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用中文说“我爱你”感到尴尬 是有道理的
原标题:研究者说用外语做决定更谨慎,语言是如何影响思考方式的
本文转自:好奇心研究所
转自已获授权
“一说肉麻的话就浑身起鸡皮疙瘩,但是说韩语的时候什么鬼话都能张口就来。”
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当你在使用非母语的时候,很容易对比发现一些奇妙的变化。
好奇心研究所此前做过一项名为“你在使用非母语的时候,都有哪些新鲜体验”的征集,根据读者的反馈我们发现,用非母语和人交流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情感表达上,比方说:
►有些话用母语问的时候感觉有点尴尬且难以启齿,但是换成英语就顺口很多并带有一点battle意味,比如“why did you break up with me?”
►一说肉麻的话就浑身起鸡皮疙瘩,但是说韩语的时候什么鬼话都能张口就来。
►用家乡话,真的没有办法说“我爱你”,普通话也不行,感觉很尴尬。
有时候甚至还会重塑你的人设:
►本身挺正常一人,因为口语启蒙老师是 2BG,Glee 等很 mean 的美剧,一说英语不仅听起来很 bitch,三两句的不损损别人都觉得自己说的不是英语。
►本来是个挺幽默的人,但用德语就不自觉进入课文模板模式,很难施展我的才华,别人都觉得我是个严肃的人。
►明明是擅长撕的硬汉系,一讲广东话就变软妹。
▲图片来自:Giphy ©️ 美少女战士
这些和我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渠道和材料、以及这门语言本身的词汇和表达习惯都有关系。不过最近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在使用非母语时共通的规律,他们说,人们在使用习得的语言做道德测试时会更冷静客观。
刊登在《认知》杂志的一项研究中,芝加哥大学的学者们让 800 位德国人一半用母语,一半用英语解决一个经典的道德两难场景——一列飞驰而来的电车即将碾过被绑在铁轨上的五个人,你的左边站着一个大块头,如果你把他推上铁轨就能救下这五个人,你会这么做吗。
实验结果显示,用英语回答的受访者更有可能决定把大块头推上铁轨。
不单如此,此前他们对以英语、韩语、西班牙语、法语、希伯来语、德语和意大利语为母语的受访者所做的数次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是否使用母语会显著地影响人们在“有轨电车难题”中做出的选择。
研究者们猜测这是因为在使用母语时,我们更容易联想到具象的人或物,从而影响到决策。在这个实验里具体来说,就是使用母语是我们更有可能在脑海中迅速浮现出那个大块头的样子,以至于不忍心决定下手推他。
为了验证这个猜测,他们又让同一批被试者评估自己脑海中那五个命悬一线的人和对自己命运一无所知的大块头的形象清晰度。结果接受母语测试的人普遍比接受英语测试的人对大块头的清晰度打分更高,而他们对铁轨上的五个人的清晰度没有差别。
我们在大脑里构成具体的形象,总是要根据以往对相似的人或事物的记忆,而一般来说,我们的大部分关于人的记忆都是在母语环境里发生的,所以在使用母语时更容易赋予他们一个具体的形象。
▲图片来自: Giphy ©️辛普森一家
进一步的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研究者让 359 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想象各种情景和物体并给感觉的强度打分。测试的内容包括日落、鼓掌的手、沙子的触感、跑上台阶、尝到盐的味道、油漆的气味和喉咙痛。接受母语测试的人对前四项感受的强度都要比用第二语言西班牙语接受测试的人汇报的要高出很多,两组对喉咙痛只有微妙的不同,油漆和盐没有差别。
结论是,比起使用另一种语言,我们在用母语时,更容易调动自己的记忆,从而凭借直觉迅速做出反馈,而外语提供了一种疏远机制,使人们从即时作出反应的直觉机制转向一种更慎重的思考方式。
研究者承认这只是其中一种解释,也许还有其他潜在的思路可以提供更好的解答。不过现有的解释也已经能给到我们一些启发——下次碰到难以抉择的两难处境,不如换个语言自问自答一下,没准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呢。
你用非母语表达过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注意啦,好消息!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号内搜”,获取链接,可以快捷搜索“译·世界”号内任意信息~
推荐阅读