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趣谈 | 嗲、扑街、杀马特、歇斯底里…这些接地气的词居然来自英语?

2017-06-28 译·世界

看着从城里回来的Lucy、Candy、Tom满嘴中英文夹杂,家乡的翠花、小芳、狗蛋听着就觉得好气哦!为什么自己中文八级,英文却没学好!



翠花,别着急!实际上,你平时说的很多接地气的词语其实都是英文啊!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在咱们耳熟能详的词里,哪些是英语派来的卧底!



看过香港电影的你一定对「扑街」这句广东话俚语印象深刻吧?还有小伙伴告诉小编,他学会的第一句粤语就是「扑街」,真不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虽说「扑街」的意义有点不可描述,属于粗口,但学会这个词真心不亏啊!因为它不仅仅是粤语,还是英文!



而这就得从十八、十九世纪说起了,当时洋人来广州做生意的时候,看到在码头帮忙装卸货物的都是一些衣不蔽体的贫苦劳工,于是就习惯把他们称为「poor guy」,意为穷人、可怜的家伙。


后来满清政府又在鸦片战争中打了败战,香港落入了洋人手中,连带着无辜民众也被洋人看不起。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洋人甚至将普通的下层工人都叫做「poor guy」。



工人们虽然不懂英文,但第六感还是告诉他们这是一句侮辱人的话,于是把它写作「扑街」。这俩中文字的杀伤力明显比「poor guy」大了不止一两点,它背后的隐藏含义是「仆街死」,有一种咒别人出门走在路上都会遭遇飞来横祸,倒在地上横尸街头的意思。


真是既狠绝又不带脏字,在骂战中不仅能让使用者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还能保持优雅,比问候对方母亲还好用!



于是,「扑街」迅速流行起来,成为了粤语俚语中一句经典的粗口~



说到「瘪三」,小编以前一直以为它是吴语里的方言词,记得在早前的真人秀《女婿上门了》里,王祖蓝就被来自上海的岳父调侃为「小瘪三」。但万万没想到,它的真身竟是英文!



「瘪三」这个词常用来指那些游手好闲、生活潦倒、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人。所以就有人说了,「瘪三」就是「无良好生活状态、无谋生职业、无家业」的「三无人员」嘛!意思是没有错,但实际上,「瘪三」最初跟哪三种东西比较「瘪」真没有半毛钱关系。


「瘪三」是从英文「beg sir」演变而来的,其实就是要饭的,后来意义又从叫花子扩展到难民、流氓、无赖等等各式穷人或无所事事的人,反正就是形象很差就对了。例如茅盾在《子夜》里就有这么一句:「马路上的小瘪三,饭可以不吃,香烟屁股一定要抽。」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你以为你在说方言,其实你是在讲英语啊!



现在爱撒娇爱卖萌的妹子,总会被人们一个字概括为「嗲」。当然「嗲」也不一定只能指妹子,像《欢乐颂2》里怎么看怎么帅的赵医生,不就被曲筱绡叫作「嗲赵」吗?而且这个让人不忍拒绝的「嗲」不仅男女通吃,还是个舶来品!



嗲其实是源于英文「dear」,也就是「亲爱的」。看民国剧就知道,当年上海滩那些深受洋文化熏陶的太太小姐们称呼自己的另一半都是一口一个「dear」。


上海女人本来就风情万种,再加上这一句「dear」,更是让人全身发麻。



所以这句直男斩的「dear」就被直接音译为「嗲」,形容软妹子们这种撒娇弄俏的样子,如果配合中气十分不足的娃娃音使用,简直就是遇神杀神啊!



看到「苦力」这个词,加班狗们可能都想起了假期还被公司拉回去做苦力的心酸时光,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如此接地气的「苦力」居然也是外来词?


没错,「苦力」也是一个音译词,来源于英文「coolie」,意为「小工」,在旧时特别指从印度、中国等地来的那些非熟练工人。


「coolie」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后期,那会儿西方正在闹废除奴隶制运动,一大拨奴隶翻身做主人,结果砖就没人搬了。于是一些机智,哦不,无良的人贩子就跑来印度、中国这些东方国家,忽悠壮丁去帮他们干粗重的体力活,还把这些廉价劳动力蔑称为「coolie」。


因为风险大、待遇差,不时还会受到非人虐待,劳工们的生活要多苦有多苦。所以「collie」这个词就被形象生动地音译为「苦力」。



「歇斯底里」常用来表示一种情绪异常激动,以至于举止失常的状态,具体可以参照琼瑶剧里的咆哮帝。


一言不合就「歇斯底里」会给人一种神经质的印象,早已看穿这一切的茅盾在《第一阶段的故事》里就说了:


一个思想健康的人,该不会这样歇斯底里的吧?



但「歇斯底里」不是成语吗?怎么会跟英文扯上关系?


同学们,并不是所有四字词都叫做「成语」啊!「歇斯底里」这个词不仅不是成语,还是由英文单词「hysteria」的音译。「hysteria」这个词在医学上其实是指「癔病」,就是那种一受刺激就会变得丧心病狂的病。


所以记住以后不要动不动就「歇斯底里」了哦,这是病,得治!



你说「杀马特」这个这么具有乡村洗剪吹气息的词语本尊是英文?我才不信,一看到「杀马特」这个词,小编只能想到脑残少年留着五颜六色的头发、化着奇怪的妆容,用无处不在的山寨气息让男人沉默女人流泪的画面啊!



可惜的是,事实就是这样,「杀马特」本是纯血英文「smart」,意为「聪明的、时尚的」。最初指的是结合日本视觉系和欧美摇滚的一种装扮方式。


因为这种装扮在当时被认为很时髦,所以引得无数非主流少男少女纷纷效仿,连「smart」也入乡随俗地被音译成「杀马特」。



不得不说,这个翻译的确是很「杀马特」,既霸气又中二,势不可挡地成为了一个极度接地气的词汇,以至于大家都忘了它原来还是「smart」的音译词!



所以,不要再以为村口发廊里的起洋名的托尼老师、凯文老师是在装13了,说不定人家真的就来自国外呢?


来源:字媒体


推荐阅读

趣谈 | 《楚乔传》火到国外,英文版预告燃爆!【双语台词+视频】

双语 | 够胆就来!2017上映的15部热门恐怖片(附观看/下载地址)

双语 | 等了一天暴雨,但你真的懂“雨”吗?【附译词表】

趣谈 | 9岁香港萝莉飙唱《我心永恒》 惊艳美国达人秀

趣谈 | 你没听过的英文版《冬天里的一把火》,这才是原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