5月第一次出版,后来又历经修改、补充,多次再版,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出版后,译名组又陆续出版了西、意、葡、罗、俄、法、德、日等多国姓名译名手册,为统一外国人名翻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今的译名室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权威的译名管理机构,继续承担着统一和规范全国译名工作的重任。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最初确立的“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原则也扩充到五大原则↓
第一原则:名从主人
狭义的理解是“译音要尽量接近原文读音”;广义上来讲,我们不仅要尊重外国人自己选择的中文名字,还要在翻译他们名字的时候,遵循译名的原则和规范,将名字的意义考虑进去。这就印证了奥巴马和欧巴马的例子。
美国总统奥巴马(Obama)上台执政后,美国驻华使馆曾对“奥巴马”这一中文译名提出异议。美国使馆当时认为,奥巴马的中文译名应该是“欧巴马”,但译名室译名库里则是“奥巴马”。译名室认为,奥巴马祖籍非洲肯尼亚,这个姓氏在肯尼亚的一些部落很普遍,其名字的第一个字母O在拼音文字、拉丁文字以外的地方都是翻译成“奥”,而且一直都是这么翻译,如果他改了,那整个家族的名字都会受影响。译名室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坚持使用这一译名,“奥巴马”这一中文译名也得以使用至今。
第二原则:定名不咎
对于译者而言,早期订立的“约定俗成”原则隐含意思是“一种说法/译名一旦被普遍接受,固定下来,就不再改动了”,这一隐含意思用四个字概括起来就是“定名不咎”。
例如,美方曾提出,White House应该是“白屋”而非“白宫”,美国没有宫殿。但由于国人对“白宫”这一称呼已经是耳熟能详,一旦改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译名室根据译名“约定俗成”的原则不做改动,“白宫”这一名字一直使用至今。
当然,“约定俗成”只能理解为不去改变某一历史人物已被普遍接受的固定译名,不能以此为由把过去一些不准确或不恰当的译名当作圭臬,用来规范今天外国人的译名;不应根据拼读规则来转写外国人的姓名,而应根据外文原名的实际读音来转写。
第三原则:音义兼顾
人的名字一般由姓和名组成,由于其各自的功能不同,翻译时应区别对待。姓的汉译应当完全采用译音(即语音转写)的方式,尽量选用中性的汉字来转写,例如把 Short和 Swift 译成肖特和斯威夫特,避免给所翻译的姓氏添加在原姓中不存在的不当意义。名的选择通常都不是无目的、无理由或随机的;而是传达了一定的意义。有鉴于此,名的汉译应该以语音转写为主,适当兼顾意义。
第四原则:译音循本
采用译音的办法翻译外国人名,如果实行“名从主人”的原则,就得根据原名本来的实际读音,选用与该读音尽可能贴近而意思得当的汉字来转写,这就是译音循本。
遵循“译音循本”的原则而改换译名的一个例子是泰国总理 Yingluck 名字的翻译。Yingluck 过去一直译成英禄,2011 年 7 月 3日新华社在有关她参加总理选举投票的新闻稿中改译成英拉。新华社译名室的吴迪解释说:“按照泰国语的标准译音表,luck 中 lu 发‘禄’音,按照泰国语的惯例,元音后面的子音 ck 作为最后一个音节不发音,所以我们一开始看到 Yingluck 就译为‘英禄’。后来,外交部相关负责人打来电话说泰国民众都将luck 发音为‘拉’,当时考虑到她还没有当选为总理,改后影响也不大,于是就纠正为‘英拉’。”其他定名纠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泰国前总理英拉
第五原则:音系对应
严格地说,译音就是用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来有系统地转写另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为了让转写准确,需要充分利用译入语的全部对应音位和音节,让译名尽量贴近原文名字的读音。这意味着首先要音位对应,其次还要使中文译名的字数应尽量贴近外国人名的音节数。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飞速发展,译名室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为了抢时效,各媒体平台甚至自媒体在涉及到国外译名时,不管来自哪个国家,经常是简单地根据英语发音翻译了事,结果出现不少错译,从而引发误导。比如,把曾遭到恐怖袭击的法国刊物Charlie Hebdo,新华社译名室根据外文译名要“名从主人”的原则,译为《沙尔利周刊》(Charlie依据法语发音应该译为“沙尔利”)。但众多媒体在报道中都一直使用的是《查理周刊》,于是,面对《查理周刊》更为大众所熟知的现实情况,为顾全大局,保持译名统一和不引起读者混淆,译名室把Charlie Hebdo的译名改为了《查理周刊》。
另一方面,过去懂外语的人少,从事翻译的主要是少数专业人士,由新华社译名室这样的权威机构制订的译名规范推行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即使是错误或不太准确的译名,一旦进入译名手册,也容易被使用者接受,因为绝大多数人不懂外语,不直接接触外国人,也不知道外国人名的实际读音。现在则不同,受过教育的人多多少少都有机会直接接触外国人或外语,当他们知道了外国人名的实际发音与译名手册所给的发音不一致后,会对译名手册的译名产生质疑乃至抵触。
来源:译世界综编自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翻译
推荐阅读
译词 | 多数人支持Trump译为“川普” 为何还要译成“特朗普”?
您对翻译行业的见地,欢迎与我们分享交流。来稿请致:media@yeeworl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