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流 | 为何近年来翻译稿费普遍不高?

2017-06-29 译·世界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翻译圈中一个比较尴尬的事...




经常有人问我翻译一份文件要多少钱

一般我不会直接说价钱

而是先问清楚是什么类型的文件
完成的周期多久(看紧不紧急)

字数有多少、能否看一下文件等



一般看了文件,了解完成的周期后

大概就能判断要报多少钱

但很多时候报了价后

对方要么回一句“哇,这么贵啊”

要么就索性不回复了




说了价格后

对方如果一直不回

那十有八九是觉得价格不似预期

相信很多译员都有过下面类似的经历


图片来源:译来译趣

其实200元每千字

已经不算高了

但仍然有很多人不愿为此买单

作为译员,我们内心始终有些小挣扎

一方面我们不能像买菜一样做生意

“你觉得我翻译的报价高了?
回来~给你打个折,今天刚好618!”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保持“高姿态”

对方很可能会找其他解决的途径

所以在翻译圈待久了

你要知道大部分时候

你只是别人众多选择中的一个

口译也是



笔译

明明是最能体现一名翻译语言功底的途径

但为什么在国内从事笔译工作

总是让人感到心累呢?


1

很多人总觉得翻译不需花那么多钱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翻译报价

你马上就可以看到一些翻译的价格



而且这里显示的价格还只是翻译公司的价格

所以实际上译员能拿到的酬劳

比这个还要低很多



当然这还不算最惊喜的

最惊喜的是

你在淘宝搜“翻译服务”时

会有很多让你大跌眼镜的翻译报价

让人不禁感叹

“如今翻译也开始进入淘宝化的时代……”




至于翻译的质量如何

随便打开一家网店

看下客人的评论就知道了


人家说“翻译质量十分一般”

店家还回复“谢谢亲的肯定”

这是几个意思?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

还觉得一两百元每千字的翻译费太高

这种观念本身就很有碍翻译行业的发展

倒不是说低价就找不到人

但毕竟费用的高低

决定了找到的译员水平的不同



很多人给出白菜的价格

却对希望译文有着珍珠般的质量

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2

笔译多数时候没被当成一个职业看


在国外,翻译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翻译过的文件会有译员署名,翻译过的剧目会将译员的名字写进片尾演职人员表。


可是在中国,大多数人至今还认为只要会英语就会翻译,所以译员的工作没有被acknowledge。





下面我们来看下出版行业中的一些做法是如何影响翻译行业的↓


为何总体上翻译稿费偏低?

作者:刘远举(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经济之声《财经名人堂》特约评论员)


首先,翻译市场是缺乏竞争的。出版社看中一本书后,与作者谈下版权,在大陆范围内就具有了排他性的权利。这个时候,无论翻译质量如何,都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所以自然没有动机去提高翻译质量。


其次,提升翻译质量本身就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苦活,如果用经济学的概念来形容的话,那就是边际效用非常低。



英译汉市场,是一个门槛不高,但天花板却非常高的市场。一个英语6级的人,就能借助工具书,进行翻译。现在有了电脑,人工智能也在不断提升,效率就更快了,有些不负责的翻译公司在完成低端业务的时候,甚至是直接在Google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而一个好的译者,在传递那些字里行间的意思的时候,反复推敲琢磨,所需要的资历与脑力都不可同日而语,从能翻译,到翻译的非常好之间,差距非常悬殊。


但是,遗憾的是,这一切,读者却很难体会得到。读中文版本的读者,一般不会已读过原版,处于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之下,很难从原著作者的意图、字里行间的潜在含义等角度对翻译质量做出判断。


读者能判断的,仅仅是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流畅。而且,即便连通顺、流畅都达不到,语句拗口,但汉语毕竟是读者的母语,阅读过程的顺带除错能力高,因此对译文质量的包容性也高,一般不会产生较大的抱怨。这就意味着译文的质量并不会对出版社产生太大的压力。


著名文学翻译家王智量曾谈到,他翻译《屠格涅夫散文诗》,稿费本该是按行数计算,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一个出版社编辑却只肯按字数给他千字20元的稿费,不到4万字的书,王智量总共才拿了600元稿费。


王智量家里墙上挂着的屠格涅夫画像,旁边有其散文诗中的两句话:“你想要幸福吗?先得学会受苦。”用俄语饱含深情地念完这两句话后,王智量自嘲道,按那家出版社给我的稿费,译这一句话,我只能得两角钱!王智量曾自嘲,他一天能翻译20行就不错了,才70元,还没有住院时医院的护工阿姨工资多。


文学翻译可以说是提升翻译质量边际效用小的典型例子。文学翻译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文学修养,无疑需要长期的积累,但最终体现的效果,却很难有客观的标准。“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苦苦推敲的意境,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领会的。再加上,很多中译本仅此一家,读者就更无法比较了,比如,王智量他翻译的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是目前唯一的中译本。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原因是,随着全民英语水平的提高,很多译者本身或出于兴趣,或由于工作,本身就需要通读原文,翻译对他们而言,就只是一件附带的事情。毫无疑问,他们的要价会更低一些。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样出于兴趣或顺带的业余译者,拉低了整个翻译行业的价格。


所以,翻译市场上,好的产品,文化价值非常高,社会效益非常高,劳动成本更是非常高,但遗憾的是,市场价值却注定很低。市场本身存在失灵,而且,这种失灵相当顽固,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这也并不是说不能作出一些改善的努力。


总体上看,出版社能够压低翻译费用,是因为关于翻译质量的信息的评估与传递是缺乏效率的。那么,促进翻译质量信息的传递,就能帮助市场信息透明,从而提高优秀译者的报酬。


比如,译者一定要强调自己的署名,打造自己的品牌。相关的行业协会也可以通过一些网站、微博账号、公号来收集读者对外文翻译书籍的翻译质量的评价。


还可搞一些奖项,或者用类似“金酸莓奖”的形式,对翻译质量极差的出版物做出批评。


也许在未来几年,这种现象也不会有太明显的改善,所以准备要做自由译员的朋友要考虑清楚,以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为根本,同时也要打造出自己的口碑,等专业水平成熟后尽可能去接触一些领事馆或国际机构的文件翻译,这样子翻译的收入也会相对增长。



所以,看到这样的现状,你会想从事笔译工作吗?欢迎点击右下角“写留言”,表达你的看法~~


来源:华南翻译市场

推荐阅读

译咖堂 | 第二期!诗人翻译家北塔:提高稿酬,给翻译家应有的尊重

演讲 | 广外校长仲伟合:中国大陆口笔译教学近期发展及未来方向

自由笔译如何做到年入百万

交流 | 毕业后为什么我选择笔译而不是口译

讲堂 | 笔译四大领域的翻译实践案例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