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在驻外使馆做翻译的那几年,我学会了这些…
笔者曾在我驻法国使馆经商处工作过几年,期间因工作需要经常为访法的国内招商、考察代表团当翻译,对做翻译工作的艰辛与无奈有切身的体验,个中滋味非同行而不知,现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与同仁交流。
日积月累,勤学苦练
学好外语和中文是做一名好翻译的最基本条件。许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到了国外就不用再费力地学习外语了,外语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其实不然。在国外工作,外语环境固然比在国内要好得多,但若不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外语水平也不会提高很多。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位同样在法国使馆工作了 3、4年的年轻外交官,刚到法国的时候两人法语水平相差无几,但由于一个勤奋好学,另一个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几年的时间使这两个人的外语水平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许多人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即使在国外工作也不能放弃外语的学习,而应当充分利用好国外良好的语言环境力争使自己的综合外语应用能力提高得快一些。
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应当成为翻译每天的必修课,发现一些生动的、鲜活的表达方式要立即用笔记录下来,有空儿的时候常把这些积累的素材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等到做翻译时如果恰好遇到相似的场景就信手拈来,往往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立志做一名合格翻译的人就要把学习外语和中文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而不倦、乐此不疲;不满足于"基本上能应付一气的"、一般水平上的"听说读写译",要努力把自己的中外文水平提升到较高的层次,具备用简明、流畅、准确的语言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广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背景资料
翻译如果对双方谈话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就很难准确地翻译出来,翻译如果自己都不理解又怎么能够让别人理解呢?举例来说:我本人对化学一窍不通,如果让我给一场化学学术国际研讨会当翻译,那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好。所以,掌握背景资料对翻译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翻译对双方所谈及的议题的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得越广泛、越深入,翻译起来就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翻译的功夫在翻译之外”,了解和熟悉大量的背景资料是作好翻译的基本功。笔者曾多次为国内主管部门的专项考察团作翻译,考察的内容涉及到财政管理、税收、海关、经济统计、国有企业管理、经济预测等等方面,每次接到任务前我都要尽量找来一些中文和外文的专业书看看,了解一些该专业的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和国际上的主要流派,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再比如,为了帮助法国大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竞争,法国政府高官在会见我来访的部委负责人时都要谈到法国的核电技术和高速铁路技术如何世界一流,为了具备更多的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使馆曾邀请访法的大亚湾核电的专家给我们介绍核电基础知识(如压水堆、中子堆、沸水堆等不同堆型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劣),请铁道部的专家介绍高速铁路ABC,着重介绍世界上现有的轮轨式、磁悬浮和摆式这三种高速铁路制式的优劣以及京沪线上如果采用这三种制式各自的优缺点。掌握了核电和高速铁路最基础的ABC之后,核电和高速铁路对我来说就不再是泛泛的、空洞的概念啦;翻译中再遇到双方谈起核电和高速铁路项目我就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注意收集和熟悉一些常用的缩略词和简称
人们在谈话中经常会讲许多缩略词和简称,如人大、政协、三来一补、"三个有利于"、"抓大放小"等。法语中也有不少类似的缩略词和简称,如OGM(转基因食品)、TVA(增值税)、"NINI"(既不私有化也不国有化)……这些缩略词和简称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成为翻译的“拦路虎”。
另外,法国人在谈话中提到我部委、重要机构和大企业时习惯于使用它们的英文缩写,如SDPC(国家计委)、DRC(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CCPIT(贸促会)、CASC(中航总)、CAAC(民航总局)、CNOOC(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UNICOM(中国联通)……这些缩略词虽属于"窗户纸"——一点就破,但却经常使翻译卡壳,让一名法语翻译记很多上述这样的缩略词似乎显得有点儿勉为其难,但不降服这些“拦路虎”就可能经常要出洋相。
笔者曾有过这样的经验:一位法国大公司的国际部经理告诉我们的商务参赞,他刚刚访华归来,在北京会晤了COSTIND的一位张先生.....由于我不知道 COSTIND是指什么,就问对方,对方既不知道COSTIND的英文全称,也不知道法语怎么说,后来他返回办公室后把张先生的中文名片复印后传真给我,我一看才恍然大悟,COSTIND是国防科工委的英文缩写。这件事发生以后,我就有意识地收集和熟悉一些常用的缩略词和简称,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受益匪浅,经常能派上用场。
宴会上的翻译
外事活动离不开宴请,宴会中菜谱的翻译让人头痛,特别是法餐中所用的一些调料、一些法国人爱吃的深海鱼,我们中餐内没有,一些大西洋里的深海鱼的鱼名我们从没听说过,即使我把从字典中查出来的这些鱼的中文名称讲出来后,中方人员还是如坠五云、一头雾水,我只好用手比划着描述一下这种鱼的大致形状。
西方人大多比较幽默,餐座上喜欢来一两段笑话活跃一下气氛、放松一下,但这往往给翻译出了一道难题: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笑话我们东方人听来未必觉得可笑,但如果讲笑话的主人自己笑得前仰后合,而我们这些客人无动于衷的话,会使主人感到很尴尬的,如何能让我们的人也笑起来就成了翻译必须应对的严峻挑战。
突破修饰的“围墙”
社会地位比较高、受过良好教育的法国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喜欢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自己的表达方式显得高雅、含蓄。他们说话往往不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而是曲折迂回、绕许多弯子,添加许多装饰性的华丽辞藻,表达个人观点时总不忘使用虚拟式或条件时态,以表示这些观点属于个人的主观看法,未必代表真实情况。许多不熟悉这种法国上流社会特有的、矫揉造作的表达方式的国内翻译马上会被弄得脑袋大啦。
如何能冲破这种由华丽的辞藻、修辞和时态编制的“网”而一下子抓住中心意思呢?只有平时多读书报、多看电视辩论,特别是注意看选举前政治人物的辩论,就能摸清常用的套路。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体会,仅供参考。
来源:每日一句西班牙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